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寨县水稻抗旱栽培技术要点

known 发布于 2025-07-24 阅读(475)

摘 要 水稻是安徽省金寨县的主要粮食作物,但当地降水量年际变化大,降水分布不均,易引发水旱灾害。为指导区域水稻抗旱栽培,提高水稻植株的抗旱能力和水稻产量,结合金寨县实际,从品种筛选与布局、整地保墒、育秧插秧、水分管理及营养调控等方面系统总结水稻抗旱栽培技术要点。

关键词 水稻;抗旱栽培;品种选育;水分管理;安徽省金寨县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5.06.027

水稻作为喜水作物,其生长发育过程对水分的需求量较大,特别是在分蘖期、抽穗期等关键生育时期,水分胁迫会严重影响其产量和品质。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干旱已成为制约水稻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加之不同区域的气候条件、土壤特性和栽培制度存在差异,建立适应当地特点的抗旱栽培技术体系意义重大。水稻是安徽省金寨县的主要粮食作物,笔者从品种筛选与布局、整地保墒、育秧移栽、水分管理和营养调控等方面,系统阐述金寨县水稻抗旱栽培的关键技术要点,为提高区域水稻抗旱能力提供技术支撑。

1 金寨县水稻产业发展概况

金寨县位于皖西边陲、大别山腹地,地处3省7县2区接合部,西、南两面与河南省、湖北省毗邻,总面积3 918.97 km2,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金寨县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具有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春温多变、夏雨集中及梅雨显著等特点。金寨县水资源丰富,但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大,降水分布不均,易引发水旱灾害。水稻是金寨县重要的粮食作物,具有悠久的种植历史。2024年,金寨县水稻种植面积达178.67 km2,占夏种粮油计划总面积的82.1%。

近年来,金寨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水稻产业发展,积极推广优质品种和先进栽培技术,着力提高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同时,金寨县加快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水稻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1]。

2 金寨县水稻抗旱栽培技术

2.1 抗旱品种筛选与布局

2.1.1 抗旱品种筛选

品种选择是水稻抗旱栽培中的关键环节。根据金寨县气候特点和土壤条件,推荐当地农户种植以下抗旱品种。1)沪旱15。沪旱15是金寨县主推的籼型常规早稻品种,全生育期121.1 d,适合作为一季中稻旱作种植。沪旱15具有较强抗旱性,但要想充分发挥其高产潜力,需要在前茬小麦收获后进行精细整地,施足基肥。播种时,每公顷播种量为60 kg(机械条播时667 m2用种量约4 kg)。同时,应选用发芽率95%以上的优质种子,确保苗齐、苗匀、苗壮,为水稻抗旱生长打下良好基础[1]。2)旱优82。旱优82全生育期117.5 d,在金寨县白塔畈乡已建立千亩示范片。旱优82具有节水抗旱、抗倒伏、耐高温、氮高效及抗病等特点,对机械化育插秧和直播适应性强,米质优良,具有爆米花香味。

2.1.2 区域品种布局

在金寨县水稻抗旱品种区域布局方面,主要遵循因地制宜、优势互补的原则。1)在低海拔平原地区如江店区、白塔畈乡等水源条件较好的区域,重点布局生育期较长的沪旱15。这些地区灌溉设施完善,即使遇到干旱,也能及时补水,能够充分发挥该品种高产、稳产的优势。同时,这些地区机械化程度高,便于开展机械条播等机械化作业[2]。2)在中高海拔山区如梅山镇、铁冲乡等灌溉条件相对欠缺的区域,主推生育期较短的旱优82,充分利用其抗旱性强、生育期短的特点,避开干旱危害最严重的时期。

2.2 深耕整地与蓄水保墒

2.2.1 深耕整地

1)将深耕与耙耱相结合。在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开展深耕,耕深要求在25~30 cm,既能增加土壤蓄水能力,又能改善耕层结构。同时,配合耙耱作业,要求耙耱2~3遍,打碎土块,使土壤充分细碎,提高土壤保水保墒能力。耙耱后及时镇压,以减少水分蒸发。2)科学整平与灭茬处理。采用激光平地仪等现代化设备,确保田面高低差控制在3 cm以内,有利于灌溉时水分均匀分布。整平前将前茬作物秸秆充分粉碎并均匀还田,增施腐熟有机肥30~45 kg·hm-2,可增加土壤团粒结构,增强土壤蓄水保墒能力。

2.2.2 土壤蓄水保墒

1)建设田间蓄水工程。在山区稻田四周修筑埂高30 cm以上的田埂,并夯实培固,防止漏水;在地势较高处开挖蓄水池,利用自然降水和山泉水蓄水,确保每667 m2田块蓄水能力在300~350 m3。同时,沿田埂内侧开挖深20 cm、宽25 cm的环形沟,每667 m2可增加蓄水量50~80 m3[3]。2)采用保水剂与覆盖措施。整地时,每667 m2施用聚丙烯酰胺等保水剂3~5 kg,可提高土壤持水能力15%~20%;对于坡度较大的梯田,秧苗成活前采用地膜或秸秆覆盖,覆盖面积占田块面积的70%以上,可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保持土壤湿度。

