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乡村旅游与体育赛事融合发展的路径研究

known 发布于 2025-08-06 阅读(503)

摘 要:贵州“村超”“村BA”成功探索了乡村旅游与体育赛事融合发展的路径,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已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动范例。本文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深入剖析体育赛事在融合中的功能定位,探索乡村旅游与体育赛事融合的主要特征,并提出贵州省9个州市乡村旅游与体育赛事融合发展的路径,助力贵州乡村体育旅游提质增效。

关键词:乡村旅游;体育赛事;产业融合;乡村经济;文体旅融合;区域发展;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F127;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5)03(a)--04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强调“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贵州山地丘陵地貌广布,喀斯特地貌特征显著,造就了“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自然格局。乡村是贵州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各民族的传统习俗、节日庆典、服饰工艺等在乡村中得到充分体现,共同构成贵州绚丽多彩的乡村文化图景。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贵州“村BA”“村超”等乡村体育赛事蓬勃发展,显著提升了乡村知名度,带动乡村旅游,成为乡村旅游与体育赛事融合发展的典型案例。为此,本文分析“村超”“村BA”乡村旅游与体育赛事融合发展经验,提出贵州省各地州乡村旅游与体育赛事融合发展路径,旨在促进乡村旅游与体育赛事融合发展。

1 体育赛事在融合中的功能定位

1.1 体育赛事的桥梁作用:连接城乡,促进交流

在贵州,“村BA”与“村超”作为乡村体育赛事的杰出代表,不仅丰富了乡村居民的文化生活,更成为连接城乡、促进交流的桥梁[1]。以“村BA”为例,这项起源于贵州台江县台盘村的篮球赛事,凭借其独特的乡土气息和纯粹的竞技精神,迅速走红网络,吸引大量城市游客的目光。游客们通过观赛,不仅体验乡村篮球的魅力,还深入了解当地的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实现城乡文化的有效对接。而“村超”足球赛事同样如此,它以其广泛的参与度和独特的赛事氛围,使城市游客深刻感受到乡村足球的热情与活力,进一步拉近城乡之间的距离。体育赛事的桥梁作用,不仅促进城乡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还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新契机。

1.2 体育赛事的催化剂作用:激发活力,带动经济

“村BA”与“村超”的举办,无疑为贵州乡村旅游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赛事期间,大量游客的涌入带动当地住宿、餐饮、交通等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据统计,台江县2024年“五一”假期共接待游客38.79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5.87亿元;国庆假期旅游收入2.24亿元。2024年(截至10月7日),榕江县累计接待游客 832.5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98.12亿元。2022年,“村BA”赛事的成功举办,台盘村吸引108位外出村民选择返乡创业,涵盖餐饮、住宿等服务业等领域,促进乡村人才回流[2]。据统计,榕江县吸引了3万多人返乡创业。体育赛事的催化剂作用,不仅仅体现在直接的经济收益上,更激发了乡村地区的经济活力,推动当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通过体育赛事的举办,乡村地区逐渐形成以旅游业为龙头、多产业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1.3 体育赛事的凝聚力作用:增进团结,促进社会和谐

“村BA”与“村超”不仅是体育赛事,更是乡村社区凝聚力的重要体现。在赛事筹备和举办过程中,村民们齐心协力、共同奋斗,形成强大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这种凝聚力不仅体现在赛场上,更渗透到村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参与体育赛事,村民们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信任,形成更紧密的社会关系网络。同时,体育赛事的举办还为乡村社区提供了展示自我、交流互动的平台,促进乡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在“村BA”与“村超”的带动下,贵州乡村地区的社会凝聚力得到显著提升,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村BA”不仅是一场体育竞技的盛宴,更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平台[3]。在激烈的篮球比赛中,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运动员和观众共同分享着运动带来的快乐,通过竞技与合作,构建了跨民族的友谊桥梁。这种基于共同兴趣爱好的互动,有效打破了地域和民族的界限,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理解与尊重,增强中华民族的整体认同感。体育赛事的凝聚力还体现在其对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上。“村BA”赛事中,苗族、侗族等民族的传统服饰、歌舞表演及特色奖品等元素的融入,不仅丰富了赛事的文化内涵,还使得地方文化得以更广泛的传播。这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进一步增强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共鸣,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2 乡村旅游与体育赛事融合的主要特征

