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贺州市是广西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凭借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农业资源,贺州市水稻产业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近年来,贺州市持续推动水稻种植的现代化,积极推广优质高产水稻品种,优化栽培技术,为区域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为促进贺州市水稻产业长远发展,分析了贺州市水稻高产高效种植的关键技术要点,包括品种选择、高效育苗、秧苗移栽、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同时提出建立技术示范基地、定期开展技术培训等技术推广策略。
关键词 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广西贺州市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5.06.017
广西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光热资源丰富,年均气温21 ℃,降水充沛,为水稻种植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贺州市是广西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耕地资源丰富,水稻种植面积占全市粮食种植总面积的85%以上。近年来,贺州市通过应用高产高效的水稻栽培技术,推动区域水稻生产向现代化、集约化方向发展,不断提升水稻品质与产量。基于此,探究贺州市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的要点,以提升贺州市水稻生产效益,助力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
1 贺州市水稻种植概况
贺州市位于广西东南部,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贺州市年均气温21 ℃,年降水量1 600 mm,年日照时间超过2 400 h,适宜水稻的生长与发育。贺州市拥有6座水库、47条大小河流,以及数量丰富的自然水源,水资源年总量达到10.7亿m3,为水稻的生长提供了充分支持。该市粮食种植总面积为11.90万hm2,其中水稻种植面积约占85.7%,达到10.20万hm2,是主要的粮食作物。2023年,贺州市稻谷总产量为51.27万t,其中早稻产量为27.12万t,秋收稻谷产量为24.15万t。水稻种植主要分布在八步区、平桂区及昭平县等区域,这些地区以水田集中连片、土地肥力较高而闻名,为水稻生产提供了良好基础。近年来,贺州市在水稻生产方面积极推广高产优质品种和现代化栽培技术,区域内的水稻生产逐步向机械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推动了当地水稻种植的规模化与专业化,为水稻种植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2 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要点
2.1 品种选择
选择优质的品种是实现水稻高产的基础,应优先选用根系发达、穗大、籽粒饱满、分蘖力强、抗逆性强的水稻品种[1]。在八步区、平桂区等集中连片种植区,适宜选用高抗病虫害、稳产优质的中熟籼稻品种,如野香优莉丝、广8优郁香等。在昭平县的丘陵地带,应选用耐瘠薄、分蘖能力较强的品种,如好香优金星丝苗、野香优巴丝等。在钟山县水源条件较好的稻田,推广雅香优龙丝苗等优质稻品种。为了避免种植单一品种带来的风险,可以在同一地区种植多个品种,以提升整体种植稳定性。
2.2 高效育苗
2.2.1 苗床准备
苗床应位于地势平坦、排灌条件良好且靠近水源的区域,土壤质地以壤土或黏壤土为宜。苗床面积一般为大田面积的8%~10%,深耕20~25 cm后耙平,整形成宽1.2 m、沟宽30 cm的苗床。施肥以腐熟有机肥为主,每平方米施用5 kg腐熟厩肥,并加施50 g过磷酸钙、20 g硫酸钾[2]。苗床耕作完成后浇透底水,覆盖1 cm的过筛细土,保证土壤疏松透气。为预防病害,在播种前5 d均匀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进行消毒处理。
2.2.2 种子处理
种子处理需要经过精选、浸种和催芽。通过盐水选种法去除瘪粒和杂质,浓度控制在1.13 kg·L-1,漂浮的种子全部淘汰。用清水冲洗3次后浸泡48 h,水温控制在30 ℃左右,每8 h换水一次以防发酵[3]。浸泡后用50 ℃温水浸种10 min进行杀菌消毒,再用清水冲洗并捞出。种子催芽时将其摊放在稻草垫上,覆盖湿布保持湿度,温度控制在28~32 ℃,催芽3 d至露白率在85%以上即可使用。
