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市马铃薯种植中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的应用

known 发布于 2025-07-21 阅读(440)

摘 要 近年来,贵州省毕节市马铃薯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展现出巨大的种植潜力。为推动马铃薯产业的规模化发展,论述马铃薯种植产业发展现状,总结应用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的意义,从主要内容、应用要点、应用困境、应用策略等方面分析毕节市马铃薯种植中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的应用。

关键词 农机农艺融合;马铃薯;贵州省毕节市

中图分类号:S532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20.011

毕节市位于贵州省的西北部,四季分明,气候条件适合马铃薯生长。马铃薯作为毕节市的传统作物,种植历史悠久,是当地主要的高产经济作物之一,种植潜力较大。近年来,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日益普及,马铃薯种植技术实现创新,农机农艺融合技术在马铃薯种植中的应用受到广泛关注。然而,马铃薯的种植地域差异显著,毕节市地形复杂,耕地类型多样,农业机械化程度低,使得农机农艺融合技术推广难度大。因此,毕节市应根据当地实际,深入研究适合农机农艺融合技术推广的方向,以推动马铃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1 马铃薯种植产业发展现状

毕节市地处滇东高原向黔中山原丘陵过渡的倾斜地带,四季分明,气候整体较为温和,年平均气温13.4 ℃,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毕节市的气候条件与马铃薯生长发育所需条件相适宜,具有光照足、温差大等特点。近年来,毕节市马铃薯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许多农户依托马铃薯种植实现增收致富。

为推动马铃薯种植产业发展,毕节市从政策层面给予了大力支持,早在2007年就编制《毕节试验区马铃薯产业发展规划(2008—2020)》,在全市推广马铃薯的优质品种与种植技术,使当地成为马铃薯的主产区之一。在相关政策推动下,毕节市马铃薯种植成果显著,优良种植品种如毕薯2号、毕薯3号、毕薯4号、宣薯2号及费乌瑞它等得到了广泛推广。优质马铃薯品种的种植不仅有效解决了马铃薯的抗病毒问题,还使马铃薯大幅增产,促进种植户增收。尤其是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体系的建设,使农户能够大面积种植脱毒马铃薯。随着马铃薯商品性能的改善,毕节市马铃薯销售规模持续扩大,在省内外都展现出了强大的竞争力。此外,毕节市通过招商引资,引进马铃薯加工企业,实现马铃薯的深加工,配合农业合作社经营,共同推进马铃薯产业发展[1]。

2 应用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的意义

马铃薯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其种植面积约578.3万hm2,产量约为16.3 t·hm-2[2]。毕节市在马铃薯种植中具有一定的优势,不仅实现了马铃薯产量和品质的持续提升,还通过积极推进农机农艺融合技术应用,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鉴于马铃薯生长周期长且易出现病虫害的特性,种植技术的不断改进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改进种植技术,毕节市在实现马铃薯量产的同时减轻了农民的作业强度,提高了种植管理效率,为种植户创造了更高的经济效益

2.1 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马铃薯种植中引进农机农艺融合技术,可实现机械化种植与管理,与人工种植相比,生产效率大幅提高。例如,使用耕整机、种植机、收割机等农用机械,不仅提高了耕作、种植、收割等作业环节的精准度,还显著提高了作业效率[3]。从长远来看,对土壤进行有效的利用和管理,旨在防止土壤退化,保护农业生产环境。毕节市现有中低产田占比较高,且马铃薯种植的机械化水平较低,仍然存在劳动力成本过高的问题。因此,推广与当地实际情况相契合的农机农艺融合技术,不仅是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迫切需求,也是提高马铃薯市场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2.2 填补马铃薯市场供应缺口

目前,毕节市脱毒马铃薯种植面积虽然不断扩大,但仍存在较大的市场供应缺口。国内外市场对优质马铃薯产品的需求十分旺盛,尤其是在福建省、广西等地,因气候因素,每年需要从外地大量采购马铃薯种薯。此外,毕节市在马铃薯淀粉供应上面临挑战,优质产品供应不足,很多时候只能用低档次产品替代。毕节市马铃薯种植条件优势明显,马铃薯淀粉含量高,有助于为国内市场提供更多的优质淀粉。毕节市应从优质品种繁育、产量增加等方面入手,加强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的应用。这一举措有助于规范毕节市马铃薯种植管理,提高种植效率,增加产量,确保其在国内外市场中形成规模效益,满足市场对优质马铃薯产品的需求。

