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社会身份与公私界限的平衡:安全通信设备发展历程的社会性回顾

known 发布于 2025-08-11 阅读(324)

【摘要】技术的价值取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技术使用的社会语境和方式,安全性通信技术在公共领域与私人空间的划分与互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何规范安全通信设备的适用范围,在维护公共安全和保护个人隐私间找到平衡,成为值得探讨的问题。将黑莓手机作为安全通信设备的代表,讨论了其安全性定位的出现和发展,以及社会对其接受状况的变化,分析了市场化、隐私性、公共性等因素在安全通信技术社会身份变化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数字化治理当中隐私保护与公共安全之间的平衡性问题,并对当代社会治理中面临的此类矛盾给出可参考的解决思路和发展方向。

【关键词】黑莓手机;安全通信设备;公私界限;隐私保护;数字化治理

一、引言

在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安全性的出现是主体间界限划分的重要标志,也是技术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方面。长期以来,公共性与私人性是存在于技术发展过程中的一对矛盾关系,隐私保护与公共安全的范围与尺度也是相关技术发展和应用过程中需要平衡的重要问题。社会在不同发展阶段对技术的选择和接受是在特定的社会语境和文化背景中完成的。[1]技术的价值和效用不仅取决于其物理特性和功能,更是由其在特定应用环境中的社会建构和文化评估所决定的。[2]在公共领域,技术常常被视为增强公共沟通和信息共享的工具,而在私人空间中,技术则可能被用来保护隐私和维持亲密关系。[3]公共领域的技术通常强调透明度、开放性和共享性,这些特性促进了公众参与和集体行动[4];然而,在私人空间,技术的选择和使用更多地围绕个体隐私、个人表达和身份认同展开。[5]

现有研究主要聚焦于公共数据开放与个人隐私保护之间的冲突关系。随着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的普及不仅改变了用户的沟通方式,也重新定义了移动技术在私人空间中的作用[6],公共领域的信息隐私问题日渐突出[7]。目前已有研究指出,公共数据的开放往往伴随着个人隐私被侵犯[8],曾经界限清晰的公私边界开始失衡[9]。数字时代的网络治理需要实现公共领域利益和私人数据保护的平衡。[10]现有理论认为,治理公共领域与私人空间信息的失衡需要凝聚公平公正的共同价值观[11],变革互联网治理体系[12]。在实践中,公共数据与个人隐私的冲突主要呈现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有学者认为,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应注重个人隐私保护[13],但过度使用个人信息往往导致对隐私权的侵犯[14]。如何实现公共领域与个人隐私的平衡仍存在一定的研究空白。

传统的公共领域与私人空间的二分法限制了研究的思路。本文采用动态视角,以黑莓手机为例探讨了技术在公共领域与私人空间之间的博弈,通过分析黑莓手机技术社会身份的演变,研究社会文化价值对技术选择和接受的影响。2006年,黑莓占据了美国移动通信市场48%的份额,但到了2016年第四季度,黑莓手机全球市场份额已降至0。[15]黑莓手机从公共领域安全的代名词成了私人空间的侵犯者,从获得广泛接纳到被市场边缘化,体现了社会语境在技术接受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黑莓手机在社会价值观的影响下被选择也被抛弃,不仅是市场力量和技术发展的自然结果,更是社会文化价值和公众期望变化的直接反映。[16]黑莓手机从崛起到衰落的过程,揭示了技术变化对社会的冲击,展现了技术接纳需要考虑公共空间和私人领域的平衡,也为数字化时代的公共领域治理提供了一种思路。

二、安全通信的创新:黑莓手机的源起与被“神化”

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是社会互动和文化构建的结果。[17]互联网时代的技术普及中,用户的需求和社会文化背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商务精英阶层对安全通信的需求推动了设备的创新,也造就了黑莓手机的社会认同。这种双向互动体现了技术与社会之间复杂的建构关系。黑莓设备通过技术创新主导了社会的变革,成为当时社会进步的一大驱动力。黑莓的全键盘和推送电子邮件服务不仅提升了通信效率,还改变了人们处理信息的方式。通信安全的技术特性使得黑莓成为商务精英的首选设备,进而推动了整个社会对即时通信技术的接受和依赖。黑莓设备的普及使得工作与私人生活的界限变得模糊,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处理工作邮件和信息。这种随时在线的状态不仅改变了传统的办公场所概念,还引发了信息过载和隐私保护等新的社会问题。黑莓设备作为一种新的媒介形式,重新定义了人们的时间和空间观念,深刻影响了社会结构和文化模式。

