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玉米栽培管理期间,地膜覆盖技术作为一项可以增温保墒、改善田间光照、减少病虫草害影响、提升土壤微生物活性水平的重要措施,应用在玉米种植过程中,可显着提升玉米的产量与品质。但郓城县部分农户在种植玉米期间,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致使地膜覆盖技术的应用面积较少,无法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基于此,本文将以郓城县玉米种植情况为例,对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特征、要点等内容进行详细分析,并论述当地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的推广难点,针对性地提出几点解决问题对策,以期能够为郓城县玉米产业的良好发展提供生产建议。
一、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特征
郓城县隶属于山东省菏泽市,为暖温带半湿润东亚季风大陆性气候。当地光照充足、降雨集中但分布不均匀。郓城县年均气温13.5℃、年均降雨量695mm,全年有60%~70%的降雨集中在6~9月,郓城县玉米种植结构多为夏玉米,玉米在播种后受气候条件影响,易产生涝害,造成玉米感染根腐病或植株缺水萎蔫、生长停滞、植株瘦弱的现象。而在玉米栽培期间采取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具有较强的增温保墒、保肥、减少病虫草害影响等效果。据相关数据研究,同样条件下采取地膜栽培管理下的玉米对比露地玉米增产达到70%甚至1倍以上。并且玉米地膜覆盖可显着提升土壤温度、保水保肥性,并且改善了土壤理化性质。在整个玉米生长发育期内,地膜覆盖下5cm土层地温平均增温2℃左右、土壤水分对比未覆膜地块增加1%~7%、土壤氮磷养分含量高出未覆膜的3倍,且覆膜后土壤容重降低0.03g/cm3,总孔隙度增加1%~2%。因此,在郓城县地区推广玉米地膜覆盖技术对当地玉米种植产业及农业生态维护具有积极作用。
二、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要点分析
1、玉米播前整地施肥
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对土壤条件要求较高,不适宜应用在沙土、黏土地块。因此,选地时,建议选种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力水平中上、排灌便利的砂壤土或壤土地块,前茬作物以小麦、油菜、水稻等,禁止长期连作。播前使用旋耕机械对土壤进行深松整地,深度25~30cm,平整土表,清除田间杂物,确保土面平整。旋耕前,均匀撒施底肥至土表,充分腐熟有机肥1000~1250kg/667m2、48%氮磷钾(17-17-17)复合肥50kg,随翻耕入土,提升土壤肥力基础。
2、玉米良种选择
购买适宜当地种植生产环境、市场需求量大、通过国家或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优质、丰产性品种,要求种子纯度大于98%、净度大于98%、发芽率大于90%、含水量不超过13%。适宜郓城县地区种植的抗逆性强、抗病性强、高产稳产的优质品种有东单1331、郑单958、德单5号、农大372、郓玉7号、郓玉77、华玉168、登海605等。
3、玉米种子处理
购买包衣过的玉米商品种子可直接进行播种;未包衣处理的玉米种子先进行晒种,后包衣处理。
①晒种:在播前3~5d,选择晴朗天气将种子均匀摊放在地面晾晒1~2d,借助光照灭杀种子表面致病菌,提升种子活性水平,增加发芽率。
②包衣:依据郓城县历年玉米病虫害发生特征、种植地块高发病虫害选择种衣剂包衣处理,使用35g/L咯菌·精甲霜种子处理悬浮剂150~200mL,拌100kg玉米种子,可以有效防控玉米茎基腐病的发生;使用6%戊唑醇种子处理悬浮剂96~192mL,拌100kg玉米种子,可以有效防控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使用8%氟虫腈悬浮种衣剂500~625mL,拌100kg玉米种子,可以有效防控蛴螬的危害。
