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为我国三大粮食作物之一,年播种面积广阔、产量高,在保障我国粮食生产安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气候环境、生态条件等因素的变化,小麦生产期间环境灾害、病虫等发生逐年加重,严重影响小麦产量及品质的稳定。基于此,本文结合目前小麦种植基础、现代农业技术等,总结出一套小麦绿色高效增产栽培技术内容,包含优质品种选择及处理、种植地块选择及处理、机械播种要点、田间管理要点、病虫害防治措施、适期收获等内容,旨在为小麦增产增收提供参考。
一、小麦优质品种选择及处理
1、选择优良小麦品种
小麦品种的选择是维护小麦高产、稳产的重要基础,当品种选择不当,种植不适宜当地生产、抗性差的小麦品种,会影响小麦植株长势,增加病虫危害,产量及品质随之下降。在选择小麦品种时,坚持因地制宜基本原则,选择经由国家或地区审定适宜该地区种植生产的小麦品种,并考虑种植区域气候环境条件、土壤墒情基础、历年病虫害发生特点、小麦生产用途等多种因素。优先选择单株产量高、穗大粒大、光合作用效果强、抗倒伏强、抗病性高、适应性广的优质品种。以山东省济宁市为例,地形以平原洼地为主,位于东亚季风气候区,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季易旱回暖快、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凉爽阴雨、冬季晴寒多北风,光照资源充足,年均气温13.3~14.1℃,年均无霜期199d,年均降水量597~820mm。结合济宁市气候环境特征、农业种植结构,该地区适宜种植冬性、半冬性小麦品种,建议选种济麦22、济麦44、山农28号、烟农1212、烟农999、太麦198、山农38、菏麦29、中麦578、农大753等优质品种。确定种植小麦品种后,从正规种子销售渠道购买小麦种子,确保购入小麦种子纯度不低于99%、净度不低于98%、发芽率不低于85%、含水量不低于13%。
2、小麦种子处理
小麦种子播种前,需妥善处理,以提升小麦种子出苗率,降低播种后病虫害对小麦的种子、幼苗的影响。首先,对购入麦种进行筛选,结合风选、水选、机选等方式,将小麦种子中的杂质、瘪粒、虫粒、霉粒、碎粒等剔除,保留大小一致、饱满的麦种备用。其次,对小麦种子晾晒处理,在播前5~7d,选择晴好天气将小麦种子摊晾在防水布上,铺放厚度5cm为宜,晾晒时间1~2d,晾晒期间每间隔3h左右翻动1次种子,夜间统一收起种子避免受潮。通过晒种可以借助阳光直射达到杀菌、灭虫卵的效果,并且提升小麦种子活力水平,增加发芽率及发芽势。晒种时,禁止直接将种子摊晾在水泥地面,以免出现晒伤。最后,使用药剂拌种处理,购入小麦种子有包衣或拌种处理时,可以不进行二次拌种。拌种药剂结合小麦品种抗病虫特性、田间历年病虫害发生情况等综合选择,使用25g/L咯菌腈种子处理悬浮剂150~200mL+30%噻虫嗪种子处理悬浮剂200~400mL,拌100kg小麦种子,可以预防小麦根腐病、蚜虫的发生与危害;使用8%噻虫嗪· 噻呋酰胺种子处理悬浮剂2000~3000mL,拌100kg小麦种子,可以有效预防小麦纹枯病、蚜虫的发生与危害;使用24%唑醇·福美双悬浮种衣剂120~150mL+47%丁硫克百威种子处理乳剂143~200mL,拌100kg小麦种子,可以有效预防小麦锈病、黑穗病、地下害虫的发生与危害。拌种时,依照药液重量兑水8~10倍,混合均匀后倒入小麦种子,搅拌至小麦种子表面包裹一层药膜后,摊放至表面药膜干燥待播,当天拌种当天播种。
二、种植地块选择及处理
1、小麦种植地块选择