(一)黑莓手机的源起

20世纪90年代,全球手持设备行业竞争空前激烈,各大品牌都在专心开发新技术以期进入手持联网设备领域,但由于网络设施不完备等技术限制,几乎所有尝试都以失败告终,真正意义上的联网手机功能难以实现。1999年,黑莓母公司RIM(Research in Motion)推出了BlackBerry 850,这款手持设备的主要功能是接收和发送电子邮件以及二向寻呼[18],具有效率高、成本低、全球覆盖、安全性高等优点。这款设备大大提升了即时通信和信息管理的速度和效率,方便随时随地处理消息,一经推出就广受商务人士的好评。

黑莓手机在商业界的推出和普及是商业通信技术的一次革命。21世纪初,拥有黑莓手机是成功和专业的象征。黑莓的端到端加密技术和企业级安全措施使得敏感信息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安全传输,减少了数据泄露的风险,极大地促进了全球化和即时通信的发展。高度的安全性使得黑莓手机在企业管理和金融行业中备受推崇,成了商业精英阶层的首选工具。黑莓手机不仅在安全性上树立了行业标杆,还通过独特的功能和设计赢得了众多商业人士和企业的青睐,黑莓一时间成了高效、可靠通信的代名词。

(二)黑莓手机被“神化”

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会的变革和组织方式,现代社会越来越依赖于技术系统来管理和应对各种风险。[19]技术在关键时刻占据支配地位,在提升公共安全应急处理能力方面具有决定性作用。在“9·11”事件中,黑莓手机的技术优势显著提升了信息传递的速度和准确性,帮助救援人员在混乱中保持清晰的沟通,从而有效组织和协调救援行动。在危机中,黑莓手机不仅是信息传递的工具,更是公共安全体系的一部分。黑莓的即时通信功能打破了传统的通信障碍,保障了信息流通,帮助政府和企业有效应对危机。技术首次在公共领域展现出稳定可靠的特性,在自然灾害和公共安全事件中确保了信息的即时传递和协调响应,极大提升了公共安全和危机处理的效率和效果。

2001年9月20日,“9·11”恐怖事件发生一周后,《纽约时报》发表了一篇名为《黑莓手机让电话失灵时也能保持联系》的报道。采访中提到,从恐怖袭击中生还的费德曼女士说:“我一手拿着移动电话,但它毫无用处,另一只手拿着黑莓,它是我那天的生命线。”[20]当客机撞上世贸中心时,纽约地区的常规通信基本瘫痪,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寻呼机都因严重超负荷而无法使用,美国国内通信频道几乎全军覆没。但黑莓不依赖于受到破坏且流量巨大的蜂窝电话系统或本地电话网络,而是拥有一个专用数据通道来收发邮件,这使得黑莓手机的网络不仅没有受到影响,而且能在紧急情况下顺畅使用。当时许多政府机构和私营企业依赖于黑莓的电子邮件和消息功能来协调应急响应和恢复操作。黑莓设备能够在其他通信设施瘫痪时,通过其加密的电子邮件系统保持通信。在“9·11”事件发生当天,国防部长切尼使用黑莓成功进行了无线互联,及时接收了关于灾难现场的实时信息,从而得以发布救援指令。黑莓独有的邮件传输技术并不因语音通信网络的堵塞而受到影响。事后,美国媒体对黑莓手机评价道:“9·11因它而改变!”[21]

在“9·11”事件发生之前,黑莓手机就已经以安全性和物理键盘等功能吸引了大量企业用户,“9·11”之后,美国对安全可靠的通信系统的需求显著增加。由于黑莓在应急事件中的出色表现和在电子邮件服务方面的创新,进一步推动了自身在政府和企业市场的普及。黑莓手机一时风头无两,成为2000年代中期至2010年代初期商务通信的代名词。持有黑莓手机在早期是一种成功和专业的象征,金融巨鳄与政界精英为其背书,技术与社会在互动中合二为一,二者在一个动态的、非线性的互动过程中相互塑造。黑莓手机的普及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提高了工作效率,还促进了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独特的BBM服务开启了即时通信的新纪元,技术与社会的互动在这一时期构成了良性循环。

