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通辽是一个以农牧业为主的地区。玉米作为该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其产量和质量直接影响到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然而,通辽地区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特性对玉米种植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尤其是病虫害的频发,严重影响了玉米的高产稳产。因此,深入探讨适合通辽地区的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治策略,对于提升该地区玉米生产效益、保障粮食安全以及促进农业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系统研究通辽地区玉米种植的现状和问题,旨在为当地农民提供一套科学、实用的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方案。
一、玉米高产栽培种植技术
1、依据当地气候选择玉米品种
鉴于通辽地区的气候特点和土壤条件,选择适应性强、抗逆性好的玉米品种显得尤为重要。①考虑到通辽地区的气候属于温带半干旱气候,年降水量相对较少,因此应优先选择抗旱性强的品种。②通辽地区的土壤以风沙土和栗钙土为主,土壤肥力相对较低,所选品种应具有良好的耐瘠薄性。在具体品种选择上,应结合近年来玉米生产的实际情况和市场需求,筛选出既适合当地生态环境又能满足市场需求的优质抗病抗虫玉米品种。例如,近年来表现良好的品种有京科968、德美亚1号等,这些品种不仅适应性广,而且具有较强的抗病性和稳产性。其中,京科968在东华北春玉米区出苗至成熟128d,与对照品种相比,增产效果显着,区域试验平均产量可达716.3kg/667m2,比对照品种增产10.5%,在通辽地区的高产栽培条件下,产量甚至可达1000kg/667m2,充分说明了优质品种在提高玉米产量方面的巨大潜力。
2、玉米播种前的种子处理
将选定的玉米种子在播种前7~10d摊晒于干燥、通风的地方,每天翻动数次,确保种子均匀受热,可以有效地提高种子的活力和发芽率,据研究表明,经过晒种的玉米种子发芽率可提高5%~10%。接下来是浸种处理,通常使用含有磷酸二氢钾和微量元素的溶液进行浸种。常用的浸种浓度为0.2%~0.5%,浸种时间为12~24h,可以促进种子吸水膨胀,加速发芽过程。但需要注意的是,浸种的浓度和时间必须严格控制,过高的浓度或过长的浸种时间都会导致种子中毒,从而降低发芽率。此外,为了防止病虫害的发生,还需要进行药剂拌种,常用的药剂包括多菌灵、福美双等,按照种子重量的0.2%~0.3%进行拌种处理可以有效地杀灭种子表面的病菌,减少苗期病害的发生。
3、玉米种植地的精细化整地
在整地环节,需要精细操作以确保土壤达到适宜的种植条件。进行深松深耕是必要的,一般深耕深度应达到25~30cm,以打破犁底层,改善土壤通气性和透水性,为玉米根系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通辽地区的土壤多以风沙土和栗钙土为主,因此,在深耕的同时,还应施入适量的有机肥和复合肥,提高土壤肥力。通常建议施入腐熟有机肥2000~3000kg/667m2、复合肥40~50kg/667m2,以满足玉米生长全过程的营养需求。此外,耙平土地能够确保地块平整,减少水分蒸发和土壤侵蚀。在通辽这样的半干旱地区,保持土壤水分对于玉米的生长至关重要,整地后应形成上虚下实的土壤结构,以利于保墒和玉米出苗。
4、玉米播种时间、深度、密度、方式及播后管理
播种时间的选择至关重要,通辽地区的气候属于温带半干旱气候,春季气温回升较快但波动大,且春季干旱少雨。因此,播种时间应选在土壤温度稳定在10℃以上,且预计近期无大幅度降温天气时进行。通常适宜的播种时间一般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此时播种,既能保证玉米种子在适宜的土壤温度下发芽生长,又能避免早春冻害对玉米幼苗的影响。播种深度和密度的控制也是播种管理中的重要方面,播种深度应根据土壤墒情和种子大小来确定。一般来说,播种深度以3~5cm为宜,过深会导致出苗困难,过浅则可能使种子易受干旱和高温的影响。播种密度则需要根据品种特性、土壤肥力以及目标产量来合理设定。对于一般的高产品种,播种量通常控制在2~3kg/667m2,种植密度在4000~4500株/667m2左右,既能保证玉米植株分布均匀,又能确保每株玉米都能获得足够的光照和营养。在播种方式上,常采用机械播种或人工点播的方式。机械播种效率高,播种均匀,适用于大面积种植;而人工点播则更为精准,适用于小面积或地形复杂的地块。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应确保播种质量,避免出现漏播、重播或播种不均的情况。为了确保播种后玉米的正常生长,应在播种前进行土壤消毒和施肥工作,可以有效减少土壤中的病虫害,为玉米生长提供一个健康的环境;而施肥则能提供必要的营养支持,促进玉米的茁壮成长。播种后的管理同样不容忽视,及时查苗补苗、定苗以及中耕除草等田间管理措施,都是确保玉米高产稳产的重要环节,这些工作需要在播种后密切关注田间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及时调整和处理。
