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理念的广西桉树种植业发展对策

known 发布于 2025-07-24 阅读(444)

摘 要 广西是我国桉树种植的核心区域,其桉树种植业的发展在维护我国木材安全、增加农民经济收入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如生物多样性下降、土壤退化、水资源紧缺等问题。为实现桉树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达到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目的,从生态理念角度出发,简单介绍广西桉树种植业现状,深入剖析广西桉树种植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坚持因地制宜,完善发展规划;加强科技创新,推广良种良法;坚定生态优先,推进科学经营;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客观评价等对策。

关键词 桉树;种植;生态理念;可持续发展;广西

中图分类号:S757.9;F323.8;F592.7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5.02.023

在我国,桉树主要集中种植于南方地区,尤其是广西等地。发展桉树种植业已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解决木材供需矛盾、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与广西种植的其他树种相比,桉树生长速度快、碳汇量大。经过数十年的驯化、选育、改良,桉树已成为目前广西本土化最好的外来速生丰产用材林树种之一。然而,随着广西桉树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其对生态环境的潜在影响,如土壤肥力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水资源竞争加剧等,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为切实解决桉树种植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增强桉树的生态功能,提高桉树的综合效益,助力壮美林业高质量发展,2021年11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印发了《广西科学发展桉树工作方案》(桂林生发〔2021〕41号),提出以培育稳定、健康、优质、高效森林为目标,统筹兼顾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优化发展布局,转变发展方式,依靠科技创新,强化生态措施,推动桉树经营从短周期向长周期转变、从纯林向混交林转变、从单一目标向多目标转变、从“速丰林”向“永丰林”转变,使桉树种植面积保持一定规模,满足生态建设、经济发展、乡村振兴的需要[1-2]。鉴于此,笔者分析了广西桉树种植业现状,揭示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一系列基于生态理念的可持续发展对策,旨在促进广西林业高质量发展。

1 桉树种植现状

广西引种栽培桉树最早始于1890年,至今已有134年的历史。2000年起,在旺盛的木材市场需求驱动下,广西桉树种植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全区桉树种植规模以每年13.33万hm2以上的速度增加。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发布的《广西壮族自治区2021年林业生态资源状况报告》显示,全区共有桉树林面积约303.367 4万hm2,蓄积量为1.861 9亿m3[3];桉树林面积占全区森林、人工乔木林面积的比例分别为20.4%、37.6%,蓄积量占全区森林、人工乔木林蓄积量的比例分别为19.0%、27.1%。广西14个地级市均种植有桉树,其中南宁市桉树种植面积最大,达57.37万hm2,约占全市土地面积的26.0%;第2名是玉林市,桉树种植面积为31.01万hm2,约占全市土地面积的24.2%;第3~5名依次是来宾市29.35万hm2(占比21.9%)、钦州市27.19万hm2(占比25.0%)、柳州市25.66万hm2(占比13.8%);最少的是桂林市,桉树林面积仅为3.27万hm2,约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2%[4]。2021年,广西桉树种植方面,以占全区20.4%的森林面积(广西森林面积1 486.67万hm2),生产全区80.0%以上的木材;以占全国1.38%的森林面积(全国森林面积2.2亿hm2),生产出全国31.55%的木材(全国木材产量9 888万m3),极大地缓解了我国的木材供需矛盾。

2 存在的问题

2.1 种植规划不合理

在广西桉树种植业发展过程中,种植规划不合理是一个显著的问题。1)在桉树种植布局上,普遍存在着规划不足的问题,未能充分考虑广西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差异,如生态环境多样性、林种结构、土壤类型、气候特征等,导致部分地区盲目跟风种植,忽视了环境承载力与生态适宜性。2)部分地区桉树种植呈现单一化、规模化趋势,忽略了林种多样性的重要性。单一树种的大面积种植,不仅容易导致病虫害暴发,还可能对土壤结构和生物多样性造成不利影响。3)一些地区忽视了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水库周边、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保护,甚至非法侵占耕地和天然林地用于桉树种植,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系统平衡。4)部分林农过度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实行过短的轮伐周期,对土壤养分消耗、地力恢复及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造成了极大压力。