2.3 增加农民的经济效益

传统的马铃薯种植依靠大量的人力成本投入,且种植和管理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种植效率不高。应用农机农艺融合技术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为种植户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此外,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的应用在改善土壤环境、提供种植养分、防治病虫害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能够有效降低病虫害对作物生长的影响,减少农民的经济损失。同时,优良品种的培育将进一步增加种植的经济效益。虽然马铃薯种植可以带动农民增收,但是整体上因机械化程度低,劳动力投入较多,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马铃薯种植和生产仍然存在一定的瓶颈。例如,机械化生产尚处于示范阶段,推广范围有限。因此,从根本上改进农业机械化应用现状,才能更好地促进农民增收,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

3 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的应用

农机农艺融合技术指在农业生产中,将农机技术和农艺技术相互融合,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优化种植方式,从而实现农作物种植效率的提高和农产品品质的改善。其中,农机技术侧重于农业机械设备的应用,农艺技术侧重于种植管理技术的应用。虽然毕节市在马铃薯种植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技术应用可进一步提高马铃薯产量并引进优良品种,但是受自然条件、经济条件的影响,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的应用还存在诸多困难,覆盖范围不够广泛。

3.1 主要内容

马铃薯种植中农机技术涵盖对多种农用机械设备的使用,按照功能可以分为耕作机械、种植机械、施肥机械、植保机械、收获机械等。种植马铃薯前需要对土壤进行耕作,使用犁、耕整机、深松机可完成翻土、松土等整地活动,为马铃薯播种提供良好的土壤条件。种植阶段使用播种机不仅可快速完成播种,提高种植效率,而且能够有效解决传统种植方式下播种不均的问题。施肥阶段使用多样化的施肥机械,可形成自动化施肥,避免施肥不均匀。植保阶段使用喷雾器有助于充分解决病虫害的困扰,用自动化的方式精准操作,既能减少药物的使用,也能保护环境。收获阶段的收获机减少了对人力成本的投入,可显著提高工作

效率。

马铃薯种植中农艺技术指在作物生长过程中,采用科学的管理方式及调控措施,促进马铃薯产量和品质提升的过程,其内容涉及土壤、肥料、灌溉、植保等方面的管理。土壤管理旨在改善土壤环境,为后续的马铃薯种植提供充足的土壤肥力,防止土地退化。通过耕作、深松,改良土壤结构,为马铃薯创造更为理想的生长环境,增强土壤肥力。肥料管理则是根据马铃薯不同的生长阶段施肥。通过对不同肥料的选择及用量的控制,为马铃薯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灌溉管理同样重要,选择合适的灌溉方式,以确保马铃薯生长过程中有适宜的水分供应,维持土壤湿度。植保管理则是针对马铃薯易受病虫害侵袭的问题,采用综合性病虫害防治技术,确保马铃薯安全生长。

3.2 应用要点

毕节市地形复杂多变,耕地类型主要有梯田、坡耕地等。近年来,贵州省凭借其独特的地理条件和资源优势,被选为我国马铃薯机械化生产的示范省。针对毕节市山区的特定地形,需要积极应用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等先进技术,实现马铃薯的机械化种植。农机农艺融合技术贯穿于马铃薯种植的前期、中期及收获期。毕节市在推广这一技术时,不仅需要不断探索和优化技术应用方法,还需要充分考虑当地特殊的自然条件对机械化作业的影响,从而确保农机农艺融合技术能够在毕节市得到科学、有效的应用。

1)马铃薯种植前期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的应用。种植马铃薯前应进行土壤选择,经过土地翻耕后,选取合适的品种催芽,然后开始播种。根据毕节市的气候特点,催芽播种可提早成熟和增产,催芽可采用室外催芽和室内催芽。室外催芽先挖掘苗床,每铺1层薯块撒1层湿沙,可铺设5层薯块,最后覆盖草苫。室内催芽应将大棚温度控制在20 ℃左右,铺设湿润沙土,再将种薯放置于沙土上,覆盖过筛沙土,保持合适的温湿度,最后覆盖草苫、枯草等。当幼芽长出后,可移除覆盖物,每日按时轻翻,待幼芽约1 cm时开始播种。马铃薯播种时应注意选取适合的温湿度,并考虑是否有地膜覆盖。毕节市海拔较高,一般2月下旬至3月上旬播种可获得最高产量,并且马铃薯干物质、蛋白质、淀粉含量都相对较高[4]。