小麦植株对土壤条件适应性广,在多种质地、土壤肥力条件下均可生长,但想要实现高产,还需重视种植地块选择工作。在开展小麦选地期间,要坚持轮作倒茬生产,实施小麦与玉米、水稻、花生、大豆等作物~轮作生产,在土传病害较为严重的地块,建议实施3年以上轮作生产,不可重茬连作。在轮作生产基础上,尽可能选择土层深厚、土壤质地肥沃、疏松透气性强、有机质含量丰富、排灌便利、pH值6~8之间的沙壤土、壤土地块。种植区域远离化工厂、养殖场等污染源,避免造成小麦产品重金属超标。
2、土壤翻耕整地处理
上茬作物收获后,及时整理土表,将作物根茬、杂草、地膜、碎石等清理干净,避免影响小麦幼苗根系下扎。深松或翻耕土壤,深松每2~3年实施1次,深松深度30cm左右;翻耕每年1次,翻耕深度20cm左右。通过深松土壤,可以打破犁底层,提升土壤的疏松透气性,形成“上虚下实”的耕作层结构。但注意深松需隔2~3年1次,禁止长期持续深松,避免影响土壤保水保肥性。整地前,施入充足基肥,结合土壤肥力基础及小麦生长发育营养需求选择适宜的基肥种类及施入量。基肥通常以有机肥为主,无机肥为辅,施充分腐熟农家肥1000~1500kg/667m2,或商品有机肥300~500kg/667m2,51%氮、磷、钾(17-17-17)复合肥50kg/667m2。基肥均匀撒施土表,借土壤翻耕或深松施入土层5~25cm处,缓慢持续为小麦植株生长提供养分。当小麦种植地块历年地下虫害发生严重,使用3%辛硫磷颗粒剂1~1.5kg/667m2,随底肥施入,可以有效减少田间虫害发生与影响。
三、小麦机械播种要点
1、确定小麦播种时间
小麦播期通常受种植地区环境条件、小麦品种特征等方面的影响。小麦播种时,冬性品种日平均温度在17℃左右播种,半冬性、偏春性小麦品种可以适当晚播。结合环境气候条件及降雨情况,土壤墒情要求在60%~70%之间最佳。以山东省济宁市为例,小麦适宜播期为10月10日-10月20日最佳。
2、确定小麦播种方式
目前,小麦常见播种方式有人工、机械两种。随着近年来我国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机械化播种技术在小麦产区得以大面积推广及应用。机械化播种方式时,建议采用悬挂式24行复式播种机械,该机械可以一次性完成土壤的旋耕、施肥、播种、覆土等功能。机械播种时,将小麦播种行距控制在15~20cm,株距为3.5~5cm之间,播深3~5cm。播种前,对机械进行调试,确保播种时种子下种均匀、覆土深度一致,不出现缺棵、断垄的现象。部分有条件的地区还可以采取无人驾驶精量化播种机械,设定预设路线一次性完成小麦开沟、施肥、播种、覆土等工作。
3、小麦种植合理密植
小麦种植密度需依照种植品种、土壤墒情、土壤肥力基础、气候条件等选择。常规情况下,小麦种子播种量为13~15kg/667m2,在适期内晚播1d,增加播种量0.5kg,最多不可超过17kg/667m2。小麦大穗型品种,基本保苗量15万~18万株/667m2;中或多穗型小麦品种,基本保苗量13万~16万株/667m2为宜。
四、小麦种植田间管理要点
1、小麦播种后查苗补苗
小麦播种出苗后,及时进行田间查苗补苗工作。小麦2~3叶期,田间出现缺苗、断垄的情况,及时使用同品种小麦种子催芽补种。小麦种子催芽方式:小麦种子装入沙袋或编织袋中,置于30℃的温水中浸泡5~6h或20℃温水中浸泡8~10h或40℃温水中浸泡4h。浸种后捞出种子沥干水分,将沙袋或编织袋中的种子平放在室内,上方覆盖麻袋保温催芽。催芽温度15~20℃,催芽期间每间隔2h翻动1次编织袋或沙袋,促使种子受热均匀,发芽整齐一致。当室温20℃的情况下,种子催芽16h左右露白,30h左右种子根芽出齐后即可播种,室温越高,催芽时间越短。或可在小麦3~4叶期,观察田间幼苗出苗情况,将出苗稠密区域的小麦幼苗移栽至断垄缺苗处补栽,移栽后踩踏严实浇灌一次透水,提升小麦幼苗成活率水平。通过查苗补苗、补种补栽的方式,达到小麦苗齐、苗全的管理目标。
2、小麦田间杂草防除
