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发展对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影响——基于中介效应的研究

known 发布于 2025-08-13 阅读(422)

王 鹏 郭彦晗 李 彦

1(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广州 510632) 2(安徽大学创新发展战略研究院,合肥230039)

引 言

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全球进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之中,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与实体经济逐渐融合,成为各行各业广泛应用的科技手段。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相继推出互联网发展战略,将互联网作为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不断推动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融合。中国政府也一直将互联网的发展和应用放在重要位置,随着“网络强国”战略和“互联网+”发展战略的实施,我国的互联网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根据CNNIC数据统计显示,中国互联网普及率由2006年的10.5%增长至2018年的59.6%,网民规模由1.37亿增至8.29亿。

此外,互联网前沿技术不断开拓创新,为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融合提供了坚实基础。作为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一种先进的科技手段,互联网与实体经济紧密相连,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互联网技术将不断推动各个产业优化生产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创造全新生产价值,进而推动整体产业的全面升级。因此,如何有效地将互联网发展与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相结合成为本文研究的重点问题。

1 文献综述

现有文献关于互联网发展领域的研究,主要分为两种:(1)从宏观角度出发,探究互联网发展对宏观经济的影响;(2)基于微观层面,探究互联网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和作用效果。从宏观角度来看,大部分学者认为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发展有利于社会的整体经济增长,同时能够促进如技术创新、国际贸易以及社会就业等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从整体经济增长角度来看,韩宝国和朱平芳(2013)[1]证明了宽带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并且检验了宽带对东、中、西部的异质性影响;Chu(2013)[2]研究表明互联网普及率越高,人均GDP增长越快。从微观角度来看,大多数学者认为企业通过利用互联网技术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帮助企业获得差异化优势,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如杨德明和刘泳文(2017)[3]认为传统企业与互联网的融合通过实现成本优势和差异化优势有效提升了公司业绩;施炳展和李建桐(2020)[4]实证分析了互联网促进中国制造业企业分工的影响及其机制,发现互联网主要通过降低企业搜寻成本而促进企业分工。

随着研究的深入,一些学者意识到互联网与经济增长和企业生产效率关系可能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还可能受到如技术创新、人力资本等其他因素的影响。如Choi和Yi(2017)[5]证实了互联网能够强化R&D支出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随着一个国家互联网用户的增加,R&D对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增强;张家平等(2018)[6]指出随着人力资本和创新水平的提高,互联网对经济增长的正向溢出效应增强。因此,一些学者开始对互联网发展与技术创新、人力资本、劳动生产率等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如郭家堂和骆品亮(2016)[7]发现互联网能够显着促进中国的技术进步;韩先锋等(2020)[8]采用门槛回归模型证实了互联网能够显着提高区域创新效率;王莉娜和张国平(2018)[9]证明了信息技术能够显着促进企业的研发投入、产品创新和流程创新,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技术创新水平;王娟(2016)[10]认为互联网可以培养人力资本,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目前有关互联网发展与产业结构的文献较少,仅有的一些文献大多是从理论层面探讨了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融合机制,阐释了互联网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变动的可能性(唐德淼,2015;黄浩,2020)[11,12],也有部分文献对互联网技术对产业结构的直接影响进行了简单的实证研究(茶洪旺和左鹏飞,2017;石喜爱等,2017)[13,14]。 然而,已有文献对于互联网发展影响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机制还不够明确,因此本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不仅从理论上分析了互联网发展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直接影响机制和间接影响机制,并且基于中介效应模型从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本两个维度进行检验,旨在深化互联网对产业结构影响机制的认识,为我国通过“互联网+”行动推动中国创新发展和经济转型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2.1 互联网发展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直接影响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互联网技术的应用逐渐由消费端转向生产端,逐步融入到传统产业中。在此过程中,传统产业能够借助互联网技术数字化、智能化的优势不断提高生产效率,优化生产流程,形成高效、智能的生产模式,有利于提高传统产业的专业化水平从而提升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同时,传统产业还可以借助互联网高端技术不断提升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附加服务,促进传统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转变,从而推动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转型(童有好,2015)[15];另外,互联网发展有利于加速资源要素的合理配置以及产业间的协同分工,推动产业结构更协调,从而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转型。同时,随着互联网技术与传统产业的不断融合,各类新兴技术新兴产业不断诞生、发展,将逐步替代落后的传统产业,推动产业体系更完整,产业结构更加协调,从而不断提高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水平(唐德淼,2015)[11]。据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H1:互联网发展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具有促进作用。

