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结合科学栽培技术的集成应用

known 发布于 2025-08-24 阅读(288)

水稻作为我国重要粮食作物,对保障粮食安全和推动农村经济至关重要。然而,随着生活水平提升,水稻需求激增,生产压力随之加大。病虫害问题成为制约水稻产量和品质,影响粮食供应稳定的重要因素。传统上,化学农药是防控水稻病虫害的主要手段。尽管有效,但长期大量使用会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对人体健康构成潜在威胁,并可能导致病虫害产生抗药性。因此,探索绿色、环保、可持续的病虫害防控与栽培技术成为当务之急。绿色防控技术,包括生物防治、物理防控、农业防治和生态调控,旨在利用自然力量或农业措施控制病虫害,减少化学农药使用,保护生态环境。同时,结合科学栽培技术,如选育优质抗病品种、实行科学种植制度、精准施肥与水分管理,以及推广机械化与智能化栽培,可进一步提高水稻抗病虫害能力,增加产量,提升品质。

一、水稻病虫害种类及危害

1、水稻主要病害种类及症状

水稻在生长过程中,易遭受多种病害的严重侵袭,其中最为常见且危害巨大的病害主要包括稻瘟病、纹枯病和白叶枯病等。① 稻瘟病。这一由真菌引发的病害,其症状表现多样且破坏性极强。具体而言,叶瘟初期通常表现为叶片上出现暗绿色小斑,这些小斑随后会迅速扩大为梭形或椭圆形病斑。在严重感染的情况下,病斑可覆盖整个叶片,导致叶片大量枯死,影响植株光合作用。穗瘟则主要影响水稻的穗部,造成穗粒不饱满,甚至整个穗部枯死,严重影响产量。节瘟发生在稻株的节部,导致节间缩短,植株矮化,对水稻的正常生长造成极大威胁。②纹枯病。纹枯病是另一种广泛发生的水稻病害,由立枯丝核菌引起。该病主要危害水稻的叶鞘和叶片,初期在叶鞘上形成暗绿色水浸状斑纹,每个叶鞘上可能有数个斑纹,随后逐渐扩展为云纹状病斑。严重时,病斑可覆盖整个叶鞘,导致叶片枯黄,植株倒伏。 ③ 白叶枯病。该是由细菌引起的一种病害,主要通过伤口或气孔侵入水稻植株。该病主要危害水稻的叶片,初期在叶片上形成绿色或黄绿色的斑点。随后,斑点逐渐扩大为白色或黄白色的病斑,病斑面积可达叶片总面积的 1 0 % - 3 0 % 。在严重感染的情况下,病斑可覆盖整个叶片,导致叶片大量枯死,对水稻的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影响。

2、主要虫害种类及习性

水稻虫害同样种类繁多,对水稻生产构成严重威胁,其中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和二化螟等是危害最为严重的几种虫害。 ① 稻飞虱是一种小型昆虫,具有极强的迁飞性,它们主要以刺吸水稻茎秆和叶片的汁液为食。每平方米稻田中,稻飞虱的数量可达到数百至数千只。稻飞虱的大量发生会导致水稻植株矮小,叶片枯黄,光合作用减弱,严重时甚至造成植株死亡。 ② 稻纵卷叶螟。这一种迁飞性害虫,主要以水稻叶片为食。该虫危害水稻时,会将叶片卷成紧密的筒状,并在其中取食,导致叶片光合作用严重受阻,影响水稻的正常生长。严重时,稻纵卷叶螟的大量发生会造成水稻叶片大量枯死。 ③ 水稻二化螟。二化螟是一种钻蛀性害虫,主要危害水稻的茎秆和穗部。该虫在幼虫期会钻入水稻茎秆内取食,导致茎秆空心,易折断。在穗期,二化螟会钻入穗部取食颖壳和籽粒,造成空瘪粒和白穗,影响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因此,对于这几种水稻虫害的有效防控,是保障水稻生产安全、提高产量的重要措施。

二、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原理与方法

1、水稻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

生物防治是一种高效的绿色防控技术,它巧妙地利用自然界中的生物或其代谢产物来控制水稻病虫害。其核心原理深植于生物间的相互作用,如捕食、寄生、竞争和拮抗等机制,以此达到精准控制病虫害的目的。在水稻病虫害防控中,生物防治扮演着多重角色。天敌的利用是其中的重要一环,通过引入或悉心保护水稻病虫害的天敌,如昆虫、蜘蛛、鸟类等,可以显着减少病虫害的数量。以韬飞虱为例,每亩稻田中若引入足够数量的蜘蛛和螳螂等天敌,稻飞虱的种群密度可降低 3 0 % - 5 0 % ,从而大大减轻其对水稻的危害。微生物制剂的应用同样不可或缺,它利用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来防治水稻病虫害。这些微生物制剂以其安全、高效、环保的特性而广受赞誉。例如,苏云金杆菌制剂在防治稻纵卷叶螟等害虫方面表现出色,每亩稻田使用一定剂量的苏云金杆菌制剂,可使稻纵卷叶螟的虫口密度降低。而木霉菌等真菌制剂则是防治水稻纹枯病等病害的得力助手,使用后可有效降低病害发生率。