2.2.3 播种
播种量根据品种和苗床面积确定,一般每平方米播种150~200 g种子。播种时应均匀撒播,种子间距控制在0.5 cm以上,避免过密影响出苗。在播种完成后覆盖0.5 cm厚的过筛细土,保持土壤湿润但不积水,随后盖上透光薄膜以保温保湿,薄膜距离种子
2 cm。控制苗床湿度在70%~80%,日间温度保持在25~28 ℃,夜间温度保持在20~22 ℃。
2.2.4 苗期管理
苗期管理需要根据幼苗生长情况适时调整温湿度和水肥管理。在齐苗期揭去薄膜,白天温度保持在25~30 ℃,夜间保持在18~20 ℃。苗床需要保持浅水层湿润状态,每日早晚喷洒细雾水,控制相对湿度在70%~80%[4]。幼苗2叶1心期追施分蘖肥,每平方米用2 g尿素兑水5 L喷洒,3叶期后喷施0.5%磷酸二氢钾溶液1次,促进壮苗形成。每5~7 d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预防病害,确保幼苗健壮生长。
2.3 秧苗移栽
秧苗移栽需要在适宜时期进行,贺州市早稻通常在5月中旬移栽,晚稻在7月上旬移栽,以实现“低位分蘖、早生快发”。移栽采用“四不插、四插”技术,其中“四不插”指不插拳头秧、不插脚窝秧、不插窝脖秧、不插隔夜秧,“四插”指匀插、直插、浅插、稀插。移栽时需要注重浅插操作,控制秧苗入土深度在1.2 cm左右,确保秧苗通气良好,促进分蘖增多。移栽密度根据地力水平确定,行株距控制为30 cm×18 cm或33 cm×15 cm,每穴插秧3~5株。秧苗选用2.5~3叶期健壮苗,株高15~18 cm,根系完整且无病害。在移栽前3 d应排干田水,以利操作,在移栽后2 d内浅灌水3 cm,维持水层稳定,确保秧苗快速返青和分蘖。为避免秧苗移栽过程中土壤脱水的影响,可在移栽前将根系蘸含0.1%吲哚乙酸的泥浆,增强根系活力,提高成活率。
2.4 田间管理
2.4.1 施肥
施肥应结合贺州市土壤肥力水平及水稻生长需求,采用“基肥为主,追肥为辅”的原则。基肥施用量占总肥量的60%,在整地前每667 m2施腐熟有机肥1 500~2 000 kg、尿素5 kg、过磷酸钙25 kg、硫酸钾10 kg,均匀翻耕混入土壤。分蘖期追肥在移栽后7~10 d进行,每667 m2施尿素8 kg,以促进分蘖;孕穗期追施穗肥,每667 m2施尿素6 kg、硫酸钾8 kg,增加穗粒数;灌浆期追施粒肥,每667 m2喷施0.3%磷酸二氢钾溶液50 L,提高籽粒饱满度。全生育期氮、磷、钾肥的比例控制在2.0∶1.0∶1.5。
2.4.2 灌溉
水稻生长期间需要结合其生育阶段实行科学灌溉。移栽返青期保持浅水层2~3 cm。分蘖期采用间歇灌溉,保持“湿润—干燥—浅水”的循环,每次灌水深度为3~5 cm,促进分蘖与根系发育。拔节孕穗期维持浅水层3~5 cm,避免水分胁迫。抽穗开花期控制水层深度在3 cm,灌水时间避开高温时段,保持田间湿润直到成熟期[5]。黄熟期实行间歇灌溉,控制土壤湿润而不积水,收割前5~7 d排水晒田。全生育期灌水总量为80~100 m3·hm-2,灌溉水质要求pH值6.5~7.5,避免使用含盐量高的水源。
2.4.3 除草
在贺州市水稻种植中,田间易生长稗草、异型莎草等杂草,与水稻争夺土壤养分和水分,对水稻正常生长造成影响,因此需要及时清除杂草。在移栽后3~5 d,每公顷用50%丁草胺乳油1 500 mL,兑水450 L,用喷雾器均匀喷洒于田间,保持浅水层2~3 cm,以防药液流失。直播田需要在播种后3 d进行封闭处理,每公顷用50%苄嘧磺隆可湿性粉剂225 g,兑水450 L均匀喷雾。除草剂施用应严格遵循安全间隔期要求,避免影响后续管理作业。
2.5 病虫害防治
2.5.1 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主要通过非化学手段,利用物理方法直接干预病虫害的发生与传播,达到控制害虫数量的目的。田间可安装频振式杀虫灯,每公顷设置15~20盏,开启时间为黄昏至凌晨,每晚工作时间控制在6~8 h,用于诱捕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害虫[6]。对于稻瘟病,可通过设置遮阳网减少强光和雨水对植株的直接冲击,遮阳网孔径为1~2 mm。在田埂和田间设立黄色黏虫板,每公顷悬挂60~80块,板面涂抹黏性强的无毒胶体,用于捕捉飞翔害虫。随着温湿度的变化,适时调整设备的数量和位置,以提高捕捉效率。还可通过在稻田的外围布置电网设施进行保护,以防止鼠害、鸟害和其他动物对水稻的破坏。电网网格大小为5 cm×5 cm,电流可调。