2.1 坚持政策引领,应融尽融的融合特色

贵州乡村旅游与体育赛事融合的成功离不开各级政府政策的推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支持贵州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支持贵州充分发挥自身资源的特点和优势,推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数字化发展、打造“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旅游品牌等,推动贵州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贵州省“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了推动乡村产业数字化、数字治理、数字服务等方面的具体目标和措施。《贵州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和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与旅游强省建设指明了方向。《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贵州省创建全国体育旅游示范区的意见》强调,“推进体育和旅游深度融合,创建全国体育旅游示范区”“围绕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发挥自然生态和民族文化优势,推动文体旅融合发展”。《黔东南州体育旅游融合发展总体规划》提出以特色的“村”、独特的“文”、别样的“绿”三条主线,塑造山地休闲、户外运动、体育康体、民族体育等体育旅游文化品牌,提升区域体育旅游发展的整体水平。各级政府的政策文件为贵州“村BA”与“村超”赛事提供了有力支持,不仅为体育赛事与体育旅游的有机结合提供了肥沃土壤,更为乡村旅游与体育赛事的持续壮大注入强劲动力,有效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促进农商文体旅产业的深度融合与发展。

2.2 坚持群众性,自建自管的办赛特色

贵州村超与村BA作为乡村体育赛事的杰出代表,其核心在于深刻践行坚持群众性的核心理念,并展现出自主自建自管的鲜明办赛特色。从运动项目的群众基础来看,篮球与足球在贵州乡村地区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台江县篮球运动历史悠久,历经80余年传承,逐渐形成“逢节必比赛、比赛先篮球”的独特文化现象,篮球元素深入村间小巷,村民参与热情高涨,其中台盘村过半村民热爱篮球,年度篮球赛自1936年起从未间断。榕江县拥有悠久的足球传统,全县近40万人口中,足球爱好者有近5万人,县域内足球场地遍布,足球特色学校众多,足球文化深入人心,是国家县域足球典型县。村民们对这些运动项目的热爱,源自内心深处对体育精神的追求和对团队协作的向往,这种纯粹的热爱构成赛事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比赛具有良好的观赏性,无论是参赛选手还是现场观众都展现出极高的参与热情和投入度,并形成浓厚的体育氛围。在管理上,“村超”与“村BA”充分尊重村民的主体地位,实现了村民做主。从赛事的发起、组织到实施,整个过程均由村民自发进行,做到“球场外有商业,球场内无资本”,政府扮演着引导和支持的角色。村民们不仅自发组建球队、筹集资金,还积极参与赛事的宣传与推广,形成全民参与、全民共享的良好局面。这种自主自建自管的办赛模式,不仅激发了村民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还使得赛事更加贴近群众需求,更具地方特色。村民们通过参与赛事的组织和管理,不仅提升了自身的组织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还增强了归属感和荣誉感,进一步推动乡村体育事业的发展。

2.3 坚持土味性,农产农艺的奖励特色

在贵州的乡村体育盛宴中,“村BA”与“村超”以其独特的办赛理念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展现乡村活力与魅力的亮丽名片。值得注意的是,这两项赛事在比赛奖励上坚持土味性,以农产品与民族工艺品等特色为奖励,赋予比赛更加深厚的乡村底蕴和文化内涵。“村BA”与“村超”的比赛奖励,摒弃了传统体育赛事中常见的奖杯、奖牌等标准化奖品,转而将目光投向乡村的沃土与手工艺人的匠心之作。在“村BA”的赛场上,获胜的球队通常能获得当地特色农产品,如健壮的黄牛、肥美的香猪、鲜嫩的土鸡等,这些奖品不仅代表着对胜利者的嘉奖,更是对乡村劳动成果的认可与尊重。而在“村超”中,民族工艺品如精美的银饰、细腻的刺绣、独特的蜡染等,则成为奖励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具有极高的观赏和收藏价值,更是贵州多彩民族文化的生动展现。同时,这种奖励特色也体现了“村BA”与“村超”对群众性的坚持与尊重。奖品的选择充分考虑了当地群众的实际需求和喜好,让参赛者和观众都能感受到来自赛事的关怀和温暖。这种以人为本、贴近群众的做法,进一步增强了赛事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同时也为乡村体育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4 坚持民族性,民风民俗的表演特色

在贵州的“村超”与“村BA”赛事中,赛间表演、现场解说和气氛主持均深刻体现着对民族性的坚守与传承,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与民情。赛间表演是这两项赛事的一大亮点,它们不仅丰富了赛事内容,更成为展示贵州多元民族文化的重要窗口。在“村超”与“村BA”的赛场上,观众可以欣赏到苗族飞歌、侗族大歌等特色民族音乐,以及芦笙舞、木鼓舞等充满民族风情的舞蹈表演。这些表演不仅展现了贵州少数民族的艺术魅力,更是通过音乐与舞蹈的形式,传递各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彰显贵州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民族风情。现场解说与气氛主持同样融入浓郁的民族元素。解说员们用普通话、侗语、苗语相结合的方式,为观众带来亲切而富有感染力的解说,既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又加深了观众对赛事及民族文化的理解。同时,气氛主持人们通过富有激情的引导和互动,将赛场气氛推向高潮,让观众在欣赏比赛的同时也能深刻感受到贵州人民的热情与好客,以及各民族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精神风貌。

