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与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小麦种植技术水平已实现全面提升。在小麦生长后期,该阶段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尤为关键,包括开花期、灌浆期及成熟期等关键生育阶段,此时期小麦需经过约35d,其间籽粒逐步成熟,而营养器官则逐渐衰退。因此,加强此阶段的田间管理是确保小麦产量与品质,推动小麦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
一、高产小麦品种
1、济麦22号
济麦22号源自,具有耐寒和抗病性能,在黄淮海冬麦区的种植适应性强,平均亩产可达到 5 5 0 k g ,在抵抗条锈病、白粉病等常见病害方面表现优异,发病率普遍低于同类品种。济麦22号根系发达,根长可达 ,水分和养分吸收能力强且籽粒形态饱满,千粒重约为
,蛋白质含量高达1 4 . 2 % ,淀粉含量为 5 9 . 7 % ,是面粉加工的优良原料。种植该品种需确保足够的基肥,在生长后期加强氮、磷、钾的平衡施用,以保证籽粒充分成熟。
2、烟农19
烟农19号具有优异的抗倒伏能力,平均亩产可达到6 0 0 k g ,千粒重维持在 4 5 g 左右,蛋白质含量 1 3 . 5 % ,淀粉含量在6 0 . 5 % 以上。烟农19号需要精确的水分管理,在生长后期适时灌溉以提高其抗逆性。
3、烟农23
烟农23号具有较强的抗逆性,能够抵抗高温,在干旱条件下展现出良好的生长稳定性,平均亩产达 5 8 0 k g ,对多种病虫害有很强的抵抗力,能有效降低病害发生率。烟农23号根系发达,有助于植株吸收深层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从而提高植株的整体营养状态。在田间管理中,需采用定时灌溉系统,在生长关键期要确保充足的养分供应,选择适当的行间距确保其高产。
二、小麦生长后期的田间管理技术
1、灌溉浇水技术
适时灌溉可以提高小麦产量,改善品质,平均增产率可达1 5 % ~ 2 0 % 。小麦生长后期,水分影响籽粒的发育过程,关系植株的光合作用效率,灌溉应基于土壤水分含量、气候条件来制定,土壤墒情监测是灌溉管理的基础,一般在土壤干燥度达到田间持水量的 70 % 时进行灌溉,以避免水分胁迫对小麦生长的影响。滴灌和喷灌是较为高效的技术,能够准确控制水量并降低水分损失,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促进小麦生长。灌溉水量的计算需考虑作物蒸散需求,一般根据小麦生长阶段进行调整,保证水分供应与作物需求相匹配。为优化灌溉效果,需结合农田水肥一体化技术,利用灌溉系统同时施用肥料,提高肥料利用率并促进小麦的均衡生长。同时,利用卫星数据提供的气候信息精确规划灌溉时间,从而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
2、防止倒春寒
倒春寒是指春季晚期气温突然下降到接近或低于冰点的现象,对小麦生长发育造成严重威胁,导致小麦抽穗和开花期冻害,影响产量和品质。适当的田间管理能降低倒春寒影响,应选择抗寒性强的小麦品种,调整播种时间,使小麦避开倒春寒敏感期,提高小麦植株的抗寒能力。钾肥能够调节植物体内的渗透压,增加植株的抗逆性,提高小麦植株对低温的耐受性。农业覆盖物,如秸秆覆盖或浮动覆盖膜,是防止倒春寒的有效技术,可以在夜间形成保温层,降低地面热量散失,从而维持较高的地表温度。使用秸秆覆盖的小麦田块地表温度在夜间可比未覆盖地块高出 2~3℃ ,有效减少冻害发生。应在预测到低温冻害事件前进行适量的灌溉,利用水分蒸发时吸收的热量来增加土壤温度,从而减轻低温对小麦的伤害,提高小麦生存率。
