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良县设施蔬菜栽培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known 发布于 2025-07-21 阅读(256)

摘 要 近年来,云南省陆良县立足区位优势,大力发展设施蔬菜产业。为提高陆良县设施蔬菜产业综合效益,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论述陆良县设施蔬菜产业现状,分析当前设施蔬菜生产中存在的植保方案未充分考虑区域特点与作物特性、水肥一体化技术有待优化、种植模式选择与布局规划有待优化、设施环境调控措施有待完善等问题,提出建立因地制宜、精准高效的植保体系;改进水肥一体化技术;优化种植模式选择与空间布局规划;加强设施环境调控措施的科学应用等对策。

关键词 设施蔬菜;栽培;云南省陆良县

中图分类号:S626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20.012

陆良县是云南省曲靖市下辖县,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非常适宜蔬菜生产。近年来,陆良县大力发展设施蔬菜产业,设施蔬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然而,在设施蔬菜栽培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这些问题影响了设施蔬菜产业的进一步发展[1]。笔者对陆良县设施蔬菜栽培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探讨相应的优化策略,以期为推动当地设施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1 陆良县设施蔬菜产业概述

y8CpOM/kL0Ttr8zK0hByOnTMWrqW+CQXvTA01oDHI7s=

近年来,陆良县设施蔬菜产业取得长足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当前,陆良县设施蔬菜种植面积超过0.13 hm2,以叶菜类为主,同时涵盖了番茄、黄瓜、辣椒等20多种蔬菜[2]。先进的栽培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如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基质栽培、立体栽培模式等,极大提高了设施蔬菜的产量和品质。同时,良种选育、标准化生产、绿色防控等关键技术得到不断突破,为设施蔬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例如,陆良县通过引进和选育耐热、抗病、高产的优良品种,优化栽培模式和技术措施,单位面积产量较传统种植模式提高30%以上。陆良县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设施环境的智能监测与调控,精准管理水肥、温湿度等关键因子,不仅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还为蔬菜生产提供了最优生长条件。此外,陆良县积极推行标准化生产,从育苗到采后处理全程实施标准操作规程,严格把控产品质量安全[3]。同时,通过构建“产加销”一体化产业链,促进了设施蔬菜产业与市场的有效对接,实现了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2 存在的问题

2.1 植保方案未充分考虑区域特点与作物特性

陆良县设施蔬菜生产中,植保方案的制订与实施未充分考虑当地气候条件、土壤类型等区域特点及不同蔬菜品种的生长习性和抗病性差异等作物特性。目前常见的植保措施,如化学农药的广泛使用,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病虫害的发生与蔓延,但忽视了农药的残留问题和对土壤微生态环境的影响。同时,设施蔬菜生产中普遍存在预防性喷药现象,过度依赖化学农药防治,导致病原菌和害虫抗药性增强[4]。此外,由于缺乏对设施内小气候环境的精准调控,高温高湿等不良环境因子加剧了病虫害的发生。例如,设施番茄种植过程中,常发生灰霉病,但目前主要采取的仍是单一的药剂防治,未能根据番茄的生育进程、田间小气候变化等因素,综合应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等绿色环保技术,导致防治效果不佳。这些问题反映出陆良县设施蔬菜植保方案的制订和实施有待优化完善,需要加强植保方案与区域特点、作物特性的有机结合,因地制宜、因株制宜,实现植保措施的精准化、生态化。

2.2 水肥一体化技术有待优化

陆良县设施蔬菜生产中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尚未达到理想水平,灌溉施肥方式还不够精准高效。部分温室大棚虽已配备水肥一体化系统,但受限于技术和管理水平,未能真正实现水肥精准管控。例如,在设施辣椒生产中,由于缺乏精细化的水肥需求模型,灌溉和施肥方案往往依赖经验制订,易造成水分过多或不足,肥料淋失或积累,引发徒长、落花落果、烂根等问题。同时,水肥一体化系统的核心部件如灌溉管道、施肥罐、智能控制阀等维护不到位,易出现堵塞、结垢等问题,影响水肥高效利用。此外,高端的养分检测设备如土壤紧实度测定仪、土壤墒情监测仪等推广应用不足,难以准确掌握土壤养分动态变化,为优化水肥方案提供针对性指导。这些问题导致水肥投入与蔬菜产出的耦合度不高,水肥利用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2.3 种植模式选择与布局规划有待优化

