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广东省作为我国重要的水稻生产基地,在水稻生产中面临严峻的病虫害威胁。为有效防治病虫害,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实现水稻产业可持续发展,分析广东省水稻主要病虫害,重点探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及化学防治等多种防治技术,包括选用抗性品种、清除田间杂草和病残体、利用杀虫灯和色板诱杀、释放天敌昆虫及应用微生物制剂等。
关键词 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农业防治;广东省
中图分类号:S435.11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5.04.026
水稻是广东省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水稻生产对保障农粮供应链稳定、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水稻种植规模的扩大和气候变化的加剧,水稻病虫害发生日益频繁和严重,已成为广东省水稻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在水稻病虫害防治中,传统的单一化学防治方法虽能在短期内控制病虫害,但长期使用不仅导致防治成本上升、生态环境污染加重,还会引发病菌、害虫抗药性增强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探索和实施符合广东省特点的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对于提高防治效果、降低生产成本、保护生态环境及实现水稻种植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广东省水稻种植概况
广东省是我国重要的水稻生产基地,水稻作为广东省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在保障农粮供应链稳定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2023年,广东省粮食播种面积达
2 229 500 hm2,粮食产量1 285.19万t,其中稻谷产量高达1 096.89万t,占粮食总产量的85.3%[1]。然而,近年来广东省水稻病虫害问题日趋严峻,严重威胁水稻产量和品质,成为制约水稻种植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
2 广东省水稻主要病虫害
2.1 主要病害
广东省水稻主要病害有稻瘟病、水稻纹枯病、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及稻曲病等。稻瘟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可侵染水稻全株,严重时导致绝收,是水稻生产中最具毁灭性的病害之一。水稻纹枯病由立枯丝核菌引起,主要为害水稻叶鞘、叶片及穗颈,在高温高湿条件下易发生,可导致水稻减产20%~30%。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是由稻生黄单胞杆菌稻细条斑致病变种引起的细菌性病害,主要为害水稻叶片,严重时可导致水稻减产20%~60%[2]。稻曲病是由稻绿核菌引起的真菌性病害,主要侵染水稻穗部,不仅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还会产生毒素威胁人畜健康。
2.2 主要虫害
广东省水稻主要虫害有稻飞虱、稻纵卷叶螟、钻蛀性螟虫等。稻飞虱是一种迁飞性害虫,主要包括白背飞虱和褐飞虱,通过吸食水稻汁液和传播病毒病危害水稻,严重时可导致大面积水稻枯死。稻纵卷叶螟是水稻重要害虫之一,主要以幼虫卷叶取食,造成叶片枯萎,影响水稻光合作用,严重时可使水稻产量减少50%以上。钻蛀性螟虫主要包括二化螟、大螟及三化螟,主要以幼虫钻入稻茎为害,造成水稻出现“枯鞘”“枯心”“白穗”等症状,可导致其减产10%~30%[2]。这些虫害在广东省普遍存在,其发生和危害程度与气候条件、栽培方式及品种抗性等因素密切相关。广东省作为双季稻区,实行水稻连作,为害虫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来源,加之部分地区植物保护意识不足,使得虫害防控面临较大挑战。
3 广东省水稻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3.1 农业防治
3.1.1 选用抗性品种
