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作为国家主导推动的战略性工程,县级融媒体中心是推动现代化传播和现代化治理的重要平台和窗口,责任重大。随着数智化时代的到来,智能技术深刻影响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内容生产变革,在信息采集、内容制作、用户服务等方面拓展时空维度、升维呈现方式、实现精准触达。但与此同时,县级融媒体中心也将可能面临着先天条件不足、运营思维与技术认知误区、伦理规制难等困境。因此,加快数字调适的步伐,加强技术、人才、数据等资源的积累,深度理解用户,实现数智、运营思维的升级,利用数智技术创新内容生产,实现信息聚合到服务聚合的转变,以应对未来复杂多变的数智化时代是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数智化技术 县级融媒体中心 内容生产变革 媒体融合
在智媒时代,以5G、算法、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数字智能技术的不断涌现,推动着传统媒体在技术的驱动下实现智能转型与升级。5G技术实现实时传输,AR、VR等应用打造了沉浸式的新闻场景,智能AI实现人机深度交互,元宇宙概念的衍生和ChatGPT等的应用或推广给媒介社会创造了无限可能,人与技术的共生关系愈加深刻,传统媒体与数智化的交融也逐渐深入。面对现代科学技术催生的传播新变局,媒体转型期的竞争力涵盖了对数智技术的接受与使用等重要内容。
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在相关政策的推动下,传统媒体向着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化的数智媒体发展。当前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关键时期,作为媒体融合战略重要组成部分的县级融媒体中心,必须直面数智化进程中的数字变革大趋势,以数字技术的推广实现智能转型与升级。
截至2022年8月,全国2585个县级融媒体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1]。作为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在由智能技术引发的传媒变革下,部分优秀的县级融媒体中心以优质的内容和先进的技术加快媒体的深度融合,将数智技术运用于多元场景,通过多种创新性探索,搭建起连接城市与乡村、政府与群众的信息枢纽和治理平台。但是,纵观当前县级融媒体中心对智能技术的应用,相对省、市级媒体而言,普遍存在技术与人才的稀缺、体制机制的固化、来自上级媒体及自媒体的竞争压力、“技术决定论”的思维误区等限制,大多数县级融媒体中心未能接受并适配对应的智能技术。
面对日新月异的传播生态系统和县域社会传播秩序的巨大变革,县级融媒体中心是国家四级传播矩阵的基础单位和重要环节,肩负着筑牢基层意识形态的重要使命。如何运用数字智能技术并让其充分适应,使技术适度融入县级融媒体的内容生产与传播的全过程,推进主流舆论阵地建设、扩宽综合服务平台和社区信息枢纽,借力现代科学技术支撑推动现代化智媒建设,进而推动地方信息现代化的发展,是亟需思考的问题。
因此,本文基于各县级融媒体中心成立后的数智化创新实践案例,重点分析数字智能技术如何影响县级融媒体的内容生产与传播,剖析面对数智化时代的浪潮可能存在的风险与挑战,以及面对数智化的未来趋势,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应对措施或策略,以期提供工作实践及发展路向参考。
一、数智技术赋能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内容生产变革
媒介是人的延伸,智能化技术便是对人的器官的拓展与延伸[2]。现代化背景下的新闻生产,可以充分利用大数据、传感器、5G、AI、无人机等方式以创新新闻生产与传播的方式和全流程,为媒体价值的实现赋能。较之依靠大量的人力,不仅效率低下且传播效能不高的传统新闻内容采集、生产与制作方式,数字化与智能化技术打破时间、空间和场景的限制,将新闻工作者从重复性、基础性的日常生产任务中解放出来,并弥补传统媒体在内容生产中所欠缺的互动性与趣味性。