陆良县设施蔬菜种植模式选择和布局规划仍有优化的空间,目前未充分考虑区域资源禀赋、市场需求等因素。例如,在有限的光照和土地资源条件下,陆良县仍以常规地面种植为主,立体种植、多层种植等集约化模式应用不够普遍,单位面积产出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由于缺乏区域层面的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造成了种植业结构同质化严重,不同设施蔬菜品种布局分散、连片规模不足,影响了产业集群效应的发挥。例如,日光温室冬季蔬菜生产中,选择番茄、黄瓜等喜温蔬菜品种,生长发育所需温度阈值较高,在没有补光条件下,难以实现最佳温度管理,且低温寡照环境易诱发徒长、畸形果等问题,制约了种植效益的稳定提升[5]。此外,设施蔬菜生产模式长期采用单一作物连作,忽视了轮作、间套作等模式下的优化布局,从而加剧了连作障碍的发生,目前一些地区已经开始出现土传病害加重、土壤板结、盐碱化等现象。

2.4 设施环境调控措施有待完善

陆良县设施蔬菜生产中,针对温室小气候环境的精细化调控措施仍显薄弱,尚未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设施环境调控体系。受限于先进设施装备和环境监测设备的缺乏,难以实现光、温、水、气、肥等环境要素的精准调控,人工经验式管理仍然比较普遍。例如,在冬春季设施蔬菜生产过程中,常遇到温度忽高忽低、湿度大幅波动等问题,但目前主要采取人工开启卷帘通风降温、喷雾加湿等方式进行调节,很难根据蔬菜生长发育的需求实现环境因子的动态优化组合。同时,设施温室的热环境、光环境、CO2环境等尚缺乏精细化管理,制约了蔬菜产量与品质的提升。例如,设施辣椒种植中,辣椒属喜温作物,在辣椒开花结果阶段,若设施内温度持续低于15 ℃,花粉活力下降,着果率降低;若温度超过35 ℃,花粉不能正常萌发,影响坐果;而在幼果生长发育阶段,低光照强度下

(低于12 000 Lux),植株徒长,易引起落花落果。但受限于环境调控装备和调控策略,这些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

3 对策

3.1 建立因地制宜、精准高效的植保体系

陆良县要建立一套因地制宜、精准高效的设施蔬菜植保技术体系,需要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类型、种植制度及不同蔬菜品种的生长特性和病虫害发生规律,从而实现植保措施的精准化、专业化、生态化。1)加强基础性研究工作,定期开展区域性的病虫害监测预警,重点针对设施环境下的优势病虫害种类,研究其发生发展规律、传播扩散机制,利用物联网技术构建数字化监测预警平台,及时掌握病虫害动态,为植保决策提供依据。2)综合运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等多种手段,制订出差异化的植保方案。例如,针对常发的茄果类蔬菜害虫斑潜蝇,可利用黄板、频振式杀虫灯等诱杀害虫,设置防虫网、防虫门等,做好物理隔离;大力推广使用赤眼蜂等生物天敌,充分发挥生物防治优势;适当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生物农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此外,积极探索利用益生菌、天敌昆虫、植物源杀虫剂等,优先采用农业防治措施,通过科学合理的栽培措施来减轻病虫害的危害,最大限度减少农药使用量,促进蔬菜绿色生产。

3.2 改进水肥一体化技术

针对陆良县设施蔬菜水肥一体化技术有待优化的问题,急需从精准灌溉施肥入手,加快推进智能化水肥管理。1)加强基础研究,充分考虑当地土壤理化性质、作物生育特性等因素,构建动态适应的水肥需求模型,科学制订灌溉施肥方案。例如,在设施辣椒生产中,可利用果穗倒二叶含水率等指标,实时反映植株水分需求变化,动态优化灌溉定额和频次;基于叶面积指数、生育进程等参数,调整氮、磷、钾等肥料配比,实现精准补供。2)强化水肥设备的数字化升级和长效维护,定期对灌溉管道、施肥罐等部件进行清洗、更换,同时嵌入智能传感、自动反冲洗等功能,提高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3)引进便携式土壤养分速测仪,实现钾、氮、磷等关键养分指标的快速诊断,为科学调控水肥提供依据。在设施蔬菜轮作间作体系中,还可探索养分-水分迁移耦合模型,揭示间作套作条件下的水肥运移规律,指导复合种植模式下的水肥精准管理。通过采取以上举措,显著提高水肥投入产出效率,进而达到节本增效、提质增产的目标。

