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水平测算、演变格局与收敛规律

known 发布于 2025-08-09 阅读(498)

〔摘 要〕 本文从新劳动者、新生产资料和新劳动对象3 个维度, 共25 个子指标构建新质生产力指标体系, 运用AHP-熵值法-博弈论组合赋权法对2010~2022 年我国30 个省(区、市)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进行测度, 并利用Kernel 密度估计、Dagum 基尼系数及分解法、Moran-s I 指数和收敛模型对我国及三大地区新质生产力演变格局和收敛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我国新质生产力水平在各个地区不断提升,尤其是东部地区高于全国平均发展水平和中、西部地区。而从区域差异来看, 新质生产力的差异在各地区不断扩大, 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异。在空间演变方面, 各地区的新质生产力呈现显着的正向空间相关性, 具有空间集聚特性, 但集聚效应在逐年减弱。在收敛性方面, 全国和三大地区新质生产力并未表现出σ 收敛, 但存在β 收敛, 其中西部地区的收敛速度最快。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组合赋权法 Kernel 密度估计 Dagum 基尼系数及分解法 Moran-s I 指数 时空演变 空间集聚 收敛性

DOI:10.3969 / j.issn.1004-910X.2024.11.001

〔中图分类号〕F124; F042- 2 〔文献标识码〕A

引 言

自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考察期间提出“新质生产力” 以来, 这一概念引发了广泛关注[1] 。在后续会议中, 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以推进高质量发展[2] 。在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 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和重视, 标志着中国经济发展理念的更新与升级。这一概念的提出不仅仅是一个新名词的诞生, 更是对中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深刻洞察和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明确指引[3] 。过去几十年, 中国经济以高速增长为主要特征, 依靠人口红利和低成本优势, 实现了从落后到领先的跨越。然而, 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传统的增长动力正在逐渐减弱,传统的生产力优势也日益削弱, 必须依靠新的驱动力来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传统的生产力理论主要关注劳动生产率和资本生产率的提高, 而新质生产力则更加注重技术创新、产业升级、人力资源优化等方面的提升[4] 。这种生产力的转变不仅仅是一种数量上的增长, 更是质量上的提升,涵盖了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从而实现了整体效率的提升。在新质生产力的指导下, 中国经济正在向着更加智能、绿色、可持续的方向迈进。然而, 实现新质生产力的有效推动需要政策层面的支持和引导, 以及学术上的深入研究。目前, “新质生产力” 作为一个新兴概念, 在学术界尚未得到充分研究, 其本质特征和内涵仍未有特别明晰的定论, 导致对其发展水平的准确测度十分困难[5] 。因此, 本文将以此为出发点, 探讨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形成机制、测算方法及演变格局, 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政策建议。

1 研究设计

1. 1 指标体系构建

马克思论述的生产力主要由劳动者、劳动对象和生产资料构成, 其中劳动者将自身的体力和脑力与劳动对象和生产资料相结合是实现生产力的前提条件[6] 。尽管新质生产力是个新兴的概念,但究其根本还是生产力, 只不过更为强调“新质”,聚焦于与传统生产力的不同之处[7] 。本文根据全面性、代表性、科学性等指标构建原则, 通过对新劳动者、新生产资料和新劳动对象3 个方面进行测度, 对新质生产力进行了量化分析, 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 所示, 具体情况如下:

(1) 新劳动者。从劳动者素质和劳动者意识两个方面测度新劳动者发展水平[8] 。劳动者素质是指劳动者在知识、技能、文化水平等方面的综合素质。高素质的劳动者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化生产的要求, 推动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在新质生产力的测度中, 劳动者素质主要从文化程度、培育经费和知识积累潜能3 个方面进行构建。劳动者意识是指劳动者在工作态度、职业精神等方面的意识形态。具有良好劳动意识的劳动者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工作, 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劳动者意识主要通过创新精神、创业精神和就业理念指标进行构建。

(2) 新生产资料。从物质生产资料和无形生产资料两个方面进行测度新生产资料发展水平[1] 。物质生产资料是指能够直接参与生产过程并影响生产效率的有形资产。数字基础设施作为现代经济发展的基础性要素之一, 直接影响生产效率和经济活动的顺畅进行。同时, 高效的能源使用能够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无形生产资料则是指那些不具备物质形态但能够促进生产效率和创新能力的资源。其中, 科技创新水平和数字化水平作为衡量知识和技术积累方面能力的重要指标, 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和数字化水平意味着拥有更多的知识产权、技术专利和创新成果, 能够推动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3) 新劳动对象。新劳动对象发展水平测度包括产业形态和生产组织, 原因在于其代表了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的现代化与转型, 对提升生产力和推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9] 。高技术产业、软件服务行业以及机器人行业涉及到先进技术和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 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创新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推动了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 是新生产对象的重要代表[1] 。同时, 信息化和绿色化的生产组织有利于提升生产效率和管理效能, 从而推动整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0] 。

标签:  生产力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