2.5 坚持多元化,新形式新方法的传播特色

借助多元化的传播渠道,包括国家主流媒体、互联网、自媒体及地方融媒体中心,实现高效的信息扩散[4]。其核心在于与主流媒体、新媒体和自媒体开展深度合作,构建一个多层次、立体化的全媒体传播矩阵。“村超”在传播过程中,动员1.28万个新媒体账号参与,不仅依托移动互联网的广泛普及,还构建由官方主账号引领、众多子账号辅助的传播矩阵,实现了去中心化的裂变式传播。数据显示,2023年“村超”全网浏览量合计超680亿次,央视频端内观看量超5749万次,全网辐射超1亿人次,充分展现其强大的传播影响力[5]。而“村BA”同样以其独特的民族文化魅力和接地气的传播方式,吸引了大量关注。“村BA”依托主流媒体的权威背书获得强大的传播力。贵州广播电视台公共频道“百姓关注”作为主要报道媒体,与人民日报、新华社等权威媒体合作,并在百余家合作密切的媒体机构转发扩散,实现赛事直播信息的广泛覆盖[6]。“百姓关注”在传播过程中注重与受众互动,通过设置话题、直播等方式,调动了观众的参与热情,增强了传播效果。这种以受众为中心的传播策略,是“村BA”传播成功的重要原因。此外,赛事主办方创新性地采用VR直播、慢直播、连麦直播等新颖的传播手段,为观众提供了更加沉浸式和多元化的观赛体验。这种全媒体传播策略的成功,在于其充分发挥不同媒体平台的优势:主流媒体提供权威背书,新兴媒体扩大传播范围,地方媒体深耕本地市场。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传播,赛事信息得以最大程度地曝光,顺利实现“村超”“村BA”的出圈。

3 贵州乡村旅游与体育赛事融合发展路径

3.1 贵州乡村旅游与体育赛事融合发展思路

根据《贵州省全国体育旅游示范区总体规划(2019—2035年)》的要求,围绕打造国内一流、世界知名体育旅游目的地的目标,遵循“一核、六带、多点”的总体空间构架[7],立足乡村旅游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全国体育旅游新发展格局。抓住体育赛事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机遇,贵州依托得天独厚的多样化地质旅游资源,着力提升旅游业品质,推动产品与服务体系精细化发展[8]。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以体促旅”的理念,以乡村旅游为核心,体育赛事为引擎,通过深度融合实现产业联动升级。聚焦25+100项体育旅游赛事产品体系建设,充分利用贵州独特的地质资源、民族文化和丰富业态,打造山地特色运动项目集群[9],合理运用“农文体旅+AI”“农文体旅+5G”融合手段,打造沉浸式旅游体验项目,实现产业升级,提升贵州体育旅游的核心竞争力[10]。

3.2 地区乡村旅游与体育赛事融合发展路径

3.2.1 贵阳市

凭借全省集散交通枢纽的区位优势,打造体育旅游综合服务核心功能,紧扣避暑之都、温泉之城的名片,发展体育旅游精品线路,如“体育+温泉”休闲游。依托其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如南江大峡谷、乌当区的偏坡布依族乡、镇山村的独特山水景观,举办山地越野跑、滑翔伞等体育赛事。利用红枫湖、百花湖等湖光山色,举办皮划艇、帆板等水上运动赛事。充分利用大型数据中心集群,实现乡村智慧旅游,为游客提供更加优质的运动休闲体验。

3.2.2 六盘水市

围绕“中国凉都”品牌,依托高桥、高山,举办极限探险赛事,如牂牁江国际滑翔伞公开赛、国际高桥极限运动邀请赛等。结合乌蒙大草原、梅花山、玉舍国家森林公园等自然景观,建设亚高原避暑冰雪体育旅游示范基地。依托其高山草甸、古银杏群落、国家森林公园自然资源,打造乌蒙大草原、妥乐村、玉舍国家森林公园等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3.2.3 遵义市

打响“转折之城·会议之都”的品牌,塑造红色体旅产品,结合娄山关、苟坝会议会址等红色景区,开展红色研学体育赛事,弘扬革命精神。利用赤水河·乌蒙山自然风光和168公里自行车赛道,融合酱酒文化、茶文化,推动茶酒体旅融合。依托赤水丹霞、海龙屯等世界遗产资源,开发特色体育旅游线路,形成“双遗”体旅品牌。