黑莓手机在2001年“9·11”事件中发挥的关键作用进一步巩固了其安全神话。当传统通信手段受限时,黑莓手机依然能够保持信息流通,帮助政府和企业有效应对危机。这一事件不仅彰显了黑莓手机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也让其在公共领域和紧急服务中得到了广泛认可和应用。信息技术在提升公共事务管理效率、保障公共安全方面展现了巨大潜力,推动了公共领域向更高效、更安全的方向发展。

三、商业扩展与技术普及:安全性能耦合与公私边界失衡

现代化的公共领域依赖于高效和安全的信息交流机制,信息技术的发展显著提升了公共事务管理的效率。黑莓手机凭借其卓越的安全技术,迅速赢得了大众的接受和追捧。黑莓手机成为政府机构、医疗急救、灾难应对等需要高度信息安全的公共领域的首选通信工具。黑莓手机的安全技术不仅影响了信息的传递方式,也塑造了信息的内容和性质。通过确保信息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黑莓手机提高了信息的可信度和可靠性,对公共领域中的信息交流至关重要。特别是在危机时刻,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决定了应急响应的效果和效率。[22]

(一)安全性能的耦合

在公共空间中,信息的交流和行为的展示受到一定的约束和规范,以保护个体的私人生活不被无端侵扰。相对地,在私人领域中,个体享有更高程度的自由来控制信息的流出。因此,隐私安全不仅是一种保护机制,也是区分公私领域的社会标识。[23]以黑莓手机为代表的智能手机的普及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社会整体的信息安全水平,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黑莓手机的加密特性被一些用户用于规避法律监管,私人权利可能凌驾于公共权力之上,引发了对公共安全和监管的担忧。[24]

媒介在特定物理空间中的使用状况不仅反映了使用者的使用心理,同时也揭示了媒介的不同性质。[25]随着信息安全在全球范围内日益受到关注,企业和政府对数据保护的需求空前迫切,黑莓手机依靠其加密技术和安全性优势迎合了时代需求,从而大获好评。这一时期的技术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公共领域的演进,使其受益良多。黑莓技术因其卓越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迅速在公共领域中获得认可,成为该领域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推动力。2005年,RIM公司有400万用户,其中超过20万用户为美国政府官员,美国国会每年花费1000万美元购买黑莓的电子邮件服务。凭借独特的电子邮件传输功能、实体键盘设计以及高效的安全措施,黑莓手机广受美国政商界的欢迎,美国总统、部长级官员、国会议员等都是黑莓手机的忠实用户。黑莓在当时被视作专业的标志,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举着它说:“我的生活离不开黑莓手机。”[26]

对商务人士来说,随时随地接收和发送电子邮件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和信息的流动性,黑莓手机作为移动电子邮件服务终端为商务通信领域带来了革命性改变。同时,黑莓设备以安全性闻名,加密邮件系统对需要处理敏感信息的企业用户来说尤为重要。这种对安全的重视加深了企业和政府机构对黑莓技术的依赖。随着黑莓在商业界的普及,它逐渐成为一种社会地位的象征。拥有黑莓设备意味着拥有一份稳定而体面的工作,需要随时与他人保持沟通和联系。2008年,黑莓市场份额达到巅峰,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约20%被黑莓占据。[27]2010年,黑莓在北美智能手机市场占有率登顶,同时将目标市场从高端商务用户扩展到更广泛的个人用户。面对市场的快速变化和触摸屏技术的兴起,黑莓跟风推出了触摸屏版本。此外,在中国,黑莓与中国移动合作推出了定制版BlackBerry Curve 8910,这是黑莓针对个人客户市场的首款运营商定制手机。[28]

(二)公私边界失衡问题

黑莓手机在公共秩序与个人隐私的冲突中对信息的无差别保护导致了公私边界的失衡。隐私不仅仅关乎个人信息的保护,更是一个平衡个人与集体需要的社会价值的决策过程。[29]技术安全的实施必须平衡个体权利保护与公共秩序维护之间的关系。当个体隐私与公共安全的需求发生冲突时,社会对隐私权的评价和接受度可能会根据具体情境而变化,进而影响技术产品的市场接受度和社会地位。在设计和实施安全技术时,必须权衡技术对个体自由的潜在侵犯与对公共安全的贡献。[30]黑莓手机在处理公私秩序中隐私权的功能时出现了失衡,这种失衡导致社会对这一品牌的功能和价值重新评估,最终促使黑莓手机逐渐被市场边缘化。

