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学视域下哥特电影海报的设计探析

known 发布于 2025-09-07 阅读(326)

摘" 要:为探究哥特元素在电影海报设计运用中的影响与表现效果,文章从符号学的角度,对哥特电影海报作品进行分析,研究哥特元素在电影海报中的呈现方式以及传递出的画面含义。从海报中哥特符号元素的能指与所指、符号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风格符号的创新结合以及符号背后所蕴含的价值观念切入,探究哥特风格对电影海报设计的多方位影响,为之后哥特风格融入电影海报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哥特风格;电影;海报设计;符号学;视觉传达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4年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SJCX24_0440)研究成果。

自18世纪始,英国逐渐进行了一连串的哥特风格复兴,把哥特从古典主义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开始与黑暗、恐怖、凄凉相结合,形成一种与主流相违背的艺术风格,并逐渐蔓延到文学、服装、音乐、绘画、电影等各个艺术领域[1]。随着电影艺术的全方面发展,已有不少优秀的哥特风格电影作品产出,却鲜有关注哥特式电影海报的设计理念成果,也没有将哥特电影海报的研究方法与符号学相结合。在对电影海报进行研究时,将海报中的符号元素拆解成具体的原始要素进行解析,有助于把握电影海报所传递的深层含义[2]。电影海报作为电影的附属品,同样具有商业和艺术的双重属性,哥特风格的电影海报由于其独特性与差异性更值得探讨与关注。因此,本文以哥特风格为出发点,基于符号学理论,探讨哥特风格元素符号在电影海报设计中的运用场景及呈现方式,研究哥特元素给电影海报带来的视觉冲击与艺术感染效果。

一、哥特风格与电影海报

哥特风格是于欧洲中世纪发展出来的一种风格。哥特式建筑以高耸的尖顶、尖拱门、尖顶窗和尖塔闻名,其建筑风格强调垂直线条和立体感。此外,哥特式建筑还包含精美的雕刻和装饰元素,如雕花纹窗、透光花窗等,营造出庄重、神秘和宏伟的氛围,同时富有宗教色彩。哥特风格的影响还渗透到绘画雕塑等领域。在绘画方面,哥特式绘画的特点是表现主题的神秘和超脱感,通常以宗教题材为主。在雕塑方面,哥特式风格注重表现人物的细节和表情,强调展现人物的痛苦和虔诚。哥特风格在中世纪的欧洲持续了几个世纪,其影响和理念在之后的艺术形式中仍有体现。如今,哥特式艺术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遗产,吸引了许多游客和艺术爱好者,它也被认为是欧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电影海报是电影营销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能吸引观众注意力,传达电影信息,唤起观众情感,建立品牌形象,并加强电影口碑的传播。在电影商业化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优秀的电影海报能为一部电影的成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好的电影海报通过鲜明的色彩、精美的图案和独特的设计,在观众中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从而引起他们的兴趣。海报通过图像、文字和标志性元素的组合使用,能够传达电影主题、情绪和故事梗概,有助于观众了解电影内容和风格[3]。一张好的电影海报能通过视觉元素和情感表达,唤起观众的情感共鸣,激发他们对电影情感的投入,增加观影欲。

二、符号学与海报设计的关系

19世纪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和美国哲学家皮尔斯最早提出符号学理论,直到20世纪才逐渐发展出较为系统的符号学理论,由于地域文化的不同以及思维方式的差异,又形成了不同的领域、派别和研究方向。西方学者通常将“符号学”定义为“研究符号的学说”,索绪尔在早期曾称符号学为“研究符号作为社会生活一部分的科学”。索绪尔将符号学分为“能指”和“所指”两个部分。“能指”指的是符号本身的内容及形式,“所指”表示符号所代表的含义及理念,“能指”与“所指”相结合才能构成符号的完整意义[4]。

在海报设计中,符号通常充当设计师与观众之间信息传递的纽带,在二者之间建立联系[5]。从设计师的角度来看,首先通过对作品内容和概念的分析构思后,挑选与主题相关的视觉符号组成画面的基本元素,再通过符号元素组合与解构的方式以及对符号进行艺术化的加工处理,创作出直观的海报画面并呈现给观众。而从观众的角度来看,观众在看到电影海报后,根据自身的经验、感受以及知识储备,对画面中的符号内容进行解读,从而获取海报画面整体所传递的内容与理念。符号作为媒介,由于使用语境的不同,同一个符号在不同的符号系统中可以指代不同的概念,符号的所指取决于该符号所处的语境以及与周围其他符号之间的关系。因此,在设计过程中,符号的选择与运用需要符合大众的传统认知,从而最大程度发挥符号的表意功能及传播效果,实现信息传达的目标。

