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是云南省陆良县农业生产的重要模式。为促进陆良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的优化,分析了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播期选择与气候条件匹配度不高、株行距配置与土壤肥力协调性不足、病虫草害综合防治体系不完善及机械化水平制约复合种植效率提升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优化播期选择、合理调整株行距、构建多手段一体化病虫草害防控体系、加强机械化配套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 大豆;玉米;复合种植;云南省陆良县
中图分类号:S565.1;S513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20.004
大豆和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和经济作物,在促进农民增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人口增长和耕地面积减少,合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提高复合种植效率已成为农业生产的重要课题。陆良县地处云南省东北部,属典型的低纬度高原山区,光热资源丰富,为发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1]。笔者将针对当前陆良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中存在的问题,从播期选择、株行距配置、病虫草害防治、机械化作业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从而为当地大豆玉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助力。
1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优势
陆良县位于云南省东北部,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十分适宜大豆和玉米的生长发育[2]。当地农民充分利用这些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开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种植模式。在带状复合种植体系中,按照一定的行距比例间作大豆和玉米,通过优化播期选择、合理搭配品种,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资源,达到提高产量、改善作物品质的目的。与此同时,两种作物在生长过程中通过根系的共生互作,增强了土壤的保肥保水能力,提升了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多样性,从而提高了土壤肥力,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量。此外,大豆根瘤菌的固氮作用可为玉米提供部分氮素养分,而玉米的遮阴效应则有助于改善大豆的生长环境,二者相互促进,形成了良性循环。这种复合种植模式不仅满足了人们对粮食和蛋白质的双重需求,而且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为当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2 存在的问题
2.1 播种期选择与气候条件匹配度有待提升
目前,陆良县部分农民在确定播种时间时,对区域内的气温、降水等气候因素考虑不足,导致作物生长发育与气候条件的协调性有待加强。例如,在春播时,如果播种过早,低温和干旱可能会影响大豆的出苗率和幼苗的生长发育;而播种过晚,则可能导致大豆生育期与玉米竞争加剧,影响两种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同时,在复合种植模式中,大豆和玉米对温度、水分等要素的需求存在差异,如何根据气候条件动态调整两种作物的播种时间,使之在关键生育阶段最大限度地利用光热资源,避免逆境胁迫,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此外,气候变化增加了陆良县旱涝、高温、冷害等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频率,如何通过优化播期选择来提高复合种植模式对极端气候的适应性与抵御能力,也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3]。
2.2 株行距配置与土壤肥力水平协调性不足
在陆良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中,株行距配置与土壤肥力水平的协调性有待进一步提升。目前,部分农民在确定复合种植的行距和株距时,对土壤养分状况考虑不充分,导致作物种植密度与土壤肥力水平不相适应。例如,在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氮磷钾等大量元素相对贫乏的田块,如果盲目采用较高的种植密度,可能会导致作物间的养分竞争加剧,影响植株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相反,在土壤肥力较高的田块,如果种植密度过低,则可能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难以实现高产高效的目标[4]。此外,在复合种植模式中,大豆和玉米对土壤养分的需求在时间和空间上存在差异,如何根据两种作物的生育进程和养分吸收特点,科学进行株行距配置,实现土壤养分的均衡供给,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同时,陆良县不同区域、不同土壤类型的肥力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如何因地制宜地优化种植密度,提高复合种植模式对土壤肥力的适应性,也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2.3 病虫草害综合防治体系不够完善
陆良县农民在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方面,仍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1)部分农民对复合种植模式下病虫草害发生的特点和规律认识不足,难以及时准确地判断险情和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措施。例如,在大豆和玉米的共生过程中,一些大豆的病虫害可能会向玉米转移,而玉米上的某些病原菌也可能会感染大豆,这种交叉感染的风险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5]。2)复合种植模式下,作物种类和郁闭度的增加,可能会影响农药的喷施效果和覆盖率,给病虫草害防治带来新的挑战。3)过度依赖化学防治,可能会引发病虫草害的抗药性问题,并对天敌昆虫等生物防治因子造成不利影响。可见,如何针对复合种植的特点,从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理化防治等多个环节入手,构建一套综合配套、持续高效的病虫草害防控体系,是当前陆良县农民在开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过程中需要面临的重要挑战。
2.4 机械化水平制约复合种植效率提升
