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地区玉米栽培技术要点

known 发布于 2025-07-21 阅读(292)

摘 要 陕北地区的农业以旱作为主,玉米作为该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提升其栽培技术水平对保障当地粮食安全和农民收入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在农业科技进步和旱作农业技术不断发展的推动下,陕北地区的玉米栽培技术水平逐步提升,但依然面临水资源短缺、土壤肥力不足等自然条件的限制。为进一步提升陕北地区玉米栽培技术水平,从种植地块整理、品种选择、地膜覆盖、起垄、施肥、灌溉、中耕除草、收获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总结当地玉米栽培技术要点。

关键词 玉米;栽培技术;陕北地区

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20.005

陕北地区位于我国陕西省的北部,是充满历史底蕴且地理环境独特的区域。该区域地处黄土高原,地势高低起伏,沟壑纵横,是典型的黄土丘陵地貌,温带半干旱气候,年降水量较少且分布不均,这使得该地区面临干旱的挑战。陕北地区主要种植的玉米品种有陕单609、陕玉308、陕科6号等。为进一步提升陕北地区的玉米产量,必须加强对玉米栽培技术的优化与创新,从而推动当地农业发展,促进农民收入水平提高。

1 玉米栽培现状

1.1 水资源短缺

玉米作为一种高耗水作物,在生长期间需要大量的水分,但陕北地区自然降水往往无法满足玉米生长的需求,尤其是在春季和夏季这两个关键生长期,降水稀缺,导致玉米生长受限,产量下降。虽然部分地区采用了灌溉技术,但由于水资源有限,灌溉成本高昂,很多农民仍然面临灌溉困难的现状。

1.2 土壤贫瘠与肥力不足

陕北地区的土壤大多属于黄土,土壤质地疏松,保水保肥能力差,加之长期以来的过度耕作和缺乏科学施肥,导致土壤肥力逐年下降。玉米对肥料需求较高,在贫瘠的土壤中生长,其产量和品质都会受到严重影响,且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也是该地区面临的重要问题,进一步加剧了土壤肥力的下降[1]。

1.3 耕作技术滞后

陕北地区很多农民仍然采用传统的耕作方式,如人畜力耕作、简单农具等。传统耕作方式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容易造成土壤结构的破坏和肥力的流失。加之缺乏科学的耕作指导和技术支持,农民在耕作过程中往往凭经验行事,难以达到最佳的耕作效果。

2 玉米栽培技术要点

2.1 种植地块整理

2.1.1 地块选择

陕北地区水资源短缺,土壤肥力不足,所以种植户在选择种植地块时应优先考虑土层深厚、排水性良好且具有一定保水能力的地块。根据陕北地区玉米种植实践经验来看,种植在土层厚度在30 cm以上的地块,玉米产量更高。

2.1.2 地块平整与深耕

陕北地区地形复杂,地块平整度差异较大,所以在种植前种植户需要对地块进行精细平整,确保播种深度的一致性,提高出苗率。深耕也是提高土壤肥力和玉米产量的有效措施,深耕可以打破犁底层,增加土壤透气性,有利于玉米根系深扎和养分吸收,深耕的深度一般控制在25~30 cm,可确保玉米根系有足够的生长空间。

2.1.3 排水与灌溉设施建设

陕北地区降水分布不均,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现。因此,种植户在整理地块时必须考虑排水问题,防止积水对玉米生长造成不利影响。为了应对干旱季节玉米对水分的需求,需要建设灌溉系统,通过合理规划排水沟和灌溉渠道的位置和尺寸,确保玉米在生长过程中能够得到充足的水分供应[2]。

2.2 品种选择

陕单609是陕北地区广泛种植的玉米品种,具有抗旱、耐瘠薄的特性,株高适中,茎秆坚韧,具有较强的抗倒伏能力,非常适合陕北地区的干旱环境,且生育期适中(120~125 d),与陕北地区气候条件相符。陕玉308具有较强的抗旱性和适应性,株高较高,但茎秆强壮,不易倒伏,能够在干旱条件下保持较高的产量,且生育期约为125 d,适合陕北地区的气候特点。陕科6号抗旱性强,株高适中,抗倒伏能力强,生育期约为120 d,且具有一定的耐寒性,能够在恶劣的气候条件下保持稳定的产量,特别适合陕北地区的干旱环境[3]。