三、哥特风格电影海报的符号学解读

哥特风格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风格,具有自身独有的艺术特征,在不同的艺术类别上均能体现出相同的艺术基调,具有恐怖、凄凉、阴暗的特点。在电影海报中,哥特风格具有典型的元素符号,以及与哥特艺术相统一的画面氛围基调。哥特风格海报不局限于哥特艺术本身,通过融合其他艺术风格丰富哥特艺术的多样性。此外,哥特海报中画面内容不只具有表层的符号意义,更具有超越画面符号本身的深层文化内涵。

(一)常见的符号能指与所指元素

符号具有“能指”和“所指”的属性,在传播学中,这两个因素构成了语言符号的基本元素。在海报设计中,“能指”是海报画面中所呈现的形象,“所指”是指画面形象所指代的含义以及设计师试图传递的情感[6],如在海报画面中的一支笔,能指是指笔这个物品的概念,而所指则是指在这个画面上我们实际看到的这支笔的具体信息。在符号学中,符号的意义在于能指与所指之间相互对应,不存在不具备“所指”的“能指”,也不存在脱离了“能指”的“所指”。

在哥特风格电影海报中,凌乱的乌鸦、惊悚的孤堡、洁白巨大的月亮、面露凶相的吸血鬼、凌乱生长的枯木等,都是出现在哥特式电影海报中常见的符号元素,其“所指”不仅具有画面本身的内容含义,还象征着悲惨与孤寂,渲染出电影故事的恐怖色彩或悲情内核,凭借独特另类的画面元素,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激发观众对于电影的兴趣。“诡异、神秘、恐怖”是哥特式风格的代名词,运用在电影海报上则显得另类而又暗黑。电影《范海辛》海报(如图1),这是一张典型的哥特风格电影海报,画面中巨大皎洁的月亮、阴森高耸的古堡、嗜血的狼人与蝙蝠等都是哥特海报中常见的符号元素,突出的哥特元素制造出恐怖紧张的氛围,让观众不由为海报中的男女主心生担忧,将观众带入复杂的意境当中,既暗示了电影情节,也带动了观众的情感变动,达到宣传影片的目的。

电影海报由图像符号和文字符号共同组成,图像元素可以直观传达画面内容,文字元素则能够更加准确地传递信息。电影海报中文字设计的内容通常是影片的名称,为契合海报的整体视觉效果,字体需采取相应的艺术化处理[7],进行恰当的构思创意,以提升字体的震撼力与视觉表现力,在哥特式海报中则采取“哥特化”处理,哥特字体具有线条粗狂、锐利等特点,字母形状扁平,线条粗细不均,常被用于设计中以追求神秘、恐怖或独特的视觉效果。电影《断头谷》的海报(如图2),基本只存在黑、白、红三种颜色,字体采用红色。红色是暗示血液的颜色,给画面蒙上了一层恐怖色彩,字体整体细长萧条,褪去了简单与平庸,每个单词在起始或结尾部分都做了细化处理,让人轻易联想到字体动态的视觉效果,如同血液的蔓延或喷溅,又如同尖锐的武器能够直戳人心。将字体进行“哥特化”处理,红色字体的呈现在只有黑与白的画面中并不显得突兀,也没有喧宾夺主,反而在丰富画面视觉效果的同时,使画面的整体氛围更进一步。

(二)修辞手法的运用:隐喻、转喻、提喻

能指与所指的对应关系是符号学的核心内容。修辞手法的合理运用则可以在能指与所指中建立联系,常见的符号学修辞手法有:隐喻、转喻、提喻等[8]。在不同的场合下,选用不同的修辞手法,往往产生不同的表达效果,从而更加准确、贴切地传达符号内涵。修辞的概念最早出自语言学,修辞手法的出现丰富了语言所具备的表达语义。在海报设计中,修辞手法丰富了海报中符号元素所承载的图像含义。电影海报的设计,不能只是简单地采用平铺直叙的方式传递画面信息,应充分考虑修辞的使用时机,选取恰当的修辞手法,挖掘符号的表现潜力,提升符号的表达效果,扩展画面的内涵与艺术效果。