小麦杂草防除多采取化学除草剂的方式,化学除草时,注意除草时间、除草药剂种类及用量的控制,避免造成小麦药害。施药时间通常分为冬前小麦分蘖期及翌年春季小麦拔节期两个阶段,为保障除草效果,除草时气温达到6℃以上,晴好天气下上午10:00~下午3:00之间。同时,杂草防除时观察土壤墒情基础,以土壤墒情在40%~60%时除草剂施入后杂草防除效果最佳。当土壤干旱时,可以在除草前灌水,灌水量30m3/667m2,提升除草剂灭草效果。当杂草为一年生阔叶杂草为主时。如猪殃殃、藜等,可以使用15%双氟·氯氟吡悬浮剂40~80mL/667m2或43%二甲·双氟悬浮60~100mL/667m2,兑水30~50kg,茎叶喷雾防除;当杂草为一年生禾本科杂草为主时。如野燕麦、看麦娘等,可以使用69g/L精恶唑禾草灵水乳剂50~60mL/667m2或10%唑啉草酯乳油30~40mL/667m2,兑水30~50kg,茎叶喷雾防除。当杂草为一年生禾本科、阔叶杂草混合发生时,可以使用42%氟唑磺隆·异丙隆悬浮剂100~120mL/667m2或25%绿麦隆可湿性粉剂160~500g/667m2或15%苯磺·决草脂可湿性粉剂30~40g/667m2或36%唑草·苯磺隆水分散粒剂5~10g/667m2,兑水30~50kg,茎叶喷雾防除。
3、小麦田间水肥管理
(1)小麦播种至出苗前,田间土壤墒情保持在70%~80%最佳,有利于小麦幼苗出苗。在小麦播种前土壤墒情不足时,在播种前或播种后及时灌水造墒,灌水量30~40m3/667m2,确保土壤墒情适宜,促进苗齐苗壮。
(2)冬季入冬前浇灌1次水分,灌水时间为土层10cm处土壤温度2~5℃时进行,以土壤夜冻昼消为标准,灌水量35~45m3/667m2。及时冬灌可以达到冬季稳定地温、压盐的效果,促进小麦幼苗顺利越冬。
(3)翌年春季小麦返青期后,小麦起身期至拔节期浇灌1次水分,通常在4月15日前后,单次灌水量为40~50m3/667m2。同时结合灌水追施一次拔节肥,施尿素15~20kg/667m2。
(4)小麦灌浆期,结合灌水追施1次尿素10~15kg/667m2,灌水40~50m3/667m2,以促进小麦籽粒灌浆,提升小麦百粒重。
小麦田间灌水时,结合天气气候条件进行,多雨年份灌水量减少或不灌,干旱年份增加灌水次数及灌水量。
4、中耕镇压管理
在连续2~3次大降雨或漫灌浇水后,进行中耕松土,以破除土壤板结,提升土壤疏松透气性。当小麦田土壤肥力基础差、底肥施入不足时,结合冬前灌水施肥后及时进行土壤中耕处理,以促进根系生长,提升幼苗分蘖水平,中耕深度10~12cm;当土壤肥力基础好、底肥供应充足、幼苗长势较旺的地块,结合镇压、浅耕,浅耕深度8~10cm为宜;当小麦播种期较晚、田间幼苗长势较弱的情况下,在小麦冬前进行一次浅耕松土,提升土壤冬季保温效果,保障土壤墒情基础,以促进幼苗生长。翌年春季小麦返青期至拔节期,进行1次中耕松土,破除冬季土壤板结,促进小麦植株快速生长。当小麦田耕作管理粗放、大土块较多的情况下,在冬季土壤封冻前进行麦田镇压,通过镇压覆盖土壤裂缝,达到保温、保墒的效果,镇压时间以午后为宜。
五、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
小麦种植期间,常见病虫害有白粉病、锈病、蚜虫、金针虫等。
1、小麦白粉病防治技术
(1)小麦白粉病症状识别
小麦白粉病属于一种真菌性病害,主要侵染小麦叶片、叶鞘、茎秆等组织。发病初期,受害部位出现白色水渍状病斑,随着病情的发展,病部组织逐渐扩大,呈圆形或不规则形状白色霉层,在叶片正面有白色霉层,叶背部为淡黄色病斑。发病严重时,整株小麦叶片、茎秆上均有霉层覆盖,叶片黄化、卷曲、干枯。
(2)小麦白粉病防治措施
①做好田间三沟配套工作
小麦白粉病在高湿的环境下易发病,在小麦生产期间,及时排除田间积水,降低小麦田间湿度水平。
②化学药剂防治
在小麦发病初期或孕穗期进行施药防治,使用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30~50g/667m2、240g/L氯氟醚·吡唑酯乳油40~50mL/667m2、325g/L苯甲·嘧菌酯悬浮剂20~40mL/667m2、20%硫磺·三唑酮可湿性粉剂50~75g/667m2,兑水30~50kg,茎叶喷雾,间隔7~10d/次,连续使用2~3次即可。在小麦白粉病发生后使用药剂防治时,需提升施药量,均匀喷施叶片,至药液顺叶尖滴水为宜。