2、水稻病虫害物理防控措施

物理防控是一种高效的绿色防控技术,利用物理方法或器械来控制水稻病虫害。其原理主要基于病虫害的物理特性或行为习性,通过精准的物理手段来破坏病虫害的生存环境或有效阻止其传播。在水稻病虫害防控的实践中,物理防控展现出了多样化的手段。 ① 灯光诱杀是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它利用害虫的趋光性,精心设置诱虫灯。每亩稻田中设置2—3盏诱虫灯,可吸引并杀死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害虫,显着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 ② 色板诱捕同样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物理防控方法。它利用害虫对特定颜色的偏好性,如黄色、蓝色等,设置色板来吸引并捕获害虫 ③ 防虫网覆盖则是另一种广泛应用的物理防控技术。它在水稻田周围或上方精心设置防虫网,以形成一道坚实的屏障,阻正害虫进入稻田或阻正其传播。防虫网的使用效果显着,据测试,每亩稻田设置防虫网后,可有效阻正迁飞性害虫进入稻田,从而大大降低害虫对水稻的危害。

3、水稻病虫害农业防治策略

农业防治是一种高效且可持续的绿色防控技术,它通过精细调整农业管理措施来控制水稻病虫害。其核心理念在于深刻了解病虫害与农业生态环境之间的微妙关系,并通过积极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有效降低病虫害的发生频率和危害程度。在水稻病虫害防控的广阔领域中,农业防治展现了其多样化的防治策略。 ① 耕作制度的调整是其中的重要一环,通过实施轮作、间作、套种等科学的耕作方式,能够显着破坏病虫害的生存环境,降低其种群密度。具体来说,轮作制度每年变换不同作物种植,可使病虫害的种群数量减少;间作和套种则通过在同一田块内种植多种作物,增加生物多样性,使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升,有效抵御病虫害的侵袭。 ② 品种的选择与布局同样至关重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病虫害历史发生数据以及市场需求等因素,精心挑选抗病虫、耐逆境的水稻品种,并进行科学合理的布局。这样的防治策略能够提高水稻的抗病虫害能力。 ③ 水肥管理的优化也是农业防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精确控制灌溉量和施肥量,为水稻创造一个理想的生长环境。合理灌溉能够保持土壤湿润度在适宜范围内,有利于水稻的健壮生长,提高其对病虫害的抵抗力;而合理施肥则能够确保水稻获得充足的营养,增强其免疫力,使得病虫害的危害程度降低。

4、水稻病虫害生态调控技术

生态调控是一种高效且环保的绿色防控技术,它通过精细调节稻田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群结构和功能,实现对水稻病虫害的有效控制。这一技术的原理深深植根于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性之中,通过增加生物多样性、改善生态环境等科学手段,显着降低病虫害的发生频率和危害程度。 ① 稻田生态工程的构建是其中的重要一环,它通过在稻田中精心引入或保护有益生物种群,如天敌、微生物等,来建立稳定的生态系统。这些有益生物种群能够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使得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得到有效降低。例如,在稻田中种植一定数量的苦栋树或艾草等具有杀虫或杀菌活性的植物,可以吸引天敌并抑制病虫害的生长和繁殖,使得病虫害的种群数量减少。 ② 生物多样性保护同样是生态调控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保护稻田中的生物多样性,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关键。据研究,生物多样性每增加 1 0 %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可提升 5 % - 1 0 % ,抵抗病虫害的能力也相应增强。因此,在水稻种植过程中,避免使用化学农药和除草剂,以保护稻田中的生物多样性不受破坏。

三、水稻绿色栽培技术

1、优质抗病品种选育

优质抗病品种选育是水稻绿色栽培技术的核心环节,对于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先进的遗传育种手段,筛选出既高产又具备较强抗病虫害能力的水稻品种,以期大幅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并显着提升水稻产量。在选育过程中,紧密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病虫害发生规律以及市场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品种改良。具体而言,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导入多种抗病基因,使得水稻对特定病虫害的抵抗力增强。同时,通过杂交育种的方法,综合多个亲本的优良性状,培育适应性广、抗逆性强的新品种。

