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人口老龄化的大背景下,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为了探究人口老龄化、新质生产力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 本文利用熵权法分别建立新质生产力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 通过建立空间杜宾模型对人口老龄化、新质生产力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 人口老龄化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有显着的负向影响, 新质生产力水平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有着显着的正向影响;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在逐年提高, 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呈现出发展不平衡的特征; 不同省(区、市)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具有一定的空间相关性; 人口老龄化对东部地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负向影响最为显着, 对中、西部地区的负面影响较小, 表现出明显的非均衡效应。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空间杜宾模型 新质生产力 劳动力市场 科技创新 产业升级 劳动生产率
DOI:10.3969 / j.issn.1004-910X.2024.11.002
〔中图分类号〕F042. 2; F424 〔文献标识码〕A
引 言
自1999 年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 我国老年人口比重不断攀升。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 人口老龄化将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人口老龄化将导致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在人口老龄化的大背景下, 发展新质生产力能够更好地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的不同之处在于其涉及领域新、技术含量高, 科技创新是其关键的驱动因素, 由此可见, 科技创新是生产力发展的巨大动力, 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必须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 以产业升级构筑竞争新优势,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自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理念以来,学者们深入研究了制造业领域高质量发展的有关问题。然而, 随着人口老龄化不断加深, 我们正面临着逐渐减少的劳动力供给, 这对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构成了严峻挑战。因此, 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刻不容缓。
1 文献综述与理论机制分析
1. 1 文献综述
近年来, 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 学术界对这一议题的研究也呈现日益增多的趋势。梳理与本文相关的文献后发现, 学者们主要集中关注于人口老龄化对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探讨人口老龄化与企业技术创新之间的关联以及这种关联会如何影响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 以及探索如何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通过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来更好更快地推动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1) 关于人口老龄化与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方面的研究。王秋实(2013)[1] 的研究考察了个体劳动生产率的变化, 其研究认为, 相比于经验不足的青年劳动力和身体状态下降的老年劳动力, 中年劳动力劳动生产率更高。Ilmakunnas 等(2004)[2]对芬兰不同年龄段工人的劳动生产率进行测度,测度结果发现, 中年劳动力具有最高的劳动生产率。Costinotetal (2018)[3] 发现老龄化会引发社会整体的技术进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 社会将迎来一系列变化, 其中包括社会需求的调整和经济结构的演变。这种人口结构的变动将迫使社会各个领域寻求创新的解决方案, 从而推动技术的进步, 提高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杨贝贝和刘懿(2015)[4] 使用我国的省级面板数据, 研究了我国不同年龄段的工人劳动生产率差异, 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工人年龄的增长, 劳动生产率不断下降, 相比与中、西部地区, 这种影响对东部地区省份尤为显着。
(2) 关于人口老龄化与企业新质生产力的研究。许多学者探讨了有关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及特点。胡莹(2023)[5] 从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出发, 认为新质生产力具有创新性、融合性和引领性三大特点, 提出了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路径。王珏和王荣基(2023)[6] 基于生产力的三大构成要件,在挖掘新质生产力长远要求原则下构建其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并运用熵值法对中国省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进行测度。技术创新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关键, 但目前学界关于老龄化是否有利于技术创新存在不同甚至相反的结论。一些研究认为, 人口老龄化不利于制造业的技术创新。姚东旻等(2017)[7]基于我国的省级面板数据, 从专利和人力资本积累方面, 探究了“人口老龄化-人力资本-科技创新” 这一影响渠道, 其研究结果表明, 老龄化不利于人力资本的积累和科技创新。还有一些研究则认为, 人口老龄化会对制造业技术创新产生积极影响。Acemoglu 和Restrepo (2018)[8,9] 采用国家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分析结果表明,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增加, 机器人等新兴技术的应用会更加广泛, 这有利于企业的技术创新。张桂文等(2021)[10] 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人口老龄化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进行检验, 检验结果显示, 人口老龄化会使企业更多的用资本和技术来替代劳动, 从而使得整个社会更好的进行资本积累。王笳旭和王淑娟(2017)[11] 则通过生产要素投入方面进行了实证研究, 发现人口老龄化能够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 带来劳动生产率的提升,推动了结构转型。
(3) 关于新质生产力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相关研究。随着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 学界开始日益关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相关问题, 然而, 在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大背景下, 许多学者担忧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会阻碍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 因此, 转变发展模式, 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了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在新质生产力研究方面, 余东华和马路萌(2023)[12] 认为,新质生产力能够推进新型工业化, 新型工业化能够催生新质生产力, 二者具有统一性和共通性。戴翔(2023)[13] 认为, 在数字技术主导的时代, 新质生产力不仅仅是符合当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 更是推动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相关研究包括评估发展水平、探究影响因素、探寻发展路径。评估发展水平方面, 江小国和何建波(2022)[14] 从经济效益等6 个方面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评价;曲立等(2021)[15] 通过新发展理念构造指标, 测度了我国区域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探究影响因素方面, 汪芳和石鑫(2022)[16] 认为,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主要依靠技术创新以及人力资本等生产投入要素。钞小静等(2021)[17] 通过实证检验表明, 数字经济的发展可以优化生产流程从而促进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金泽虎和蒋婷婷(2022)[18]通过实证检验发现数字贸易能够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探寻发展路径方面, 吴友群等(2022)[19] 认为, 数字化是提升制造业全球价值链竞争力的有效路径。李巧华(2019)[20] 基于制造业企业微观视角, 提出了通过构建平台化组织以提升生产效率,更好地促进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
现有文献的研究多数着眼于新质生产力定义及相关测度的研究以及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研究, 少有学者将人口老龄化背景下, 新质生产力的测度水平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本文通过熵权法建立新质生产力测度的指标体系, 将所测算出的新质生产力水平作为解释变量纳入空间计量模型之中, 探究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 新质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如何影响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
1. 2 理论机制分析
人口老龄化就是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不断增长。本文从以下3 个角度来分析人口老龄化通过人力资本以及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影响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制。
(1) 由于老年人口规模的持续扩大, 适龄劳动力相对减少, 从而导致劳动力的供给减少, 劳动力的成本上升。劳动力成本上升可能会不利于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
(2) 人口老龄化的空间溢出效应, 1 个省域的人口老龄化会对其他省域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产生影响。如果某个省域的人口老龄化严重, 该省域可能会面临劳动力短缺的问题, 从而影响到供应链中其他省域的制造业。其他省域供应链中的某些环节可能需要依赖这个省域的劳动力或资源,老龄化导致的劳动力减少可能会导致生产能力的下降, 从而影响整个供应链的运作。同时, 受到人口老龄化影响的省域可能会采取一些措施来应对劳动力短缺的问题, 如吸引外地劳动力、提高劳动生产率、鼓励技术创新和自动化。这些措施可能会引起劳动力市场的变化, 影响其他省域的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和产业结构。
(3) 随着人口老龄化现象的不断加剧, 制造业企业可能会面临劳动力短缺和劳动力供应不足的问题, 企业为了应对这一状况, 会通过引入先进的制造业技术和自动化设备来弥补这一劳动力缺口, 促进了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智能化制造, 这将有助于加快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形成, 从而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