2.2 互联网发展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间接影响

2.2.1 技术创新效应

互联网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有利于改变传统产业原有的相对落后的生产模式,推动传统产业向以创新驱动引领发展的生产模式转型(张伯旭和李辉,2017)[16]。互联网通过提高信息的传播效率,加强各地区创新主体之间的信息交流,推进创新成果的大范围共享,进而影响技术创新能力。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传统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模式逐渐被高效智能的新模式、新技术替代,从而推动传统产业逐渐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新产业的扩张和旧产业的萎靡最终能够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据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H2:互联网发展能够通过技术创新路径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2.2.2 人力资本积累效应

互联网经济核心是生产技术的变革和生产模式的革新,具有知识密集型特点,人力资源的储备对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具有巨大的驱动作用。随着互联网的大规模发展,对高技术水平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人力资本的积累影响着消费结构、就业结构和要素禀赋结构,推动着各类资源要素向高端产业逐步转移,从而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据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H3:互联网发展能够通过人力资本积累路径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3 模型构建与变量设定3.1 模型构建

3.1.1 直接效应模型

为研究互联网发展水平对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影响作用及影响效果,本文从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两个维度,构建了如下基准计量模型:

其中,被解释变量ISit分别表示i省份t年的产业结构指标,解释变量INTit表示i省份t年的互联网发展水平,Xitj表示j个控制变量,fit为个体固定效应,εit为随机扰动项。

3.1.2 中介效应模型

为验证互联网发展能否通过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本积累两种机制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本文借鉴相关学者(温忠麟和叶宝娟,2014;戴魁早,2019)[17,18]的理论和做法,通过构建中介效应模型,对互联网发展影响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影响机制进行检验,具体模型如下:

其中,M为中介变量,即技术创新水平(TE)和人力资本积累水平(HR)。中介效应传导机制如图1所示:

图1 互联网发展影响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中介机制

3.2 变量及数据说明

3.2.1 被解释变量

(1)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代表一个地区各产业的协调程度以及资源配置的合理程度。 本文借鉴干春晖等(2011)[19]学者的测度方法,采用泰尔指数(TL)反映产业各地区的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公式如下:

其中,Yij表示i省j产业的产值,Lij表示i省j产业的劳动力人数。TL指数值越大,说明产业结构越不合理。

(2)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代表一个地区产业技术水平先进程度以及产业附加值的大小。 本文借鉴付凌晖(2010)[20]的动态判别方法,对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TIS)进行测度,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θj为以三次产业GDP比重构成的三维向量 X0=(x1,0,x2,0,x3,0)与向量 X1=(1,0,0)、X2=(0,1,0)、X3=(0,0,1)的夹角 θ1、θ2、θ3。

3.2.2 解释变量

互联网发展水平:一些学者直接采用互联网普及率、网站数目等相对单一的指标来反映互联网发展水平。然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技术的综合性和系统性越来越强,用单一指标衡量互联网技术发展水平相对来说比较片面和单薄。 因此,本文借鉴韩先锋等(2019)[21]学者的测度体系,从互联网普及程度、互联网基础设施、互联网资源以及互联网发展环境4个维度构造互联网发展水平测度体系,全面、综合的对各地区互联网技术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具体测度体系见表1。

表1 互联网发展水平评价体系

本文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基于以上互联网技术水平测度体系,对中国31个省市的互联网发展水平进行测算,为消除不同量纲的影响,本文对原始数据进行了标准化处理。最后,根据以下计算公式,计算互联网发展水平。

其中,wj是j因子的贡献率,Fij为i地区j因子的成分得分系数。

3.2.3 中介变量

(1)技术创新水平(TE):本文利用地区专利授权数量的对数来衡量技术创新水平;(2)人力资本存量(HR):本文借鉴杜伟等(2014)[22]学者的方法,采用平均教育年限来衡量人力资本存量。

3.2.4 控制变量

(1)对外开放水平(OPEN):本文采用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与当年平均汇率的乘积占GDP的比重来反映对外开放水平;(2)政府干预程度(GOV):本文利用地区公共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来衡量政府干预程度;(3)金融发展水平(FIN):本文利用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占GDP的比重衡量金融发展水平;(4)经济发展水平(PGDP):本文利用人均GDP来衡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3.3 数据说明