4、玉米适期播种
郓城县玉米种植多以夏玉米为主,播期通常在6月中旬前后。播种时,建议采取大小行种植模式,大行距80cm、小行距40cm;株距18cm、行距30~35cm,播种密度为4000~4500株/667m2。调控种植密度时,可依据“肥地宜密、瘦地宜稀、水地宜密、旱地宜稀、早熟品种宜密、中晚熟品种宜稀”的基本原则进行合理调控。采取精量化播种机械,穴播,单穴播入玉米种子1~2粒,播深3~5cm,播种同时施入种肥,种肥为尿素10kg/667m2、过磷酸钙15kg/667m2、硫酸钾10kg/667m2,充分混合后装置入施肥器内。种肥施入位置在玉米种子侧下方8~10cm处,与种子保持距离,避免肥料挥发期间造成烧苗、烧种。
播后使用除草剂进行封闭除草,选用81.5%乙草胺乳油90~120mL/667m2或42%甲·乙·莠悬浮剂170~230mL/667m2或45%嗪酮·乙草胺乳油200~250mL/667m2,兑水30~45kg,均匀喷施土表,可以有效抑制杂草的萌发,达到清除杂草的目的。
5、玉米地膜选择及覆盖方法
地膜建议选用横纵拉力效果好、透明度良好且不易产生老化、溶解的地膜,或直接选用生物可降解地膜。目前,生物可降解地膜在郓城县地区使用面积不大,种植户多选用宽度80~90cm、厚度0.008~0.01mm的聚乙烯无色透明或黑色地膜,需地膜量约2~3kg/667m2左右。玉米封闭除草后,选择无风或早晚风力较小时,使用覆膜机械在垄沟两侧开沟,沟深8~10cm,随后将地膜均匀覆盖在玉米垄上,并铺平拉紧,地膜两侧边缘置于垄沟两侧,上方覆盖土壤密封压实即可。铺膜前,将田间杂物清理干净,确保地面平整,不可有大块土块、石块,避免损伤地膜,影响覆盖效果。
6、玉米覆膜后的田间管理
①玉米苗期管理
覆膜玉米播种后至出苗通常需7~10d,定期巡查田间玉米出苗情况,当50%以上玉米幼苗第一片真叶展开后及时破膜放苗,避免膜下高温,损伤幼苗叶片,造成烧苗。放苗时间选在晴天午后最佳,清晨玉米幼苗茎叶较脆,此时破膜易损伤幼苗。破膜时,在幼苗上方地膜处破开一个直径为1~2cm的小孔,轻钩玉米幼苗,将其茎叶钩出至膜外,并使用细碎土壤将玉米幼苗茎基部位置膜间隙密封严实。
玉米生长至3~4叶期时间苗,5~6叶期定苗,间苗时,将长势较弱、带病虫苗、畸形苗进行剔除,确保苗齐、苗全、苗壮。
玉米垄沟间、地膜未覆盖区域杂草较多时,可使用10%草铵膦水剂200~300mL/667m2,兑水45kg,定向喷雾除草。喷施时,使用罩子将喷头覆盖,降低施药高度,避免将除草剂喷洒至玉米幼苗上。
②玉米拔节期的肥水管理
玉米生长进入拔节期后,此时需进行田间追肥,提升玉米长势。追施尿素10kg/667m2,膜上打孔追肥。使用施肥机械,在玉米茎基部10cm左右,打深10cm左右的施肥孔,将肥料施入孔中,覆盖土壤即可。追肥后,为提升肥料利用率,施肥后灌溉浇水,采取沟灌、滴灌、喷灌等方式,结合降雨情况进行灌水,灌水量30~50m3/667m2。
玉米生长至大喇叭口期时,追施尿素10~15kg/667m2、过磷酸钙5kg/667m2,施肥方式同上,施肥后及时灌溉。
玉米生长进入灌浆期时,此时可采取叶面追肥的方式,提升玉米籽粒品质。使用磷酸二氢钾500倍液、尿素300倍液、硼砂300倍液茎叶喷雾,7~10d/次,连续使用2次即可。
③玉米大喇叭口末期的科学化防
为促进玉米高产稳产,在玉米大喇叭口末期5~7d、田间有雄穗抽出时,此时依据植株长势,使用40%乙烯利水剂10~15mL/667m2,兑水30~45kg,茎叶喷雾;或使用30%胺鲜·甲哌鎓水剂15~20mL/667m2,兑水30~45kg,茎叶喷雾。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以控制玉米植株的旺长,促使玉米茎秆增粗,提升玉米光合作用,避免植株倒伏。
7、玉米病虫害防治