黑莓手机的高安全性确保了信息在传输过程中的高度安全,这一方面保障了信息的私密性和完整性,另一方面给社会信任带来挑战。技术既不是好的,也不是坏的,更不是中性的。[31]在“9·11”事件中,公共利益的保护得益于黑莓手机的安全性,但所谓“安全”,不仅是关乎个人信息不被泄露的技术问题,更是一种社会结构的平衡。社会身份在不同的信息流通环境中转移和重构,同时存在于公共空间安全和私人信息安全,隐私扮演着划分边界的关键角色。[32]然而,随着黑莓技术的普及和大众化,隐私性的社会功能开始出现变化。当普通消费者也能够享受到之前只有精英群体才能接触到的高度隐私保护时,公私之间的界限逐渐变得模糊。

四、从安全标杆到市场边缘:黑莓手机的功能转移

黑莓手机最初定位于特定的小众市场——精英群体。这些用户高度依赖黑莓手机提供的实时电子邮件收发功能,并且极其重视其所提供的高安全性。对精英阶层而言,黑莓不仅是一种通信工具,更是高端身份的象征。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技的发展,社会和消费者的需求发生了显著变化。原本独特的功能在技术上未有大的改变,却在新的社会语境中被重新解读和应用,一度被骚乱分子利用来规避监管。这种由高端象征到潜在问题的转变,反映了技术在公共领域与私人空间的博弈中的被动角色。

(一)冲突加剧:伦敦骚乱与被遗弃的黑莓

黑莓将其安全性技术产品的推广视为一种符合技术发展惯性的必然策略,这种做法并非偶然,而是建立在对市场需求和技术趋势的认知之上。通过对黑莓手机的技术考古可以看到社会结构和文化价值不仅能塑造技术,还会反过来被技术影响。黑莓手机在社会精英群体中被赋予特定的文化意义,进而影响了该群体的身份构建和社会实践。商业精英的选择成就了黑莓的社会地位,同时黑莓的成功又加强了使用者内部的身份认同。但是,随着社会网络的拓展和信息的普及,人们对技术的期待也在不断变化。虽然黑莓的高安全性依旧被某些特定群体看重,但其在广泛市场中的吸引力逐渐减弱,社会身份的象征意义也相应发生了变化。

2011年,黑莓手机再次卷入了社会事件,不同于10年前“9·11”时的风光,在2011年的伦敦骚乱中,拥有较强加密功能的黑莓手机成为骚乱分子的“帮凶”,英国《卫报》直指“黑莓手机在伦敦骚乱中发挥了关键作用”[33],以安全著称的黑莓手机给社会带来了不安全因素。伦敦数百名年轻暴徒凭借黑莓手机进行串联、协调攻击行动,使骚乱总是跑在警方前面一大步。由于黑莓手机价格相对低廉,同时手机内置的“黑莓信使”(BlackBerry Messenger)功能可以建立群组群发信息,而且不收取任何额外费用,当时在英国年轻人之间非常流行。2011年的一项调查显示,37%的英国青少年拥有黑莓手机。[34]骚乱分子通过“黑莓信使”功能进行即时通信,组织暴力活动,策划攻击对象,互通警察方位,并实时商量下一步行动计划[35]。使用“黑莓信使”功能需要交换手机的个人识别码,通常只有群组内部人员才能收到消息,因此警方很难进入加密的通信网络追查消息来源。在这次伦敦骚乱中,信息的流动性程度远高于以往,以“黑莓信使”为代表的加密通信所带来的信息流动给社会造成了巨大影响。[36]