2.2 科技创新体系不健全与良种普及迟缓

科技创新是推动桉树种植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然而目前广西桉树种植业的科技创新体系尚未完善,导致新技术、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速度较慢。

1)在桉树生态栽培、混交栽培、无节良材培育等方面的技术研究与应用不够广泛,导致桉树高产高效与生态兼容性之间的平衡难以实现,林地综合效益提升受阻。2)在木材基础材性研究、新型高附加值产品研发方面投入不足,导致桉树产品种类单一,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提升受限。3)桉树良种推广也面临着滞后的问题,传统的种植模式和品种改良滞后,适应性强、抗逆性强、生长快、材质优的新品种开发不足,无法满足市场对高品质、高产量的桉树产品的需求。

2.3 生态保护意识薄弱与经营模式不科学

长期以来,广西桉树种植业的经济快速增长主要依赖于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张,这种数量型的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林木品质的提升,不仅加剧了对土地资源的过度消耗,还可能导致生态环境承载力的超负荷,从而对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产生长远的负面影响。在具体的桉树种植与经营管理实践中,缺乏生态友好型管理措施的应用成为一大短板。例如,桉树种植密度过高,往往超出林地承载的最佳阈值,不仅影响了林木的生长空间与光合作用效率,还可能引发林木间过度竞争,影响林木健康生长和最终的木材质量。在施肥技术方面,传统的桉树追肥一味依赖化学肥料,特别是单一氮磷钾配方的广泛应用,虽然在短期内促进了桉树的快速生长,但长期来看,却导致了土壤退化、微生物活性降低、有机质含量下降,进而影响了地力保持能力。此外,不合理的采伐周期安排,尤其是追求短期经济效益而实施的频繁采伐,严重干扰了森林生态系统的自然演替过程,减少了林分的生物多样性,增加了病虫害的发生概率,同时限制了林木达到最佳生长状态和材质优化的机会。总之,不科学的经营措施,不仅会降低桉树林的长期生产力,还会对生物多样性构成严重威胁,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

2.4 社会认知存在的偏差与宣传引导不足

广西桉树种植业在经历长期快速发展的同时,深陷于社会认知的两极分化之中,对桉树种植业的正面宣传引导严重不足。一种观点认为桉树为经济发展的“金钥匙”,认为其显著提升了广西林业的经济价值,帮助众多林场、企业、农户实现了增收致富,是值得大力推广的“摇钱树”。另一种观点则将桉树视为环境破坏的“罪魁祸首”,认为其种植严重威胁到生态环境,破坏水源、影响生物多样性,主张全面禁止桉树种植。这种极端化的观点争执,对桉树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制约作用。一方面,过度支持可能导致桉树种植面积盲目扩大,忽视其生态影响。另一方面,过度反对则可能阻碍桉树种植业的正常发展,忽视其在林业产业中的重要作用。

3 对策

3.1 坚持因地制宜,完善发展规划

根据广西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如生态环境、林种结构、土壤类型、气候特点、市场需求等因素,制定差异化的桉树种植规划。遵循“适地适树”原则,合理选择适宜种植桉树的区域,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地、水库、湖泊、河流汇水第一面坡种植桉树,严禁违法违规占用耕地、砍伐其他森林种植桉树,优先考虑在商品林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及低产低效林地上进行桉树更新改造[5]。对于桉树连片造林66.67 hm2以上的区域,应配置两个以上品种或无性系,以提高林木的抗逆性和适应性。同时,通过采伐政策引导,将桉树轮伐期延长至7年以上,以减少轮伐期过短对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此外,为确保桉树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应探索建立桉树人工林可持续发展准入制度。对桉树种植区域的土壤等生态环境进行定点监测,及时发现并解决种植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对桉树采伐征收一定的费用,利用这些资金来保护公益林,形成桉树商品林反哺公益林的良性循环新机制。

