广西国有六万林场森林防火可燃物管理和阻隔系统建设措施

known 发布于 2025-07-24 阅读(500)

摘 要 广西是全国重要的森林资源富集区、森林生态优势区、林业产业集中区,可燃物载量丰富,森林防火任务尤为艰巨。为切实降低广西国有林场森林火灾的发生风险,提高国有林场的森林防火能力,以六万林场为例,提出有效的森林可燃物管理策略和林火阻隔系统建设措施。

关键词 森林防火;可燃物管理;林火阻隔系统;广西国有六万林场

中图分类号:S762.3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5.04.082

森林火灾作为全球性的自然灾害,其频发性和破坏性对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及人们生命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广西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同样面临着较高的森林火灾发生风险。2023年10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正式印发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林火阻隔系统三年建设方案(2023—2025年)》(以下简称《方案》),计划用3年时间,在全区范围内构建一个闭合成网的林火阻隔网,从而全面增强广西林区的森林火灾综合防控能力。根据《方案》部署,自然保护地、国有林场、重点公益林区及其他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林区被确定为全区林火阻隔系统建设的重点区域[1]。六万林场是广西重点国有林场之一,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一旦发生森林火灾,不仅导致森林资源锐减,破坏生态平衡,而且危害林场周边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为进一步提高林场的防火能力,降低森林火灾风险,六万林场积极探索了林区可燃物的有效管理策略与林火阻隔系统建设对策,为广西乃至全国的森林防火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1 研究区概况

1.1 自然条件

六万林场坐落于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的六万山脉地带,地形复杂多变,海拔跨度大,平均海拔300~400 m,相对高度差200~500 m。林场地貌以低山丘陵为主,山坡坡向南北分布,坡度适中,为25°~35°。气候方面,林场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光热资源丰富,雨热同季,年平均气温21~22 ℃,年日照时间超过1 280 h,年降水量1 500~1 800 mm,为林木生长提供了优越的水热条件。土壤方面,林场林地以赤红壤为主,占比超过65%,其余为红黄壤、红壤和黄壤,母岩多为燕山期花岗岩,风化土层深厚,肥力中等,pH值适中,透水性良好,极利于热带及亚热带植被生长[2]。

1.2 植被情况

六万林场现有经营面积59 300 hm2,其中包括

15 200 hm2国有林地和44 100 hm2场外林地,森林活立木蓄积量517万m3,森林覆盖率达93%。六万林场原生植被构成丰富,以灌木及草本植物为主,灌木种类涵盖柃木、岗松、桃金娘、山鸡椒、黄牛木、黑面神、余甘子、盐麸木及杜鹃等,草本植物以铁芒萁、马刺蓟、蔓生莠竹、乌毛蕨、狗脊、五节芒及山芝麻等较为常见。据统计,六万林场内的植物种类已超过600种,其中草本植物(包括蕨类植物)占比达60%,其余为木本植物。林场乔木层以人工林为主,包括杉木、八角、巨尾桉、湿地松及马尾松等树种,同时红椎、柳杉和火力楠等树种在林场内得到了连片栽种。

1.3 防火现状

六万林场现有森林防火专业队伍2支、36人,森林防火半专业队伍14支、374人,地面巡护26人。林场现有林区道路329.70 km,防火线37.07 km,防火林带225.83 km;物资储备库4座,面积200 m2;瞭望台1座,防火检查站14个(4个在建)。林场现有指挥车7辆,运兵车2辆,森林防火视频监控系统1套,火情侦查无人机3台,森林消防专用摩托车2辆,大型机动灭火机14台,便携式手持灭火机具90台,高压细水雾灭火机14台,高压水泵3台,高压脉冲灭火水枪1台,2号工具130把,油锯4台,专用消防服117套,中国电科SC150卫星电话6部,割草机2台,户外对讲机50台。近5年,六万林场森林火灾数为0起。

