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高效种植技术的科学应用及病虫害精准防控策略研究

known 发布于 2025-08-24 阅读(322)

大豆作为全球重要的粮油作物之一,其高效种植及病虫害防治技术对于提高大豆产量和质量至关重要。本文详细介绍大豆的高效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策略,以期为广大种植户提供实用的指导和帮助。

一、大豆高效种植技术

1、选种

(1)选种原则

①选择产量高、增产潜力大的品种,如一些经过国审或省审的优质品种。

②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和农药的使用量。

③选择秆强耐密的品种,防止倒伏导致的减产和病害加重。

④根据种植区域的气候条件,选择适宜生长周期的品种。例如,在积温2800℃-3300℃的区域,可以选择中早熟品种,如石大豆2号、新大豆8号;而在积温3300℃以上的区域,则可选择中晚熟及晚熟品种,如新大豆23号。

(2)种子质量

①确保种子纯度,剔除混杂的杂质和病斑种子。

②选择籽粒饱满、均匀一致的种子,避免瘪粒和虫食粒。

③通过晒种、拌种等处理,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和活力。

2、种子处理技术

(1)晒种

将挑选好的种子在阳光下晒2-3天,利用紫外线杀灭种子表面的细菌,提高种子活性,促进发芽。

(2)拌种

进行根瘤菌搅拌处理,以增强种子的自身抵抗病虫害能力和发芽率。需要注意的是,要控制根瘤菌的搅拌比例和均匀程度,避免大豆出现根腐病现象。

3、基肥的施用

(1)肥料选择

大豆种植基肥的选择应遵循“有机肥料为主,化肥为辅”的原则。有机肥料富含有机质和微生物,能够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有利于大豆的生长发育。同时,化肥的合理施用也能够补充土壤中缺乏的营养元素,促进大豆的生长。

①有机肥。有机肥种类多样,如腐熟的农家肥(包括厩肥、堆肥等)、沼液等。这些肥料不仅含有大量有机质,还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对土壤有改良作用。一般建议每亩施用腐熟的农家肥2000-3000公斤,具体施用量可根据土壤肥力和大豆品种进行调整。在土壤瘠薄的地块中,应多施有机肥,以改善土壤环境,提高土壤肥力。

②化肥。化肥以氮、磷、钾等营养元素为主,常用的有尿素、磷酸二铵、钾肥等。磷酸二铵不仅含有氮、磷两种营养元素,还具有一定的缓释作用,适合作为基肥施用。钾肥能够提高大豆的抗倒伏能力,增加产量。一般建议每亩施用磷酸二铵20-30公斤,钾肥20公斤左右。同时,根据土壤检测结果,可适当添加硼肥、锌肥等微量元素肥料,以满足大豆对微量元素的需求。

(2)施肥方法

大豆基肥的施用方法有多种,包括撒施法、条施法和穴施法。不同的施肥方法各有优缺点,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施肥方式。

4、整地

整地可以为大豆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有利于种子的发芽和生长。整地时要避免迎茬和重茬问题,可以通过深松、旋耕等方式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1)平翻

适用于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地块。通过深翻土壤,可以增加土壤的透气性和蓄水能力,有利于大豆根系的生长。翻耕深度一般在20-30厘米,确保土壤颗粒松散,通透性增强。

(2)垄作

垄作是一种提高地温和土壤通透性的有效方法。通过起垄,可以增加土壤表面积,提高地温,有利于大豆的生长发育。垄作还可以增强土壤的排水能力,防止大豆因积水而受损。起垄时,应将土壤均匀翻耕,垄底施入有机肥作为底肥,确保养分充足。

(3)耙茬

耙茬是在前茬作物收获后进行的一种土壤耕作方法。通过耙茬,可以破碎土壤表层板结,促进土壤熟化,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耙茬还可以将前茬作物的残根、残叶等埋入土壤中,减少杂草生长,提高土壤肥力。

(4)深松

深松是一种通过疏松土壤深层结构,增加土壤透气性和蓄水能力的技术。深松可以打破土壤犁底层,促进根系下扎,提高大豆对土壤养分的吸收能力。深松深度一般在30-40厘米,结合旋耕机进行整地,确保土壤疏松均匀。

5、播种

(1)时间的选择

通常,当气温稳定在10℃以上时,大豆便可以播种。播种时间不宜过早或过晚,过早会导致种子在地下长时间不发芽,易发生烂种;过晚则晚熟品种在下霜前不能成熟,影响产量。在山东地区,一般在上茬作物(如冬小麦)收获后播种,即6月中旬左右,收获时间为9月下旬到10月上旬之间。

(2)播种方法

可以使用条播或机械精量点播。条播可以保证大豆的均匀分布,机械精量点播则可以实现开沟、施肥、播种、覆土等作业工序一次完成,提高播种效率。播种深度要适中,避免过浅导致种子暴露在空气中,影响发芽;同时也要控制好种子的间距,保证合理的种植密度,以提高产量和质量。