郓城县玉米种植期间,较为常见的病虫害有大斑病、玉米螟、蚜虫等。在玉米种植期间,应当注重对几种常见病虫害的防治管理,降低病虫害对玉米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①大斑病:主要危害玉米叶片、叶鞘、苞叶部位,发病初期,受害部位有水渍状、浅灰色小病斑,后期逐渐扩展为红褐色大病斑,多个病斑连接至一片,影响叶片光合作用,造成玉米减产或绝收。大斑病发生适宜环境温度为20~25℃,空气相对湿度90%以上。当田间一旦出现大斑病,立即将病叶、中心病株剔除,带离田间统一销毁处理。并使用45%代森铵水剂10~15mL/667m2,兑水30kg或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20~25mL/667m2,兑水30~45kg,茎叶喷雾,7~10d/次,连续使用2~3d。
②玉米螟:为玉米种植期间较为常见的一种虫害,以幼虫钻蛀危害玉米茎秆、穗柄、幼嫩籽粒等为主,受害植株营养传输中断、雌穗发育不良、长势衰弱,造成减产严重。当田间玉米螟大面积暴发危害时,可使用16000IU/mg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30~45g/667m2,兑水30~45kg或400亿CFU/g球孢白僵菌可湿性粉剂20~30g/667m2,兑水30~45kg,茎叶喷雾,10~15d/次,连续使用2次。
②蚜虫:主要危害玉米叶片、幼嫩生长点,造成叶片、生长点畸形、黄化,诱发煤污病,严重影响玉米光合作用,减产严重。当田间有蚜虫危害时,可使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8~10g/667m2,兑水30kg或10%噻虫嗪微囊悬浮剂10~15g/667m2,兑水45kg,茎叶喷雾,10~15d/次,连续使用2次。
三、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推广难点
1、推广方式单一
在郓城县地区执行玉米覆盖栽培技术推广期间,部分农村地区采取自上向下逐级下达行政命令的方式,造成推广模式存在单一常规化、缺乏相应的奖励机制、推广制度不灵活等特征,造成该技术无法大面积推广应用。而部分与农业生产人员联系较为密切的农技推广机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农村合作社等单位,由于自身的发展不平衡、规模小、辐射能力不足等情况,致使在实施玉米地膜栽培技术推广期间组织管理能力不足,因而抑制了该项技术的大面积的推广与应用效果。
2、投入经费不足
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推广期间,需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及物力资源,以确保该技术在郓城县地区的良好推广与运行。相关农业单位应当加大对该项技术的研究力度,通过大量的栽培生产试验以确定该项技术在农村地区的详细管理细节,从而获得增产增收的效果。而农技推广部门则需将此项技术的优势、应用方式等信息进行宣传教育至农户,使农户可充分利用该技术提升玉米产量。在执行此推广过程期间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从而获取良好的推广效果。但是在实际玉米地膜栽培技术推广期间,缺乏相应的资金支持,从而导致推广效率低下。
3、农户意识不足
在玉米地膜栽培技术推广期间,部分农户始终以自身的传统栽培管理经验为引导,坚持采取传统的方式实施玉米种植农事操作,对新技术的接受能力比较低,同时缺乏相应的实操能力,从而无法达到玉米增产增收的效果。并且,部分农户在玉米栽培期间,对农药、化肥的依赖性较高,不断投入大量的农药、化肥,造成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影响玉米根系的生长与活动,即增加了玉米的投入成本,同时还降低了玉米种植经济效益。
4、残留地膜影响环境
目前在郓城县农业生产期间,所选用的地膜均为PVC、PE材质。此类材料属于不可分解材料,当玉米地膜栽培技术大范围应用时,农户未能在玉米收获后将地膜全部回收的情况下,将会对自然环境生态造成影响。并且,随着玉米地膜栽培技术应用时间的延长,地膜在土壤中残留、碎裂数量增多,导致土壤之间出现阻隔,将会对后续农作物种植根系下扎与营养吸收造成不良影响。
四、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对策