2、合理掌握科学种植制度

科学种植制度是确保水稻绿色栽培成功的关键所在。一套合理的轮作、间作和套种制度,不仅能够实现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还能有效打破病虫害的生活史,显着降低其发生概率。 ① 轮作制度。即在不同年份或季节间轮换种植不同作物,是破坏病虫害生存环境、降低其种群数量的有效手段。例如,通过每年轮换种植水稻与其他作物(如蔬菜、豆类等)可以使病虫害的种群数量减少,降低病虫害对水稻的危害。 ② 间作和套种。间作和套种制度则是在同一块田地上同时或交替种植两种或多种作物,利用作物间的相互作用来抑制病虫害的发生。具体来说,间作和套种可以通过作物间的竞争关系、分泌物质等方式,使病虫害的发生率降低。例如,在水稻田间作绿肥作物,不仅可以提高土壤肥力,还能有效抑制杂草和病虫害的生长。此外,合理的种植密度也是科学种植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密或过疏的种植密度都会影响水稻的生长和产量,同时增加病虫害的风险。因此,应根据水稻品种的特性、土壤肥力和气候条件,精确确定最适宜的种植密度。一般来说,每亩稻田的种植密度应控制在1.8万—2.2万株之间,以确保水稻能够获得充足的阳光、空气和营养,从而实现高产稳产。

3、精准施肥与水分管理方法

精准施肥与水分管理是水稻绿色栽培中至关重要的技术措施,对于提高水稻产量、保护环境和维持土壤健康具有重大意义。 ① 在施肥方面,根据土壤测试结果和水稻生长的实际需求,制定科学的施肥方案。具体而言,应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通过对土壤进行详细测试,了解土壤中的养分含量,然后结合水稻的需肥规律,精确计算出施肥量和施肥时间。在实际操作中,建议每亩稻田施用有机肥 2 0 0 0 k g- 3 0 0 0 k g ,复合肥 以满足水稻生长过程中的养分需求。同时,使用有机肥和生物肥。有机肥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提升土壤肥力,而生物肥则能增加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促进水稻的健壮生长。通过有机肥和化肥的配合使用,实现土壤养分的平衡供应,为水稻生长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 ② 在水分管理方面,应实行节水灌溉制度。根据水稻的生长阶段和天气情况,合理控制灌溉量和灌溉频率。一般来说,在水稻的分蘖期,应保持田间水层在 ;而在灌浆期,则需确保充足的水分供应,以保证水稻的正常生长和产量形成。此时,田间水层可维持在 ,同时,应利用现代灌溉技术,如滴灌、喷灌等,提高灌溉效率,减少水资源浪费。

4、机械化与智能化的广泛应用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机械化与智能化栽培已然成为水稻绿色栽培领域不可忽视的重要趋势。 ① 机械化栽培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提升了水稻生产的效率与质量,同时显着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从耕整地、播种、插秧到收获、烘干,水稻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已被机械化作业所覆盖,实现了全程机械化。 ② 智能化栽培则是在机械化基础上,深度融合现代信息技术和智能装备,对水稻生长过程进行更为精准地监控与管理。例如,利用无人机进行病虫害的监测与防治,其监测效率可达人工的5一10倍;智能灌溉系统能够根据土壤湿度和水稻生长需求,实现精准灌溉;物联网技术则能够实时收集和分析水稻生长数据,为农民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四、绿色防控与栽培技术的集成应用

绿色防控与栽培技术的集成应用,其核心在于将生物防治、物理防控、农业防治及生态调控等多种技术手段与科学的种植制度、精准施肥与水分管理等栽培技术有机结合,形成一个高效、环保、可持续的水稻生产体系。技术集成的原则主要包括综合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综合性要求充分考虑水稻生长周期内的病虫害发生规律、土壤肥力变化及气候条件等因素,综合运用多种绿色防控技术;针对性则强调针对主要病虫害和栽培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控和栽培措施;可操作性则要求所选技术简便易行,便于农民掌握和应用。集成应用的策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以健康栽培为基础,通过选用优质抗病品种、合理密植、科学施肥与灌溉等措施,增强水稻自身的抗逆性。

2、优先采用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控等非化学手段,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

3、注重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通过保护天敌、增加生物多样性等措施,构建稳定的稻田生态系统。

4、加强技术集成与创新,将现有绿色防控与栽培技术进行优化组合,形成适合当地实际的技术模式。

综上所述,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与栽培技术的集成应用,是实现水稻生产高效、环保、可持续的关键途径。通过综合运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控、农业防治及生态调控等手段,结合科学种植制度、精准施肥与水分管理等栽培技术,显着提高了水稻抗病虫害能力,减少了化学农药使用,保护了生态环境。同时,集成应用技术还提升了水稻产量和品质,增强了市场竞争力,降低了生产成本,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因此,大力推广和应用绿色防控与栽培技术集成模式,对于保障粮食安全、推动农村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单位:111300辽宁省灯塔市农业农村事务服务中心)

标签:  水稻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