黑莓手机的加密通信技术并没有按照创造者的预期来使用。在这次事件中,黑莓原本的加密即时消息服务被广泛用于组织抗议和协调行动,社会行为者对技术重新赋予了意义。黑莓手机传递出的信息营造了恐怖氛围,加剧了普通市民的恐慌。技术一旦进入社会领域,它的使用方式会受到广泛的社会、文化和政治因素的影响。技术不仅是社会变化的催化剂,同时也是社会、文化和政治力量塑造的产物。这一时期的黑莓手机已然实现了从精英市场到大众市场的转向。黑莓不再是技术先进、价格昂贵的代名词。简化型的黑莓手机价格远没有想象得那么贵,骚乱中的失业年轻人都可以负担得起黑莓手机的费用,同时5英镑的月费也很廉价,几乎人人都可以承担得起。[37]

价格低廉、信息高度加密的黑莓手机给公共领域带来的风险已初露端倪。加密设备的普及和易获得性使得黑莓在伦敦被骚乱分子用于谋划反社会行动。加密技术一方面为个人隐私提供了有效保护,另一方面也为潜在的犯罪活动和反社会行动提供了便利。加密设备的普及既增强了个体的隐私保护能力,也削弱了公共领域对信息流动的控制力,增加了社会管理的难度。[38]信息加密虽然保护了使用者的隐私,但也意味着公共领域的让步。哈贝马斯指出,公共领域是一个开放的、供公众自由讨论和辩论公共事务的空间。[39]然而,私人空间的不断扩张往往以公共领域的缩减为代价。当信息加密技术使私人通信变得更加隐秘时,公共领域的信息透明度和开放性必然受到影响,公共讨论和社会监督的有效性也因此降低。

(二)圈层转移:安全性与市场接受度的博弈

尽管黑莓手机在安全性方面依然保持着优势,但随着时代的变化和消费者需求的转变,大众开始追求比单纯的安全性更多的功能和体验。其他品牌不仅能够提供同等甚至更高的安全性,还能满足用户在多功能性、便捷性和创新性方面的需求。因此,黑莓在大众接受度上逐渐走了下坡路。黑莓手机依赖安全性作为其主要卖点大获成功,而忽视了旧技术普及之后消费者对新技术的需求。当市场上出现了具备更先进操作系统、更优用户界面和更丰富应用生态的智能手机时,黑莓曾经的技术优势已经荡然无存了。虽然黑莓的安全技术在某一时期内被视为行业标准,但随着消费者偏好的转变和竞争对手的创新,这一技术特性不足以支撑整个品牌的持续成长。早期的黑莓手机主要聚焦于邮件通信和基本的互联网功能,虽然这为企业用户提供了高效办公和通信工具,但也导致黑莓在个人娱乐、生活应用等方面只能提供相当有限的选择。相较于后来的智能手机,黑莓手机缺乏多媒体功能,如相机、音视频播放等必备软件,这限制了黑莓手机在商务领域之外的消费市场的扩展。黑莓老旧的市场定位成为其吸引普通消费者的一大障碍。曾经红极一时的物理键盘虽然对商务人士而言是一大优势,但随着触屏技术的发展和用户对于触屏操作的偏好增加,物理键盘开始成为一种局限。触屏技术提供了更灵活的用户界面设计和更丰富的交互方式,而黑莓在这方面的适应和转变较慢。随着iOS和Android平台的应用,智能手机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功能和更吸引人的用户界面。早期的黑莓设备并不兼容这两种平台,只能眼睁睁看着市场份额被对手占据。

在智能手机逐渐普及的过程中,市场需求逐渐从严肃的商务通信转向了娱乐和社交,安全性不再是最吸引消费者的卖点。同时,黑莓手机的安全程度也值得被画上一个问号。黑莓手机使用的安全加密措施是实行邮件信息在从邮件代理服务器到手机终端的传递过程中端到端加密。这一措施看似安全,但是用户通信、邮件及信息内容全部存储于位于加拿大的RIM公司服务器内,因此所有用户对RIM公司来说无秘密可言。[40]2010年8月,阿联酋、沙特阿拉伯、德国、印度等多个国家因为安全问题纷纷封杀黑莓手机:这些国家或是颁布禁令,或是发出警告,部分或者全面禁止使用黑莓手机的即时短信息、电子邮件、网页浏览等功能,理由是“为了保障国家安全”。[41]诸国之所以对黑莓说“不”主要是出于对信息安全性的考虑,认为“黑莓”的加密传输让政府对电信的传统监控手段完全失效,从而可能影响到公共安全。[42]