(一)拓展时空维度:信息采集智能化
信息线索来源单一、成本耗费较高是传统的新闻采集工作特征,且时效性和新鲜性已逐渐跟不上快速变化的流量时代。智能技术通过嵌入县级融媒体中心的产品生产线,拓展信息采集的时空维度,进而获取多重视角、多个维度的信息。
在时间维度上,借助数智技术不仅可以挖掘有价值的内容,还能通过人工智能从互联网上的海量信息中捕捉新闻线索。通过自动化的方式将原始的新闻线索采集到一体化的生产传播系统中,为新闻制作提供丰富的资源库,便于新闻产品的高效制作。
在空间维度上,数智技术使得新闻的边界不断扩展延伸。如利用无人机,记者得以进入更多人类难以靠近的区域,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遍布城区的智能摄像头还可以成为记者的替身,通过传感技术,进行全景式的信息搜索与采集,自动捕捉城区大大小小的新鲜事。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融媒体中心便接入了1.1万个视频监控,覆盖主干道、重要节点和公共场所,以及文物、水务、燃气等单位,推动内容全息化采集、自动化生成[3]。5G+MR技术所进行的“云访谈”在全国两会中也被普遍使用,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实现了跨越千里的对话。
依托省级媒体,实现云上协同合作,在技术层面实现信息采集智能化,是县级融媒体中心推进工作的有效路径。由湖北广电搭建的全国首个移动政务融媒体平台——“长江云”,聚合全省的县级融媒体中心,建成“云上”系列客户端,依托“云稿库”,实现了海量信息的共享;湖南日报社搭建的“新湖南云”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为县级融媒体中心提供了内容生产、数据分析、舆情监测等服务;江西“赣鄱云”的三级部署实现全省40多家市县媒体的资源共享。2023年初浙江省媒体技术统一平台成立的“传播大脑”,以媒体技术统一支撑平台的形式,构建省——市——县媒体融合“一朵云一张网”,使得县级融媒体中心实现新闻素材的实时共享、新闻稿件的实时链接[4]。依托与省级媒体的资源互通,利用更多媒体资源在“云端”完成信息智能采集的工作,县级融媒体的新闻生产效率得以有效提升。
(二)升维呈现方式:内容制作数智化
2023年初,百度“文心一言”开始邀请测试,基于文心大模型技术,与百度的搜索引擎相结合,提供新闻线索收集、智能内容生成、描绘用户画像等多项产品和服务,百余家媒体相继宣布接入。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由人民网开设的两会专题《绘说两会》专栏,以AI绘画、手绘创意字与实景视频相结合的方式,对政府工作报告、“国家账本”、总理答记者问等热点内容进行词频分析和关键词梳理[5],《青小霞两会播报》也通过智能抓取两会热点,生成AI主播播报新闻短视频。人民日报AI编辑部还为全媒体记者配备AI智能助理,辅助记者进行内容创作。由此可见,在传统媒体内容生产与制作的全流程中,数智化技术已深度融入并发挥效能。
就县级融媒体中心发展层面,在缺乏相关人力资源的“流量时代”背景下,已逐渐无法应对新闻新鲜性、时效性和丰富性的需求。以5G+AI技术为依托的人机协同模式,可以帮助新闻工作者省去大量重复性工作,优化传统内容生产工作的结构、流程。如浙江省德清县融媒体中心就通过30余款媒体机器人,助力采编人员更好更快处理新闻[6]。同时,AI合成主播还可以实现24小时无限时播报,节约县级融媒体中心新闻主播在服化道上所需的时间及经济成本,进而提升新闻报道的效能,让融媒体工作人员可以将更多精力放在更深层次的内容创作中。2023年2月,江苏省昆山市融媒体中心推出全国首个县级融媒体3D超写实AI数字人主播“昆小融”,是打造媒体融合县域示范的积极实践和探索,让新闻传播更具“创意感”[7]。