6、田间管理

(1)中耕除草

通过中耕,可以疏松土壤,增加土壤的通气性和透水性,有利于大豆根系的生长和发育。同时,中耕还能切断土壤表层的毛细管,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除草则是为了防止杂草与大豆争夺养分、水分和光照,从而保证大豆的正常生长。在大豆的生长期间,一般需要进行多次中耕除草。第1次中耕通常在幼苗出土后进行,耕深约3-5厘米,目的是破除板结,提高地温,促进根系生长。第2次中耕在株高10-15厘米时进行,耕深可适当加深至8-10厘米,以进一步疏松土壤,促进根系向纵深发展。第3次中耕则在封垄前进行,此时耕深可达15-20厘米,并结合培土,防止大豆倒伏。

除草的方法有多种,包括人工除草、机械除草和化学除草。人工除草虽然成本高,但除草效果彻底,对大豆生长无影响。机械除草则适用于大面积种植,效率高,但需要注意不要伤到大豆根系。化学除草则利用除草剂杀灭杂草,但需要注意选择合适的药剂和浓度,避免对大豆造成药害。

(2)灌溉

大豆的耗水量在不同生育时期有所不同,因此灌溉需要根据大豆的生长阶段和土壤墒情来灵活调整。播种到出苗阶段,如果土壤干旱,则需要及时灌溉,以保证种子的正常发芽和出苗。出苗到分枝阶段,除非特别干旱,一般不宜灌水,而应适当控制水分,促进根系深扎。分枝至开花阶段对水分的要求较高,及时灌水对大豆生长发育均有促进作用。开花至鼓粒阶段,这一时期需要及时而充分地供给水分,以保证大豆的高产。大豆鼓粒至完熟阶段,如果干旱缺水,则瘪粒、瘪荚增多,粒重下降。因此,在鼓粒期,如果降雨不足,应及时灌溉,以提高大豆的产量和品质。

灌溉的方法有多种,包括沟灌、畦灌和滴灌等。沟灌适用于垄作地区,水从垄沟里渗到土壤中去,不接触垄上表土,可以防止板结,有利于改善大豆的水、气、热条件。畦灌则适用于窄行平播大豆,灌水快,省水,灌水量容易控制,不易造成土壤冲刷及肥料流失。滴灌则是一种更为节水的灌溉方式,可以直接将水分输送到大豆根部,减少水分的蒸发和浪费。

(3)施肥

追肥则是在大豆生长期间进行,根据大豆的生长情况和土壤养分状况,适时适量地补充养分。追肥的施肥量则应根据大豆的生长情况和土壤养分状况来确定,一般每亩追施尿素10-20公斤,磷酸二铵10-15公斤,氯化钾10-15公斤。

施肥的方法有多种,包括条施、穴施和撒施等。条施适用于土壤质地较松、肥力较低的地区,可以将肥料均匀撒在播种沟内,然后覆土。穴施则适用于土壤质地较粘、肥力较高的地区,可以在播种穴内施入肥料,然后播种覆土。撒施则适用于土壤质地均匀、肥力中等的地区,可以将肥料均匀撒在地表,然后翻耕入土。在大豆的生长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及时补充微量元素。例如,大豆对钼的需求较高,可以在播种前用钼酸铵进行拌种,或者在大豆生长期间用钼酸铵溶液进行叶面喷施。此外,大豆对硼、锌等微量元素也有一定的需求,可以在追肥时适当补充。

除了有机肥和化肥外,还可以利用生物肥料来改良土壤和提高大豆的产量。例如,可以利用根瘤菌肥料来增加大豆根部的固氮能力,提高土壤的氮素含量。同时,还可以利用绿肥作物进行轮作或间作,以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和改良土壤结构。

二、大豆病虫害防治技术

1、常见病害及防治

(1)黄叶病

黄叶病是大豆等豆科作物经常遇到的病害,如果没有及时防治,对作物生长会造成严重危害。如早期发病、叶片发黄、植株矮小、不结荚。中期发病,即使结荚,也无粒,即使有粒,也瘪,造成大豆严重减产或颗粒无收。

防治措施:

①选用优良品种。种植时,应选择具有抗逆性和抗病力强的品种,这样可以有效减少黄叶病的发生。

②避免连作。连作容易导致土壤中病原菌的积累,增加病害发生的几率。因此,大豆种植应避免连作,建议合理轮作,与非豆类作物进行轮作。

③多施农家肥。农家肥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的肥力。多施农家肥有助于大豆吸收锌、铁等微量元素,预防黄叶病的发生。

④喷洒微肥锌、铁和杀菌剂。在发病初期,可以喷洒微肥锌、铁和杀菌剂,以提高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增强植株的抗病力。一般喷洒后3-4天,叶片即可变绿,恢复生长。

(2)紫斑病

大豆紫斑病是大豆种植过程中的一种常见病害,适应性极强,在我国各个大豆种植区均有分布,不仅危害豆荚和种子,叶片和茎秆也会感染,对后期大豆的品质和产量威胁极大。

防治措施:

①选用优良品种。种植时,应选择抗病力强的品种,以减少紫斑病的发生。

②种子消毒。种植前,应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以杀死附着在种子表面的病原菌。

③增施肥料。合理施肥,提高植株的抗病力。可以增施有机肥和复合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④及时拔除病株。应及时将病株拔除,并集中销毁,以防止病害扩散。

⑤大豆播前可用乙蒜素进行浸种,或者苯醚甲环唑拌种处理,对于预防紫斑病,有一定的效果。

(3)霜霉病

主要危害大豆的幼苗、叶片和豆粒,幼苗发病时,叶脉边缘出现褪色病斑,而成株的病斑则是不规则,还伴随着黄绿小点,最后变为褐色,叶片出现白萨恩霉层。

防治霜霉病,应选用抗病品种,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实行轮作。发病时及时喷洒甲霜灵800倍液喷洒,约1周1次,2-3次后即可除病。

2、常见虫害及防治

(1)大豆蚜虫

蚜虫喜群居于叶片背面,吸食叶片汁液,导致叶片枯萎脱落,影响植株生长和产量。

防治措施:冬春季节清理田块,减少虫卵越冬。发现虫害时减少喷洒药剂,可以利用天敌进行生物防治

(2) 大豆食心虫

主要危害豆荚,咬食荚中的豆粒,导致减产。

防治措施:选种抗虫品种。在成虫盛发期用1.5%甲基对硫磷剂喷粉灭蛾。在卵孵化盛期用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喷雾防治。

(3)豆荚螟

危害症状与大豆食心虫相似,但蛀入孔和脱荚孔多在豆荚中部。

防治措施:

①农业措施。选种早熟丰产、结荚期短、少毛或无毛的品种;调整播期,使结荚期避开成虫产卵盛期;绿肥结荚前翻耕沤肥,绿肥留种地喷药防治。

生物防治。在老熟幼虫入土前,田间湿度高时施用白僵菌粉每亩1.5千克。加细土4.5千克撒施,也可喷25%天达灭幼脲1500倍液。

③药剂防治。成虫盛发期或卵孵化盛期,用25%天达灭幼脲1500倍液,或50%杀螟松乳油1000倍液均匀喷施。

(4)豆天蛾

豆天蛾以幼虫取食大豆叶,低龄幼虫吃成网孔和缺刻,高龄幼虫食量增大,严重时,可将豆株吃成光杆,使之不能结荚。危害叶片,严重时导致叶片早期脱落。

防治措施:及时清除田间杂物,减少虫卵越冬。在成虫盛发期用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喷雾防治。

3、综合防治技术

(1)物理方法

例如,可以利用灯光诱杀害虫成虫,减少害虫的种群数量;利用黄板诱杀害虫若虫,降低害虫的危害程度;利用防虫网等物理屏障阻止害虫进入大豆田,保护大豆植株免受害虫侵害。这些方法虽然相对简单,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起到防控病虫害的作用。

(2)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主要是利用化学农药来杀灭或抑制病虫害的生长和繁殖。在选择农药时,应根据病虫害的种类、发生阶段以及大豆的生长情况,合理选择农药的种类和使用方法。同时,要注意农药的使用剂量和使用时机,避免过量使用或误用导致药害或环境污染。此外,还应注重农药的轮换使用,避免长期使用同一种农药导致病虫害的抗药性增强。

(3)生物防治

在病虫害防控中,还应积极推广生物防治技术。生物防治主要是利用天敌、微生物等生物因素来抑制病虫害的生长和繁殖。例如,可以利用赤眼蜂、瓢虫等天敌来防治大豆蚜虫;利用苏云金杆菌、白僵菌等微生物来防治大豆食心虫等害虫。 大豆保根菌剂就是一种有效的生物制剂,它可以防治大豆孢囊线虫病,兼防大豆根腐病,并对解决大豆重迎茬障碍有一定效果。使用时,可以将菌剂与大豆种子混合,使菌剂均匀包衣在种子上,然后阴干后播种。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大豆的抗病性,还可以促进大豆的生长和发育。总之,生物防治具有无污染、无残留、不伤害天敌等优点,是可持续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4)农业管理

首先应从选用高产抗病虫害能力强的品种入手,选种时必须结合地域环境与病虫害的类型,选取无病土地与虫害受损较低的粮食留种。合理的轮作能够改善土壤结构,减少土壤病虫害的积累,增强植株的抗逆性。对于虫害严重的部分地区,在进行轮作时,应注意种植地点是否远离至科学给出的距离之外。大豆收割完成后,应及时翻地,让病株残体深埋进地下,有效降低来年病虫害的发生概率;应注意有机肥料的使用,合理增加调配适当的有机肥料,有效提高大豆抗病虫的能力还应加强田间监测和预警,通过定期巡查农田,及时发现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情况,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总而言之,大豆的高效种植及病虫害防治技术是提高大豆产量和质量的重要手段。通过科学选种、合理密植、科学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措施的实施,可以显着提高大豆的产量和质量。同时,要加强田间管理,提高植株的抗病力,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保护生态环境。希望广大农户能够积极采用这些技术,提高大豆的种植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作者单位:274000山东省菏泽市单县农业农村局)

标签:  大豆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