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云海 章芬芬
摘 要:数据库技术广泛应用于各行业的信息管理领域,数据库课程也成了很多理工类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使用传统的课堂讲授的方法进行授课,虽然较容易把握课程进度,能较全面地覆盖课程知识点,但与学生的交互不足,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不高,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为提高数据库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了对分课堂的模式。经实践检验,对分课堂模式对于提高数据库课程课堂教学效果有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数据库课程;课堂教学;教学改革;对分课堂;评价
中图分类号:TP311;G64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706(2021)22-0180-03
Abstract: Database technology is widely used in the field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in various industries, and database course has become a professional elective course for many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ajors. Although, using the traditional classroom teaching is easy to grasp the course progress and comprehensively cover knowledge points of the course, but the interaction with students is not enough, students participation in the classroom is not high, and it is not conducive to cultivating students interest in the course.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classroom teaching effect of database course, the PAD class mode is introduced in classroom teaching. Through practical test, the PAD class mode has a certain effect on improving the classroom teaching effect of database course.
Keywords: database course; classroom teaching; teaching reform; PAD class; evaluate
0 引 言
数据库作为一种信息基础设施,被广泛运用在各行各业的信息管理领域,数据库技术也成为计算机科学的重要分支。因此,很多理工类专业都开设了数据库课程[1]。笔者从事通信工程专业的“数据库系统及应用”课程教学多年,对于数据库课程教学积累了一些经验,对于课程教学改革有自己的一些想法。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在授课过程中部分地引入了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并积极引入线上、线下混合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改革尝试,取得了一些基于对分课堂的混合教学模式的经验,课堂效果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1 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在开展课程的过程中,使用传统课堂模式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可以保证对授课内容的完整覆盖,对教学进度的把控也比较容易。但是,传统课堂以讲授为主要手段的教学方法,也存在明显的不足,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与学生的交互活动不足够,比较缺少激发学生自主思考和学以致用的环节;
(2)学生在课堂上对课程的参与度不高,容易开小差,听课的效果可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3)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教师的授课过程容易形成“唱独角戏”的尴尬氛围;
(4)由于以上的原因,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课程的兴趣,影响了学生学习课程的积极性。
由于传统课堂模式在开展课程的过程中有可能存在的这些问题,导致传统课堂的教学效果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在数据库课程的课堂中引入更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混合使用多种教学手段,对于提高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应该有较大的帮助。研究对分课堂、混合教学模式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较大的意义。
2 在课程中开展的对分课堂实践
对分课堂的核心理念是把课堂时间分为两部分,一半交由教师讲授,另一半交给学生,使其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突出了课堂讨论过程和学生的自我展示[2],以达到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兴趣的目的。在探索、实践对分课堂的过程中,在授课方式上部分地引入了对分课堂模式,形成了“传统课堂+对分课堂”的模式。学生在对分课堂的学习活动,主要采用的是课堂讨论和课堂作业两种形式。
由于课程存在着学时数较少的限制,实施了对分课堂后,讲授的时间有所减少。为了保证授课体系的完整,必须引入网络教学资源,对学生课后自学的时间和空间时行了拓展。因此,在本课程引入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之前,对课程网站的教学资源,包括:课程视频、课程习题,等等,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和补充,使课程网站的内容更适合对分课堂的开展。
2.1 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完善
在引入对分课堂模式之前,笔者就已经通过立项建设的方式,依托超星“学习通”平台,完成了课程网站的建设。课程网站上的章节完整、知识体系全面、教学资源比较丰富。课程网站首页及部分章节,如图1所示。