技术不仅是中立的工具,它还承载了权力关系和社会意义。[43]大众眼里的安全和政府眼里的安全存在显著差异。政府关注的是公共领域的安全,包括国家安全、公共秩序和社会稳定;而个人则更关心私人领域的安全,涉及个人隐私、数据保护和个人信息的安全性。政府和个人在安全需求上的差异导致市场上的动态平衡问题。政府强调公共领域的安全,倾向于支持高度安全的通信工具;而个人消费者则在意个人隐私保护的同时,更加重视多功能性和使用体验的提升。这种平衡的博弈,最终影响了黑莓手机在市场上的接受度和竞争力。

随着智能手机时代的到来,特别是苹果手机和基于安卓系统的设备推出,黑莓开始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些新兴的智能手机不仅在功能上更为丰富,而且在用户体验上更加先进。2013年,黑莓试图通过推出BlackBerry 10操作系统和多款新设备来恢复市场份额,但这些尝试未能挽回颓势,销量持续下降,市场份额急剧缩水。[44]面对智能手机市场的挑战,黑莓公司开始转型,专注于企业安全、车载软件系统以及物联网等领域。2021年2月,黑莓与一家叫Onward Mobility的公司合作,宣布计划推出一款新的5G黑莓手机,但到2022年,该项目被取消,标志着黑莓手机制造的最终结束。[45]

(三)隐私尺度:公共安全与个人隐私的平衡

技术在公共安全与个人隐私之间的平衡中起着关键作用。现代社会中的技术进步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增强了个体对隐私的控制权,另一方面也可能被用于扩大监控和社会控制。[46]因此,技术的应用需要慎重考虑其对社会信任和个人自由的影响。黑莓通过端到端加密技术确保了信息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这在商业环境中尤其受到重视,因为商业通信往往涉及敏感信息,其保密性直接关系到企业利益。然而,强大的加密技术虽然有助于保护用户隐私,但也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进行非法活动,增加了公共安全管理的复杂性。[47]

隐私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它涉及个体与社会之间的信息流动控制。[48]安全性和隐私性虽然在概念上有重叠,但在应用中往往呈现出复杂的矛盾关系。安全性通常指的是保护数据不受未授权访问的能力,而隐私性则涉及对个人数据的使用和公开的控制。[49]用户隐私不仅关系到个体信息的保护,也关系到个体如何在社会中定位自身和管理自己的社会身份。[50]

隐私的保护是一个包含伦理、法律和技术多方面考量的问题。黑莓手机的技术方案未曾设想过伦敦骚乱中用户的使用习惯和社会文化背景,导致其加密通信加剧了争端。在法律方面,政府必须出台相应政策适应技术发展的变化,提供灵活的隐私保护机制以平衡安全性和隐私性的需求,既要保护数据免受未授权访问,又要保障个体对个人数据的控制权。黑莓手机过于依赖技术手段,而忽视了用户对信息流动的情境控制,导致其隐私保护措施在实际应用中既未能彻底保护使用者隐私,又未能对公共安全负起监督者的责任。

对隐私的保护不仅是为了保护个体免受侵扰,也是为了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促进信息的公正流通。[51]隐私保护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涉及信息流通的公平性和透明度。隐私保护与信息流通的平衡,对于构建健康的信息生态至关重要。隐私的有效保护可以防止信息的不当使用和传播,确保信息在社会中的公正流通。隐私的侵害不仅会导致个人权利的损失,还会破坏社会信任,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新媒体环境下公众对隐私和安全的态度不断变化,对隐私保护的需求日益迫切,公众希望在享受技术便利的同时保障自己的隐私权利,在公共安全与个人隐私之间获得平衡。[52]

五、数字时代的公共领域重塑:隐私边界与信息治理

公共领域作为个体和集体交流观点、形成公共意识的空间,随着新技术的发展而发生了显著变化。这些变化不仅重塑了信息的传播方式,也改变了公共讨论的性质、参与的广度以及社会动态的形成。在这个信息高度流动的社会,如何有效治理公共领域、保护公民隐私并确保信息的公正流通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为此,本研究基于对黑莓手机的案例探讨,提出理解数字时代公共领域,平衡公共性与隐私性问题的可能性路径。