选用抗性品种是广东省水稻病虫害农业防治主要措施之一。根据广东省农业农村厅的指导意见,为减少水稻病虫害的发生,应选用株高适中、株形较好、抗逆性强、适应性广及丰产性突出的水稻品种。例如,粤北稻作区可选用恒丰优金丝苗、泰丰优208、软华优1179及美香占2号等水稻品种;中北稻作区可选用青香优19香、野香优莉丝、华航香银针、19香、南晶香占及美巴香占等水稻品种;中南稻作区可选用软华优金丝、青香优033、禾广丝苗、南优占及华航51号等水稻品种;西南稻作区早季可选用恒丰优华占、广8优金占、五山丝苗、19香及粤禾丝苗等水稻品种,晚季则可选用五优1179、吉丰优1002、青香优19香、广泰优天弘丝苗及南桂占等水稻品种[3]。这些水稻品种不仅具有较强的抗病虫害能力,还兼具高产和优质的特性。
3.1.2 清除田间杂草和病残体
在广东省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中,清除田间杂草和病残体对病虫害防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具体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1)清除田间杂草是防治水稻病虫害的关键措施之一。杂草不仅与水稻争夺养分和生长空间,还为多种病原菌、害虫提供了栖息和繁衍的场所。在种植水稻前期,可采用深翻耕地和晒田等方式破坏杂草种子生存环境,减少杂草萌发。在插秧前3~5 d,实行水整地,不仅可清除已萌发的杂草,还能为后期病虫害防治奠定基础[3]。在水稻生长期间,可进行人工除草和机械除草,特别是在分蘖期要及时清除杂草。2)及时清理病残体对防治水稻病虫害具有重要意义。病残体是许多病原菌和害虫的重要越冬场所和传播源。收割水稻后,按照“即收即清”的原则,迅速清理田间秸秆和病残株。对于病情严重的稻株,应单独收集并进行深埋或焚烧处理,避免病原菌在田间残留和传播。同时,在冬春季节对稻田进行深翻,将残留在土壤表层的病残体翻入深层土壤,加速其分解,同时破坏病原菌和害虫的越冬环境。
3.2 物理防治
3.2.1 利用杀虫灯诱杀
物理防治是一种环保、高效的病虫害防治措施,对控制害虫种群数量起着重要作用[4]。利用杀虫灯诱杀是广东省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中的重要物理防治技术,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选择适当的杀虫灯类型。在广东省水稻病虫害防治中,普遍采用频振式太阳能杀虫灯。这种灯具有节能环保、自动控制的特点。注意选择具备雨控功能和光控功能的灯具,可以在雨天和白天自动关闭,提高使用效率[4]。2)合理安排杀虫灯使用时间。根据害虫活动规律,主要在3月和
9月上旬的夜晚开启杀虫灯。这个时期恰好是水稻主要害虫如二化螟等的成虫盛发期。每2.67 hm2安装一台杀虫灯,夜间诱杀成虫,可以有效减少虫口数量,减少产卵量,从而降低下一代幼虫的危害。
3.2.2 利用色板诱杀
利用害虫的趋色性,使用色板诱杀技术控制害虫数量,这种方法主要对飞行能力较弱的害虫如稻飞虱、叶蝉等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在水稻生长季节,尤其是害虫发生高峰期,可在田间安装黄色粘虫板或蓝色粘虫板诱杀害虫。根据害虫种类选择粘虫板的颜色,黄色粘虫板主要用于防治稻飞虱,而蓝色粘虫板对叶蝉类害虫防治效果更佳。粘虫板应安装在略高于水稻株高的位置,并定期更换或清理,以保持其黏性和诱捕能力。粘虫板的密度和分布也是影响害虫防治效果的关键因素,一般建议每667 m2安装3~5块,确保粘虫板在田块四周和中间均匀分布。为了提高诱杀效果,可以在粘虫板上涂抹少量昆虫信息素或糖蜜,进一步吸引害虫。应用色板诱杀技术,不仅可以直接减少害虫数量,还能够帮助农户监测田间害虫的种类和数量,为制订害虫防控方案提供依据。
3.3 生物防治
3.3.1 释放天敌昆虫
释放天敌昆虫是广东省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中的重要生物防治技术,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1)科学选择天敌昆虫。根据目标害虫种类选择适当的天敌昆虫,如针对水稻螟虫,主要释放赤眼蜂;针对稻飞虱,可释放捕食性天敌如草蛉或寄生性天敌如缨小蜂。2)把握天敌昆虫释放时机。通常在害虫的卵期或幼虫初期释放天敌昆虫,防治效果最佳。例如,在水稻螟虫成虫产卵盛期释放赤眼蜂,释放时应选择阴天或傍晚,避免阳光直射。3)确定天敌昆虫释放量和方式。天敌昆虫释放量需要根据害虫发生程度和天敌昆虫活性确定,可采用人工均匀抛撒或使用无人机释放等方式。例如,若水稻螟虫发生严重,可在成虫产卵盛期采用无人机释放的方式释放赤眼蜂,每667 m2释放2万~
3万头,每隔3 d释放一次,连续释放3次。
3.3.2 微生物制剂应用
应用微生物制剂防治水稻病虫害是一种环保、高效的方法,具体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1)针对水稻病害,可应用枯草芽孢杆菌和井冈霉素等微生物制剂进行防治。这些微生物制剂不仅能有效防治水稻病害,还能促进水稻生长,提高植株抗性。例如,在水稻分蘖至孕穗期,当水稻纹枯病发病率在30%以上时,可使用5%井冈霉素兑适量水喷雾,间隔7~10 d喷雾一次;对于稻瘟病,可在发病初期每667 m2使用
