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农业绿色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推广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对保护生态环境、确保食品安全、提高农民收益、促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为推广绿色农业种植技术,以云南省陆良县为例,总结陆良县绿色农业发展现状,分析陆良县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政策环境,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宣传推广,提高农民认知度;建立示范基地,开展实地培训等对策。
关键词 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路径;云南省陆良县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18.039
陆良县位于云南省东部、曲靖市南部、南盘江上游,总面积1 989 km2,位于北纬24°44′~25°18′、东经103°23′~104°02′。陆良县地处滇东岩溶高原,地貌以高原山地、丘陵、盆地相间分布为特征。陆良县属北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6.2 ℃,年降水量742.4 mm,无霜期303 d,光照和热量资源较为充足,农业资源禀赋较好,是曲靖市重要的蔬菜生产基地[1]。但当地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较为粗放,农药化肥投入量大,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压力。因此,大力推广绿色农业种植技术,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势在必行。通过科技创新和政策扶持,加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对于保护陆良县生态环境、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1 陆良县绿色农业发展现状
2023年末,陆良县常住人口58.91万人,其中农村人口34.97万人,占比超过59%,农业是全县的传统优势产业。截至2023年,陆良县耕地面积7.42万hm2,其中水田1.20万hm2,旱地6.22万hm2。全年总供水量2.02亿m3,有效灌溉面积3.35万hm2。2023年,陆良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57万hm2,粮食总产量33.34万t;蔬菜种植面积4.77万hm2,产量137.43万t;水果产量11.08万t。2023年陆良县农业产值达56.91亿元,占全县生产总值的15.6%。
近年来,陆良县紧抓绿色农业发展机遇,在种植、养殖、加工等环节大力推广绿色生产模式,绿色农业取得长足进展。在种植业方面,大力推行测土配方施肥、深耕深施、节水灌溉等绿色增效技术,推广使用太阳能杀虫灯、虫情测报灯等绿色防控设施,减少农药使用量。目前,陆良县已建成259个农膜回收点,回收残膜6 559.25 t;1个集中回收点、10个临时回收点,共回收15 t废弃农药包装物。在养殖业方面,大力推进规模化绿色养殖,2023年,陆良县家畜家禽免疫1 123.33万头(只、羽)次,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3.54%。在加工业方面,注重发展绿色食品加工,着力打造“陆良绿色食品”品牌。三岔河镇绿色蔬菜种养循环基地日处理污水20余t,日产有机肥30余t,实现种植、养殖、加工一体化绿色循环。陆良县绿色农业基地面积不断扩大,产业链日益完善,为农民增收、生态环境改善做出了重要贡献。
2 存在的问题
2.1 政策支持力度不足
政策支持是推广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重要保障。然而,在陆良县,政府在这一领域的政策扶持力度仍然不足。虽然相关部门出台了一些鼓励性政策,但在资金投入、财税优惠、扶持力度等方面仍相对薄弱。缺乏专项资金用于绿色农业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基层技术人员的培养培训工作无法有效开展[2]。同时,对从事绿色农业生产的农户缺乏优惠政策的扶持,没有给予必要的财政补贴和税收减免,难以充分调动农户的积极性。
2.2 农民认知不足
部分农民对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认识仅停留在表面,缺乏对其核心理念的深入理解,将其等同于常规无公害农业,对两者的区别和绿色农业更高的环保要求认识不足。同时,一些农民对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效益认识存在偏差,担心其操作复杂、成本较高、收益不确定等,对采用新技术持观望态度。个别农民过于保守,完全拒绝接受新事物,坚持沿用传统粗放式种植模式。由于认知层面的缺失,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在基层的推广受阻,大大制约了其在陆良县的全面开展。
2.3 缺乏示范引领
当前陆良县示范基地建设滞后,现有的少数基地分布零散、规模偏小,缺乏统一的规划布局和系统管理,示范效应不够明显。同时,基地内的示范种植操作流于形式,缺乏对关键环节的重点突出和技术攻关,未能充分体现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核心精髓。此外,基地宣传培训工作不足,缺乏专业人员引导示范,导致农户难以获得有效的技术指导,看不到绿色农业种植的真正样板。由于缺乏规范高效的示范基地先行先试,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在陆良县还未充分发挥其示范效应和引领作用,导致农户对新技术的认可度不高、应用积极性不高,制约了推广工作的深入开展。
2.4 激励机制不足
激励机制不足严重影响了农户发展绿色农业的积极性。由于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应用成本较高、见效较慢,短期内难以体现经济效益,而陆良县现有的市场价格支持力度不足,使得农户在采用新技术后难以获得切实可感的利益回报[3]。同时,现有的农产品质量认证认可体系不完善,认证标准缺乏统一规范,认证成本高昂,农户难以获得绿色农产品的品牌溢价,无法真正感受到绿色农业带来的经济增效。此外,在荣誉表彰和典型宣传方面,绿色农业领域的先进个人和集体较少受到重视,缺乏有力的精神激励。无论是利益驱动还是精神激励,当前绿色农业种植都面临着外部激励机制不足的困境。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农户的积极性,制约了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推广。
2.5 技术创新能力弱
技术创新能力的不足阻碍了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在陆良县的深入推广。虽然政府高度重视绿色农业的发展,但对基础理论研究和前沿技术攻关的投入较少,缺乏持续稳定的资金支持。而高校、科研院所等传统科技力量往往离农村生产实际较远,与农业生产脱节,导致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研发创新严重滞后,供给不足。现有技术在实用性、适用性、先进性等方面都与农户需求存在一定差距,应用推广受阻。同时,陆良县农业科技人才储备薄弱,高水平复合型人才紧缺。当前,陆良县既缺乏专注于理论研究的人才,又缺乏技术转化和推广的人才,研发与推广两头受阻,造成技术很难落地应用。技术创新能力的不足制约了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持续迭代更新,难以满足农业绿色发展的需求。
3 对策
