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人口持续增长的背景下,食品安全问题愈发凸显,对农业生产提出了严峻挑战。玉米作为全球重要的粮食作物,其产量与品质直接关联到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经济收人。然而,玉米生产过程中频繁遭遇病虫害侵袭,导致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传统上化学杀虫剂的使用在防治病虫害方面占据主导地位,但这种方法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成本,还对生态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因此,实施玉米病虫害的综合管理策略,尤其是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提升作物产量和提高农药使用效率,已成为农业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玉米常见病害防治
1、玉米大斑病主要症状及预防措施
玉米大斑病主要症状表现为:玉米穗轴、叶片以及苞叶上出现小斑点。一旦植物受到感染,病斑会沿着叶脉逐渐扩散。在田间湿度较高时,病斑上可能出现灰白色的霉菌。在玉米生长期间,若温度在 2 0~2 5 % 且湿度较高,玉米大斑病菌极易蔓延。
预防玉米大斑病的常规措施包括:在播种前选择抗病性强的高品质玉米种子。在玉米生长过程中,应注重田间管理,及时去除植株下部的2~3片叶子,以有效减轻田间过高的湿度。在日常管理中,一旦发现病苗,应立即拔除,以减少田间的病原菌数量。此外,实施科学的轮作制度和适时提前播种也是有效的预防措施。一旦发现病害,应立即采取药剂防治措施:在大斑病菌早期,根据病情具体情况,适量使用 5 0 % 甲基硫菌灵 . 5 0 % 多菌灵、7 5 % 百菌清等药剂进行喷洒,每隔10d喷洒1次,连续喷洒2~3次。
2、玉米枯叶病症状表现与防治措施
玉米枯叶病是玉米种植过程中常见的一种疾病。其早期症状表现为叶片上出现灰白色斑点。若未及时治疗,这些斑点会逐渐扩大,最终演变成大面积的深色斑块。此时,玉米叶片会丧失水分,由深色斑点转变为褐色,并在病斑上出现纵向裂纹。在严重情况下,病斑上会形成多层斑点,雨水冲刷后,斑块上可能出现黑色霉点。通常,这种病害从植株下部的叶片开始蔓延。部分玉米品种的抗病性较弱,感染后会在病斑周围形成以叶脉为中心的小点,中心呈黄绿色,边缘为深褐色。这些抗性较弱的品种可能会跳过早期和中期症状,直接进入后期症状阶段。
有效控制玉米枯叶病的关键在于选择具有抗病性的优质品种,并实施细致的土地管理。一旦观察到玉米植株出现病症,应立即施用农药以遏制病害的蔓延。在挑选抗病玉米品种时,必须考虑当地的环境和气候条件,选择最适宜本地种植的品种。在执行农业防治措施时,务必确保田间管理到位,包括及时除草和培土,以及摘除幼苗的2~3片叶子,以促进根部通风,降低湿度,加速幼苗生长,从而提高植物的抗病能力。玉米收获后,应妥善处理秸秆,并清理农田。在使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时,应选择合适的农药,如瘟散乳油或多菌灵,并根据玉米病害的具体情况,使用500倍液的多菌灵、600倍液的甲基硫菌灵、800倍液的菌灵乳油或百菌清进行喷洒。通常情况下,每隔10d喷洒1次,连续喷洒3次,即可有效控制玉米枯叶病。
3、玉米圆斑病的危害和防控策略
玉米圆斑病危害果穗、苞叶、叶片及叶鞘,导致果穗部位腐烂、穗轴黑陷、穗形变异、果皮变黑、种子干枯。初期为浅绿或淡黄色小点,扩大为圆形或椭圆形病斑,中央浅棕褐色。苞叶上初为褐色小点,后扩展成同心条纹、覆盖黑霉菌的大面积病斑。防控策略: ① 强化检疫措施,特别是避免从病区引进种子,同时选择具有抗性的品种; ② 在玉米吐丝高峰期进行药物防治,以果穗为重点,使用 2 5 % 粉锈宁可湿性粉剂 ,兑水 5 0~7 5 k g 进行喷洒,通常需要连续喷洒两次,间隔时间为