首先,继续发挥技术在公共领域塑造中的推动作用。长期以来,有关大众媒介的出现对公共领域影响的讨论持续存在。一方面,大众媒介对公众的信息赋权增加了人们的社会讨论和参与,促进了公共领域在信息时代的生长;另一方面,新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舆论风险,观点的凝聚和极化侵蚀着公共领域的观点多元性,使信息流动场域进入无序状态,引发社会治理问题。因此,推动技术使用的向上向善,推动个体间的信息交互与观点的多样呈现,保护私人信息的安全性,促进信息在合理的范围内充分传播,是技术在公共领域中的正当角色定位。

其次,创新技术在信息治理和社会治理中的应用方式。在信息传播领域,内容生产技术的发展持续领先于内容治理技术的发展。隐私保护理念与公共治理理念之间的发展错位,是安全性技术面临社会身份转型尴尬局面的重要原因之一。面对这一现实,积极推动技术在信息和社会治理中的应用至关重要,为此需要加强相关领域的技术研发和应用探索,建立治理情境中的技术使用规范和制度体系,深入相关领域的理论探讨和论证,从而充分发挥技术在信息与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以应对信息技术迭代带来的社会治理挑战,平衡技术开发过程中的安全与发展问题。

再次,充分认识技术决定论与社会建构论的辩证关系。在探讨新技术与公共领域关系的同时,不可忽视的是技术决定论与社会构建论的辩证关系。技术决定论认为技术的发展方向和步伐主导了社会的变革,而社会构建论则强调社会需求和文化价值观推动了技术的发展。在技术开发和应用过程中需充分考虑这两种观点的交互作用,以及新技术与公共领域之间动态变化的双向影响模式。认识到新技术在公共领域中的角色和影响是一个持续演变的过程,涉及多方面的社会动态和文化互动。以此为指引,就能够理解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以及这种互动如何塑造公共生活和社会结构,推动技术创新与社会治理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The network society: From knowledge to policy[M]. Washington, DC: Johns Hopkins Center for Transatlantic Relations, 2006.

[2]Douglas D G.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technological systems, anniversary edition: New directions in the sociology and history of technology[M]. MIT press, 2012.

[3]Turkle S. Alone Together:Why We Expect More from Technology and Less from Each Other[M].New York:Basic Books,2011:12-20.

[4]Habermas J. The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public sphere: An inquiry into a category of bourgeois society[M]. MIT press, 1991.

[5]Miller D, Slater D. The Internet: an ethnographic approach[M]. Routledge, 2020.

[6]Goggin G. Cell phone culture: Mobile technology in everyday life[M]. Routledge, 2006.

[7]吕耀怀.信息技术背景下公共领域的隐私问题[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4,30(1):54-59.

[8]田新玲,黄芝晓.“公共数据开放”与“个人隐私保护”的悖论[J].新闻大学,2014(6):55-61.

[9]顾理平.超越边界:智媒时代公民隐私保护的核心逻辑[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3,52(1):1-10.

[10]卢家银.无奈的选择:数字时代隐私让渡的表现、原因与权衡[J].新闻与写作,2022(1):14-21.

[11]刘金河,崔保国.论网络空间全球治理的范式创新[J].新闻与传播研究,2023,30(7):75-91+127.

[12]匡文波,方圆.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下的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变革[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76(5):38-46.

[13]李嘉兴,王雷,宋士杰,等.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驱动的医疗数据开放治理模式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22,66(4):23-32.

[14]林鸿潮,赵艺绚.突发事件应对中的个人信息利用与法律规制:以新冠肺炎疫情应对为切入点[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120-133+192.

[15]叔平.黑莓手机出局,做错了什么[J].上海质量,2022(1):46.

[16]Perpetual contact: Mobile communication, private talk, public performance[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17]S·rensen K H. Learning technology, constructing culture. Socio-technical change as social learning[J]. Trondheim: Norwegian Universitu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996: 22.

[18]Concas,G.,Damiani, E.,Scotto,M.,et al.Agile Processes in Software Engineering and Extreme Programmings[M].Berlin:Springer,2007:98-99.

[19]Giddens A. Risk and responsibility[J]. Mod. L. Rev., 1999, 62: 1.

[20]Simon Romero. The Right Connections; The Simple BlackBerry Allowed Contact When Phones Failed[N].New York Times,2001-9-20.

[21]Brad Ston,王江. 黑莓之浮沉[J]. 沪港经济,2012(1):64-65.