本文互联网相关指标数据来源于CNNIC公开的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和 《中国统计年鉴》,其中部分省市2017年及2018年的互联网普及率和互联网规模数据缺失,本文采用均值插补法进行填充。人力资本存量和市场化水平原始数据来源于 《中国劳动统计年鉴》,其他变量数据均来源于 《中国统计年鉴》及各省统计年鉴。

4 实证结果分析4.1 互联网发展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直接影响检验

本文使用固定效应模型对基准方程(1)进行了回归,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豪斯曼检验结果均拒绝了“随机效应模型有效”的原假设。

表2 直接效应检验结果

续 表

根据表2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互联网发展能够明显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产业结构高级化以及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影响通过了1%水平下的显着性检验且均为正数,即显着为正,该结果验证了本文的假设H1。互联网技术通过与传统产业相结合,改善传统产业的生产技术,优化生产模式,引导传统行业由低附加值行业向高附加值行业转变,实现传统行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转型,从而提高地区产业结构的高级化程度;另外,互联网利用其信息传播、信息交流及信息共享的平台优势,优化各类资源要素的配置,形成产业之间的高效运转,有利于各产业之间形成专业化分工,推进产业结构向合理化方向转型升级。

控制变量的检验结果表明,金融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为各类产业提供了稳定的资金支持和高效的金融服务,有效推动了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经济发展水平代表着消费者的需求水平和消费水平,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稳定推动力。而对外开放水平和政府干预程度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作用不显着,可能是由于外资企业对我国的投资大多数位于产业链中低端,并没有将高技术产业和核心技术进行转型,因此对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不存在明显的推动作用。而政府在既定的经济目标下可能过多地干预了市场资源要素的配置,导致市场化程度不够,各要素在产业间的配置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充分利用市场化手段,提高市场化水平可能更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4.2 互联网发展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中介效应检验

通过检验证实了互联网发展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直接效应为正后,本文继续进行中介效应检验的后续步骤,深入探究互联网发展能否通过技术创新以及人力资本积累来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中介效应检验结果

续 表

根据表3第(1)列和第(2)列的回归结果显示,互联网发展对技术创新水平以及人力资本具有显着的正向促进作用,即β2均大于0,并且均通过了1%的显着性水平检验,由此可以进行中介效应检验的第3个步骤。

表3中的(3)~(4)列为引入中介变量技术创新(TE)后的回归结果,(5)~(6)列为引入人力资本(HR)后的回归结果。从产业结构高级化维度来看,引入中介变量TE和HR作为解释变量后,TE和HR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回归系数β4均在1%的显着性水平下为正。引入TE后,互联网发展水平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系数由显着为正变为正向不显着,说明技术创新在互联网发展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过程中存在完全中介效应;引入HR后,互联网发展水平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系数(β3)依然显着为正,但β3数值明显下降,说明人力资本在互联网发展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过程中存在部分中介效应。因此,可以得出结论:互联网发展能够通过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本积累效应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级化转型升级。该结果意味着随着互联网水平的不断发展,地区技术创新水平不断提高,高技术人才不断聚集,推动需求结构、消费结构和就业结构不断改变,各类资源要素由中低端技术产业向高端技术产业转移,进而促进产业结构向高级化转型升级。

从产业结构合理化维度来看,引入TE后,互联网发展水平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影响由显着的正向作用变为具有正向作用但不显着,说明技术创新在互联网发展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过程中存在完全中介效应;引入HR后,HR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影响并不显着,而互联网发展水平对产业结构合理化仍然具有显着的直接效应,说明互联网发展并不能通过人力资本的中介效应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而主要是通过直接效应对产业结构合理化产生影响。该结果意味着,互联网能够利用其平台优势,促进各类信息的进一步获取、传播、利用及共享,从而推动传统技术的升级和新技术的形成,提高地区的技术创新水平以及各类要素的匹配效率,进而不断推动产业结构向合理化方向转型升级。通过互联网平台虽然能够吸引大量的人才集聚,但人力资本集聚带来的知识和技术应用可能更多的显现在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转型上,对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转型的中介作用并不明显。