2.5.2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通过利用自然界中的天敌及生物农药来控制病虫害的发生,能够有效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维护生态平衡。在稻田中释放赤眼蜂,每公顷释放量为5万头,分2~3次投放,用于控制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的种群扩展。在稻飞虱高发区域,田间设置鸭田放养系统,每公顷放养鸭苗120~150只,捕食稻飞虱和杂草种子。喷施苏云金杆菌制剂,每公顷使用20%可湿性粉剂4~6 kg,兑水600 L均匀喷洒叶面,靶标害虫为稻纵卷叶螟。对于纹枯病,田间施用木霉菌剂,每公顷施用量为8 kg,喷洒至植株根茎部位,间隔7 d喷洒1次,共喷洒2~3次。使用这些生物防治方法时,需要根据田间具体病虫害情况和气候条件,合理选择方法及控制时间和频次,确保生物防治的作用有效发挥。
2.5.3 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是水稻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手段,能够在短期内有效遏制病虫害的蔓延,保障水稻的高产稳产。为了有效控制水稻的主要病虫害,化学防治需要遵循精准施药的原则。防治稻飞虱使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每公顷施用量为150 g,兑水450 L,均匀喷洒于叶片下部。防治稻纵卷叶螟选用5%甲维盐乳油,每公顷用量200 mL,兑水600 L进行叶面喷雾,施药时间为害虫卵孵化盛期。稻瘟病发病初期可喷施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每公顷用量150 g,兑水500 L,施药间隔7~10 d,连续施药2次,施药时应注意田间湿度,避免施药过后水层过深,影响药效。防治纹枯病选用25%井冈霉素水剂,每公顷施用量750 mL,兑水500 L喷洒于植株基部。对于多种病虫害并存的情况,可使用复合型杀虫剂和杀菌剂进行联合施药,操作时保证施药均匀覆盖,防止遗漏。
3 栽培技术推广策略
3.1 建立技术示范基地
贺州市应以技术示范基地为依托,推进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1)示范基地选址应在八步区等水稻主产区,结合区域特点设置试验田,用于验证优质品种、绿色防控技术等关键技术。2)每个基地建立技术档案,详细记录作物品种、产量等信息,为推广提供支撑。3)基地应与科研单位、种业公司合作,引进适宜品种和技术,保证基地试验中技术的先进性。
3.2 定期开展技术培训
为有效推广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贺州市应定期开展技术培训。1)每年可开展至少3次针对不同人群的培训班,培训对象主要为水稻种植户、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等。2)培训班可采用专题讲座、田间示范等形式,邀请专家现场解答农户的疑问,确保学员在学习中能理解技术要点。3)培训后期设置农技员一对一指导服务,每年定期进行回访与复训,确保农户能将所学技术灵活应用。
4 结语
贺州市在水稻种植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不断推广和应用,贺州市的水稻产业正在向高效、绿色、可持续方向发展。随着技术的进一步普及与完善,贺州市将在提升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同时,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实现农民收入的稳步增加。推动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的深入应用,不仅有助于提升贺州市的农业竞争力,也为广西乃至全国水稻生产模式的创新提供了宝贵经验。
参考文献:
[1] 徐德坤.贵州山区水稻种植技术与施肥及病虫害防治方法[J].农村实用技术,2023(11):113-114.
[2] 严锦辉,黎梦维.水稻栽培技术存在问题及提高水稻种植效益的措施[J].种子科技,2024,42(3):149-151.
[3] 刘杨,涂红伟,廖明霞.水稻苗期的种植管理技术探讨[J].黑龙江粮食,2023(5):23-25.
[4] 黄国生,朱燕燕,黄小兰,等.绿色水稻种植技术的推广路径探究[J].当代农机,2023(12):83-84.
[5] 唐文言.优化水稻种植技术及提高种植效益的措施[J].河北农机,2024(8):148-150.
[6] 俸平康,孙其华,李思祥,等.云南景谷湿热地区烟后杂交稻旱种高产高效种植技术[J].农村实用技术,2023(12):106-108.
(责任编辑:张春雨)
作者简介:梁娟(1971—),中专,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业技术推广。E-mail:219395775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