数智化技术不仅为新闻内容的高效生产创造了无限可能,还可以丰富新闻内容呈现方式,使其向多样化发展,如4K、8K、AR/VR+直播等形式的视频内容为用户带来沉浸式的场景体验。浙江省德清县融媒体中心打造XR沉浸式智能演播室系统,在录制过程中无需抠像合成环节,达到所见即所得的效果,强大的画面融合技术及精准的立体透视效果,让观众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强烈的视觉冲击;福建省尤溪县融媒体中心也将目光投向8K领域,打造2K—8K全媒智慧融合创作系统,实现县级融媒体4K、8K超高清节目创作的突破;浙江省龙游县融媒体中心用图解数说的方式传播创建浙江省示范文明县城的故事,一系列全景直播、H5、大数据图表等数字化作品使得新闻报道更加鲜活。
(三)搭建移动平台:用户服务精准化
数智化背景下,建设移动传播平台是媒体深度融合的要求,也是推进县级融媒体转型、发挥基层协同治理作用的重要路向。在县级融媒体的自建平台上,基于算法逻辑的人工智能,依托大数据平台可以将用户喜好精准识别,根据用户需求,实现信息的个性化投送和服务的精准化抵达,以形成用户黏性,获得稳固流量,进而反哺县级融媒体的生产与经营。
一方面,县级融媒体借助移动互联网技术搭建内容平台,将不同媒体平台内容进行资源整合和集中呈现,向县域内用户推送数字化的新闻信息,并通过平台新闻稿件的传播数据进行实时分析,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不断调整内容生产与传播的方向。浙江省安吉县融媒体中心全力打造县域新闻的数字化传播平台,在“爱安吉”客户端推出“悦视频”“观直播”等板块[8]。北京市东城区融媒体中心在其搭建的“北京东城”APP上开设线上云展厅,用户在平台上实现“云观展”,河北省香河县融媒体中心依托“冀云”省级技术平台搭建的“冀云香河”APP,针对县域各种活动开启8小时不间断直播,还可以在平台进行云会议、云展览、云导游等。
另一方面,通过移动传播平台实现新闻宣传向公共服务领域拓展,在自有平台和端口整合县域内政府、企业等部门,推出一系列便民服务,并结合LBS定位系统构建深度体验的服务场景,成为留住县域用户的刚需。浙江省安吉县融媒体中心的“爱安吉”客户端打破县域范围内20多个部门信息平台的数据壁垒,开设“安吉天气”“智慧医疗”“安心停车”等服务类板块,切实满足群众的生活需求。甘肃省玉门市融媒体中心通过在其客户端“祁连云”,开设了社会保障、养老、医疗服务、公积金办理等人民群众高需求的政务服务。河北省武强县融媒体中心在冀云武强客户端搭建掌上政务服务大厅,开辟智慧党建和新时代文明实践频道,同时开通问政板块,收集社群民意,并在电视栏目播出,成为聚合本地信息的主流媒体平台。
县级融媒体中心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数智技术搭建的基层综合智慧平台,通过在地性优势,打破县域各部门间的数据壁垒,延伸服务场景的边界,使县级融媒体不仅成为县域用户信息获取的主流平台,也成为基层群众与政府之间沟通的桥梁,促进县域治理的数字化、智能化。
二、数智化背景下县级融媒体中心面临的风险与挑战
数智技术已深度嵌入主流媒体内容生产与传播的全流程,中央及省级媒体都在不断挖掘技术与媒体之间的联动。但县级融媒体中心作为四级媒体格局中的重要一环,其适应和接受、使用智能技术的能力还相对不足,在数智化背景的媒介发展生态中面临风险和挑战。
(一)先天条件的不足可能带来数智化的不深入
在县级融媒体中心数智化转型的过程中,技术支撑是底层逻辑。目前,部分经济发展较好的县份加大资金及各类资源投入,运用智能技术创新智能生产。但是,一方面多数县份的财政状况相对较差,技术研发和资金支持成了“先天不足”的劣势。尤其在自有平台的建设上,尽管目前多数县级融媒体中心已搭建起了自有平台,但是在系统升级、日常维护、管理运营等问题上,由于技术、资金等困境,导致平台在建设后逐渐出现分发及触达能力弱、用户增速缓、活跃度低等瓶颈,如自有平台所形成的用户黏性较弱,技术投入和信息产出不成正比。另一方面,无论是5G+4K的直播,还是AI、算法、大数据的创新使用,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更需要有相对应的人才资源作为支撑。数智化人才的涌现远远跟不上智能技术的更迭速度,加上多数县级融媒体中心尚未改革的体制机制、薪酬、编制等问题,导致人才引进机制不全。
