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我国媒体加快了深度融合发展的步伐。在这一进程中,如何全面推进少数民族自治州州级媒体“广电+报业”的深度融合?本文以云南省8个民族自治州州级媒体为例,分析存在的困境:体制机制存在弊端,运行活力不足;新媒体新形态使用不多,媒体内容供给不足;前沿技术滞后,服务功能薄弱;广告营销较为单一,产业发展路子不宽等。同时,提出新思路新策略,包括推陈出新,构建州级媒体深度融合新格局;打造多元新类型,丰富少数民族传播内容供给;提质增效,迈向媒体深度融合先进行列等。
关键词
州级媒体深度融合 “广电+报业”发展思路与策略
2022年4月,中央宣传部、财政部、国家广电总局联合下发《关于推进地市级媒体加快深度融合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1]。由此,拉开了全国地州(市)级“广电+报业”媒体深度融合的大幕。笔者以云南省8个民族自治州州级媒体深度融合为例,分析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新思路、新策略,以促进自治州州级媒体深度融合的发展。
一、州级媒体融合面临的困境
(一)体制机制存在弊端,运行活力不足
以云南省8个民族自治州的州级媒体为例,目前均采取公益事业编制,利于媒体稳定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弊端。一是编制人数受限。8个自治州州级媒体有的是20多年前的定编数,若要引进人才,成为一大问题,固有定编概念已不适应当下发展。二是在8个州级媒体中,有5个州的州级媒体为公益一类,经费由财政全额拨付;有3个州级媒体为公益二类,财政给予差额或全额拨付。近几年,由于互联网的冲击,报纸、广播电视经营乏力,运行紧张。三是在激励机制上,无绩效激励,缺乏活力与动力,影响原创内容的生产积极性。
(二)新媒体新形态使用不多,媒体内容供给不足
“广电+报业”媒体深度融合要充分体现以人民为中心,让大众共享信息,尤其要考虑民族自治州各民族对信息的共享。云南省8个民族自治州,各个州除了主体民族,还有其他人口较少的民族。如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主体民族是哈尼族和彝族,但还有汉族、苗族、傣族、壮族、瑶族、回族、布依族、布朗族、拉祜族共11个世居民族和其他较少人口的民族支系。如莽人,生活在红河州金平苗族瑶族自治县,人口仅681人,虽然2009年2月国家民委确认莽人归属为布朗族,是布朗族的一个支系,但莽人的文化、风俗等与布朗族有不少区别。又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世居着傣、汉、哈尼、彝、拉祜、布朗、基诺、瑶、苗、回、佤、壮、景颇13个民族,人口最少的是克木人,只有3291人。虽然与莽人一样,克木人在2009年2月被国家民委确认为布朗族,但他们的风俗、日常生活、文化与布朗族有不少差异。由于对新媒体新形态使用不多,融媒体内容供给不足,特别是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采取短视频、直播、播客、视频日志等形式,分类向瑶族、布依族、布朗族、景颇族等民众传播时政新闻、文艺作品就不多见。
(三)前沿技术滞后,服务功能薄弱
目前云南省8个民族自治州州级媒体大多前沿技术滞后,“受限于资金、人才、自主研发能力等因素影响,各州(市)媒体对5G、VR、AR、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仍有较大空白。调研发现,大多数媒体仅在重大活动、重大事件推出4K/8K、慢直播、微短剧等系列融媒体作品,难以形成常态化应用机制,尤其以大数据为基础的数据新闻、动新闻在新闻报道中更是鲜有出现,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融媒体中心的综合服务与信息枢纽功能。”[2]前沿技术支撑力不强,互动性较弱,“新闻+政务服务商务”运营不足,这无疑影响州级媒体的深度融合发展。
(四)广告营销较为单一,产业发展路子不宽
云南省8个民族自治州州级媒体广告营销较为单一,产业发展路子不宽。笔者跟踪调研8个民族自治州州级媒体广告经营,发现报纸主要靠发行,市场化运营不足;视听媒体市场渗透较低,运营乏力;“新闻+政务服务商务”未能全面开展,通过政务服务商务获得收入有限。做好产业经营,媒体更要应势而动、主动作为。
二、推陈出新:构建州级媒体深度融合新格局
(一)破除体制机制弊端,建立新的运行机制
融媒体时代,必须破除传统体制机制弊端,建立新的运行秩序。