在陆良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机械化水平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复合种植效率的进一步提升。由于大豆和玉米在生长习性、植株高度、成熟期等方面存在差异,传统的农机具难以完全满足复合种植的需求。例如,在大豆和玉米的播种阶段,需要根据两种作物的最佳播期和株行距要求,分别进行精量播种,而现有的播种机械在精度和灵活性方面还有待提高。在田间管理方面,大豆和玉米对中耕除草、施肥、灌溉等操作的时间和频次要求不尽相同,如何实现两种作物的精细化管理,也对机械装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在收获环节,大豆和玉米的成熟期往往存在一定的错峰,通过机械化手段实现分时分批的高效收获是一个亟待突破的技术难题。同时,陆良县地形复杂多样,不同区域的地块大小、形状各异,给农机具的通行和作业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3 对策
3.1 优化播期选择,提高气候条件适应性
针对陆良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中播种期选择与气候条件匹配度有待提升的问题,可从以下4个方面入手解决。1)农民应当加强对当地气候特征的分析研判,重点关注历年降水量、温度变化等数据,并根据大豆和玉米的生育期需求,合理确定播种时间。例如,可利用农业气象监测设备和遥感技术,实时跟踪土壤墒情、光照强度等信息,动态调整播期,使其更好地与当地的气象条件相匹配。2)在品种选择上,应优先考虑与当地气候条件相适应的优良品种,这些品种通常具有更强的抗逆性和环境适应能力。同时,可以通过合理搭配不同熟期的品种,错峰播种,避免两种作物在关键生育期同时遭遇极端天气的胁迫。3)农民可以探索利用地膜覆盖、塑料大棚搭建等措施,改善小气候条件,提高作物的早期生长速度。4)加强与当地农业技术部门的沟通协作,及时获取天气预报信息,并根据专家的建议,灵活调整大豆和玉米的播期,最大限度地规避气象灾害带来的风险。
3.2 合理调整株行距,匹配土壤养分供给能力
株行距配置是影响陆良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为了更好地发挥土壤肥力的作用,农民应当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作物需求,合理确定种植密度。具体而言,在土壤有机质和速效养分含量较高的田块,可以适当增大种植密度,促进群体优势的形成;而在土壤肥力相对较低的地块,则应扩大株行距,减少植株间的竞争,确保每株作物都能获得足够的养分。在确定行距时,还应考虑大豆和玉米根系的分布特征,避免两种作物在土层中形成过多的根系重叠区,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壤的养分资源。
农民还可以探索利用更加精准的施肥技术,根据作物生育阶段和土壤养分动态,实施精准追肥,将肥料精准地输送到作物根区,提高肥料利用率,避免过量施肥带来的养分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土壤养分监测设备和植物生长模型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帮助农民及时掌握土壤肥力状况和作物需肥规律,从而更加科学地指导株行距调整和施肥管理。
3.3 构建多手段一体化病虫草害防控体系
陆良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要实现病虫草害的有效防控,关键在于构建一个多手段互为补充、协同作用的综合防控体系。农民要加强对复合种植模式下病虫草害发生规律的研究,准确把握其发生的时间、部位及影响程度,为制订精准的防控策略提供依据。在此基础上,要因地制宜地综合运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及化学防治等多种手段。例如,在农业防治方面,可以通过合理的耕作制度和田间管理措施,创造不利于病虫草害发生的环境条件;轮作、间作等方式有助于打破病虫草害的生活史,阻断其扩散蔓延;科学的水肥管理不仅能促进作物生长,提高其抗性,还能抑制某些病原菌的活动。生物防治则是利用天敌昆虫、微生物制剂等,通过生物间的拮抗作用来抑制病虫草害的发生发展。例如,可以释放寄生蜂、捕食性螨等害虫天敌,减少害虫种群数量;施用苏云金杆菌、木霉等微生物农药,可有效防治玉米螟、大豆炭疽病等病虫害。此外,可利用色板诱杀、频振式杀虫灯诱杀等物理防治手段,结合农业防治和生物防治,进一步提高防控效果。当然,在病虫草害暴发期,短期内大面积使用化学农药是不可避免的,但要严格按照安全间隔期和残留限量标准使用,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3.4 加强机械化配套,提升复合种植作业效率
面对陆良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机械化水平有待提升的问题,急需加快推进农机农艺融合,提高机械化作业效率。具体来说,要立足当地实际,围绕大豆玉米生产全程,系统开展机械化配套技术和装备的研发应用。1)在播种环节,可以研制适应带状复合种植模式的精量播种机,通过合理设计排种器结构和种子传输系统,实现大豆玉米的精确下种和一次性铺设滴灌带,不仅能提高播种精度和效率,还能节省劳动力成本。2)管理期间,可探索应用小型多功能中耕除草机械,根据作物生长状况和田间杂草发生情况,及时进行精细化管理。这类机械可灵活调节作业幅宽和除草部件,对畦面和行间进行精准松土除草,既能减轻农民劳动强度,又能为大豆和玉米构建良好的生长环境。3)在收获阶段,应重点攻关玉米大豆分时收获、低损耗脱粒等关键技术。可研发兼顾两种作物收获需求的联合收割机,通过优化割台高度、筛选镰刀转速等参数,实现大豆玉米的分别收获。同时,引入自动导航、路径规划等信息化技术,提高收获作业的精准度和智能化水平。4)鉴于陆良县地形起伏较大,还应注重发展适应山地丘陵的小型化、多功能农机具,并采用柔性可折叠机架等设计,增强机械通过性和作业灵活性。此外,积极推广农机深松、秸秆还田等机械化作业,不仅能够改善土壤结构,还将促进秸秆等有机质资源的原位利用,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
4 结语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是陆良县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农民增收、保障粮食安全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笔者深入剖析了当前陆良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优化播期选择、合理调整株行距、构建病虫草害综合防控体系、加强机械化配套等方面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这些措施的有效实施,将有助于提升复合种植模式对气候条件的适应性,提高土壤养分利用效率,实现病虫草害的绿色防控,提高生产作业效率,从而推动陆良县大豆玉米产业高质量发展。未来,陆良县还需在品种选育、土肥协调、机械智能化等方面持续发力,不断完善复合种植的技术体系,为实现农业绿色发展、助力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许祥云,保俊春,王乔常.浅析耕地“非粮化”现象的治理:以云南省陆良县为例[J].中国土地,2021(1):45-47.
[2] 岳小文,赵振平.关于加快陆良县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的建议[J].云南农业,2019(7):10-13.
[3] 王娟,闻高能.陆良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发展浅析[J].云南农业,2019(6):20-24.
[4] 闻其生,保月萍,何金秀.陆良县玉米制种产业现状及对策[J].云南农业科技,2022(4):33-35.
[5] 王成荣.陆良县山区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推广应用研究[J].乡村科技,2018(2):69-70.
(责任编辑:张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