在技术、资金、人才等先天条件落后的困境下,县级融媒体中心的数智化转型较难深入。多数县级融媒体中心研发的相关应用依然集中在新闻信息的供给上,在便民服务、智慧政务、舆情治理等方面尚未开发,加之与当地政府、企业部门之间形成的“数据壁垒”,很难实现“一端通办”,未能将当地的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形成良性互动。数智技术驱动的乏力,也导致没有与当地受众建立起真实、有效的连接关系,无法及时、高效地解决基层群众的问题和诉求。
与此同时,伴随着字节跳动、百度、腾讯等大型互联网平台的便民服务进一步下沉,以及中央、省市级媒体在“虹吸效应”下的强势冲击,加上县级政府相关部门也在快速转变思维,利用新技术创新内容生产,加速引流,吸引本地受众,县级融媒体中心在多方挤压下逐渐失去生存空间,故将难以满足受众日益增加的媒介需求。
(二)运营思维与技术认知的误区可能带来生存风险
数智化技术带来了媒体行业内容生产的变革,包括媒体的生产流程重构,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等,但多数县级融媒体中心运营思维的转换与模式的升级跟不上媒体融合迅速发展的步伐。尽管多数县级融媒体中心已搭建好了融媒体的平台,但是仍按照传统的思维模式来运营,要么简单照搬上级媒体对智能技术的运作方式,要么将智能技术作附加式使用,未能思考不同智能技术的适配问题,仅仅维持形式层面的融合。
甚至不少县级融媒体中心囿于追求智能技术的变革,将内容让位于技术,使得智能技术反而限制了内容生产与创新,导致内容的原创性缺乏,从而造成技术资源的浪费。本就缺乏技术、资金、人才等资源的县级融媒体中心若盲目跟风追加投入技术成本,忽视优质内容的创作和在地化、人性化的服务,最终只会沦为“面子工程”。加上多数县级融媒体中心的自我“造血”能力较弱,长期依赖国家财政补贴,经营理念和机制的滞后导致产业结构、盈利模式未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数字经济效能不凸显。资金的短缺又反过来阻碍了县级融媒体中心的数智化转型,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下最终只能淹没在数智化的浪潮中,沦为被边缘化的主流媒体。
(三)技术监管难度的提升可能带来的伦理难题
数智技术在给媒介社会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在此过程中附带了一些问题且不容忽视。首先是信息监管与生存的压力。技术门槛的降低可能带来信息过载与泛化,AI智能生成技术的广泛应用为虚假新闻的滋生培育了土壤,对于技术力量本就相对薄弱的县级融媒体中心而言,县域范围内网络监管的速度将跟不上AI智能生成内容的传播速度。加上数智化技术的不断下沉和赋能用户,在“万众皆媒”的媒介环境下,新闻传播从业人员的某些生存空间被挤压,作为主流媒体的议程设置被主宰,县级融媒体中心的权威性和主导性将存在被消解的风险。
其次,各类用户的“大数据”依赖于数智技术,若监管不到位,就可能带来数据安全和侵犯隐私等潜在风险。人们在享受算法、大数据等数智技术带来的信息与服务便利的同时,也沦为一个个被监视的“数字劳工”。因此,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工作面临着智能技术的应用与基层群众的信息保护之间的矛盾,要破解此项难题,需要在技术与信息的适度使用之间找到最佳耦合点。
再次,可能存在技术依赖、技术滥用的问题。智能技术嵌入新闻生产的全流程,解放了传统生产模式下的人力、物力、财力。无论科学技术如何更新换代,人是使用和支配技术的载体,这就决定了新闻作品的高度、深度和温度是智能技术所不能替代。所以,县级融媒体中心及其相应的从业人员需要在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中找到自身价值定位。而且,智能技术看似中立,实则存在意识形态渗透的问题,潜移默化中可能解构传统媒体的主流价值观,作为距离基层群众最近的主流媒体,如何合理利用智能技术,强化理想信念教育,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在数智化时代更具挑战力,县级融媒体中心任重道远。