隐喻是最基本也最重要的符号学修辞手法之一,由于人类情感丰富而语言表达相对受限,因此通过图像符号的隐喻手法来传递情感和意义,有助于更有效地进行交流。在海报设计中,巧妙地运用隐喻关系可以增强其表现力,使信息更具吸引力和表达力[9]。哥特海报通常使用黑色进行画面的渲染与预示,黑色的大量运用是哥特式电影海报的特征之一。如果颜色是电影海报的灵魂,那么黑色就是哥特风格的灵魂,以黑色为主要颜色,辅之以其他高饱和度、低亮度的颜色,使画面整体色调阴暗,从而奠定阴郁悲情或是恐怖的画面基调。与哥特式建筑本身精致、复杂、多装饰的特征相同,哥特风格的黑色也自带一种细腻而高贵的气质,其间透露出一种优雅的残酷,相比于对画面内容的悲痛,更容易让观众对画面内容产生怜悯之情。电影《歌剧魅影》海报(如图3),画面中大面积采用黑色,男主的一半脸颊藏匿在黑暗之中,另一半脸颊覆盖在白色的面具之下,黑与白的对比、实与虚的对比,透露出画面中男主人公的高雅,预示着男主的悲情命运。

转喻和提喻的修辞手法在海报设计中经常同时出现。转喻是指用一个符号元素来代替与之有紧密联系的另一个符号,以表达某种含义,其二者之间需要在逻辑上存在一定的邻近关系,如红色的画面元素通常会让观众联想到温暖、热情,合理的转喻可以给观众提供广泛的想象空间。提喻则是用整体中的一部分来代替整个整体,如用面包来代表食物,通过提喻的方式,可以引发观众思考,提高画面对用户的吸引程度。在哥特电影海报中,画面整体阴暗的色调也很容易联想到恐怖的氛围,然而哥特式的恐怖并不在于让观众产生恐惧的感受,而是一种细腻而又微妙的恐怖,渗入到观众的思想层面,画面中的元素符号不止具备视觉上的单一含义,而是通过提喻、转喻等手法,引发观众的思考,加深观众对海报的印象。《剪刀手爱德华》的电影海报(如图4),在灰白的背景上突出展示爱德华的失落和无助的面容,潦草的头发反映出爱德华无序的人生,忧郁的神情好似看透了这个世界的悲情冷暖,简单的画面内容似乎道出了爱德华悲惨无助的一生。

(三)符号元素的创新融合

符号的使用场景与呈现形式随时代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符号不与某一特定的场景或理念相绑定,而是可以随情境需要出现在不同的场景当中,传递出不同的“所指”效果。将不同情景下的符号元素进行大胆创新结合,产生出单一符号元素所不具备的内涵。

哥特风格的电影海报通常与哥特电影相对应,从1921年第一部哥特电影《历代的巫术》上映,到后来二战期间哥特电影的风潮被中断,到二战后哥特电影开始复苏,哥特电影与其他电影的界限逐渐变得模糊,海报也打破了传统哥特观念的束缚,不再局限于固有的哥特元素,非哥特意义上的电影在海报设计上也逐渐出现了哥特风格的元素,哥特与非哥特的结合碰撞,提升了哥特元素在电影海报设计中的适用性与影响力,扩大了哥特元素的传播力度,使哥特风格在电影海报中拥有了不可替代的地位。电影《爱丽丝梦游仙境》(如图5),并不算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哥特式电影,但电影海报中阴郁而又华丽的配色基调、疯帽子惨白而又消瘦凹陷的脸颊、红皇后冷漠无神的妆容、瞪大幽绿色双眼的黑色柴郡猫藏匿在后方、一条通向远处的昏暗石阶小道以及一扇敞开着的破旧而又精致的铁门,都透露出哥特美学中崇高的视觉外化以及夸张且怪诞的美学特征。

随着电脑技术的进步,电影海报的设计也从传统的手工绘制转变为数字技术制作,有了电脑技术的加持,哥特元素在电影海报中的创作有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哥特的拓展不只体现在浅显的内容层面,还在整体上大胆地与其他风格进行结合,创造出哥特风格与其他风格相互融合、相互映衬的奇妙效果。例如电影《遗传学歌剧》的海报设计(如图6),将哥特风格与波普风格相结合,画面整体以招贴画的艺术形式呈现。画面中心的女性角色眼妆暗黑浓厚、眼神透露着冷漠与邪魅,深色的服装以及精致的头饰无一不是哥特风格的体现。然而在色彩的选用上并不是传统的哥特式阴沉色调,而是红绿色作为主色调,通过强烈的色彩处理,将本该是黑色的发色与眼妆转变为深绿色,与背景中的红色形成强烈的撞色对比,既不失哥特妆容带给人物的邪魅气质,又充分利用波普风格色彩艳俗古怪的特点,达到提升画面趣味性与大众性的目的。该类创新且大胆的风格结合尝试,体现出大众对于哥特风格的认可与喜爱,更多的风格融合值得被探索。