2 森林可燃物管理策略

2.1 可燃物分类与评估

可燃物的分类与评估是确定管理策略的基础。根据可燃物的性质和分布,可以将其分为地表可燃物、地下可燃物和树冠可燃物。地表可燃物主要包括枯枝落叶、枯死的灌木和草本植物,这些物质在干燥季节容易成为火灾的燃料。地下可燃物主要是植物根系和腐殖质,虽然不易燃烧,但在长时间高温下也会助燃。树冠可燃物则是树木的枝叶,尤其是在干旱季节,这些枝叶干燥后极易引发树冠火灾。为了准确评估可燃物的分布和负荷量,六万林场在林区内设置多个监测点,采用遥感监测技术,对林区可燃物的种类、分布、密度及其变化情况进行监测,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对监测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建立详细的可燃物分布图,有助于及时发现潜在的火灾隐患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在此基础上,六万林场根据当地气象资料和历史火灾档案,深入分析不同季节和气象条件下的可燃物变化规律,为确定针对性的管理措施奠定坚实的基础。

2.2 可燃物清理与利用

可燃物清理与利用是森林防火的重要环节。为了减少地表可燃物的积累,六万林场制订详细的清理计划,每年春秋两季采用机械和人工相结合的方式集中清理枯枝落叶、枯死的灌木和草本植物。在清理过程中,先使用割草机和铲车将地表可燃物集中到指定地点,再辅以人工进行分类处理。对于枯枝落叶,可以进行堆肥化处理,制成有机肥料,用于林区的土壤改良和植被恢复。对于枯死的灌木和较大的树枝,可以进行粉碎处理,制成生物质燃料,用于供暖和发电[3]。定期清理和合理利用可燃物,能够有效地降低森林地表可燃物的负荷,显著降低林区火灾发生风险,为林场的生态保护与资源管理提供有力支持。

2.3 计划烧除与人工干预

计划烧除与人工干预是六万林场森林防火的重要手段之一。计划烧除是指在适宜的气象条件下,有计划地进行小范围烧除,以减少地表可燃物的积累。在实施计划烧除前,需要进行详细的现场勘查,评估烧除区域的可燃物负荷、周边环境和气象条件。根据勘查结果,制订周密的实施方案,明确烧除的时间、范围和方法。烧除过程中,应配备专业的消防队伍和设备,确保烧除安全可控。同时,编制应急预案,一旦出现意外情况,能够迅速响应和处理。除计划烧除外,六万林场还采取人工干预措施,特别是在重点区域和高风险地段,通过人工修剪、砍伐等方式,控制易燃植被的生长。例如,在林缘地带和重要设施周围,定期修剪树木的下层枝叶,减少树冠可燃物的积累;在林间空地,清除杂草和灌木,防止火势蔓延。

3 林火阻隔系统建设措施

3.1 自然阻隔带利用与维护

在六万林场,合理利用与维护自然阻隔带是森林防火的重要措施之一。自然阻隔带主要包括河流、湖泊、山脊、沟壑及岩石裸露区等自然屏障。六万林场在林火阻隔系统建设工程中充分利用这些自然屏障,将其作为天然的防火隔离带,有效阻止火势蔓延。例如,林场内的多条河流和湖泊已被纳入防火规划,通过定期的水质监测和岸边植被管理,确保这些水体在火灾发生时能够发挥防火隔离的作用。岩石裸露区由于缺乏可燃物,也被六万林场划定为自然阻隔带,通过定期清理周围的枯枝落叶和杂草,保持其防火效能。此外,六万林场对自然阻隔带加强管理,防止人为活动破坏其自然状态,确保其在关键时刻能够有效发挥作用。

3.2 人工阻隔带规划及建设

3.2.1 林区防火道路

林区防火道路是六万林场人工阻隔带的重要组成部分。防火道路不但能为消防车辆和人员提供快速进入火场的通道,为森林资源的有效管理与保护带来极大便利,而且能有效阻止火势的蔓延[4]。六万林场按照林区四级公路等级推进林区防火道路建设(改造)。2024年,六万林场规划并建设防火道路共47条,合计177.53 km,改造防火道路3条,合计13.00 km,12月底已全部竣工并验收合格。六万林场林区内防火通道设计时速为15 km·h-1,路面宽度为3 m,路基宽度为4 m,错车道设置间距为500 m,设计车辆载荷为公路Ⅱ级,纵坡最小坡长为50 m,各项技术指标具体遵循《林区公路设计规范》(LY/T 5005—2014)要求,以满足防火车辆及设备的顺畅通行需求,从而全面提升林场的防火应急响应能力。