三、推动县级融媒体中心的数智化转型
在技术与媒体深度融合的时代背景下,5G、AI、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让人们在未来信息获取与消费、应用场景等方面日趋智能化、多元化。无论是利用元宇宙搭建的沉浸式新闻体验,还是AIGC与数字人的创新结合、内容生产的进一步数据化,都可能在媒介社会带来更具颠覆性的变革,用户的信息消费行为也将伴随着数智化的更迭而改变。因此,县级融媒体中心也应该加快数字调适的步伐,加强技术、人才、数据等资源的积累,深度理解用户,实现数智、运营思维的升级,利用数智技术重构生产流程,提升县级融媒体的传播力、影响力。
(一)加强资源积累:应对瞬息多变的数智化社会
在数智化发展中,技术融合是关键,也是县级融媒体中心在数智化转型的过程中不可逾越的挑战。为应对数智化社会的快速发展,2023年初成立的浙江省媒体技术统一平台“传播大脑”,依托数智技术,赋能全省各级媒体,为浙江省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县级融媒体中心也应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与中央、省市级媒体加强联动,共享云平台,在技术、资本、人才等方面加速资源积累,以支撑未来更加智能化的媒介社会。
在构建技术系统方面,县级融媒体中心应将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口体量、特色文化等考量因素纳入其中。利用组织架构对县域各媒体平台进行资源整合和充分融合,构建与当地县域相关的特色资源优势,这需要满足当下融合发展的需求,更需要保证技术系统的良性可持续,为瞬时多变的数智化社会预留足够的应对和升级空间。同时,重视数据资源的积累,未来将面临更海量的数据积存,数据将成为人—人、人—物等背后关联的根本逻辑。县级融媒体中心应加快转变数智思维,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开展自有大数据中心建设,建立智能数据库,推进数字化建设,不断提升数字化效能。
在数智化转型中,复合型专业人才也是必不可少的要素。一方面,县级融媒体中心应加大引才力度,拓展引才渠道,将能够灵活运用数智技术,进行人机协同,并具有数智化运营思维的人才纳入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建设规划中。另一方面,也要强化既有从业人员的技术指导,激励其学习并创新使用智能技术,培养高素质人才。
(二)增强用户意识:提高县域范围内的精准触达
数智技术的发展,让人的感官不断延伸,获取信息的途径不断拓展,能否合理设计并使用智能技术,直接体现了媒体在数智化社会的智能竞争力。县级融媒体中心也应顺应技术发展的趋势,不仅仅停留在技术与形式的浅层融合上,更应该转换传统主流媒体的运营思维,拥抱并适配智能技术,强化并融合用户意识,为县域基层群众带来更丰富的场景功能、更沉浸式的新闻体验、更人性化的政务、生活服务,全方位、多维度地推动县级融媒体中心运营的数字化、智能化。
具体而言,县级融媒体中心在考量信息内容生产与服务的重要因素时,应该将用户的信息需求、使用偏好、消费习惯等纳入其中,构建更符合用户信息消费习惯的话语体系,深度开发交互式的信息传播方式,提高用户黏性。并依托算法技术展开用户精准画像,对县域用户进行深度测算与智能追踪,结合用户的信息需求和生活需求,满足人们数字化生存的需要,优化县级融媒体中心的议程设置,成为基层群众生活、娱乐、办事的刚需服务平台。同时,要持续完善顶层设计,建立与数智技术相适配的体制机制,用智能化的运营思维重建县级融媒体中心的组织架构,相关政府部门也要从战略规划层面给予县级融媒体中心各种资源倾斜与支持,打通县域各级政府部门及企业的“数据壁垒”,建立协作宣传机制。
(三)发挥治理作用:实现信息到服务的转变