(四)反讽带来的深层价值观念

符号最基础的功能是作为画面元素,通过解构的方法来构成画面内容,传达画面含义,且符号同样可以传递出蕴含在其背后的情感观念,更进一步来看,符号不仅局限于表现内容与传递情感,更具有超越符号本身的深层含义,升华画面的主题与主旨。赵毅衡在《符号学原理与推演》中提到过,反讽是一种超越修辞格的修辞方式,其他修辞方式通常是在比喻的基础上做各种变相或延伸,其本体和喻体之间具有较大的相似性与关联程度,而反讽则强调符号元素之间的排斥冲突,从而提升符号张力[10]。反讽通过符号语义之间巨大的反差,传达出画面元素背后所具备的深层价值观念,传递的观念不局限于海报本身,更旨在唤醒观众对社会现状的思考。在哥特电影海报中,通常运用典型的哥特元素符号,结合哥特自身所具备的反讽内涵,暗示海报底层蕴藏着的精神内核。

哥特式电影虽然整体呈现阴郁悲惨或暗黑恐怖的风格,但通过黑暗和孤独的高贵来传达对美好的向往。哥特电影不同于传统电影中对美好事物的直接歌颂,而是通过对比、反讽等手段,大胆揭示这个世界的复杂性与多样性,披露社会的阴暗面,似说非说的价值观念更容易引发观众对影片内涵的思考。例如在哥特电影中,平日里光鲜亮丽的律师、温柔甜美的保姆、谈笑风生的邻居、温柔有礼的皇后都时刻隐藏着自身的自私与傲慢,而看似与主流社会有着极端相反外表和价值观的主人公,不被人类社会接受却有着最纯真善良的灵魂。

电影《剪刀手爱德华》海报中(如图4),白色的背景象征着爱德华纯净的内心,冰冷的剪刀衬托出无法融入世界的孤寂,刀尖上的蝴蝶给这凄凉的画面氛围增添了一丝生机与活力。蝴蝶无家可归,只能漫无目的地飞翔,如同爱德华单纯的想法一样不会被外界复杂的利益观念影响。电影《亚当斯一家》海报(如图7),画面整体灰绿色的阴郁配色就已经象征了这个家族的不同寻常以及与主流社会的格格不入,四周向下生长的花朵暗示着电影具有与主流背道而驰的价值观念,地面上利用黑白相间格子的透视效果,进一步拉远了观众与这一家人的距离。正是这样一家在传统观念中看起来怪异的家庭,却实实在在通过自己怪异却又真实的言行举止,讽刺那些光鲜亮丽外表下的虚伪与功利,当我们透过他们阴郁恐怖的外表去感受他们单纯善良的想法时,会发现他们才是那真实可爱又温暖甜蜜的一家。

四、结语

在越来越开放包容的时代,哥特文化不再被看作“非主流”文化,哥特电影也越来越频繁出现在大众视野,同时也影响着电影海报的设计。通过剖析哥特语境下的黑暗、孤独和悲伤,既讽刺光鲜亮丽下的虚伪,也歌颂黑暗怪异中的真诚,形成了自身独一无二的优势与特征,在海报设计中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同时,电影海报也凭借自身广泛的传播性,传播着哥特的精神文化内核,架起一座大众与哥特之间的桥梁。而符号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研究符号的本质、意义、系统和结构,对电影海报设计领域具有实际的效益,为电影海报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因此需要深刻理解符号学在海报设计中的应用潜力,准确运用符号学原理进行设计,从而提升海报设计的效果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刘怡.“哥特”在西方文化语境中的演变[J].当代文坛,2012(2):105-110.

[2]刘楠.电影海报设计的视觉构成与表现[J].包装工程,2021(2):243-245,257.

[3]胡华芳.电影海报的图像叙事及其美学意蕴[J].江西社会科学,2021(7):240-246.

[4]王坤茜.产品符号语意[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7:27-28.

[5]陈敏.符号学理论在公益海报设计中的价值探析[J].西部皮革,2021(14):33-34.

[6]张瑶,周峰越.基于符号学理论下的艺术设计应用[J].设计,2019(15):86-87.

[7]陈慧姝.电影海报中的视觉传达表现[J].包装工程,2019(12):313-318.

[8]吕佳贝.电影海报中的符号学与产品语意[J].美术教育研究,2018(8):37.

[9]田为为.电影海报中视觉隐喻的意味及创作策略探析[J].设计,2022(17):100-102.

[10]赵毅衡.符号学:原理与推演(修订本)[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205-207.

作者简介:胡浩东,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标签:  哥特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