4、玉米粗缩病的危害和防控
玉米在其整个生长周期都可能受到感染,特别是在苗期,当植株长出5~6片叶子时,症状开始显现。半透明黄化虚线斑在心叶根部及叶脉上初现,随后蔓延至全叶。病苗呈现深绿色,叶片质地坚硬且宽阔,短而粗壮,导致心叶无法正常伸展。此症状发展较为缓慢,叶片背面出现蜡状突起,触感粗糙。叶片特征为宽硬、墨绿色,节间短且厚实,顶端叶片呈簇生状,形态酷似君子兰。叶片背面、叶鞘及苞叶上均可见明显的粗糙纹理。进入9~10叶期,植株表现出矮化趋势,上部节间缩短,顶部叶片簇生,病株高度常不及健康植株的一半。
为有效控制灰飞虱在苗期的分布,进而减少其传播风险,采用内吸杀虫剂进行种子包衣处理。在种子质量占比 2 % 的条件下,可选用 5 % 蚜虱净乳油进行拌种,或使用 2 0 % 呋·甲种衣剂按 5 % 比例拌种,其控制效果可达 6 0 % 以上。此外,在出苗至3叶期前,可使用 5 % 蚜虱净乳油以2500倍液进行喷施。为确保防治效果,需对整个农田及其周边区域进行2次喷洒,每次间隔 在采用喷雾法防治小麦赤霉病时,应辅以涂膜处理以增强防治效果,因单一喷雾方式往往难以达到理想效果。
5、玉米纹枯病的危害和防控
玉米纹枯病主要侵害玉米的叶鞘和叶片等组织。在病害的初期阶段,叶鞘上会出现灰绿色的病斑,随后病斑颜色逐渐转变为黄-红棕色。病斑最初呈现圆形,随后发展为云纹状。在高湿度条件下,可见白色霉菌,该霉菌由菌丝和担孢子构成。在环境条件适宜的情况下,病害可迅速扩散,最终导致整个植株的死亡。而在环境条件不适宜时,病原菌的生长将受到抑制,形成孢子。
当田间调查发现病株率达到 8 % ,且有进一步发展趋势时,可采用 3 0 % 肟菌·戊唑醇悬浮剂 氰苯唑·噻呋酰胺悬浮剂
己唑醇水分散粒剂8~
或 5 0 0 g / L 甲基硫菌灵悬浮剂
进行喷雾防治。施药时应考虑天气状况,避免在雨前施药,若施药后4~8h内降雨,则需补喷。施药过程中风速应控制在3级以下,避免在中午高温时段施药,宜选择早晨或傍晚气温较低时进行。施药时需确保兑水充分,喷雾均匀,避免重喷或漏喷,确保所有感病部位均得到处理。若纹枯病发病严重,建议每隔7~10d追施1次。
6、玉米锈病的危害和防控
锈病的初期迹象表现为植物叶片及其脉络上出现浅黄色斑点,随后这些斑点会转变为红褐色。锈菌的爆发会导致叶片上形成大量孢子,进而引起叶片枯萎、植物早衰以及籽粒萎缩,严重损害玉米的产量和品质。防治锈病的策略包括以下几点 应选择和培育具有抗病性的品种。 ② 确保作物获得必需的营养,以增强其抗逆境能力; ③ 合理灌溉并确保雨后及时排水,为玉米提供一个适宜的生长环境,从而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概率。此外,在锈病初期,可采用 2 5 % 三唑酮可湿性粉剂稀释1500~2000倍,配合 5 0 %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稀释500~1000倍,每10d喷施1次,连续进行2~3次喷洒。
7、玉米根腐病危害及防治
在玉米根腐病的早期阶段,根部中部或根尖区域会出现褐色病斑。若未及时进行治疗,病害范围将扩大,导致根部整体变为褐色。在疾病进展过程中,玉米植株的根系会逐渐呈现黄化现象,并伴有水分渗出。随后,根部表皮开始剥落,最终导致根系逐渐腐烂。