3.3 优化种植模式选择与空间布局规划

为解决陆良县设施蔬菜种植模式选择和空间布局优化的问题,需要充分考虑当地复杂多变的地形地貌条件、光热资源特点及市场需求变化等因素,因地制宜、因需施策,探索集约高效、错位互补的种植模式,促进设施蔬菜产业的转型升级。1)立足资源优势,创新发展立体种植、多层种植等集约化模式。例如,针对山区坡地蔬菜大棚,可利用大棚骨架搭设多层育苗床,进行双层或三层育苗,提高单位面积产能;在平地日光温室内,可采用吊蔓栽培、A字型栽培架等方式,实现番茄、黄瓜等蔬菜垂直立体种植,显著提高土地产出率。2)优化种植结构和空间布局,促进不同类型设施错位布局、协同发展。例如,在城郊设施聚集区,可布局薄膜设施,种植生菜、青菜等叶菜类蔬菜;而在光照资源丰富的坝区,宜布局日光温室,种植生长周期较长的茄果类蔬菜,真正实现错位发展、互为补充。同时,合理布局保护地设施与露地蔬菜,研究不同设施内外蔬菜品种的合理搭配与轮作模式,促进两熟制向三熟制甚至四熟制发展,延长蔬菜上市时间。例如,春季露地栽培辣椒,夏季在日光温室内种植番茄,秋冬季再进行叶菜类蔬菜生产,形成农时错开、蔬菜品种互补的高效种植格局。

3.4 加强设施环境调控措施的科学应用

陆良县要加强设施环境调控措施的科学应用,走出一条精准调控、提质增效的高质量发展之路,立足县域内复杂多样的小气候条件,针对不同类型设施,研发集成一批先进实用的环境调控装备,并探索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现代信息技术与设施环境调控的深度融合。例如,针对日光温室冬春季节保温调控的突出问题,可引进兼具保温、遮阳、隔热、防结露等多重功能的被动调温系统,通过优化温室覆盖材料、综合利用地埋管换热、内置相变储能材料等措施,显著改善温室热环境调控能力,使温室内气温、湿度、光照等关键指标长期维持在有利于蔬菜生长发育的适宜区间。针对连栋大棚湿度调控不足的问题,可集成微喷加湿、内循环通风、热泵除湿等多种湿度调节装置,同步融合湿度传感监测、多参数互补控制等技术手段,通过多路恒湿控制,实现湿度的精准调节。而针对设施内CO2浓度动态管理的缺失,急需研发设施光合补光增产系统,利用CO2发生装置,匹配施用工质级液态CO2或烟道气提纯CO2,并嵌入环境参数自动反馈装置,动态优化CO2浓度梯度,从而切实提升CO2肥效,为蔬菜光合作用提供充足底物。只有立足县情实际,着眼蔬菜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不断加大环境调控核心装备的研发应用力度,创新集成一批节能环保、智能精准的环境调控关键技术,并将其与精细化栽培管理有机结合,才能全面提升设施蔬菜产业综合效益,加快建设智慧农业强县。

4 结语

陆良县设施蔬菜产业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在生产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技术问题亟待解决。只有立足县域实际,不断创新优化栽培管理技术,切实加强科技支撑,才能破解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未来,陆良县要加快先进实用技术的集成应用,推动设施蔬菜生产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升级,不断开创陆良县设施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同时,强化产销对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面提升设施蔬菜产业综合竞争力,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赵晓珍.乡村振兴战略下蔬菜产业的困与破:对陆良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优质蔬菜供应核心区的调研与思考[J].云南农业,2022(9):30-33.

[2] 孟锦.云南陆良“一县一业”示范带动蔬菜产业发展[N].中国财经报,2021-09-23(4).

[3] 何湘,李晓凌,牛玉梅,等.云南省蔬菜产业机械化发展水平及建议:以陆良县设施蔬菜生产为例[J].农业工程技术,2020,40(19):13-18.

[4] 佚名.陆良蔬菜冷链物流交易中心成现代农业发展新“引擎”[J].农村实用技术,2016(6):61-62.

[5] 李井,太自权.陆良县芳华镇4000吨蔬菜出口香港[N].云南日报,2008-01-23(2).

(责任编辑:张春雨)

标签:  陆良县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