作为四级媒体格局中最接近基层群众的县级融媒体中心,方便贴近触达基层群众生活,具有本土优势,要充分发挥媒体的引导和服务功能,顺应数智技术的发展趋势,将智能技术充分运用于基层治理中,持续推进县级融媒体+政务+服务+商务+文化等多元功能的建设,探索建设基层治理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化的更多可能性。
有别于传统的信息聚合的单一方式,县级融媒体中心应适应数字社会的发展趋势,凝聚信息和服务于一体,充分发挥新型社会治理主体的作用。依托大数据和算法,洞察基层群众的心声与诉求,并拓展服务范围,利用场景化的智能适配,为基层群众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将县级融媒体深度融合进基层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而随着政务公开制度越来越开放、透明,县级融媒体中心应及时与县域政府、企事业单位建立广泛连接,将当地资源媒介化,实现县域内的数据共享,为未来打造智慧政府和社区数智化建设做足准备,同时搭建畅通民意表达的社会关系网络,借助数智技术引导更多基层群众积极参与到协同共治中去,这是推进媒体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结语
从“互联网+”走向“智能+”,数智技术正在深刻地改变媒介生态环境,并正深度介入媒体生产与传播的全流程。数智传播、人机传播、具身传播等颠覆性内容将带来县级融媒体中心生产流程的巨大变革,去中心化的传播又使基层群众参与协同共治成为了可能。可以预见,数智技术将成为县级融媒体中心为基层群众提供信息及便民服务的重要途径。作为县级融媒体中心,要顺应数智化发展的大趋势,理解并适度使用技术,增强感知与适应数智技术的能力,提升面对智能技术的风险意识,把握时代发展的机遇,找准自身的角色定位,做好各方面的资源积累,为日新月异的数智化时代的来临提前谋篇布局,为更好地服务基层群众的智能化生活做好充分准备。
参考文献:
[1]中宣部发布·全国 2585 个县级融媒体中心建成运行[EB/OL].(2022-8-18)[2024-7-18].https://new.qq.com/rain/a/20220818A031BU00.
[2]彭兰.增强与克制:智媒时代的新生产力[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9(4):132-142.
[3]荔枝网新闻·江宁融媒:架构“1+5”智慧融媒立体网络更好引导群众服务群众[EB/OL].(2021-9-30)[2024-7-18]].http://news.jstv.com/a/20210930/1633002580805.shtml.
[4]钱江晚报·浙江传播大脑来了,技术“护卫舰”启航[EB/OL].(2023-1-18)[2024-7-18].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55323576705587312amp;wfr=spideramp;for=pc.
[5]申亚欣.当AIGC遇上全国两会报道[J].青年记者,2023(7):1.
[6]马莉.我国县级融媒体发展特征及趋势[J].传媒,2022(11):18-21.
[7]中国日报网·全国首个县级融媒体3D超写实AI数字人“昆小融”亮相[EB/OL].(2023-2-6)[2024-7-18].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57081415119722587amp;wfr=spideramp;for=pc.
[8]张寅,施亚军.流程再造与颠覆性创新:安吉县融媒体中心新型建设路径探析[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3(6):108-111.
作者信息:郑首艳,山西大学博士研究生;袁熙吉,天津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钱星,贵州省民族研究院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