3.1 优化政策环境,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陆良县政府应在财税、信贷、价格等方面出台更加精准有力的政策措施,为绿色农业发展创造良好外部条件。例如,陆良县应设立绿色农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相关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对购买绿色农资及种养设备的农户给予一定补贴,为绿色农业产品实行政策性保险保底价格等。同时,完善财税优惠政策,对从事绿色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户和企业,在土地使用税、所得税、增值税等方面给予适当减免。在信贷支持方面,可引导金融机构适当放宽贷款条件,并适当降低绿色农业贷款利率[4]。政策供给的优化和扶持力度的加大,将极大提振农户发展绿色农业的信心和决心,为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在陆良县的全面推广注入强劲动力。当然,在强化政策供给的同时,需要加强政策执行和监管,确保各项政策举措落到实处、发挥实效。
3.2 加强宣传推广,提高农民认知度
加强宣传推广,提高农民对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认知度,是确保技术推广取得实效的前提条件。陆良县要充分利用多种宣传渠道和方式,广泛宣传绿色农业理念和技术知识,让农民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可邀请专家学者深入田间地头,通过现场讲座、科技下乡等形式,向农民讲解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关键环节和操作要领。同时,加大典型示范的宣传力度,广泛宣传一批绿色农业种植的典型案例和先进农户,生动诠释绿色农业给农民带来的实实在在好处,引导更多农户响应号召、主动加入。媒体宣传也不可或缺,相关部门可通过制作科普视频、开办专题栏目等,进一步扩大宣传覆盖面。宣传过程中要注重策略性、针对性和亲和力,形成多维度、多层次的宣传合力,让农民从思想上充分认同绿色农业,主动应用新技术,从而为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奠定坚实基础,确保事半功倍。
3.3 建立示范基地,开展实地培训
建立一批规范化、高水平的绿色农业示范基地,开展实地培训,是加强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的重要抓手。陆良县应按照产业布局和主导产品,合理规划布局示范基地,突出重点领域、重点区域的示范引领。在基地建设过程中,严格执行绿色农业技术标准和规范,充分体现绿色农业的理念和特色。同时,注重前期调研论证和中期规范管理,避免形式主义。基地建成后,组织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实地观摩培训,邀请专家现场讲解关键环节,对农户现场进行手把手指导。培训过程要贴近生产实际,突出实战操作,培养一批懂理论、会操作的农民能手。此外,可利用这些示范基地开展产学研深度合作,通过基地试验、成果转化等,不断推动绿色农业技术的创新升级。
3.4 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调动农民积极性
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调动农民积极性,关键在于让农民在发展绿色农业的过程中切实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回报。要从市场需求出发,建立绿色农产品的品牌体系和溢价形成机制,通过提高市场认可度,扩大销路,增加收益,为农民创造可观的经济回报。同时,鼓励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在供给、订单、价格等方面与农户形成利益捆绑,实现合作共赢[5]。此外,大力培育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推动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抗风险能力,让农民经营绿色农业获得可持续收益。除物质利益外,陆良县应重视精神激励作用,积极表彰和宣传绿色农业先进典型,让农民从中获得成就感、荣誉感。只有让农民真正感受到绿色农业带来的经济和精神的双重回报,主动去学习新技术、接受新理念,才能为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在陆良县的推广奠定坚实基础。
3.5 加强科技创新,提升技术供给
陆良县要进一步加大科研投入力度,重点支持一批绿色农业关键共性技术的攻关,推动病虫害绿色防控、土壤改良、高效施肥等核心技术取得新突破。同时,注重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把科研力量和成果更好地转化为现场可操作的实用技术。在创新主体建设上,既要发挥高校、科研院所等传统科技力量的作用,又要培育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主体,形成多元化的创新格局。而这关键在于打造一支高水平的绿色农业创新人才队伍,包括理论研发型和技术推广型复合型人才,确保创新成果能够高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只有持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创新生态,才能源源不断地为绿色农业注入新的技术活力,推动陆良县绿色农业高质量发展。
4 结语
推广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对于促进陆良县农业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乡村具有重要意义。陆良县应进一步健全政策体系、大力开展宣传培训、加快建设一批高水平示范基地、构建利益分享机制、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只有落实好这些举措,从思想认知、政策支持、基础设施、利益驱动、技术支撑等方面全方位发力,才能为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在陆良县的全面推广扫清障碍,确保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通过这些努力,必将有力推动陆良县农业绿色转型,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为打造美丽乡村、建设生态强县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史君怡,伏成秀,马心灵,等.云南省绿色农产品优质优价制约因素与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23,51(11):213-217.
[2] 普雁翔,殷真真,路遥,等.区域多样性视角下云南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测度及路径分析[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3,17(4):37-44.
[3] 廖启进,阮必勇.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研究[J].种子科技,2024,42(5):131-133.
[4] 黄晓伟.绿色农业的种植技术推广分析[J].种子科技,2024,42(4):128-130.
[5] 梁丽.推广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助推乡村振兴发展[J].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24(2):83-86.
(责任编辑:张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