2)马铃薯种植中期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的应用。马铃薯种植中期的技术应用涵盖放苗、补苗、培土、灌溉。在马铃薯种植中,将机械化种植与科学管理相结合,是实现优质高产的关键。毕节市受地形影响,农业机械化应用受限,应注重种植过程中的细节管理。在新叶长出后,立即开展查苗和补苗工作,确保苗齐苗壮。发现缺苗及时补种,而苗密处则保留生长健壮的种苗,去除长势不佳的种苗,避免种植密集影响营养供给。在马铃薯幼苗时期,需要持续开展中耕培土,在幼苗还未生TGVgYzPMaorlsplA90feZV+/3EyT+qZ+/KEECQwGlMk=出匍匐茎时,应将土壤挖掘到约15 cm的深度,10 d后第2次培土,挖掘深度约10 cm,第3次培土的挖掘深度可略低于第2次,以保护匍匐茎免受损伤。当田间出苗约1/2时,可追施团棵肥,现蕾期结合培土追施1次结薯肥,开花以后不再施肥。根据毕节市土壤特点,后期可结合植株生长情况使用磷钾肥或微量元素提供营养支持,并将施肥与灌溉相结合,增加土壤肥力。

3)马铃薯收获时期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的应用。进入收获阶段首先应采用机械设备去除茎叶及周围的杂草,一般在收获前7 d或是约80%叶子变黄的情况下,可开始杀秧。在毕节市的丘陵地带可选用小型收获机,入坡度平缓开阔的区域可使用集挖掘、分离、运输、分类于一体的收获机。收获马铃薯时,应确保气温在8 ℃以上,并尽量避免阳光直射和大风天气。收获完成后,马铃薯应及时送到仓库妥善保存。

3.3 应用困境

在毕节市的马铃薯种植过程中,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的应用仍局限在示范区内,尚未实现大规模、标准化应用,主要受制于毕节市特有的自然条件、经济条件。

毕节市地形复杂,位于由高原向丘陵过渡的地带,地块较为分散,机械化运行的地形条件不佳,难以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在规模化种植中的优势。同时,毕节市海拔较高,立体气候显著,常年雨量充沛,种植期间收割作业常遇阴雨天气,机械作业常因打滑、裹土而效率低下,这极大地影响了农民采用机械化种植技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制约了优质马铃薯的大规模种植。此外,由于不同地区马铃薯种植方式不同,农艺技术呈现多样化特征,如穴播、条播,以及平作、垄作、厢栽等栽培方式。即使是同种栽培模式,行距、行向、株距等方面也存在差异,这使得机械化生产难以统一标准,难以实现大规模应用,整体上农机农艺融合程度较低。

3.4 应用策略

毕节市马铃薯产量和品质的提升离不开先进技术的应用,农机农艺融合6mtFDnqRHG+NMjRI00rnkmeXirjHMwyn3P4OH5DMLLc=技术对于规范种植管理、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减少人力投入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考虑毕节市实际情况,包括雨天机械化使用遇到的难题,毕节市应针对机械化种植和收割的需求,着力开展自主研发工作,对重点技术难题进行突破,开发出适合当地地形并且方便农民使用的作业设备,用多样化的机械设备满足不同作业条件的需求,使农民感受到机械化种植的规模效益。毕节市相关部门应制定扶持政策,切实为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的推广提供资金支持,确保技术利用率的不断提高,加强马铃薯种植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的探索试验,制定出适合不同地形地貌的生产技术规范,大力推广马铃薯示范区的种植经验,逐渐向规模化种植转变[5]。

4 结语

毕节市作为我国马铃薯种植的重要地区,具有优越的地理条件,经过多年的种植研究,目前已有多种优质品种得到广泛种植。但是毕节市的地形地貌特殊,给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的规模化应用带来挑战。因此,为推动技术应用,相关部门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注重根据毕节市实际,开发适宜的农机农艺融合技术,并加强技术宣传推广,从而提高马铃薯种植效率,为农民带来更多的效益。

参考文献:

[1] 张荣达,刘红梅,王立新,等.贵州毕节马铃薯产业发展的现状及提升措施[J].农技服务,2019,36(2):

83-86.

[2] 崔悦,陈永福.世界和中国马铃薯供求分析[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6(2):59-69.

[3] 毛小丽.马铃薯种植技术要点及推广发展论述[J].种子科技,2023,41(13):41-43.

[4] 蔡向西,张林,罗兰艳,等.毕节山区马铃薯种薯生产及效益分析[J].农技服务,2016,33(17):172-174.

[5] 杨永标,胡建风,毛春霞,等.毕节市马铃薯机械化发展现状及对策[J].乡村科技,2018(18):10-11.

(责任编辑:张春雨)

标签:  毕节市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