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贺州市作为广西重要的水稻种植区域,水稻生产在其农业经济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近年来该地区水稻生产面临着多种病虫害的严重威胁。为保障水稻的稳产增产,基于贺州市水稻主要病虫害发生概况,提出监测预警、绿色防控、统防统治、科学用药等综合防控策略,并针对稻飞虱、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瘟病、稻纹枯病、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等主要病虫害类型归纳总结具体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 水稻;病虫害;防控策略;广西贺州市
中图分类号:S435.11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5.04.022
贺州市位于广西东北部,地理坐标为23°39′0″~
25°09′0″N、111°05′0″~112°03′0″E,属于亚热带南部季风气候区,具有日照充足、雨量丰沛、雨热同季、干湿季节明显、无霜期长的特点,为水稻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1]。作为当地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水稻在贺州市农业经济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仅是农民的重要经济来源,还是保障区域农粮供应链稳定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尽管如此,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和耕作方式的变化,贺州市水稻生产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病虫害威胁。稻飞虱、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等害虫频繁暴发,加上稻瘟病、纹枯病、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等病害的广泛传播,不仅直接导致水稻产量下降,还影响了稻米的质量安全。鉴于此,深入分析贺州市水稻病虫害的发生概况,探讨并提出一套科学、有效的综合防治体系。
1 水稻主要病虫害发生概况
贺州市虽然具备优越的自然条件,但水稻生产也面临着多种病虫害的威胁。据贺州市农业农村局发布的数据,截至2024年9月,水稻主要病虫害在全市各稻区均有不同程度发生。1)稻飞虱。据近期各县区调查及测报灯诱虫数据,田间各类型田加权平均残虫密度较往年同期略有下降,其中八步区百丛虫量最高152头,昭平县百丛虫量为1 200头;八步区于
9月19日测报灯下迁入高峰,诱虫量为83头,富川县9月1—15日灯下诱虫量为2 365头,迁入高峰为9月
12日,当日诱虫量为516头。昭平县于9月18日测报灯下迁入高峰,诱虫量为2 512头。当前的气候条件及田间环境适宜其滋生繁殖,加上北方回迁的外地虫源迁入补充,预计穗期田间虫口密度还会继续增大,后期暴发成灾风险较大。2)稻纵卷叶螟。当前田间幼虫百丛虫量一般为0.3~17.4头,个别田块38头,发生程度较2023年同期偏轻。3)水稻钻蛀性螟虫。据近期各地调查及测报灯诱虫数据,田间蛾、卵、幼虫并存,田间幼虫虫龄大小不一,世代重叠,平均每667 m2幼虫量588条,部分田块发生较为严重,平均每667 m2枯心率0.6%~3.5%。富川县二化螟灯下蛾量较历年同期明显增多,8月24日—9月15日,累计灯下诱蛾量4 192头。二化螟田间基数较往年有所增加,田间残留量大,预计第4代为中等发生局部偏重发生,第4代蚁螟孵化盛期为9月下旬至10月上旬,蚁螟盛孵期与贺州市晚稻破肚裂胎期相吻合,有利于蚁螟侵入为害。4)稻瘟病。前期发生程度为偏轻,主要发生区域为历史病区和感病品种组合种植区,叶瘟病叶率一般为0.8%~3.5%。昭平县调查病叶率0~8.21%,一般0.05%~4.13%,现早晚露水和雾气将加重,利于稻穗瘟的发生为害。预计晚稻穗瘟中等偏轻发生,穗瘟流行期为9月下旬至10月中旬。5)水稻纹枯病。9月温湿环境利于该病发生,当前发生程度为中等,在贺州市稻区普遍发生,平均病丛率6.1%,最高28.5%。预计晚稻中后期,荫蔽潮湿的环境、适宜的气温和雨水更利于纹枯病的发生蔓延。6)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受近期台风雨水的影响,贺州市局部稻田或历史病区发生细菌性条斑病。局部发病较重的田块细菌性条斑病病叶率最高达59.2%,一般为1.2%~9.3%[2]。