5、玉米施肥与灌溉要点
在施肥方面,首先要确保基肥的充足施用。基肥是玉米生长的基础,通常在播种前或整地时施入,可施用有机肥2000~3000kg/667m2,配以复合肥40~50kg/667m2,确保氮、磷、钾等营养元素的均衡供应。其中,氮肥是玉米生长过程中需求量最大的营养元素,对于促进茎秆生长和叶片发育至关重要。磷肥则有助于提高玉米的抗逆性和产量,而钾肥则能增强玉米的抗逆性和茎秆的坚韧性。除了基肥外,通辽地区的玉米在生长期间,通常需要进行2~3次的追肥。第1次追肥在玉米拔节期进行,可追施尿素10~15kg/667m2,以促进玉米茎秆的生长和叶片的扩展。第2次追肥在大喇叭口期进行,追施尿素20~25kg/667m2,满足玉米穗分化和籽粒形成所需的营养。第3次追肥则根据玉米的生长情况而定,通常在抽雄期前后进行,确保玉米后期的营养需求。灌溉方面,由于春季干旱少雨,在播种后至出苗前,应保持土壤湿润,确保种子的顺利发芽和出苗。此后,根据玉米的生长阶段和土壤墒情,合理安排灌溉。拔节期是玉米生长的关键时期,此时需要增加灌溉量,以满足茎秆快速生长的需要。到了抽雄期和灌浆期,玉米对水分的需求达到高峰,此时应确保土壤水分充足,以促进籽粒的形成和灌浆。滴灌和喷灌是常用的灌溉方式,滴灌能够精确控制水量,减少水分的浪费,特别适合干旱地区。而喷灌则能够覆盖更大的面积,适用于土地较为平坦的地块。灌溉量的确定应根据土壤湿度、天气情况和玉米的生长阶段来调整。一般来说,每次灌溉的水量应控制在20~30mm之间,确保土壤湿润层深度达到30~40cm。
二、玉米病虫害种类及防治方法
1、玉米病虫害种类
①玉米大斑病
大斑病主要由大斑凸脐蠕孢菌引起,其发病原因包括不利的气候条件,如高温高湿环境,有利于病原菌的繁殖和扩散。此外,种植密度过高、田间通风透光不良以及土壤肥力不足等因素,也会降低玉米植株的抗病能力,从而增加大斑病的发生概率。大斑病的危害主要体现在对玉米叶片的严重损伤,病斑由水渍状褐色小斑点逐渐扩大,形成边缘红褐色、中央黄褐色的长条形病斑,不仅影响了叶片的光合作用,还可能导致叶片枯死,进而影响玉米的产量和质量。
②玉米黑穗病
黑穗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作物病害,通常与种子带菌、土壤传染以及不利的环境条件有关。如果使用了带菌的种子,病菌就会随着种子的发芽而开始侵染植株。土壤中的病菌也可以通过根系伤口或自然孔口侵入植物体内,引发病害。黑穗病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对穗部的破坏,受害的穗部会变为黑粉状,导致作物结实率显着降低甚至绝收,同时,病菌还可能产生有毒物质,对人畜健康构成威胁。
③玉米螟虫
玉米螟,俗称玉米钻心虫,玉米螟的发生与温湿度条件密切相关,特别是在气温20~30℃、相对湿度60%以上的环境中,其繁殖和发育速度会加快。此外,玉米种植密度过大、田间管理不善等也为玉米螟提供了有利的生存环境。玉米螟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幼虫蛀食玉米的茎秆、叶片和果穗,导致茎秆折断、叶片枯死和果穗受损,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和品质。幼虫首先会取食玉米心叶,造成“花叶”现象,阻碍叶片的光合作用,进而影响玉米的正常生长。随着幼虫的生长,会蛀入茎秆内部,破坏输导组织,使得玉米植株养分和水分的运输受阻,严重时甚至会导致茎秆折断。在玉米成熟期,玉米螟还会蛀食果穗,造成籽粒缺损、霉烂,大大降低玉米的产量和商品价值。
④玉米蚜虫
温暖干燥的气候条件是玉米蚜虫繁殖的温床,特别是在连续高温干旱的情况下,其繁殖速度会显着加快。此外,过度施肥导致土壤肥力过高,也为蚜虫提供了丰富的营养来源,进一步促进了其种群的快速增长。同时,玉米种植区内如果缺乏害虫的天敌,如异色瓢虫、七星瓢虫等,就会使得蚜虫种群得不到有效控制,从而大量繁殖。玉米蚜虫会对玉米叶片的刺吸式口器造成的损伤,群集在叶片背面、心叶、花丝和雄穗上,通过吸食汁液来获取营养,这个过程中会分泌“蜜露”,引发黑色霉状物的形成,不仅影响了玉米的光合作用,还导致了叶片边缘的发黄。若发生在雄穗上,会影响玉米的授粉过程,进而造成玉米雌穗出现明显的少行缺粒和秃尖现象。
2、玉米病虫害防治措施
①化学防治
在玉米病虫害防治中,化学防治是一种快速、有效的方法,主要通过使用化学药剂来直接杀灭或抑制病虫害,从而保护玉米作物的健康生长。针对玉米螟虫,推荐使用氯虫苯甲酰胺作为防治药剂,氯虫苯甲酰胺是一种高效、低毒的杀虫剂,对玉米螟虫具有显着的杀灭效果。使用时,建议使用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0mL/667m2,兑水30kg进行喷雾。在玉米螟虫卵孵化盛期至低龄幼虫期施药,此时害虫抗药性较弱,防治效果最好。喷雾时要确保药液均匀覆盖到玉米植株的各个部位,特别是心叶和穗部,以提高防治效果。对于玉米蚜虫,建议使用吡虫啉进行防治,吡虫啉是一种内吸性杀虫剂,能够被玉米植株吸收并传导至各个部位,从而达到持续防治的效果。使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kg/667m2,兑水50kg进行喷雾。在蚜虫发生初期开始施药,每隔7~10d喷1次,连续喷洒2~3次,可有效控制蚜虫的危害。