在病害初期,可使用 5 0 % 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稀释500倍液 . 5 0 %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稀释500倍液,或将其与土壤混合制成药土,均匀施用于茎基部,以预防病害。此外,连续喷洒2~3次 9 5 % 绿亨1号(恶霉灵)精品稀释4000倍液,每次间隔 对于病情严重的田块,推荐使用 4 0 % 根腐宁稀释600倍液 . 5 0 % 多菌灵加 4 0 % 乙磷铝稀释1000倍液,或 7 0 % 甲基托布津加 4 0 % 乙磷铝稀释1000倍液,每株施用 1 0 0 g 药液进行灌根。亦可选择多元复合微肥配合磷酸二氢钾进行叶面喷雾,每7d喷施1次,连续2~3次。若病情超过 1 0 % ,建议施用钾肥 3~5 k g 或草木灰5 0 k g ;当病株率达到 10 %~2 0 % 时,施用氯化钾
或草木灰
;若病株率超过 3 0 % ,则施用氯化钾 1 0 ~
或草木灰 1 0 0~1 5 0 k g 。施肥时,应以氯化钾溶液作为底肥,草木灰作为追肥,注意不要与肥料或水粪肥混合施用。
8、玉米黑粉病的危害及防治方式
玉米黑粉病属于区域性侵染性病害,其发病部位主要集中在植物地下部分,形成小根瘤。幼苗生长至约 0 . 3 m 高度时,症状更为明显。严重受害的植株会提前枯萎死亡。在植物的整个生长周期内,所有具有分生能力的组织,包括气生根、叶片、茎、雄穗和雌穗等,均可能遭受感染。特别是在拔节期前后,叶鞘上会形成瘤状突起。叶上的虫瘿通常体积较小,类似黄豆或花生大小,它们密集地从叶基部向上生长,中间很少出现黑色粉末。
在田间调查中,若病株率超过 8 % ,且有持续扩散的趋势,可通过施用 5 0 % 福美双可湿性粉剂稀释500~800倍液 石硫合剂或 1 5 % 三唑酮可湿性粉剂稀释
,并与7 5 0~9 0 0 k g 水混合后进行喷雾处理,每7d喷施1次,连续喷施2~3次,以减轻病害的再侵染和危害。
二、玉米常见虫害防治
1、玉米红蜘蛛防治
在玉米的栽培过程中,红蜘蛛构成了主要的病虫害威胁,尤其在玉米抽穗之后,该害虫会吸取叶片中的营养成分,导致叶片出现黄白色斑点,并最终导致植株枯萎。在干旱环境下,红蜘蛛的种群数量显着上升,这不仅导致种子发育不良,而且使得种子变薄,从而严重损害了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为了有效控制红蜘蛛的危害,可采取以下技术措施:玉米收割后,应立即进行翻耕和清理残茬,以减少红蜘蛛在田间的越冬基数;在冬季,利用碾压、耙地等农作方式,可以有效使红蜘蛛室息死亡;保持田间清洁,特别是要定期清除沟渠和田垄上的杂草,以防止红蜘蛛的繁殖;选择抗虫品种,并在种子上施加保护膜,以增强其抗虫性;利用红蜘蛛对特定颜色的偏好,可以在田间悬挂黄板和蓝板,悬挂25片 ,以此来吸引并杀灭红蜘蛛;在大田管理中,推荐使用天达阿维菌素3000倍液,4 0 % 氧化乐果1500倍液和 7 3 % 克螨特乳油2000倍液进行交替喷洒,每7d喷施1次,连续喷洒2~3次,以达到显着的防治效果。
2、玉米螟虫防治
玉米螟是造成玉米损害的主要害虫之一,其食性广泛,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发生,对玉米的生长造成严重影响,包括植株衰弱和倒伏。幼虫主要在玉米的心叶内造成损害,导致叶片表面出现众多小孔。作为一种成熟的害虫,成虫主要对植物的地上部分造成损害,包括叶片、茎秆和雄穗基部等,通过啃食雌穗花丝和受害穗部的种子,造成营养和水分的不足,进而导致叶片早衰和种子发育不良,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进而导致产量减少。控制玉来螟需采取农业和化学防治措施。农业上,翻耕处理秸秆消除虫源,选抗病品种合理密植。化学防治方面,新叶生长后,用 5 0 % 灭虫双 5 0 0 m L 加水 1 5 0 k g 喷心叶,或 1 8 % 灭虫双 5 0 0 m L 加 8 % 敌敌畏 2 5 0 m L ,加水 1 2 0~1 5 0 k g 喷洒,每7d喷洒1次,连续2~3次。
3、玉米黏虫防治
