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与玉米带状间作复合种植体系中病虫害的绿色防控技术方案

known 发布于 2025-08-24 阅读(348)

大豆-玉米带状间作是我国农业创新生产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此模式下,病虫害的防治问题尤为突出,这些问题对大豆与玉米的品质及产量产生了直接的负面影响。为了实现大豆和玉米的绿色增产以及效益的提升,本文深入探讨了一项针对大豆-玉米带状间作的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方案。该技术方案的目标在于促进大豆与玉米栽培技术的提升和科技水平的进步,助力农民实现增产增收,进而为国家粮食产业安全的稳定发展提供支持。

一、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病虫害防控的意义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是一种创新的农业耕作模式,该模式以大豆和玉米作为主要作物,通过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实现了土地资源与光能的高效利用,并对土壤环境有所改善。然而,此模式亦面临挑战,主要表现为作物种类非单一品种,病虫害种类众多,导致防治工作难度增加。因此,为了促进该模式的推广与应用,加强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显得尤为关键。有效地进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是提升作物抗病能力、确保作物健康生长的关键措施。科学地防治农作物病虫害,能够显着减少农药的使用量,降低对环境及人类健康的负面影响,进而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玉米病虫害的防治

1、玉米大斑病的发生与防治

玉米大斑病通常在高湿度、高气温环境下发生,黄淮地区气候相对温和,雨水较为丰富,尤其是在生长季节,会为玉米大斑病的发生提供一定的条件。其主要症状表现为:玉米穗轴、叶鞘及苞叶上出现小斑点。一旦植物受到感染,病斑会沿叶脉逐渐扩散。在田间湿度较高时,病斑上可能出现灰白色的霉菌。在玉米生长期间,若温度维持在 2 0~2 5 % 且湿度较高,玉米大斑病菌极易繁殖。

针对玉米大斑病的预防措施包括:播种前选择抗病性强的优质玉米种子。在玉米生长过程中,应注重田间管理,适时剪除下部2~3片叶子以降低田间湿度。在日常田间管理中,一旦发现病苗,应立即拔除,以减少田间病原体数量。此外,应实施科学的轮作措施,并适时提前播种。一旦发现病害,应及时采取药剂防治措施:在大斑病菌初期,根据病情具体情况,可适当使用 5 0 % 甲基硫菌灵 . 5 0 % 多菌灵 , 7 5 % 百菌清等药剂进行喷洒,每10d喷洒1次,连续喷洒2~3次,以有效控制病情。

2、玉米黑粉病的发生与防治

玉米黑粉病是由局部性病原菌引发的区域性侵染性疾病。该病在玉米全生育周期内均有分布,尤其在苗期对植株的危害较轻微,而在抽雄期后,病害迅速加剧,对玉米的茎、叶、花、雄穗、果穗以及气根等地上部分的幼嫩敏感组织和器官造成损害。感染病原菌后,受感染组织会肿胀并形成病瘤状结构。病瘤表面初为灰白色或淡红色,随后转变为灰白色或灰黑色相间的薄层。最终,血管内膜破裂,导致深棕色颗粒物质渗出,病瘤大小不一。

控制玉米黑粉病的措施包括: ① 强化检疫措施,特别是避免从病区引进种子,选择具有抗病性的品种; ② 在玉米吐丝高峰期进行药物防治,喷药重点为玉米基部,保护叶鞘,使用 2 5 % 粉锈宁可湿性粉剂 ,配合 5 0~7 5 k g 水进行喷洒,通常需要连续喷洒2次,每次喷洒间隔为 (24号

3、玉米粗缩病的发生与防治

玉米在全生育周期内均可能遭受感染,尤其在苗期,当植株长至5~6片叶时,症状开始显现。病害首先在心叶基部和叶脉上形成半透明的黄化虚线斑点,随后这些斑点会蔓延至整个叶片。病苗颜色深绿,叶片质地坚硬,叶片宽阔而短小,厚实,心叶无法正常展开。病情进展缓慢,叶片背面出现蜡质凸起的纹理,触感粗糙。叶片宽阔、僵硬,颜色深绿,节间短粗,顶部叶片簇生,形态类似君子兰。叶片背面、叶鞘及苞叶上可见不同程度的蜡质条纹,粗糙感明显。在9~10叶期,植株生长矮化,上部节间缩短,顶端叶片簇生,病株高度通常不足健康植株的一半。