1.“广电+报业”融为一体,合而为一。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媒体必须顺势而为,应势而动。州级媒体深度融合,主要是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体制机制、政策措施、流程管理、人才技术等方面的融合步伐,建立起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首先是体制机制的融合,要有效建立起“广电+报业+N”的现代化融媒体传播矩阵,打造“新闻+政务服务商务”的“1+N”中国式现代化新型媒体传播平台。大理白族自治州州级媒体,统一对中层以上骨干进行专门培训,邀请全国着名专家学者和业内精英授课,并到浙江省媒体深度融合的先进典型市县调研,吸取体制机制改革的有益经验,形成了“广电+报业”的《大理州融媒体中心建设总体方案》,提出构建“广电+报业+N”的融媒体传播矩阵,打造“新闻+政务服务商务”的“1+N”融媒体传播平台,制定了在体制机制、内容生产、传播流程、运营模式、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创新措施,融合发展指日可待。红河州融媒体中心整合原州级媒体资源,原有新媒体平台20多个,融合后关停无特色、无影响的10多个平台,集中人力财力全力构建“云南红河发布”新媒体平台,做到了机构的“广电+报业”融为一体,合而为一,开局良好。2023年10月16日,红河州融媒体中心与云南省广播电视台合作开展共建“一带一路”十周年大型融媒体直播报道,多媒体平台同步直播,通过“境外报道+记者现场连线+演播室嘉宾访谈+最新AI技术+插播短片”等丰富多彩的形式,以融媒体的创新视角反映红河州主动服务和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的生动实践以及取得的宝贵经验和成绩。如在河口口岸的连线,反映河口陆路口岸工作人员穿戴AR眼镜,实施可视交互,智慧查验,高效通关,上半年出入境人数143.8万人次,进出口货物132万吨,实现了云南陆路口岸首次突破“两个一百万”的成绩,在内容制作上真正做到了融为一体,合而为一。
2.采取有效的绩效激励机制,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广电+报业”是党和人民的主流媒体阵地,主流意识形态的主要传播渠道,极具传播力、影响力和权威性,需要新时代的高技术人才、融媒体采编人才和播音人才。自治州州级融媒体,还需要相关少数民族语言的融媒体人才。破除体制机制弊端,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采取有效的激励机制,建立新的运行机制,培养人才、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红河州融媒体中心组建时,该州给予的政策是允许专业人才的绩效奖励高于中心负责人,并拨足经费,为中心的有效运行打开了一扇大门。笔者认为,州融媒体中心可以实施身份薪酬管理向岗位薪酬管理转变,岗位工资和档案工资分开,员工薪酬实行双轨制,以岗位绩效工资为主,重点向业务一线、重点岗位和突出贡献的人员倾斜,设置新闻“州长奖”,给予专项奖励。体制机制弊端的突破,将会极大释放民族自治州州级媒体的动力活力,从而使媒体深度融合出新出彩。
(二)打造多元新型媒体,丰富少数民族内容供给
云南省8个民族自治州多数少数民族无自己语言的广播、电视、报纸,媒体深度融合就应做好平台设计、内容设计,打造多元新型媒体,丰富各民族新闻内容供给。
其一,短视频引领,打造少数民族传播新类型。云南省8个民族自治州“广电+报业”媒体应全面转型、深度融合,赋能新技术、新媒体,占领互联网主阵地,特别是短视频,全面精准服务用户,设置专为各少数民族服务的节目。如西双版纳州的州级媒体“合而为一”后,可以设置13种世居民族的双语短视频,并将短视频内容细分,如新闻、音乐、文化、生活等,采取“开门制作短视频”方式,突出民族特色,让不同的民族看得懂、易接受。
其二,大小屏融合,垂类进入乡镇、村寨传媒圈。云南省8个民族自治州的“广电+报业”媒体深度融合,要特别注意不同民族的垂类生产,并全面实施精准传播。从乡村少数民族群众当今接受信息的转变来看,州级媒体深度融合时,应坚持一体化发展,跨行业、跨层级展开合作,坚持移动优先、移动先行,确保广播电视、各新媒体平台包括移动电视等全媒体多渠道传播,大小屏内容融合推送到不同的传媒圈,打通“最后一公里”,让少数民族群众都能分享全媒体的信息。同时,对各乡镇、村寨要统一规划,建立专门的传媒圈,让州县级融媒体产品落地,触达本地少数民族用户。
其三,采编制作,全面运用新媒体新形态。云南省8个民族自治州的“广电+报业”在媒体深度融合中实施全媒体传播,应从采编制作最基础的新形态做起。如短视频新闻、算法新闻、数据新闻、图文新闻、H5 新闻、VR/AR新闻、720度新闻、无人机新闻、传感器新闻、长图新闻、移动直播、音频新闻、播客、视频日志、竖屏新闻、动画新闻、区块链新闻、人工智能主播等。同时,还应关注在线远程3D互动和元宇亩在新闻行业的运用。媒体深度融合中,内部组织设置逐步转向项目部制或产品事业部制,充分链接政府、部门、社会各类资源,媒体人要成为真正的融合新闻人、全媒体人才,用心用力生产宜于移动端传播的新闻产品。
其四,运营服务,“新闻+政务服务商务”。2020年9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提出主流媒体需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建立“新闻+政务服务商务”的运营模式[3]。
新闻+政务,重在建设自主可控的内容平台,重点打造内容聚合主力平台 APP,传播高品质的内容是其基本定位。紧紧围绕主流价值来盘活平台的全媒体生产能力,通过扎实有效对接入驻的党政机关、主流媒体及优秀的自媒体创作者,从而打造具有公信力和影响力的全媒体政务服务矩阵,打造政务服务产品和模式。
新闻+服务,一是强化权威内容服务,坚守主流价值,塑造权威内容生产与传播平台形象;二是特别要做好社会民生服务。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政务服务、文化服务、教育服务、旅游服务、医疗服务、科技服务、房产服务、美食服务等,以用户为中心,真诚为用户服务,树立好品牌形象。