2.3 地膜覆盖

在陕北地区,采用地膜覆盖技术对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作用。例如,采用地膜覆盖技术可以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提高土壤温度,保持土壤墒情,为玉米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可以实现玉米提前播种,提高土壤肥力,抑制杂草生长,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从而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在选择地膜时,一般选用厚度为0.01 mm的聚乙烯地膜。该类地膜具有良好的透光性、保温性、耐老化性能。选用抗旱、抗病、高产的玉米品种进行播种,播种深度根据土壤墒情和种子大小而定,一般为3~5 cm。陕北地区常用的覆膜方式为玉米全膜双垄沟播,与传统的半膜覆盖相比,全膜双垄沟播技术采用了全地面覆盖地膜的方式,能够有效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且该技术将地膜覆盖与垄沟种植相结合,可形成大小相间的垄面,有利于雨水的集流和渗入,提高了天然降水的利用率,还能有效抑制田间杂草的生长,减轻土壤的盐碱危害。覆膜时,要确保地膜与地面紧密贴合,避免出现气泡和褶皱;覆膜后,要及时检查并修补破损的地膜,确保覆膜

效果[4]。

2.4 起垄

种植户可采用机械或人工方式进行起垄,垄的宽度一般控制在80~100 cm,垄的高度控制在15~

20 cm。根据陕北地区的气候条件和土壤肥力状况,通常每667 m2种植4 000~4 500株。在行距方面,大行距(即垄与垄之间的距离)控制在60~70 cm,小行距(即垄上两行玉米之间的距离)控制在40 cm左右,既保证了玉米植株之间有足够的空间进行光合作用,又避免了植株之间的过度竞争。

2.5 施肥

2.5.1 基肥

基肥是玉米播种前或播种时施用的肥料,其可以为玉米整个生长期提供稳定的养分供应。在陕北地区,基肥施用量应占总施肥量的60%~70%,每667 m2

可施用腐熟的农家肥2 000~3 000 kg或商品有机肥100~150 kg。如果基肥施用的为化肥,可每667 m2施用尿素10~15 kg或等效的其他氮肥,磷酸二铵15~20 kg或过磷酸钙50~75 kg,硫酸钾10~15 kg或氯化钾10 kg左右。施用基肥时,应将肥料均匀撒施于地表,然后深翻入土,使肥料与土壤充分混合。

2.5.2 追肥

苗肥在玉米出苗后至3叶期施用,以促进根系发育和壮苗。苗肥以氮肥为主,每667 m2可追施尿素5~7 kg,若基肥中磷钾肥不足,也可在此时适量补施。拔节肥在玉米拔节期前后施用,以促进茎秆粗壮和叶片增大。拔节肥以氮肥为主,每667 m2可追施尿素10~15 kg,并根据土壤磷钾含量情况适量补施磷钾肥。穗肥在大喇叭口期至抽雄前施用,以促进雌穗分化和籽粒形成。穗肥是玉米高产的关键肥料,应以氮肥为主,配合施用磷钾肥,每667 m2可追施尿素15~20 kg,同时施用磷酸二铵5~7 kg和硫酸钾

5~10 kg。

此外,陕北地区水资源匮乏,因此施肥后应及时灌溉以提高肥料利用率。如果条件允许,可采用水肥一体化的方式进行施肥灌溉。

2.6 灌溉

陕北地区常用的灌溉方式有滴灌、喷灌等,考虑到该地区水资源有限,通常选择节水效果好的滴灌方式能够更好地控制灌溉量,减少水分蒸发和渗漏损失,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为保证玉米种子顺利发芽出苗,播种前需要对土壤进行充分灌溉,使土壤湿度维持在田间持水量的60%~70%,有利于种子吸水膨胀,促进发芽。玉米苗期对水分的需求相对较低,但仍需保持土壤湿润,此时灌溉量不宜过大,以免造成幼苗徒长,建议土壤湿度维持在田间持水量的50%~60%。拔节期玉米植株生长迅速,对水分的需求增加,灌溉量应适中,保持土壤湿度在田间持水量的60%~70%,以促进茎秆粗壮和叶片增大。抽雄吐丝期是玉米生殖生长的重要阶段,对水分的需求达到高峰,应保证充足的水分供应,使土壤湿度维持在田间持水量的70%~80%,确保雌穗正常发育和授粉结实[5]。

种植户应根据玉米生长发育的需要、当地气候条件、土壤类型及灌溉方式等因素确定灌溉量。陕北地区水资源有限,因此需要计算每次的灌溉量,避免浪费。通常每次灌溉量以使土壤湿度达到上述玉米各生长阶段的要求为准。