通过使用内吸性农药种衣剂进行拌种,可以有效控制灰飞虱在苗期的分布,从而减轻其传播。例如, 5 % 蚜虱净乳油可与2 % 呋·甲种衣剂按种子质量的 5 % 比例混合拌种,其防治效果可超过 6 0 % 。在出苗至三叶期前,使用 5 % 蚜虱净乳油2500倍液进行喷洒。应对田间各处及边缘杂草进行喷洒处理。每隔10d连续喷洒2次。需要注意的是,喷雾防治应以种子包衣为前提,单独使用喷雾方法效果有限。

4、玉米锈病的发生与防治

锈病的初期迹象表现为植物叶片及其脉络上出现浅黄色斑点,随后这些斑点会转变为红褐色。锈菌的爆发会导致叶片上形成大量孢子,进而引起叶片枯萎、植物早衰以及籽粒萎缩,严重损害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防治锈病的策略包括以下几点。 ① 应选择和引进通过国家和地区审定的、具有抗病性的品种。 ② 合理施肥,注重有机肥和作物专用肥合理搭配,有条件的地方落实配方施肥,确保作物获得必需的营养,以增强其抗逆境能力; ③ 合理灌溉并确保雨后及时排水,为玉米提供一个适宜的生长环境,从而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概率。此外,在锈病初期,可采用 2 5 % 三唑酮可湿性粉剂稀释1500~2000倍,配合 5 0 %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稀释500~1000倍,每10d喷施1次,连续进行2~3次喷洒。最后,收获后应及时清理病残体,以防止病害的传播和蔓延。

5、甜菜夜蛾的发生与防治

甜菜叶蛾又称贪叶蛾、玉米叶蛾、白菜褐叶蛾等,属于鳞翅目、叶蛾科。甜菜叶蛾是一种以暴食性为显着特征的害虫,其幼虫在早期阶段倾向于集中取食,而进入4龄后,其取食量显着增加。该害虫的侵害导致植物叶片出现严重断裂,显着降低了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幼苗受害时,产量可减少 1 0 %~2 5 % ,在极端情况下,作物可能因过度取食而绝收。因此,在种植过程中,选择具有较强抗病性的品种是抑制甜菜叶蛾扩散和传播、减轻其对农业生产的负面影响的关键措施。该害虫具备显着的迁徙能力和繁殖能力,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无滞育现象,可在短时间内迅速孵化,若在栽培期间未能有效控制,将对作物造成严重损害。因此,实施少耕法和免耕法是减少甜菜叶蛾发生率的有效手段。由于甜菜叶蛾存在明显的世代重叠现象,并且具有较高的抗药性和隐蔽性,必须采取“预防为主,早期治疗”的防治策略。可采用以下药剂进行喷洒防治: 1 0 % 溴虫晴悬浮剂稀释3000倍、2 0 % 杀虫净悬浮剂稀释4000倍 , 5 % 定虫隆稀释2000倍 . 1 . 8 % 阿维菌素乳油稀释5000倍以及 0 . 5 % 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稀释3000倍。建议每5~7d喷洒1~2次,并在卵孵化高峰期进行施药。

6、玉米螟虫的发生与防治

玉米螟是造成玉米损害的主要害虫之一,其食性广泛,是黄淮海地区普遍发生的常规害虫,对玉米的生长造成严重影响,包括植株衰弱和倒伏。幼虫主要在玉米的心叶内造成损害,导致叶片表面出现众多小孔。作为一种成熟的害虫,成虫主要对植物的地上部分造成损害,包括叶片、茎秆和雄穗基部等,通过啃食雌穗花丝和受害穗部的种子,造成营养和水分的不足,进而导致叶片早衰和种子发育不良,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进而导致产量减少。控制玉米螟需结合农业和化学防治措施。农业上,翻耕处理秸秆消除虫源,选抗病品种合理密植。化学防治方面,新叶生长后,用 5 0 % 灭虫双 5 0 0 m L 加水 1 5 0 k g 喷心叶,或 1 8 % 灭虫双5 0 0 m L 加 8 % 敌敌畏 2 5 0 m L ,加水 1 2 0~1 5 0 k g 喷雾。