玉米黏虫展现出极强的暴食性、杂食性以及破坏力,其生命周期中1年可繁殖3代,对夏玉米造成主要损害的是第2代。该害虫常以叶片为食,在高温环境下极易大规模爆发,短时间内可将叶片食尽,仅留下植株空壳,从而导致农作物产量显着下降,甚至可能绝收。若前一季作物为小麦,在种植玉米之前,务必彻底清除田间秸秆与杂草,以避免黏虫的滋生。此外,沙蚕偏好温暖湿润的环境,尤其在早晨多雨、土壤湿度高的条件下,易发生大规模爆发,特别是在生长密集、地势低洼、杂草丛生的玉米田中,病情更为严重。在5-6月多雨季节,第1代黏虫会随风传播,并在6月和7月大面积发生,而到了8月,将出现第3次爆发。
预防措施包括: ① 农业防治。播种前进行浅耕和灭茬处理,可有效减少虫源。利用糖醋液诱杀成虫,采用草把收集卵或使用灭幼脲等方法消灭虫卵。 ② 药剂防治。可使用氯氰菊酯或辛硫磷乳油混合土撒施,或在幼虫3龄前使用菊酯乳油稀释后喷洒,或使用中保杀虫剂1500~2000倍液,连续2~3次,每次间隔1~2周喷洒1次。
4、玉米小地老虎防治
小地老虎作为玉米生长的主要地下害虫之一,也被称作“切根虫\"或“土蚕”。其2龄幼虫主要取食玉米的心叶;3龄幼虫则开始啃噬接近地面的玉米茎秆;而4~6龄阶段,小地老虎进入暴食期,对心叶的取食导致叶片隔日枯萎,造成严重的损害。由于小地老虎具有昼伏夜出的习性,其防治工作面临较大挑战。先前的研究揭示,小地老虎在玉米苗期寻找寄主产卵,并以卵及玉米心叶为食,导致心叶内形成针孔状半透明小斑点。随着幼虫的生长发育,它们会深人土壤中,取食玉米根部,最终导致玉米植株的枯萎。小地老虎在玉米枯死后,能迅速向邻近的作物扩散,对玉米种植构成了重大威胁。
为有效控制小地老虎对春玉米的危害,建议在播种前进行翻耕、深翻和除草作业,以减少地老虎的产卵场所和降低一次孵化幼虫的数量;对于夏玉米田,应及时清除杂草,并适时提前播种,以避开幼虫的活跃期。在地老虎3龄之前采取药剂防治措施,可获得显着的防治效果。具体方法包括使用 9 0 % 敌百虫稀释500倍液对秧苗进行二、三龄幼虫的防治,或采用 2 . 5 % 敌杀死乳油 3 0~4 0 m L 与水 7 5 k g 混合后喷洒,以及使用 5 0 % 辛硫磷乳油 与水 4 0 k g 混合后喷施,建议每7d喷洒1次,连续进行2~3次。
三、玉米草害防治
玉米在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均可能遭受草害,该现象不仅会与玉米争夺养分和水分,还可能导致多种害虫和病原微生物在杂草上滋生,从而使得玉米的病虫害问题难以彻底解决。因此,在对夏季玉米进行草害防治时,建议在播种阶段实施一次农药喷洒作业,以消灭潜在的杂草种子和害虫卵,从而减少杂草的生长概率;在玉米的间苗阶段,应进行至少一次的人工除草操作,以避免杂草过度生长,与玉米幼苗争夺养分,导致玉米营养不良、生长缓慢。对于大面积的杂草问题,可以使用 2 0 % 浓度的克无踪药剂稀释后对杂草根部进行喷洒处理,但必须注意,操作过程中切勿将药剂喷洒至玉米植株上。
综上所述,针对玉米病虫草害的综合治理以及减药增效技术的研究,对于提升玉米生产的高产、优质、高效利用具有显着的科学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在农业生产模式转型的背景下,积极推广综合防治技术,对于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减轻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具有深远意义。研究成果的推广运用,亦将对提升农户经济收益、改善农户生活质量产生积极影响。未来,进一步针对特定区域的农业生态环境实施综合防治措施,探索与之相匹配的综合防控策略,将为确保我国食品安全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单位:272507山东省汶上县康驿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