3、预防干热风
干热风是指在小麦成熟期间,由于高温、低湿、大风共同作用下导致的气候现象,此类气候条件极易引发小麦产量和品质下降,为有效预防干热风对小麦生长的不利影响,应合理进行水分管理,在干热风高发季节保持土壤适度湿润,有效缓解高温对小麦生理活性的抑制。适时灌溉能够提高小麦对热应激的耐受能力,在预测到干热风发生前48h进行补充灌溉,维持叶片蒸腾作用,降低叶温,从而降低干热风的危害。应选择生育后期能够维持较高蒸腾率的品种,以提高作物的适应性,这些耐热品种在高温环境下的籽粒产量损失比普通品种低,也能较好地维持籽粒的蛋白质含量。适当增加作物种植密度,采用多行种植方式,能有效减少地表的光照强度,可在高温多风的条件下减少水分蒸发,采用双行或多行种植,可以在干热风发生时降低作物群体的叶温约 ,可有效缓解干热风对小麦的损伤。合理施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如抗旱素或赤霉素等,增强植物对环境胁迫的耐受力,施用时机通常选择在小麦拔节至开花期间,可以促进植株抗氧化系统活性,增强细胞膜稳定性,从而降低干热风对光合作用的不利影响。
4、叶面施肥
在小麦灌浆期,叶面施肥可以直接补充营养素至植株体内,促进籽粒充实,提高产量。叶面施肥主要通过叶片表面直接吸收水溶性肥料,该方法比土壤施肥更快速更直接,适用于养分迅速转移。叶面施肥的效果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施肥时间、浓度及环境条件,一般在清晨或傍晚进行施肥,以避免高温引起的叶片灼伤,适当的肥料浓度应控制在 0 . 1 %~0 . 5 % ,以防肥料浓度过高而损伤叶片。叶面施肥的肥料类型应为氮、磷、钾以及必需的微量元素,促进小麦的光合作用,并考虑气象条件,相对湿度在 7 5 % ~8 5 % 的条件下,叶面施肥效果最佳,可以增加叶片表面的肥料保持时间,提高养分吸收效率,避免在雨前后立即施肥,以免肥料被雨水冲刷,减少养分的吸收。叶面施肥应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则,多次施肥可以确保植株在整个生长后期持续获得均衡的营养供应。
5、防止倒伏
倒伏会影响小麦的光合作用效率,导致产量和品质下降,主要由植株本身的机械强度不足、土壤湿度过高等因素引起。应选择抗倒伏能力强的小麦品种,具有短秆、秆壁厚、秆腔小的品种有更好的抗倒伏性,一些改良品种在进行机械测力测试时,其秆的抗弯曲强度比普通品种高。通过遗传改良增加根系生物量也是提高抗倒伏能力的有效手段,这些品种的根系更加发达,能更好地固定土壤。过量的氮肥虽然能促进作物生长,但会导致秆部细长,力学强度减弱,从而增加倒伏风险,氮肥的合理施用量应根据土壤肥力、预期产量确定,通常在整个生长期中分阶段施用,避免一次性过量施肥。合理的密植有助于减少倒伏,适度增加种植密度能增强群体间的支撑作用,但应避免过密导致通风透光不良。施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以有效防止倒伏,能够调节植物激素水平,促使植株秆部增厚,提高机械强度,赤霉素类生长调节剂的适时使用能增加杆部的抗压性。
6、清理田间杂草
