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节目主持人复合式身份的形象规制与呈现检视

known 发布于 2025-08-11 阅读(489)

【摘要】多重身份为形象规制带来难题,在职业形象、生活状态与志趣追求之间,部分电视节目主持人可以做到良好的场景衔接和表达贯通,但也有部分主持人的多重表达出现了抵牾、对冲甚至消解情况。全媒体背景下主持人合理“出圈儿”、强行并轨与过度跨界三者之间存在较大的效果差异。多重身份之间应该进一步做好协调,做到娱乐风格与严肃风格互洽,在职与离任后的风格衔接。

【关键词】主持人;风格;传播;身份

电视节目主持人作为视频类传播媒介的核心角色,是节目内容和受众之间的必然纽带,其在电视节目中起到左右连接和承上启下的作用。融媒体时代,观众的身份逐渐在向受众和用户转变,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角色定位和职责功能也更加多元化,其言行举止被曝光的机会和平台都越发多样。现实中,部分主持人向演员、歌手、作家、科普人士等方向发展,并不断进行转型以吸引流量,实现主持人光环下的多角色和多目的传播。部分主持人的风格可以实现节目类型间的串并和兼容,部分节目主持人甚至可以适应多个领域和频道,做到自由身份切换。

一、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复合身份展示与身份交融

电视节目主持人的第一身份和其他多重复合身份之间存在明显需要协调的关系。

(一)复合身份建构的必要性与必然性

单一身份制约节目创新性和主持人多向发展。新媒体背景下,主持人的单一身份已经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失去了展示自我的空间,同时制约了主持人的创造性。众所周知,主持人是节目的统筹人,缺乏创造力不仅使得节目同质化严重,同时也使得主持人更加模式化。央视记者朱广权在节目里,总能一本正经地为观众表演什么是花式讲段子,他的“出圈”打破了人们对主流媒体严肃、庄重的媒介形象,让新闻更有“温度”。

多重身份丰富节目内容和主持人形象。主持人一直以来都是人们识别并记住电视节目的重要方面。学表演出身的倪萍最初主持《综艺大观》就获得很好的口碑,由于当时的电视节目类型较少,同时更多承载了社会教化功能,主持人的主持风格显得呆板,而她将自己在表演方面的所学所感运用到了节目主持上,使节目增加了更多观赏性。后来倪萍主持寻亲节目《等着我》,节目中她常常像自家人一样招呼着求助者:“姐姐来坐我旁边。”“孩子你今天是来找谁的?”她知性、温柔、沉稳的主持风格带动了整个节目,使得《等着我》以超高的收视率,稳坐央视公益类节目收视率榜首。

(二)复合身份的隐藏与多重身份的曝光

全媒体语境的建立是媒体深度融合的必然产物,作为一种崭新的信息生产方式,全媒体具有全面性、开放性、服务性和融合性等四大特性。[1]主持人的显性身份是集采、编、播等专业能力于一身,是节目流程的主导者。在全媒体背景下,主持人的隐形身份则更加凸显,更加侧重理念和精神的表达。而观众的身份也在全媒体时代向“用户”进行转变,由于这样的传播语境,主持人的角色定位和职责功能也更加多元化。例如在《国家宝藏》中,张国立担任“001号讲解员”等,各类新颖切题的称呼烘托出节目整体浓厚的文化氛围。张国立作为演员同时又是电视节目的主持人,这样多重身份的出现既契合了节目主题,又在无形中引导观众适应主持人角色与职能的转型趋势。

(三)复合身份的功能定位与价值诉求差异

主持人在电视节目表现的过程中,要借助语言和非语言两方面。作为电视节目中的核心人物,其形象气质要与电视节目主题相符,同时在日常生活中也应不断维护自身荧幕形象。例如,撒贝宁在主持《今日说法》时,树立了一个青年法律工作者的形象,将晦涩难懂的法律知识以一种话家常的身份与观众和嘉宾进行沟通,并作为观众代表的身份向专家提问,使观众产生了心理依赖。而在节目《开讲啦》中,撒贝宁善于运用肢体动作和口语化的语言来增加节目的可看性,采取有问有答的方式,增加了与观众的互动和交流,最后撒贝宁作为聆听者又作为主持人,以总结式的话语进行收尾,给观众带来启迪,这正好与节目“坦诚相见,轻松娱乐”的定位更加匹配。电视文化节目主持人逐渐建立起自我多重身份自觉,将自己作为一名特殊的观众来看待,这更有助于培养主持人对信息的选择与判断能力,从而有效提升电视文化节目的整体质量。[2]多重身份设定于多功能、多价值、多领域的开发,需要主持人自身足够的才华和素养的支撑。