3.2.4 安顺市

基于黄果树瀑布、龙宫等世界级旅游景区的资源优势,以及丰富的乡村生态资源,打造多条特色乡村旅游线路,如依托黄果树旅游区的布依民俗文化体验、特色民宿等冬季特色旅游资源。举办紫云格凸国际攀岩挑战赛、黄果树国际半程马拉松赛、坝陵河大桥国际低空跳伞挑战赛等各级各类体育赛事,带动乡村旅游发展,提升“中国瀑乡·魅力安顺·休闲之城”的影响力。

3.2.5 毕节市

以壮美的喀斯特地貌、广袤的高山草甸、壮丽的瀑布群、宜人的气候条件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为基础,依托百里杜鹃、织金洞、威宁草海等著名旅游景区,举办百里杜鹃山地自行车邀请赛、威宁草海马拉松赛、织金洞穿越赛等特色体育赛事,宣传“洞天福地·花海鹤乡·避暑天堂”城市形象

3.2.6 铜仁市

依托梵净山这一世界自然遗产地,以及乌江山峡、亚木沟、九龙洞等自然奇观和苗王城、寨沙侗寨等民族村寨、传统村落,结合现代农业资源,构建了一条集自然风光、民俗风情于一体的乡村旅游与体育赛事融合发展的特色之路。通过举办梵净山马拉松赛、环梵净山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中国传统龙舟大赛等高水平的体育赛事,有效带动周边乡村旅游的繁荣,提升“梵天净土·桃源铜仁”城市名片的知名度。

3.2.7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作为以山地旅游为主题的国际峰会——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的永久举办地,依托万峰林、马岭河峡谷等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以及布依族、苗族等多元民族文化资源,为乡村旅游与体育赛事的融合发展提供得天独厚的条件。体育赛事与民族文化、农业观光等相结合,积极推动文旅、康旅、体旅、农旅等多业态融合发展,打造较高知名度的山地旅游目的地,提升“山水长卷·水墨金州”品牌影响力。

3.2.8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台江县村BA和榕江县村超是乡村旅游与体育赛事融合发展的优秀典范。聚焦多元发展,持续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优美生态环境+地道特色美食+全民参与的氛围+数字技术赋能”融合创新,打造以乡村足球、乡村篮球为核心的运动特区,建设主题特色鲜明的“文旅小城”。依托舞阳河、雷公山等自然景区及镇远古城、西江千户苗寨、肇兴千户侗寨等文化景区,以及侗族大歌、苗族银饰等世界及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彰显“生态之州”“歌舞之州”和“神奇之州”城市形象的魅力。

3.2.9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依托荔波小七孔、中国天眼、天坑群落等世界级旅游资源,以及布依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的丰富文化遗产,秉持“绿色生态+旅游+体育+教育”融合理念,形成喀斯特原始森林生态、民族文化与体育赛事融合业态。举办亚洲杯体育舞蹈国际公开赛、中国荔波喀斯特马拉松赛、黔南州山地户外运动等体育赛事,将体育赛事与乡村旅游产品相结合,提升“地球绿宝石·风情黔南州”形象和“国家森林城市”的美誉度。

参考文献

郭庆.乡村体育振兴的新内生发展逻辑与实践探索: 来自台盘“村BA”的案例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3,57(6):12-18.

杨思成.乡村体育赛事助力乡村振兴的多元价值及其实现路径研究[D].重庆: 西南大学,2024.

杨逐原.“以赛为媒”: 文旅融合视域下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促进策略研究: 以贵州省黔东南州台江县的“村BA”赛事为例[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23,15(6):90-97+155.

朱全国,肖艳丽.贵州现代乡村表演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呈现: 以贵州“村BA”与“村超”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44(4):98-106+220.

张与弛.“村超”IP的传播特点与价值体现[J].传媒,2024(11):14-16.

黄程斌,顾伟农.贵州广电融媒报道“村BA”体育赛事的创新路径[J].传媒,2024(21):37-39.

贵州省体育局.贵州省全国体育旅游示范区总体规划(2019-2035年)[EB/OL].(2019-11-27)[2025-01-05].http://tyj.guizhou.gov.cn/zwgk/zfxxgk/fdzdgknr/ghjh/201911/t20191127_73773423.html.

张苏浩,王新宇,朱江.云南省全域露营旅游发展路径研究: 基于营地落地经验[J].中国商论,2024,33(16):79-82.

贵州省体育局.贵州: 体旅融合 高质量建设山地民族特色体育强省[EB/OL].(2023-09-20)[2025-01-05].https://www.sport.gov.cn/n14471/n14495/n14543/c26043782/content.html.

杨乙元.体育旅游产业数字化战略转型与升级路径研究[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24:165.

标签:  乡村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