新闻+商务,探索发现能够承载传统媒体转型的新产品、新业务和新服务,扎扎实实在“新”字上下功夫。
云南省8个民族自治州州级“广电+报业”媒体深度融合转型发展,“新闻+政务服务商务”的运营模式,可以探索实践,抓紧抓好,形成规模,壮大产业发展。如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传媒集团组建后,展开“新闻+政务服务商务”的运营,用本州少数民族语言翻译电视、电影供乡村放映,其发展逐渐向好。
三、技术赋能:提质增效迈向媒体深度融合先进行列
(一)多元技术升级融合产品
技术要素是媒体深度融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央级媒体引领全国媒体的融合,离不开对5G、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楚雄彝族自治州融媒体中心于2023年9月20日成立,紧紧跟踪国内新技术的发展,对传统技术逐步迭代,打造融媒APP发布资讯,展开公共服务,制作播出一系列直播节目,得到大众广泛关注。
(二)多平台布局扩大融合媒体影响力
平台建设的提质增效是媒体深度融合的必由之路。除了全力打造龙头工程的主力平台新闻APP,同时应入驻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社交媒体平台,如今日头条、抖音、快手、百度百家号、淘宝、企鹅号、喜马拉雅、蜻蜓、B站等商业媒体,同步入驻人民网、光明网、央视网、学习强国、云听、云南发布、云南网等中央和省级融媒体等。同时,在海外着名社交媒体开设账号,主动推送新闻,既注重数量,又讲究质量。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融媒体中心于2023年8月7日组建,除了将广播电视、报纸、网站、两微一端等融为一体,同时研究分析全国有影响力的社交媒体以及央媒和省媒,打造深度融合的全媒体传播矩阵,既在今日头条、抖音、快手、百度百家号、火山、企鹅号等社交媒体平台注册官方公众号,又在虚拟现实VR/AR、5G、720度拍摄技术、H5、无人机航拍、舆情大数据新闻、音视频访谈等方面发力,不断实践,并采取“一体策划、一次采编、多元生成、多渠道发布”的融媒体传播方法,在2023年中秋、国庆两个重要节庆期间,高扬主旋律,全力讲好文山故事,向入驻的中央和省级融媒体平台推送视频、音频、图文等融媒体产品,《云南文山等地农作物喜获丰收》《马关:稻田捉鱼忙 "秋收好风景》被人民日报客户端、新华社客户端等关注并推送。同时,央视新闻国庆特别节目、央视新闻、央视中文国际频道还播出文山州融媒体中心上传的新闻《文山丘北:20万亩万寿菊盛放 橙色花海助力增收》《文山广南:赶花街赏非遗 万人狂欢庆“双节”》以及文山州35个村寨各族群众欢庆中秋国庆佳节的活动,多维平台,立体呈现,新闻得到了较全面的表达。省级融媒体云南发布、云南网关注推送了文山州融媒体中心的融媒体产品《“我们在岗!”“我们也在岗!”》《非遗文化助推普者黑中秋、国庆假日旅游热》。同步,《云南日报》、云南广播电视台分别刊发、播出文山州融媒体中心系列融媒体产品,多渠道讲好文山故事,展示了和谐美丽的文山形象,其对外传播的力度、广度和影响力居云南省州级“广电+报业”融媒体实践前列。下一步,文山州融媒体中心将整合现有外宣平台,构建多元立体外宣矩阵,让传播力更广、更宽。
(三)关注、探索前沿技术从而迈向先进行列
从媒体深度融合的发展历程来看,凡是关注并大胆探索前沿技术的,都走在了时代的前列。如人民日报社的中央厨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5G+4K/8K+AI”。2022年,我国的媒体深度融合在元宇亩等领域不懈探索,发展良好。云南省8个民族自治州州级媒体深度融合在技术方面应大胆探索,不懈追求,从而实现提质增效,让新闻产品不断扩面、广传。
结语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云南省8个民族自治州州级媒体“广电+报业”的深度融合,是全面推进民族地区新闻传播工作的具体实践。以新思路、新策略实施媒体深度融合,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使民族自治州州级媒体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进而更好地为自治州媒体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添辉加彩。
参考文献:
[1]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广播电视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的通知.[EB/OL].(2020-11-26)[2023-07-10].https://www.nrta.gov.cn/art/2020/11/26/art_3565_55978.html
[2]黄楚新,张迪等.州市媒体融合如何推进?:对云南省五个州市媒体融合的实地调研[J].中国记者,2023(8):55.
[3]丁汉青.“新闻+政务服务商务”创新运营模式分析[J].法制新闻传播,202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