(四)互益身份与互斥身份的协调与取舍

电视文化节目主持人在舞台上所代表的是群体观念与主流媒体的形象,其言谈举止都绝非纯粹的个人行为,而是传递出电视文化节目作为多元化媒体平台的价值导向。[3]主持人要以自身独特的个性和精神魅力支撑起整个电视节目,除了要用自信大方的气质去感染观众,同时也要在日常生活中加深自我的文化积淀,做到内外兼修,这样才能承载其节目价值观念的传达。由于主持人在电视文化节目中兼具个体与媒介角色的多重身份,所以从内在与外在两方面树立起理想的形象,主持人需要加强自我印象管理意识,印象管理即“行为主体有意地去控制别人对自己印象的行为”。[4]这就要求电视文化节目主持人一方面要遵从职业道德,提升自我修养,另一方面也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对自我进行整饬,进而有效提升节目质量。

二、电视节目主持人退休或离职后的角色转变与形象变迁

电视节目主持人退休或离职后的角色转变,可以梳理出以下几种类型。

(一)自主创业型

曾担任CCTV-3《挑战主持人》节目制片人、总导演、主持人的马东,还在2011年担任《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语言类节目总导演。2012年9月马东从央视离职,次年他加盟了爱奇艺并担任了首席内容官。在观众印象中,央视的主持人一般相对严肃,而通过马东离职后的转型让我们看到了央视主持人的另一面。马东在2014年推出辩论类达人秀《奇葩说》(第一季),成功地改变了观众对央视主持人的看法,他靠自己的实力,在众多的综艺节目中占据了一席之地。随后,2015年马东又从爱奇艺离职,同年成立米未传媒,出任CEO,并继续打造《奇葩说》《奇葩大会》《饭局的诱惑》《乐队的夏天》等网络综艺节目。像他一样离开体制自主创业的主持人,顺应互联网的发展,结合自身经验研发出了具备互联网属性的“产品”,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二)接力平台型

离开传统媒体平台后,有的主持人选择加入新兴平台管理层,成为其中一员。曾经主持过央视《新闻联播》《新闻30分》《新闻直播间》等栏目的郎永淳,2016年因妻子身体健康原因从央视离职,随后加盟电商平台——找钢网,并担任找钢网高级副总裁兼首席战略官。2014年离职后加入乐视体育,并担任首席内容官的体育主播刘建宏,46岁离开央视正式拥抱互联网,2018年,随着乐视的发展日渐下行,刘建宏告别了乐视,又去企鹅体育,并自己创业,开发云直播系统。主持人黄健翔,1995年央视第一次转播美洲杯时走向前台解说比赛,1996年欧洲杯解说形成自己的风格,2000年、2001年黄健翔先后获得年度最佳体育节目主持人、中央电视台十佳主持人等荣誉,2006年黄健翔向央视提出辞职,之后除了解说足球比赛外,电影、电视、主持、综艺、娱乐等节目都有广泛参与。主持人张宏民2014年告别央视后,也退居幕后,在央视播音员主持人业务指导委员会从事培训工作,同时也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受聘成为全国精神卫生宣传大使,后在短视频平台的直播,获得了大量网友的点赞。

(三)多栖投资型

离职转型后的主持人,还有一类是结合之前的资源积累,进行投融资多栖发展。如主持人张泉灵,在央视工作18年后,于2015年从央视离职,加盟猎豹移动CEO傅盛旗下紫牛基金成为创始合伙人。2018年年底,张泉灵又加入罗振宇“得到”旗下的“少年得到”,担任董事长一职。还有主持人杨澜,离开央视后远赴国外学习深造,后开始自己创业,并加盟凤凰卫视,推出《杨澜访谈录》,同时又独立创办阳光媒体集团。同样,央视著名主持人和晶,33岁时开始主持《实话实说》栏目,2012年离开央视,创立了文化传媒公司。可见主持人选择在自己岗位的基础上,找寻到了不同的转型方式。

(四)教育教学型

还有一种是从台前转身幕后的转型方式,继续保持与主持界的某种业态联系。主持人李瑞英1986年进入央视工作,除了主持新闻联播外,还担任大型团体操表演的中文解说。2014年,李瑞英从主持一线退下来,并为央视做培训工作,将自己的主持心得与经验分享给年轻人,发挥自己的余热。主持人敬一丹,2015年年底退休,后用了一个月时间完成了人物传记《我遇见你》,记述了自己在全国各地采访做节目刻骨铭心的经历,回顾了自己在央视近30年的工作经历,以自己的视角阐释和反思自己所见证的中国社会的重大变迁。这是主持人在积累一定经验和资源后的一种相对传统的转型模式,可以将自己的社会经验作为一种教育资源分享给下一代。