2、小麦锈病防治技术
(1)小麦锈病症状识别
依照锈病发生症状不同可将其分为条锈病、秆锈病及叶锈病。其中,条锈病主要发生在小麦叶片上,受害叶片上有多个成行排列的鲜黄色孢子堆;叶锈病同样发生在小麦叶片上,但叶片上孢子堆对比条锈较散乱,外观为红褐色或深褐色;秆锈病主要危害小麦茎秆、叶鞘部位,发病组织有红褐色或深褐色孢子堆病斑分布。
(2)小麦锈病防治措施
①科学实施轮作倒茬,与水稻、玉米、大豆、马铃薯等实施3年以上的轮作生产。小麦播种前及时清理田间病残体、杂草等,集中焚烧、深埋处理。
②小麦播种前,对于部分易感锈病小麦品种或历年锈病高发地块小麦种子进行药剂拌种处理,使用24%唑醇·福美双悬浮种衣剂依照1∶120~150的药种比拌种预防锈病。
③当小麦出现锈病时,使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60~80g/667m2或280g/L环丙·嘧菌酯悬浮剂60~70mL/667m2、30%唑醚·戊唑醇悬浮剂20~40mL/667m2、20%烯肟·戊唑醇悬浮剂13~20mL/667m2,兑水30~50kg,茎叶喷雾,间隔7~10d/次,连续使用2~3次即可。
3、小麦蚜虫防治技术
(1)小麦蚜虫症状识别
蚜虫在小麦种植期间属于常见害虫之一,发生后群集在小麦幼嫩生长点、叶片背部刺吸小麦植株汁液,造成小麦生长发育缓慢、叶片黄化、生长点畸形、提前早衰,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及品质。
(2)小麦蚜虫防治措施
①在部分小麦蚜虫发生较多的地块,小麦播种前药剂拌种防治。使用9%吡唑酯·咯菌腈·噻虫嗪种子处理微囊悬浮-悬浮剂1333~2500mL、600g/L吡虫啉悬浮种衣剂600~700g,拌100kg小麦种子。
②蚜虫防治关键期为小麦穗期,小麦进入拔节期后,每间隔3~5d田间观察蚜虫发生情况。当田间百株蚜虫量超500只时,及时施药防治。使用10%联苯· 噻虫胺悬浮剂15~25mL/667m2或21%噻虫嗪悬浮剂5~10mL/667m2、15%联苯· 噻虫胺可分散油悬浮剂20~40mL/667m2,兑水30~45kg,茎叶喷雾,间隔10~15d施药1次,连续使用2次即可。
4、小麦金针虫防治技术
(1)小麦金针虫症状识别
小麦金针虫幼虫在土壤中,主要危害小麦种子、根系等,小麦种子受害后种子发芽率下降,造成田间缺苗;危害小麦根系时,会钻蛀至根系节间位置,蛀食小麦根系维管束组织,造成小麦生长发育不良、枯萎死亡。除此之外,小麦金针虫成虫会危害小麦叶片,造成叶片干枯,影响小麦植株光合作用效果。
(2)小麦金针虫防治措施
①小麦金针虫成虫具有趋光性,在成虫高发阶段,在田间悬挂频振式或太阳能式诱虫灯,夜间开灯诱杀成虫。
②小麦播种时,在历年金针虫危害较为严重的地块,采取药剂拌种的方式预防。使用15%吡虫·毒·苯甲悬浮种衣剂1250~1500g或300g/L氯氟菊酯悬浮种衣剂150~200mL,拌100kg小麦种子。
综上所述,小麦作为我国重要粮食作物之一,推广应用小麦绿色高效增产栽培技术对保障我国粮食生产安全影响重大。小麦高产栽培中,需考虑地理环境、种植条件、小麦品种等多种因素,结合优良品种选择、选地整地、播种管理、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提升小麦植株长势,促进小麦高产稳产。
(作者单位:272507 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康驿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