2.7 中耕除草

中耕除草能够疏松土壤、去除杂草,为玉米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对于陕北地区,建议每年进行2~3次中耕除草。第1次中耕在玉米出苗后至3叶期进行,深度控制在5~10 cm,以去除杂草并疏松土壤。第2次中耕在玉米拔节期前后进行,深度可适当控制在10~15 cm,进一步疏松土壤并促进根系发育。第3次根据杂草生长情况,可在玉米抽雄吐丝期前再进行一次中耕。中耕除草,可以减少杂草与玉米的竞争,提高土壤通透性,有利于玉米根系的生长和发育。

2.8 收获

收获过早,玉米籽粒未完全成熟,其产量和品质都会受到影响;收获过晚,则可能遭遇不利天气,导致玉米产量下降。在判断成熟时间时,当玉米籽粒的乳线消失,黑层出现,即表示玉米已达到生理成熟,此时玉米籽粒的干物质积累达到最大,是收获的最佳时机。在陕北地区,一般情况下玉米生育期在150 d左右,在8月底至9月初可开始收获。

人工收获适用于小面积种植或地形复杂的区域,可以更加精确地挑选玉米棒,减少产量损失。对于大面积种植的玉米地,机械收获效率更高,现代化的玉米联合收割机可以一次性完成摘穗、剥皮、脱粒等多项作业,极大地提高了收获效率。

合理的储存环境可以延长玉米的保质期,减少损失。储存环境的温度应保持在15 ℃左右,避免过高或过低的温度对玉米造成损害;相对湿度应保持在60%~70%,以防止玉米受潮发霉;定期通风换气,保持储存环境的空气新鲜,减少病菌滋生的可能性。

2.9 病虫害防治

2.9.1 玉米螟防治

玉米螟又称玉米钻心虫,是玉米生产中的主要害虫,其幼虫会蛀食玉米的茎秆、叶片、果穗,导致玉米减产甚至绝收。玉米螟在陕北地区一年可发生多代,以幼虫在秸秆内越冬。针对玉米螟虫害,种植户可使用2.5%溴氰菊酯乳油3 000倍液、40%水胺硫磷乳油1 000倍液等高效低毒农药喷雾防治。在玉米心叶末期(大喇叭口期)进行防治效果较佳,此时玉米螟幼虫大多集中在心叶丛中,尚未蛀入茎秆内。喷雾时,要确保药液均匀覆盖玉米心叶,以提高防治效果,并注意轮换使用农药,避免害虫产生抗药性。

2.9.2 大斑病防治

大斑病是玉米上的一种重要病害,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也侵染叶鞘和苞叶,病斑呈长梭形,灰褐色或黄褐色,长5~10 cm、宽1 cm左右,有的病斑更大,或几个病斑连接成大型不规则形枯斑,严重时叶片枯焦。该病在陕北地区多雨年份易发生,对玉米产量影响较大。在防治大斑病时,种植户可使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等喷雾防治。发病初期开始喷药,每隔7~10 d喷一次,连续喷2~3次即可有效控制病情。喷雾时,要确保药液均匀覆盖玉米叶片,特别是病斑部位,并加强田间管理,增强玉米植株的抗病能力。

2.9.3 黏虫防治

黏虫是一种迁飞性、暴食性害虫,主要以幼虫咬食玉米叶片为害,严重发生时,可将叶片吃光,仅剩光秆,造成严重减产。黏虫的发生与气候、食料等因素有关,陕北地区夏季气候适宜其繁殖和生长。针对黏虫虫害,种植户可选用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

2 000倍液、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 500倍液等喷雾防治。在黏虫幼虫3龄前进行防治效果较好,此时幼虫抗药性弱,且尚未造成大量危害。

4 结语

玉米是陕北地区重要的粮食作物,在该地区广泛种植。为提升陕北地区玉米产量,农业部门需要加强对旱作区玉米种植关键技术的研究,确保种植户掌握技术要点,进而提升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参考文献:

[1] 任频频,李保国,黄峰.农作物种植结构演变下的黄淮海旱作区小麦玉米生产时空格局[J].资源科学,2022,44(3):436-449.

[2] 梁永贤,魏廷邦.氮肥用量与种植密度互作对旱作区玉米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J].中国土壤与肥料,2022(10):147-155.

[3] 钟钰,甘林针.资源约束下西北旱区保障粮食安全的路径研究[J].中州学刊,2022(8):42-50.

[4] 吴玉环,王自奎,刘亚男,等.带幅设计对玉米/苜蓿间作群体光环境特征及光能利用效率的影响[J].草业学报,2022,31(3):144-155.

[5] 杨玲,郭茹,刘洋,等.宁夏引黄灌区玉豆间作和带状轮作模式对玉米水氮利用及产量的影响[J].西北农业学报,2022,31(6):755-765.

(责任编辑:张春雨)

标签:  玉米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