主持人跨界转型中,还有一类主持人具备演绎的天赋和才能,便投身影视圈。曾经的“浙江台一姐”朱丹,光线传媒旗下的主持人柳岩、谢楠,出身央视的曹颖、文清、赵子琪,曾经在凤凰台工作的柯蓝……她们都将后半程的职业生涯从“主持人”调到了“演员”上。而在近期热播的演技类综艺中,也有主持人转行做演员的身影。无论选择了哪种方向进行转型,只有不断适应当下发展,才能使主持人具有多元形态的发展和创新。

三、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形象规制与行为自洽

随着电视节目主持人队伍的代际更替与自然淘洗,其形象规制在变化中有不变,在保持一定演进规律的前提下,也出现了诸多新的情况和要求。对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身份表达,提出了更加多样且明确的要求。

(一)树立健康形象与引导正确价值观

电视节目主持人作为公众人物,其良好的形象能够提升主持人的社会影响力,会对受众产生重要的影响。主持人作为电视节目的核心,更好地引导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对喜欢他们的受众来说能够起到促进作用。如湖南某电视台主持人半裸拍公益广告,希望引起人们对女性的关爱,但因为形式欠妥,引发了负面影响。而央视记者王冰冰在众多优秀的央视女记者中能脱颖而出,是因为她的形象与以往严肃庄重的央视主持人形象形成巨大反差,其萌态亲民的特点冲击了受众的感官,迎合了大众的审美,增加了受众对主流媒体的关注和喜爱。作为媒体的“代言人”,同时又是党的新闻工作者,承担着引导正确价值观的重要作用,其一言一行都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力。

(二)有效规避人设受损与舆情风险

主持人作为公众人物,其角色有很强的示范性和代表性,一旦人设崩塌,带来的不仅是个人职业生涯的完结,同时也损害了社会形象。比如某卫视主持人涉嫌性侵,事件爆出,社会反应强烈。作为一名主持人,更是一名文艺工作者,丢掉的无疑是自己的职业道德,彻底颠覆受众的认知,使其陷入信任危机。对电视节目主持人来说,既要自律也要丰富他律手段,要加速形成自律和他律共同作用的机制。

(三)处理好商业变现与私域规制的责权利

电视节目主持人带来的商业价值是毋庸置疑的,一部分主持人除了日常品牌代言外,也在向演员、歌手、作家等方向发展,主持人的多方面发展为其带来了更多的经济收益。商家利用主持人的影响力为其宣传无可厚非,但是主持人进行广告代言也一度存在争议,中央电视台就明令禁止播音员、主持人进行广告代言。因此主持人更要珍惜自己的公众形象,端正态度,积极发挥自己公众形象的正面影响作用。如在2020中国品牌云峰会“我为中国品牌打call”活动中,著名主持人张泉灵、郎永淳、刘建宏、赵普、李小萌、赵音奇,他们利用其作为主持人的影响力优势,加入到为中国品牌打call的接力行列中,为中国品牌对外宣传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在新媒体时代,电视节目主持人很容易利用自己的影响力聚集大批粉丝形成稳定的流量,并进行商业代言。主持人获得可观收益的途径明显变宽。因此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之间的界限划定更应该严格审慎,使之既能激发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工作动力,也能促使其获得相应的收益。

四、结语

新媒体时代,电视节目主持人需要更好地适应多屏幕呈现,受众的接收场域比以前更为丰富和多元。此外,电视节目主持人作为一种职业,形象的展示平台也越发多元,展示内容也不局限于职业限定。当下,既呼唤高素质、高水平和拥有良好品德的节目主持人,要充分适应“人设”需要传播内容,也要允许主持人适当“出圈儿”,以适当的个性化内容和方式来表达自己更为真实的人生。

参考文献:

[1]武彦.对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的主持风格的探析[J].电视指南,2018(3):92.

[2]杨紫玮.全媒体语境下电视文化节目主持人的角色转换与职能嬗变[J].当代电视,2021(10):95.

[3]高贵武.主持传播学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110.

[4]高贵武.主持传播学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110.

作者简介:金强,河北大学跨文化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河北大学伊合组织研究中心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博士(保定 071000);付雪瑶,中共安阳县委宣传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科员,硕士(安阳" 455000)。

编校:董方晓

标签:  主持人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