[22]Rogers E M, Singhal A, Quinlan M M. Diffusion of innovations[M]//An integrated approach to communication theory and research. Routledge, 2014: 432-448.

[23]范海潮.作为“流动的隐私”:现代隐私观念的转变及理念审视——兼议“公私二元”隐私观念的内部矛盾[J].新闻界,2019(8):59-69.

[24]廖梦园. 社会冲突治理中公权力与私权利平衡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7.

[25]陈长松.论网络空间公共领域、私人领域的融合及影响[J].学术论坛,2009,32(11):156-159.

[26]Jonathan Freedland. Can Barack Obama live without his BlackBerry?[N].The Guardian.2008-11-18.

[27]Carly Olson. BlackBerry signals end of an era as it prepares to pull plug on classic phones[N].The Guardian,2022-01-03.

[28]许翠苹.手机操作系统列强争霸进行时[J].通讯世界,2010(7):24-28.

[29]Solove Daniel J.A Taxonomy of Privacy[J].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Law Review.2006,154(3):477-564.

[30]Regan, Priscilla M .Privacy as a Common Good in the Digital World[J].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amp; Society, 2002, 5(3):382-405.

[31]Kranzberg, Melvin. \"Technology and History: Kranzbergs Laws.\"[J]. Technology and Culture 27 (1986): 544-560.

[32]罗映宇,韦志颖,孙锐.隐私悖论研究述评及未来展望[J].信息资源管理学报,2020,10(5):66-75.

[33]Josh Halliday. London riots: how BlackBerry Messenger played a key role[N].The Guardian,2011-08-08.

[34]William Lee Adams. Were Twitter or BlackBerrys Used to Fan Flames of Londons Riots[N].Time,2011-08-08.

[35]康逸. 英国骚乱中媒体的新角色[J]. 中国记者,2011(9):78-79.

[36]Tim N. The 2011 England Riots in Recent Historical Perspective[J]. The British Journal of Criminolog,2015, 55(1): 39–64.

[37]苏颂兴.伦敦骚乱与突发群体事件的难题破解:兼论社会管理创新在观念与政策层面的思考[J].中国青年研究,2012(1):17-21.

[38]Foucault M. panopticism\" from\" discipline amp; punish: The birth of the prison[J]. Race/Ethnicity: multidisciplinary global contexts, 2008, 2(1): 1-12.

[39]Habermas J. The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public sphere: An inquiry into a category of bourgeois society[M]. MIT press, 1991.

[40]杜乐晗,仲成,李维.智能手机安全隐患浅析[J].保密科学技术,2012(11):20-21+25.

[41]德国要高官弃用黑莓和iPhone[J].国际新闻界,2010,32(8):127.

[42]郑炜. 手机媒体侵权问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

[43]Wendling A E. The ruling ideas: Bourgeois political concepts[M]. Lexington Books, 2012.

[44]IAIN MARLOW. RIMs long road to reinvent the BlackBerry[N].The Globe And Mail,2013-01-27.

[45]Blackberry.OnwardMobility Announces Licensing Agreement with BlackBerry to Deliver a BlackBerry 5G Smartphone[EB/OL].https://www.facebook.com/BlackBerry/photos/onwardmobility-announces-licensing-agreement-with-blackberry-to-deliver-a-blackb/10157421059590848/?_rdr.

[46]Giddens A.Agile Processes in Software Engineering and Extreme Programmings[M].Cambridge:Polity Press,1992:1-9.

[47]Cohen J E. Configuring the networked self: Law, code, and the play of everyday practice[M].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12.

[48]卢家银.论隐私自治:数据迁移权的起源、挑战与利益平衡[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9,26(8):71-88+127-128.

[49]Solove D J. Understanding privacy[M].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0.

[50]王敏.大数据时代如何有效保护个人隐私?——一种基于传播伦理的分级路径[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8,25(11):69-92+127-128.

[51]张新宝.从隐私到个人信息:利益再衡量的理论与制度安排[J].中国法学,2015(3):38-59.

[52]Rainie H, Anderson J Q. The Future of the Internet: Ubiquity, mobility, security[M]. Cambria Press, 2008.

作者简介:谢新洲,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 100871);张静怡,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博士生(北京 100871);张晓萌,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博士生(北京 100871)。

编校:董方晓

标签:  黑莓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