目前,受限于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的推广方式单一、投入经费不足、农户自身意识能力不足、残留地膜影响自然环境等因素,导致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在郓城县未能大范围推广与应用。因此,为有效改善此种现象,相关农业部门应当转变推广思路,建立科学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的推广体系,增加该技术在玉米栽培中的应用范围,维护郓城县玉米种植产业的良好可持续健康发展。
1、创新宣传教育模式
①相关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可采取线上、线下两种途径加强对该项技术的宣传。线上可通过收集农户微信的方式,建立起玉米地膜覆盖技术推广微信群,邀请农户进入微信群中,与农户之间建立快速沟通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在微信群中,定期对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进行宣传,并实时解决农户在栽培应用期间所遇到的问题,鼓励农户之间在群中相互交流沟通栽培经验,从而提升农户应用该项技术的积极性。线下渠道则可以在玉米种植区中,采取字画结合的方式制作相应的宣传图册,便于农户了解。农技单位可依据当地的环境气候特征、土壤性质、地域特色等加入至宣传图册的制作,并将该项技术核心内容以简单、易懂的方式呈现至图册上,便于农户对该技术的理解与应用。
②在当地农户对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有初步的了解后,可组织农户参与集中学习。在当地设置相应的玉米栽培技术宣传教育培训班,分批次将玉米栽培技术以教学、辅导的方式呈现至农户面前,帮助其理解该项技术的优势与应用方法,从而提升其参与新技术应用的积极性。在培训期间,可通过图文的方式,将玉米地膜栽培数据、试验结果等数据进行对比,鼓励农户积极实施此技术开展农业生产。
③为促进玉米地膜覆盖技术更加直观地呈现至农户面前,可在农户种植区较为接近的区域建立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实验示范田,在技术实施的关键节点,邀请农户参观学习。同时,在示范田玉米收获时,邀请农户现场观看测产,使其能够直观地了解到该技术的增产效果,既能够提升农户应用该技术的信心,还能帮助农户更好地掌握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2、选用可降解地膜
可降解地膜不同于常规地膜的材质,其应用在玉米栽培期间可自行降解,不会对周边自然环境生态造成不良影响。玉米栽培期间,可选用无色透明、可降解的绿色环保地膜,具有较好的增温效果。在玉米播种结束后进行覆膜,玉米收获时无需人工收膜,待其自然降解,省工、省时、绿色环保性强。
3、加大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的推广补助
可以有效实现该技术在农村地区的推广效果与应用面积,相关农业部门可制定相应的惠农政策,从而提升农户对该项技术实施的积极性。例如,农户在购买相关地膜覆盖设施设备时,可享受相关的农业补贴;在进行地膜材料的采购时,政府部门可对农户的需求数量进行统一登记,并在相应的企业直接购买,从而降低地膜购入成本,减少玉米地膜覆盖技术的投资成本,提升农户对该技术的认可度。
综上所述,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的应用具有保墒保肥性强、省工、提升病虫草害防治效果等优质效果,能够显着提升玉米种植产量与品质。为提升该技术的应用面积与效果,相关政府单位可通过创新宣传教育模式提升农户对该项技术的认知程度,并采取选用可降解地膜、增加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的资金投入等措施,增强农户对该项技术的应用积极性,促进郓城县玉米种植产业的稳产发展。
(作者单位:244700 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张营街道办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