综上所述,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本是互联网发展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两种中介路径,互联网发展能够通过技术创新路径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转型,也能够通过人力资本的积累推动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转型,因此,本文的假设H2和假设H3成立。

4.3 区域异质性检验

根据互联网发展指数测算结果显示,我国互联网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由图2可以看出,我国互联网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明显,整体而言呈现出东-中-西的阶梯型态势。由此可以发现,互联网发展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有显着的促进作用,并且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本两种中介效应促进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和合理化升级。那么,互联网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是否会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产生不同的影响效果?本文分别探讨了互联网发展水平对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以及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影响作用。

图2 2018年中国互联网发展水平区域差异

由表4可以看出,互联网发展水平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直接影响效应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东部地区互联网发展对产业结构高级化转型的作用不显着,而显着促进了产业结构合理化转型。由于东部地区的互联网普及率较高,互联网技术在产业中的应用也较为深入,第三产业相对第一、第二产业发展已经较为成熟,互联网技术在产业中的应用主要有利于各类资源要素的合理调配,有助于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转型,而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相对不明显。中部地区互联网发展对产业结构高级化转型的作用不显着,并且抑制了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转型。可能是由于中部地区重点围绕传统制造业的发展,互联网技术主要与传统制造业相融合,导致各类资源要素大量集中在制造业,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要素分配不均衡,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转型。西部地区互联网发展能够显着推动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和合理化转型。由于西部地区的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在产业中的应用正处于起步阶段,并且西部地区的产业正由中低端产业向高端产业飞速转型,因此互联网技术在产业中的应用是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高级化转型强劲的推动力。

表4 分地区直接效应回归

在上述直接效应检验的基础上,本文检验了中介效应的区域影响差异,结果如表5所示。可以看出,东部地区的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本都具有部分中介效应,互联网发展能够通过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本积累的作用显着促进东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合理化;中部地区互联网发展能够显着提高技术创新水平,却对人力资本积累没有显着影响。然而,中部地区的互联网发展抑制了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因此,尽管中部地区的互联网发展能够提高技术创新水平,但通过技术创新的中介效应仍然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具有抑制作用;西部地区互联网发展对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本的影响都不显着,说明西部地区互联网主要是通过直接效应来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

表5 分地区中介效应检验

4.4 稳健性检验

为验证本文研究结果的可靠性,本文借鉴现有研究选取单一指标的方法,采用互联网普及率(INTP)作为核心解释变量的替代指标进行稳健性检验,结果如表6所示。稳健性检验结果显示,无论是直接效应还是中介效应,均与前文所得结果一致,因此本文认为,研究结果具有稳健性。

表6 稳健性检验结果

续 表

5 结论与建议

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互联网发展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作用机理,构建了中介效应模型,从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本积累两个维度检验了互联网发展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互联网发展能够显着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本是互联网发展影响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中介渠道。其中,技术创新效应在互联网发展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过程中存在显着的中介传导作用,人力资本积累效应在互联网发展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过程中具有中介效应,而在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过程中并无中介作用;(2)不同地区互联网发展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影响效果明显不同。其中,东部地区互联网发展能够通过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本积累的作用显着促进东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合理化,中部地区互联网发展抑制了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而西部地区互联网发展主要是通过直接效应来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基于上述结论,本文提出如下几点政策建议:(1)全面提升互联网发展水平,扩宽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范围。在“新信息时代”下,应当积极发挥互联网技术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的驱动作用,继续加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营造互联网创新的发展环境,进而不断提升我国整体的互联网发展水平;(2)强化互联网技术在产业发展中的应用,推动互联网与现代产业体系进一步融合。通过推动互联网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强化互联网技术在现代产业中的应用,不断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攻克核心技术,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在产业升级过程中的重要性;(3)加强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本积累的中介作用,拓展互联网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中介渠道。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信息获取、信息传播、信息共享平台的作用,增强区域创新主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加快创新成果的共享,提高创新效率;还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优势,集聚复合型人才,加快人才的创新产出,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4)因地制宜制定互联网发展战略。在制定互联网发展战略时,应根据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各地比较优势,制定最适合的发展战略。如互联网发展水平较高的东部地区应重点聚焦于互联网与产业间的深度融合,构建更加合理的产业体系。而互联网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中西部地区应当着重加强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提高互联网在产业中的应用效率。

标签:  互联网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