在病害防治方面,针对大斑病、赤霉病和黑穗病等常见病害,推荐使用多菌灵或甲基托布津等广谱性杀菌剂,这些杀菌剂能够破坏病原菌的细胞结构,从而达到防治病害的目的。使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kg/667m2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kg/667m2,兑水60kg进行喷雾。在病害发生初期开始用药,每隔10d喷1次,连续喷洒2~3次,可有效控制病害的蔓延。值得注意的是,化学防治虽然效果显着,但过度使用化学药剂可能对环境和生态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在使用化学药剂时,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结合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等其他方法,形成多元化的防治体系。同时,要严格遵守农药使用规定和安全操作规程,确保人员和环境的安全。此外,为了提高防治效果并降低农药残留,建议农户在使用化学药剂时注意轮换使用和合理混配,避免长期单一使用某种药剂导致病虫害产生抗药性。同时要密切关注天气预报和病虫害发生动态,及时调整施药时间和药剂种类,确保防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②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是一种环保且有效地控制病虫害的方法,主要利用物理手段来创造不利于病虫害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条件,从而达到控制其危害的目的。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采取多种物理措施。例如,利用害虫的趋光性,设置黑光灯或高压汞灯进行诱杀,这种方法特别针对具有趋光性的夜蛾类害虫非常有效。此外,黄板诱杀也是一种常用的物理防治方法,利用害虫对黄色敏感的特性,在田间悬挂黄色粘虫板,从而诱捕并粘杀害虫,如蚜虫等。除了上述方法,还可以通过调节田间小气候,如控制温度和湿度,来创造不利于病原菌和害虫生存的环境。同时,覆盖防虫网也是一种有效的物理隔离手段,能够阻止害虫进入玉米田,减少害虫的危害。物理防治方法的优点在于它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也不会对天敌产生伤害,因此是一种可持续的病虫害防治策略。然而,物理防治的效果可能因地域、气候和病虫害种类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进行灵活调整和优化。总的来说,物理防治是一种绿色、环保且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方法,能够在不使用化学农药的情况下,通过物理手段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为玉米的高产稳产提供有力保障。
③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主要是利用天敌、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来控制病虫害,既环保又可持续。可以通过保护和利用自然天敌,如寄生蜂、瓢虫等,来有效控制害虫的数量,这些天敌能够寄生或捕食害虫,从而显着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此外,还可以利用病原微生物,如白僵菌、绿僵菌等真菌,以及某些细菌、病毒来防治害虫。这些病原微生物能够感染害虫并致其死亡,且对人畜安全无害。与化学农药相比,生物农药具有低毒、低残留、不易产生抗药性等优点,因此更为环保和安全。生物防治的优势在于它不会破坏生态平衡,且能长期控制病虫害,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然而,生物防治的效果可能受到环境条件、天敌和病原微生物种类及数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制定合理的生物防治方案。
综上所述,通过详细分析病虫害的种类及其防治措施,可以更加明确病虫害对玉米生产的影响以及有效的应对策略。化学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等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将为玉米的高产稳产提供有力保障。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农业技术的持续创新,相信会有更多高效、环保的病虫害防治方法涌现,助力农业可持续发展,确保粮食安全。
(作者单位:028300 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农业技术推广中心;028300 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大沁他拉镇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