7、玉米黏虫的发生与防治

玉米黏虫展现出极强的暴食性、杂食性以及破坏力,其生命周期中1年可繁殖3代,对夏玉米造成主要损害的是第2代。该害虫常以叶片为食,在高温环境下极易大规模爆发,短时间内可将叶片食尽,仅留下植株空壳,从而导致农作物产量显着下降,甚至可能绝收。若前一季作物为小麦,在种植玉米之前,务必彻底清除田间秸秆与杂草,以避免粘虫的滋生。此外,沙蚕偏好温暖湿润的环境,尤其在早晨多雨、土壤湿度高的条件下,易发生大规模爆发,特别是在生长密集、地势低洼、杂草丛生的玉米田中,病情更为严重。在5~6月多雨季节,第1代黏虫会随风传播,并在6~7月大面积发生,而到了8月,将出现第三次爆发,预防措施包括。 ① 农业防治。播种前进行浅耕和灭茬处理,可有效减少虫源。利用糖醋液诱杀成虫,采用草把收集卵或使用灭幼脲等方法消灭虫卵。 ② 药剂防治;可使用氯氰菊酯或辛硫磷乳油混合土撒施,或在幼虫3龄前使用菊酯乳油稀释后喷洒,或使用中保杀虫剂1500~2000倍液,连续2~3次,每次间隔1~2周喷洒一次。

三、大豆主要病虫害防治

1、根腐病的发生与防治

大豆的根系较少,根瘤数量有限,甚至可能没有。根腐病会阻碍植物的养分和水分运输,导致植株地上部分黄化、生长矮小,甚至死亡。在黄淮海地区,大豆根腐病通常在6~7月中旬爆发,病原菌主要来源于土壤和病害。这些病菌能在土壤中越冬,并在次年条件适宜时开始大量繁殖,造成严重危害。特别是在病害严重的田块,病菌含量高,若不进行有效控制,将导致来年的发病率和危害程度增加。

① 农业防治。在10月底前对土壤进行至少 3 0 c m 深的深耕,并在花期和鼓粒期各犁地一次,深度约为 1 5 c m ,以改善土壤通气性,促进根系发展,培育健壮的幼苗,增强作物的抗病能力。调整播种时间应根据土壤温度回升情况和地形条件,尽量将播种深度控制在 以内。

生物防治。大豆根腐病是一种典型的土传病害,利用生物防治技术进行控制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丙环唑作为一种生物活性剂,对增强植物的抗病性有显着效果。在播种前,将种子进行浸种处理,可以有效控制病害的发生。拌种时,使用 2 5 % 丙环唑乳油3000倍液均匀撒在种子上,确保种子充分混合。对于拌种器单次处理的种子量,建议以 5 0 k g 为宜,并确保正反拌种50~60次;在少量拌种时,可将混合药剂装入纤维袋内,反复翻动60~80次。

③ 化学防治。在播种前进行细致的整地,将 10 % 吡虫啉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 2 5 % 溴氰菊酯乳油2000~4000倍液均匀喷洒在土表,然后进行浅混土,混土深度约为 对于已出现病害的地块,可在发病初期使用 2 5 % 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 5 8 % 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进行灌根处理,每7~10d灌根1次,连续2~3次。

2、菌核病的发生与防治

该病植株根部出现褐黄色水渍状病斑,叶子出现深绿色病斑后腐烂脱落,是菌核病的早期症状。该病害全球性严重,对作物影响巨大。大豆开花至结荚期的气象条件,尤其是土壤湿度和地温,是影响菌核发芽、子囊孢子感染及病害传播的关键。土壤湿度 70 % ~ 8 0 % ,地温 时,核盘菌产生子囊盘并释放子囊孢子。该病害在 1 5~3 0 % 的温度范围内容易暴发,即便在7~8月份降水量较少的情况下,农业灌溉也会加剧病情的发展。此外,重茬种植、密植以及排水不畅是导致核盘菌病发生的主要因素,在相同的气象条件下,连作大豆的发病率可高达 7 0 %。