杂草会与小麦竞争养分、水分,并成为病虫害的寄主,增加农作物受害的风险。机械除草可以直接去除生长于田间的杂草,在小麦播种前和生长早期,应实施耕作打断杂草的生长周期,减少其在作物生长期内的竞争压力。化学除草是使用选择性除草剂,针对性抑制或杀死特定种类的杂草,对小麦本身的影响较小,应选择合适的除草剂并正确计算施用的剂量,有效控制田间杂草。在小麦生长期间,适时使用除草剂可以减少杂草对田间养分的消耗,采用阔叶除草剂(如2,4-D)可有效控制田间多种阔叶杂草,对小麦本身生长的干扰极小,使用草甘麟类非选择性除草剂处理田边和沟渠等非作物区域,可以防止杂草种子的扩散再生。除草通常在小麦拔节前后进行,此时除草效果最佳,同时保持田间地表的清洁,利于农业机械进行收割作业,减少操作障碍。
7、适时收获
收割时间的确定需基于小麦的成熟程度,一般在籽粒水分含量降至 1 3 % ~ 1 5 % 时收割,此时小麦已达到生理成熟,籽粒充实,贮藏稳定性好,适时收割可以提高小麦的千粒重,增加总产量,延迟收割会增加籽粒脱落的风险,还会由于过度成熟导致籽粒破裂,质量下降。机械收割是目前最高效的方法,但需确保收割机械的设置适应小麦的品种,割台高度、行速及脱粒设置应调整至最佳状态,以降低对籽粒的损伤。收获后应迅速将小麦进行晾晒,避免因高湿度引起霉变,清洁过程中需去除杂质,保持籽粒良好的均一性,储存环境应干燥通风,控制仓库的温湿度,防正虫害,降低储存损失,提高小麦的市场价值。
三、小麦生长后期阶段病虫害防治
1、小麦锈病
小麦锈病主要包括叶锈病、条锈病和秆锈病,均由专性寄生真菌引起,能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快速扩散并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叶锈病表现为叶片上出现橙黄色粉末状孢子堆,条锈病表现为叶片上的黄色或橙色线状条纹,而秆锈病则是在秆和叶鞘上形成暗棕色或黑色的孢子堆,这些病害在湿润温暖的气候条件下发展迅速,由风带孢子远距离传播,增加疾病管理的复杂性。为有效控制小麦锈病蔓延,需加强田间的日常监测,一旦发现锈病症状,应立即采取喷药措施。对于条锈病管理,当田间发病率达到 1 % 时,就需组织紧急防治措施,以防病害迅速蔓延,可使用 1 5 % 的三唑酮可湿性粉剂以 的剂量,或 1 3 % 的烯唑醇可湿性粉剂以1500倍的稀释度喷洒,有效抑制病原体发展并减少新孢子形成。
2、小麦白粉病
在孕穗期至抽穗期间,小麦白粉病会在密植和高湿度的环境下大规模爆发,主要由风传播,影响小麦的叶片、茎秆及穗部,形成特征性的白色粉末状覆盖物,严重时会导致植株生长受阻,光合作用减弱,最终影响产量和品质。适当降低种植密度,改善田间通风,能降低白粉病的发生率,应保持田间适宜的湿度,进行定期的作物巡查,一旦发现叶片出现白点或白斑,应立即进行化学防治。当发病率达到 5 % 时,使用 2 0 % 的粉锈宁可湿性粉剂 ,或使用 1 5 % 的三唑酮可湿性粉剂
,有效抑制病菌的生长。应用时,采用均匀的叶面喷雾,确保药剂覆盖到植株的所有受影响部分,以提高药效,这些药物也可以与赤霉病的防治药物组合使用,以增强防控效果并减少药剂对环境的影响。
3、小麦红蜘蛛
在小麦生长后期,小麦红蜘蛛能迅速繁殖,严重时会导致叶片黄化甚至整株死亡,从而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红蜘蛛主要通过吸取叶片细胞的内容物进行危害,当每株小麦的红蜘蛛数量达到6头左右时,其危害已到达经济阈值,此时需立即采取措施进行化学防治。为减少农药使用量且有效防治,可以使用阿维菌素和联苯菊酯这两种高效的杀螨剂,阿维菌素是一种广谱生物农药,能够干扰神经传递物质的释放,有效抑制红蜘蛛活动,使用剂量为 联苯菊酯则是一种接触杀虫剂,具有快速防治作用,使用剂量为