3.2.2 生物防火林带

生物防火林带也是六万林场人工阻隔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林场的关键区域,如高价值森林资源周边、城市面山等地带,种植具有耐火、阻火特性的树种,形成生物防火林带,以弥补现有防火阻隔系统的不足。对此,六万林场主要选择木荷、苦槠、柳树、火力楠及枫香等耐火植物建设生物防火林带。这些植物不仅生长迅速,而且具有较强的防火性能。生物防火林带的种植密度根据植物特性和防火需求进行合理设计,确保林带的防火效果。此外,六万林场定期组织人员维护生物防火林带,包括修剪过密的枝叶、清除杂草等,确保林带健康生长和防火效能良好。

3.2.3 防火隔离带

在六万林场的林火阻隔系统中,防火隔离带的建设是确保森林防火效果的关键环节。六万林场根据地形和植被分布,选择在林区边缘、道路两侧、重要设施周围及高风险区域设置防火隔离带。防火隔离带的宽度设计为15~30 m,确保有足够的空间阻止火势蔓延。在建设过程中,先清理地表,移除枯枝落叶、枯死的灌木和草本植物,确保地表无易燃物。再采用机械和人工相结合的方式平整土地,确保隔离带的表面光滑,减少火势蔓延的可能性。在一些特殊地段,如陡峭山坡和沟壑,采用石墙或土墙等物理屏障,进一步增强防火隔离带的防火效果[5]。

3.3 森林防火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为了提高森林防火能力,六万林场不断完善森林防火配套基础设施。林场在林区制高点建设多个瞭望台,并配备先进的视频监控设备,实现全天候、全方位的火情监测。林场还依托莲花峰顶的环广西六万山森林火灾高风险区综合治理工程预警监控系统,对辖区内半径5 km范围内的重点林区实施24 h不间断的自动监控、预警,同时使用智能无人机实现林区全方位监控,严密监测森林火情。此外,六万林场建立多个消防站,配备灭火器、消防车等专业设备,确保遇到森林火灾时能快速响应和有效扑救。消防站的布局应考虑交通便利性和响应时间,确保在火灾发生时救援力量能够迅速到达现场。水源设施的建设也是森防配套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林场在林区内合理布局多个蓄水池和水塘,为灭火提供充足的水源保障。完善森防配套基础设施,能有效提高六万林场的火灾监测和扑救能力,为林场森林防火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且稳固的基础。

4 结语

六万林场通过实施科学的森林可燃物清理策略,有效减少了地表可燃物的积累,降低了森林火灾发生的风险。同时,通过自然阻隔带的利用与维护、人工阻隔带的规划及建设,特别是防火道路、生物防火林带和防火隔离带的建设,形成了多层次、多类型的林火阻隔系统,显著提高了森林防火的整体效能。此外,六万林场不断完善森防配套基础设施,包括瞭望台、监测系统、消防站和水源设施,确保了火灾监测和扑救的及时性和有效性。这些技术措施不仅为六万林场森林防火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而且为其他类似地区开展森林防火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未来,六万林场应继续加大森林防火措施的研究与创新力度,提升森林防火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高效化水平,为保护我国宝贵的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贡献力量。同时,期待更多专业人士参与森林防火的研究与实践,共同推动这一领域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 王艳群,张雷.广西打造闭合林火阻隔网[N].广西日报,2023-10-08(2).

[2] 吴丰宇.广西国有六万林场近十五年森林资源结构动态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9.

[3] 仲维纯,夏波.森林可燃物可燃因素及管理措施分析[J].吉林农业,2019(19):85.

[4] 胡焕香,张敏,吴传志,等.盘县老黑山森林防火通道建设实践与思考[J].浙江农业科学,2015,

56(11):1894-1897.

[5] 周亮.滨州市森林防火隔离带建设新模式探讨[J].森林防火,2022,40(1):63-67.

(责任编辑:刘宁宁)

标签:  可燃物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