3.2 加强科技创新,推广良种良法

科技创新是推动广西桉树种植业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驱动力。1)积极整合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有东门林场等机构的桉树种质资源,联合国内外科研机构,共同攻关桉树育种的基础理论和技术难题。利用基因组学、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加速桉树的世代改良,选育出适应性强、抗逆性强、生长迅速、材质优良的新品种,特别是适合作为实木材、胶合板材、纸浆材等不同用途的专门化品种。2)开展桉树生态栽培、桉树与乡土阔叶树种混交栽培、大径级无节良材培育、林地土壤地力维持与提升、林分健康防控等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探索如何在保证桉树种植高产高效的同时,提高桉树的生态服务功能,增加林地的综合效益。3)依托广西大量桉树木材原料进行木材基础材性和加工技术研究,开发新型高附加值产品,如大规格集成材、轻质高强刨花板、重组木等,以及高强度、高品质、环保的纸基材料,拓宽产品线,提高产品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3.3 坚定生态优先,推进科学经营

为了实现广西桉树种植业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需要在经营策略上做出根本性调整。推动广西桉树种植业由以面积扩张为主向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为主转变,以桉树速生丰产林生产技术规程为指导,采取优化种植密度、测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延长采伐周期及经营复层林等科学措施,提高林木的生长速度和木材品质,确保桉树单位面积蓄积量和木材产量的持续增长。同时,推广应用生态友好型管理措施,如使用可降解防草布代替传统塑料薄膜,减少化学除草剂的使用,改用割灌除草等物理方法,降低对土壤和水源的污染风险。此外,积极探索桉树择伐经营方式,择伐后补植其他珍贵乡土树种,促进形成多树种异龄复层混交林,实现全周期经营,短中长周期、大中小径材兼顾,以短养长、以长辅短,将桉树速丰林转变为近自然经营的“永丰林”[6]。

3.4 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客观评价

为了消除社会对桉树种植业的误解和偏见,加大宣传力度是关键。通过电视、广播、社交媒体等多种渠道,加大对桉树种植业正面贡献的宣传力度,展示桉树在推动广西乃至全国林业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提供就业机会、促进木材自给自足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强调桉树作为速生树种在碳汇、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潜在价值,以及在应对气候变化上的贡献。组织专家、学者、行业代表,通过讲座、研讨会、公开论坛等形式,向公众普及桉树的生物学特性、生态习性及其在科学管理下的环境影响。既要讲明桉树在合理种植和管理下对生态的正面影响,也要坦诚讨论不当种植方式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如土壤退化、生物多样性下降等,以事实为依据,引导公众形成客观认识,为桉树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4 结语

广西桉树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不仅是对单一产业模式的优化与升级,更是对绿色生态理念的深入践行与示范。因此,在未来的研究工作中,笔者将持续关注桉树种植业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不断探索和完善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为构建生态文明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关于印发广西科学发展桉树工作方案的通知[EB/OL].

(2021-11-25)[2024-12-28].http://lyj.gxzf.gov.cn/zfxxgkzl/fdzdgknr/flfgzcwj/zdgkwj/t10846874.shtml.

[2] 左科举.基于“两山”理论的广西桉树改退与农民增收协同路径研究[J].广西农学报,2023,38(4):78-82.

[3] 陶再平.广西壮族自治区桉树幼林抚育管理[J].乡村科技,2022,13(21):114-116.

[4] 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广西壮族自治区2021年林业生态资源状况报告[EB/OL].(2022-06-07)[2024-12-28].http://lyj.gxzf.gov.cn/bsfw/sjfb/qtsj/t11988696.shtml.

[5] 彭健,罗玉兰.提高桉树人工林林地生产力的对策[J].广东蚕业,2021,55(8):45-46.

[6] 狄贵明.吕梁山林区退化林修复实践与探索[J].山西林业,2023(5):28-29.

(责任编辑:张春雨)

标签:  桉树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