2 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控策略
2.1 监测预警
构建完善的病虫害监测预警系统是实现高效防控的基础。在各主要水稻产区依据种植面积、地形地势、历年病虫害发生热点区域,合理布局监测站点,配备专业植保人员定期深入田间地头,精准调查记录水稻病虫害的发生种类、数量、危害程度等关键指标数据。同时,引入智能虫情测报灯、病菌孢子捕捉仪等先进设备,结合物联网技术,实现数据的实时自动采集与传输。通过大数据分析平台,对海量监测数据进行深度挖掘与模型构建,以此精准预测病虫害的发生发展趋势,并借助短信、农业APP等多渠道及时向农户推送预警信息,为后续防控措施的制定与实施争取宝贵时间。
2.2 绿色防控
贺州市积极推行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策略,旨在通过综合手段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在生态调控层面,积极推广稻鱼共生、稻鸭共育等生态模式,利用鱼鸭的取食与活动习性,有效减少害虫滋生,同时其排泄物又为水稻提供天然肥料,优化农田生态环境。物理防治方面,大面积推广频振式杀虫灯,依据害虫趋光特性进行诱捕,配合黄板蓝板诱杀蚜虫等小型害虫,以及性诱剂精准诱捕特定害虫成虫,降低虫口密度[3]。生物防治中,保护蜘蛛、寄生蜂等本土天敌,同时引入有益昆虫,并推广使用枯草芽孢杆菌、苏云金芽孢杆菌等生物农药,从源头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与农田生态平衡,推动水稻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2.3 统防统治
统防统治是贺州市水稻病虫害防控的有效手段。通过建立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实行病虫害统防统治,实现防治工作的统一组织、统一时间、统一用药、统一防治标准。采取规模化、集约化的防治方式,提高防治效率,降低防治成本,减少农药使用量,保护生态环境。同时,加强防治技术的培训和推广,提高农民的防治意识和技能水平,确保防治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2.4 科学用药
科学用药是贺州市水稻病虫害防控的关键环节。在防治过程中,应优先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品种,避免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同时,根据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和危害特点,制订合理的用药方案,确保用药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用药过程中,应严格控制用药量、用药次数和用药时间,避免过量用药和滥用农药。此外,为提高农药利用率,贺州市积极引进推广先进喷雾装置,如静电喷雾器、弥雾机等,使得药物能够均匀附着于靶标表面,增强防治效果。
3 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
3.1 稻飞虱
稻飞虱是贺州市水稻生产中的主要害虫之一,其通过刺吸式口器吸食水稻汁液,导致植株光合产物分配受阻,营养物质输送减少,严重时可使水稻减产40%~60%。稻飞虱发生时,稻株下部叶片发黄,严重时整株枯萎,甚至出现倒伏现象,同时会传播病毒病,加重危害程度。在防治方面,选用抗虫品种、合理密植和科学施肥,提升水稻抗性;利用其趋光性,在稻田周边安装频振式杀虫灯诱捕成虫;通过保护蜘蛛、黑肩绿盲蝽等天敌昆虫来控制虫口数量;在若虫孵化高峰期使用70%噻虫嗪水分散粒剂3 000~4 000倍液喷雾防治,7~10 d后再喷施1次,以保证防治效果。
3.2 二化螟
二化螟幼虫蛀食水稻茎秆,初期造成水稻枯心苗,后期出现白穗,严重影响水稻的光合作用和养分传输,导致水稻产量大幅下降。在防治方面,实施冬闲田翻耕,破坏越冬场所;合理安排种植品种与时间,避开害虫危害高峰期;在成虫羽化初期设置性诱捕器,每667 m2放置3~5个,结合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在卵始盛期开始,释放赤眼蜂,每隔3~5 d释放1次,
连续放蜂3~4次,每次每667 m2释放10 000~
15 000头;在二化螟卵孵化高峰期至低龄幼虫期,使用40%四唑虫酰胺悬浮剂1 500~2 000倍液或1.8%阿维菌素乳油1 000~1 500倍液喷雾防治,若虫情严重,可间隔7~10 d进行第2次施药。
3.3 稻纵卷叶螟