① 农业防治。避免与葵花、油菜、麻等作物连作,建议与小麦、谷子、玉米等作物实行3年以上的轮作,以减少菌源;病田收获后,应彻底清除病苗,并进行至少 深的深翻,将核盘埋入土层深处;一旦大豆菌核病发病,应立即进行 1 5 c m 深度的翻耕,以促进根系的快速形成,并将核盘埋入土壤中。

② 化学防治。在病害早期应进行叶面喷雾,推荐使用 5 0 % 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 , 4 0 % 菌核净1000倍液 . 5 0 % 甲基托布津500倍液、 4 0 % 纹枯灵可湿性粉剂800~1200倍液,连续喷施3次,即可达到防治效果。

3、大豆炭疽病的发生与防治

大豆炭疽病是一个真菌病害,苗期侵染严重的话可以导致幼苗死亡,缺苗断垄。在植物成熟期,病原体主要侵染植物的茎干和豆荚,对叶片和叶柄造成严重损害。病害初期,茎干表面出现棕色斑点,其上散布着不规则的黑色小点。在病斑影响下的豆荚表面形成锯齿状的黑色小点,导致豆荚生长受阻。在苗期,子叶首先出现深棕色病变,病梢颜色稍浅,随着病情发展,子叶可能开裂或凹陷;病变部位从子叶向嫩枝扩展,导致该部位植物组织死亡。受感染叶片边缘呈现暗棕色,内部则为淡棕色。叶柄呈现黄色病变,病斑形状不规则,呈棕色。防治措施包括: ① 选用抗病品种和无病种子。 ② 收获后彻底清除病残体,进行深翻土壤,并实施至少3年的轮作制度。 ③ 化学防治:播种前,使用 0 . 5 % 浓度的 5 0 % 多菌灵或 5 0 % 对乙酰氨基酚进行种子处理,拌匀后静置数小时。花期后,使用 2 5 % 的碳特灵或 4 7 % 的加瑞农,每隔7d喷洒1次,连续喷洒2~3次。

4、钻心虫的发生与防治

成虫白天藏在植物中,偶尔被发现,夜间活动频繁。寿命约7~12d,产卵方式多样,每次约产80枚,偏好在花蕾或花瓣上产卵。幼虫损害植物直至成熟,之后脱离或附着于荚果,继续造成损害。成虫在地上结茧。3龄幼虫排泄物多,阴雨天易腐败。钻心虫是大豆主要害虫,侵害蕾、花、嫩荚,导致落蕾、落花、落荚。幼虫中晚期进入豆囊,啃食豆籽,排泄物使创口潮湿,散发异味,荚果变形,影响食用品质。

除农业控制措施外,需在整个生育期内注意施用农药。 ① 使用Bt乳剂和白僵菌等微生物杀虫剂进行防治,具有高效、环保、无毒等优点。二龄幼虫期使用Bt乳油300倍稀释液或300倍稀释的白僵菌效果最佳。喷洒需均匀,覆盖植物每一部分。每次喷洒2次,间隔 避免与化学农药混合使用。 ② 化学农药控制可采用 2 1 % 增效晴乳剂5000倍稀释液, . 2 . 5 0 % 敌杀死3000倍稀释液 . 2 0 % 灭虫菊4000倍稀释液 , 6 0 % 敌马乳油1000倍稀释液喷雾防治。出苗后7~8d喷洒1次,防治病害效果佳。农药熏蒸防治成虫,使用 5 0 % 敌敌畏 1 5 0 g 与 2 5 k g 细土混合,正午高温时喷洒田间熏蒸。

综上所述,大豆与玉米的带状复合种植模式,被视为缓解大豆与玉米资源短缺的关键途径之一。同时,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对于提升大豆与玉米的单位面积产量、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领域,必须长期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同时加大防治措施的实施力度,积极推广安全高效、节约成本且增效显着的农作物病虫害综合治理技术。通过这些措施,旨在降低病虫害的发生频率,保护生态环境,并推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的持续高效增产。

(作者单位:236400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县现代农业技术合作推广服务中心)

标签:  玉米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