,以迅速减轻红蜘蛛危害,利用其残效作用防止害虫再次爆发。红蜘蛛常藏于叶片下侧,未充分覆盖会降低药效,喷药时要确保药液均匀覆盖叶片的正面和背面,为避免高温对药效产生不利影响,喷药作业应选择在早上10点之前或下午4点之后进行,该时段温度相对较低,有利于药剂稳定,提高防治效果。还应适当调整种植密度,保持田间透风透光,及时清除田间杂草,以防止红蜘蛛发生。
4、麦蚜
麦蚜在灌浆期间活动增多,吸取植株汁液直接损害小麦,还会传播病毒,造成更严重的损伤。在高温高湿环境条件下,麦蚜繁殖速度加快,蚜虫数量能迅速达到经济损害阈值,因此及时防治能够保护小麦产量。当麦田中每百株小麦上的蚜虫数量达到500头以上时,农户需迅速采取措施进行防治,使用 10 % 吡虫啉乳油 进行防治,可有效抑制蚜虫活动,减轻其对小麦的危害。为确保药效,喷药应选择在下午4点后进行,此时温度相对较低,药物在植株表面的挥发速度较慢,有助于提高药剂吸收效率,喷药时应确保充分覆盖植株的叶片正面与背面,喷药最好在晴天或半阴天进行,以避免雨水冲刷药剂,降低药效。
5、小麦吸浆虫
小麦吸浆虫主要在小麦的生长后期造成损害,其幼虫阶段特别危险,会直接攻击小麦的花器和正在发育的籽粒,导致小麦瘪粒现象严重,进而引发减产。在小麦生长的关键阶段,如抽穗期,吸桨虫的成虫开始出土并活跃,该时期的有效防治尤为重要。根据小麦生长周期和吸浆虫的生物习性,5月份是吸浆虫开始羽化和产卵的关键月份,此时土壤湿润程度较高,为吸浆虫提供理想的繁殖环境。可以使用土壤处理剂和植物叶面喷药两种方法防治, 3 % 甲基异柳磷或辛硫磷颗粒剂,用量为 ,与细土混合后均匀撒施于地表,随后应及时进行浇水以促进药剂的土壤渗透。在小麦抽穗期,当吸浆虫成虫开始大量出土的时期,需密切监测虫情,一旦观察到成虫发生达到经济防治阈值,即可采取化学喷雾措施,此时可以选择吡虫啉或 5 % 的高效氯氰菊酯乳油,兑水后进行喷雾,确保药液能覆盖到小麦的叶面和穗部,这种喷雾不仅针对地面成虫有效,也能减少幼虫对花器和籽粒的危害。
6、赤霉病
赤霉病也称为小麦镰刀菌病,主要在多雨且气候潮湿的地区频发,此病害首先影响小麦的穗部,初期病穗呈现干燥发白的症状,若环境湿润,则病穗会逐渐变红。赤霉病会导致小麦产量下降,病菌能产生一种名为赤霉烯酮的毒素,这种毒素对人类和动物健康具有严重危害,会引起一系列的副作用,食用受污染的小麦制品后会导致呕吐、腹泻等症状。防治赤霉病应遵循预防为主与综合管理原则,抓好抽穗扬花期的防治工作,一旦错过这个防治窗口期,后期的治理将变得异常困难。在赤霉病防治中,应密切监测气象条件,要在连续降雨期间及时采取措施,使用如咪鲜胺或戊唑醇这类有效杀菌剂抑制赤霉病菌生长,减轻病害发展,可将 2 5 % 的氰烯菌酯悬乳剂以 的剂量均匀喷洒在小麦穗部,有效控制赤霉病扩散。为了增强防治效果,建议在喷药时选择在早晨或傍晚进行,以避免高温时段可能引起的药剂挥发和降解。
综上所述,小麦作为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在全国多个地区广泛种植,对许多地方农民的经济收入具有重大影响。在小麦整个生长周期中,田间管理至关重要,应在生长后期阶段确保水分和养分的充足供应,加强病虫害防控,从而保证小麦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274621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李进士堂镇人民政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