稻纵卷叶螟在贺州市频发,幼虫吐丝将叶片纵卷成筒状,啃食叶肉,仅留表皮,导致叶片光合作用受阻,水稻生长发育不良,千粒重降低,影响水稻产量与品质。在防治方面,合理施肥,防止水稻贪青徒长;及时晒田,提升水稻抗虫性;利用成虫趋光性和趋化性,安装频振式杀虫灯与性诱捕器诱捕成虫;保护和利用稻螟赤眼蜂、拟澳洲赤眼蜂等天敌,在卵孵化初期释放赤眼蜂,每667 m2释放20 000~30 000头,多次放蜂;在卵孵化高峰期至幼虫3龄前,用15%茚虫威水分散粒剂2 000~3 000倍液喷雾防治,根据虫情可在7~
10 d后补喷1次,确保控制稻纵卷叶螟的危害。
3.4 稻瘟病
稻瘟病在贺州市时有发生,其症状表现多样。苗瘟发生于秧苗3叶期前,病苗基部变黑褐色,上部呈黄褐色或淡红褐色,严重时导致秧苗枯死。叶瘟在叶片上形成梭形、圆形或椭圆形病斑,有褐色边缘和中央灰白色,严重时叶片枯死。穗瘟则使穗颈变为褐色或黑褐色,造成白穗或瘪粒。在防治方面,选用抗病品种,合理密植与施肥,及时清除病残体;在水稻破口期前3~5 d,使用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喷雾,重点喷施水稻的穗部和上部叶片,连喷3次,每次间隔5~7 d。
3.5 稻纹枯病
稻纹枯病在贺州市水稻种植区发生较为普遍。发病初期,在近水面的叶鞘上出现暗绿色水渍状小斑,后逐渐扩大成椭圆形或云纹状病斑,中部呈灰白色,边缘呈暗褐色,严重时多个病斑融合,导致叶片枯黄、植株早衰。该病害使水稻光合作用面积减少,养分运输受阻,造成千粒重降低,产量损失严重。防治措施方面,合理密植、浅水勤灌、适时晒田,并增施有机肥和钾肥;在分蘖末期至孕穗期,病丛率为10%~15%时,采取5%井冈霉素水剂800~
1 000倍液喷雾防治,间隔6~7 d再用药1次;或使用24%己唑醇悬浮剂1 500~2 000倍液,在发病初期进行喷雾防治,重点喷施水稻中下部,每隔7~
10 d施药1次,连续防治2~3次[4]。
3.6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是贺州市水稻生产中的检疫性病害。其症状为叶片上初现暗绿色水渍状半透明小斑,后沿叶脉扩展成条斑,病斑上有黄色菌脓,干燥后呈鱼籽状小颗粒。病叶卷曲、干枯,严重影响光合作用和植株生长,导致水稻减产甚至绝收,且病原菌可随种子和病稻草传播,扩散迅速[5]。在防治方面,严格执行检疫制度,选用无病种子并消毒,如用强氯精浸种;在发病初期,使用20%噻唑锌悬浮剂300~500倍液或3%春雷霉素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喷雾防治,每隔5~7 d喷1次,连续防治3~4次。喷雾时要确保药剂均匀喷施到水稻叶片的正反两面,尤其是病斑部位[6]。
4 结语
水稻病虫害的防治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受气候变化、种植品种的更替、病原菌和害虫的变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未来仍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水稻病虫害发生规律的研究,不断探索和创新防治技术和方法,完善综合防控体系,提高防治效果和效率。同时,加强对农户的技术培训和宣传教育,提高农户的病虫害防治意识和科学用药水平,推动绿色防控技术的广泛应用,实现水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保障贺州市的粮食安全和农业生态环境稳定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贺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贺州市概况[EB/OL].(2024-09-06)[2024-12-22].http://www.gxhz.gov.cn/zshz/hzjj/t17378142.shtml.
[2] 贺州市农业农村局.2024年贺州市病虫情报第16期:晚稻穗期主要病虫害防治意见[EB/OL].(2024-09-24)[2024-12-22].http://nyncj.gxhz.gov.cn/xxgk/fdzdgknr/tzgg/t19052542.shtml.
[3] 杨建国.论水稻病虫害及其综合防控方法[J].农村科学实验,2021(32):115-117.
[4] 邹建华.试论水稻纹枯病的发生与防控技术[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3(3):142-144.
[5] 刘桂孙,王琴.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生和防治[J].种子科技,2024,42(2):110-112.
[6] 王光亮.谷子机械化栽培的方法及推广应用[J].种子科技,2024,42(11):149-151.
(责任编辑:张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