在决定引入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后,根据实施对分课堂教学的需要,对课程网站中的网络教学资源进行了一些修改、补充和完善。对于课程网站中的课程视频、课程习题等教学资源进行了检查和修改,做了大量的工作。具体调整的课程网站章节和教学视频的数量和占比,如表1所示。
在对课程视频进行修改的过程中,采取的做法是:在原有全课程内容的基础上,把要使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知识点所在的章节和视频进行了检查,对讲解细化程度不足够的章节内容进行补充、完善,必要的话就重新录制、制作课程视频。避免在实施对分课堂以后,由于课堂的讲授时间减少而造成的讲解不够全面、不够细致,导致学生理解不充分、不透彻的问题(学生可以在课后使用网络教学资源进行补充学习)。
课程网站的建设和完善,也给师生提供了便捷的网络交流互动平台,充分利用好网络平台提供的功能与学生进行的互动,及时给学生答疑解惑,帮助学生突破课程的重点和难点[3]。
在课程网站中,还设置了章节测试题,既可以提供给学生课后自学,也可以作为对分课堂的课堂练习使用。课程习题是一种非常有用的网络教学资源。课程网站章节测试题的网页,如图2所示。
较为完善的课程网站和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有利于发挥传统课堂和网络课堂各自的优势,使它们有机地融合起来[4],为有效地开展对分课堂教学实践提供了便利条件。
2.2 对分课堂讨论的教学实践
课堂讨论是对分课堂的一种形式[5]。在本课程实施对分课堂的过程中,为更为有效地利用课堂上的时间,提高讨论的效率,采用的是对知识点授课时间的“对分”。比如:对“关系数据库逻辑模型基本概念”的授课时间计划为20分钟,讲授时间为10分钟,讨论时间也为10分钟;对“关系数据库范式理论”的授课时间计划为90分钟,讲授时间为45分钟,讨论时间也为45分钟,但讲授与讨论会适当交叉安排,每次讨论1个问题,时间不超过15分钟。
另外,教师的有效引导,也是于提高课堂讨论效率的重要方面。比如,对于一些理论性较强的讨论题目,应该控制好论题的发散程度,把“主观题”变为“选择题”“判断题”,引导学生往合适的方向进行思考,以节省讨论过程中的思考时间。
通过在授课程中安排课堂讨论,使课堂“动中有静”“动静结合”,舒缓了学生的听课压力,也使课堂学习氛围更为浓厚。
2.3 对分课堂作业的教学实践
在实施对分课堂的过程中,有时会使用课堂作业,作为引导讨论开展的具体形式。比如:在讲授“数据库概念模型设计”“关系数据库逻辑模型设计”的过程中,以课堂作业的形式提出了针对具体的应用场景(如:医院、学校、企业仓储,等等)设计数据库的概念模型(主要讲授E-R方法)和关系模型的问题,学生在课堂上先各自进行课堂作业练习,再把练习的结果进行交流,最后由教师给出一个合理的设计方案。学生练习、学生交流讨论、教师讲解的时间各占课堂作业总时长的三分之一。
使用课堂作业题目作为对分课堂讨论的前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再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增进了对相应知识点的理解,最后由教师给出参考答案并作讲解,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起到了一定的巩固作用。课堂作业给予了学生对知识的学以致用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能使学生感受到掌握知识所带来的快乐,对于达到课程的情感目标——即培养对课程的兴趣,有一定的帮助。
综合以上两点,在本课程实施对分课堂实践的过程中,所用到教学方法的具体实施步骤,可以归纳为图3所示的步骤。
3 对分课堂与传统课堂的对比与评价
要对比对分课堂与传统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效果,本文所采用的方法为:一、课堂教学氛围的比较;二、学生结课考试平均成绩的比较。对比采用整个班级为样本,对比方法采用了按时间先后(以学期区分)顺序的纵向对比和同时间(即同一个学期)不同班级的横向的对比。
3.1 课堂教学氛围对比
在实施了对分课堂之后,授课方式更为多元化,除了讲授、演示以外,增加了讨论、作业等形式。学生对更为多元化的授课形式显示出更多的适应性,听课的专注程度有一定的提高,对于课堂互动参与的积极性也有一定的提高。
在不同学期的班级样本中,使用传统课堂方式授课的班级的课堂氛围明显不如使用了对分课堂授课的班级;在同学期的班级样本中,使用对分课堂授课较多的班级的课堂氛围也比使用对分课堂较少的班级的课堂氛围要好。
3.2 课程考核结果对比
由于近5年以来,课程的内容体系变化不大,在引入对分课堂之前的教学方式大多以传统课堂的“讲授+演示”模式为主(个别学期由于疫情原因,采用了网课的形式),课程的结课考核形式也都是闭卷笔试。因此,把近5年不同班级的课程结课考核平均成绩进行时间纵向对比,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另外,在实施对分课堂的一个学期里(2020—2021上学期),同时授课的班有2个,其中:在19通信01授课过程中采用的对分课占总课时的比例相对较大;在19通信02授课过程中采用的对分课占总课时的比例相对较小。因此,可以把这两个班级样本进行时间横向对比。
本课程近5年以来各班级的结课考核成绩统计数据如表2所示。
通过课程结课考核平均成绩的纵向对比和横向对比,能发现:采用了对分课堂授课班级的考核平均分要高于大多数采用传统课堂授课班级的考核平均分;采用对分课堂授课比例较大的班级的平均分要略高于采用对分课授课比例较小的班级的平均分。
4 结 论
综上所述,在“数据库系统及应用”课程中加入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对于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有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笔者是第一次尝试在完整课程体系中使用对分课堂模式,对于对分课堂的组织和运用还不熟练,教学效果的提升不是很明显。在今后,将继续开展课堂教学改革研究,不断探索对分课堂的运用,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和水平。
参考文献:
[1] 杨云海,章芬芬.论数据库课程中数据模型知识点要剖析的几个问题 [J].教育现代化,2019,6(43):111-112.
[2] 朱品文.对分课堂实施的五部曲 [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36(4):117-118.
[3] 郭树荣.基于“互联网+对分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3):39-41.
[4] 章芬芬,杨云海.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计算机公共课中的实践与应用 [J].教育现代化,2018,5(43):241-242.
[5] 李文骞.OBE理念下翻转课堂与对分课堂在程序设计类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J].科技风,2021(11):32-33.
作者简介:杨云海(1978—),男,汉族,广东广州人,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