1 000亿·g-1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30~40 g兑适量水喷雾。这些微生物制剂可通过竞争营养和空间、分泌抗菌物质等方式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对水稻病害具有较好防治效果[5]。2)在水稻虫害防治方面,苏云金芽孢杆菌和绿僵菌等微生物制剂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这些微生物制剂主要通过产生毒素或直接侵染的方式杀死害虫。例如,在稻纵卷叶螟幼虫高峰期,可使用8%苏云金芽孢杆菌兑适量水喷雾;对于二化螟,可在幼虫低龄期使用10%绿僵菌兑适量水喷雾。这些微生物制剂具有较强的选择性,对害虫天敌和其他有益生物影响较小,有利于维持田间生态平衡[5-6]。在广东省双季稻种植模式下,连续使用微生物制剂可以有效抑制害虫种群数量的快速增长,降低虫害发生的风险。
3.4 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是广东省水稻病虫害关键防治技术,主要包括以下6个方面。1)选择高效低毒农药。在水稻病虫害化学防治中,优先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例如,针对稻飞虱,可选用烯啶虫胺、三氟苯嘧啶等药剂防治;针对稻纵卷叶螟,可使用茚虫威、乙基多杀菌素等药剂防治。2)注重农药轮换使用。为避免病菌、害虫产生抗药性,应选择不同作用机理的农药轮换使用。例如,在防治稻瘟病时,可交替使用三环唑类和咪唑类杀菌剂,以延缓病菌抗药性的产生。3)合理把握施药时机。根据水稻病虫害发生规律和农药特性,选择最佳施药时间。例如,防治稻飞虱,应在其若虫孵化高峰期,即水稻分蘖中后期施药,此时每100丛稻株若虫数量在1 500头以上时施药效果最佳;防治稻纵卷叶螟,最佳施药时间是在其卵孵化盛期,一般在6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防治水稻纹枯病,应在水稻分蘖末期至孕穗初期进行施药,此时病情发展较快,及时用药可有效控制病情蔓延;防治稻瘟病时,应在水稻抽穗前7~10 d进行预防性喷药,以保护新抽出的穗部免受侵染。4)严格控制用药剂量和浓度。根据病虫害发生程度和农药说明书,精确计算用药量。例如,防治稻飞虱时,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每
667 m2用量一般为15~20 g。5)选择合适的施药方法。根据病虫害类型和农药特性,采用不同的施药方法。例如,防治稻瘟病,可采用喷雾法进行施药。6)注意安全间隔期。严格遵守农药安全间隔期规定,避免农药残留超标。例如,4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的安全间隔期为15 d,因此临近水稻收获期要避免喷施4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
4 结语
广东省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及化学防治等多种方法的有机结合,不仅能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还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未来,应继续深化对水稻病虫害发生规律的研究,优化防治策略,提高防控效率,同时加强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并注重农民培训和技术推广,提高农民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意识和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保障农粮供应链稳定的同时,实现水稻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广东省乃至全国的粮食生产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李秀婷,陈伊纯,陈芃辰.将科技力量转化为粮食产量[N].南方日报,2024-07-30(A3).
[2] 彭绍辉.广州市增城区水稻栽培要点及病虫害防治技术[J].农业工程技术,2023,43(25):74-75.
[3] 黄飞娥.水稻主要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及其应用效果[J].种子科技,2024,42(14):118-120.
[4] 杨勋姣.水稻种植的关键环节与病虫害防治措施[J].种子科技,2024,42(13):128-130.
[5] 蒋金平.水稻种植技术与病虫害防治要点的研究[J].种子科技,2024,42(12):118-120.
[6] 周乐光.探讨水稻常见病虫害有效生物防治技术[J].农家参谋,2019(2):51.
(责任编辑:张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