2.3 抗旱育秧与移栽

2.3.1 抗旱育秧

1)高床软盘育秧。在梅山镇等地区推荐使用570孔标准软盘,每667 m2秧田可育秧0.40~0.53 hm2本田,秧田覆土厚度控制在1.2~1.5 cm。播种前对种子进行药剂浸种48 h,同时在育秧基质中拌入磷酸二氢钾60 g·m-2,增强秧苗抗旱能力。播种后覆盖地膜或草毯保温保湿,出苗后根据天气情况适时通风,确保秧苗健壮[4]。2)旱育稀植育秧。在铁冲乡等山区采用旱育稀植模式,选择背风向阳、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的地块作为秧田,每667 m2秧田可供应0.67~0.80 hm2本田用苗。采用条播方式,行距15 cm,播深2 cm,播后每667 m2用30%芸苔素内酯可溶性粉剂20 g或90%赤霉素水剂15 g,配制成100 mg·L⁻1溶液均匀喷施,促进秧苗根系发育,提高幼苗抗旱性。

2.3.2 保水移栽

1)移栽前准备。移栽前3~5 d适当断水,培育带泥移栽秧苗,秧龄控制在25~30 d,确保根系发达、茎秆粗壮。移栽前24 h,在本田浅水泡田,同时对秧苗喷施1%磷酸二氢钾溶液,增强秧苗抗旱能力。2)科学实施插秧。采用浅水插秧,水深2~3 cm,株行距30 cm×15 cm,每穴插2~3株,插深2~3 cm,保证秧苗基部略露出水面。平整田块采用机械插秧方式,栽插后立即灌水至水深5~7 cm,保持3~5 d后进行第一次晒田,以促进根系下扎,提高植株抗旱能力。

2.4 全程抗旱水分管理

2.4.1 分蘖期

1)科学实施浅水勤灌。幼苗移栽成活后及时排水,进行第一次轻度晒田,一般晒田3~4 d,促进根系下扎。之后采用“浅水—晒田”交替灌溉方式,浅水时保持水深2~3 cm,每次晒田至田面露出小裂纹时及时灌水,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分蘖中期每667 m2施用尿素10 kg配合抗旱调节剂,增强植株抗旱性[5]。2)分期调控灌溉。分蘖前期保持田面湿润,控制水层以利于分蘖;分蘖盛期将湿润灌溉与南方休闲超级节水灌溉技术相结合,每667 m2用水量控制在30~40 m3;分蘖后期逐渐加深水层为3~4 cm,同时叶面喷施0.1%磷酸二氢钾,培育壮秧。

2.4.2 拔节期

1)实施间歇灌溉。在拔节期开始时,采用“湿润—晒田”交替灌溉方式,当田面裂纹宽度为2~3 mm时进行补水,水层深度控制在3~4 cm。每次灌水后保持3~4 d,待土壤含水量降为60%~65%时再次灌水,既能满足水稻生长需水,又可避免深层水分渗漏损失。2)因地制宜调控灌溉。在梅山镇等水源条件较好地区,采用控制性灌溉,即在孕穗前期维持土壤含水量在70%~75%,667 m2灌水量控制在45~50 m3;在铁冲乡等山区,采用管道输水或软管漫灌的方式,配合叶面喷施0.2%磷酸二氢钾溶液,增强植株抗旱性,减少蒸发损失。

2.4.3 抽穗期

1)保证关键期灌水。抽穗前3~5 d开始加深水层至5~8 cm,抽穗扬花期间保持田间持续3~5 cm的浅水层,667 m2灌水量控制在60~65 m3。同时,根据天气情况及时增补水分,若遇高温天气,则采用“上午浅水、下午深水”的方式降温。可在抽穗前喷施0.3%磷酸二氢钾和0.2%氯化钾的混合溶液,提高水分利用效率。2)因田制宜灌溉管理。对于梅山镇等平原灌区,利用渠系灌溉设施,采用条带型灌溉方式,保证灌溉均匀性;对于铁冲乡等山区田块,采用喷灌设备定时补水,每次补水后及时查看稻田四周田埂是否有渗漏现象,发现问题及时修补,减少水分损失。

2.4.4 灌浆期

1)实施后期轻度控水。灌浆初期保持3~4 cm浅水层,667 m2用水量控制在40~45 m3。随着灌浆进程的推进,水层逐渐降低,蜡熟期时采用湿润灌溉方式,保持土壤含水分在80%左右。在灌浆中期喷施0.2%磷酸二氢钾和0.1%硫酸钾的混合溶液,促进光合产物向籽粒积累转运,提高植株抗旱性。2)实施区域化管理。在低海拔地区如江店区、白塔畈乡等灌溉条件较好的区域,采用薄水匀灌技术,确保水分供应均匀;在山区如梅山镇、铁冲乡等地,则采用沟灌与畦灌相结合的方式,结合叶面喷施0.3%碳酸氢铵,每隔7~10 d喷施一次,以提高灌浆效率。

2.5 抗旱营养调控

2.5.1 水肥一体化技术

1)分区域实施水肥一体化。在梅山镇等设施条件完善区域,采用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通过滴灌带和微喷设备精准控制施肥量和灌溉量。分蘖期每667 m2施尿素15 kg、磷酸二铵10 kg、硫酸钾8 kg,随水溶解后分4~5次施入;抽穗期每667 m2追施尿素8 kg、硫酸钾5 kg,结合灌溉分2~3次施用。2)优化配方与施用时期。根据品种需水特性和土壤墒情,在铁冲乡等山区采用“以水调氮”技术,即在水分供应充足时增施氮肥,缺水时适当控氮。基肥占总施肥量的40%,分蘖肥占30%,穗肥占20%,粒肥占10%,并在关键生育期结合叶面喷施0.3%磷酸二氢钾和0.2%氯化钾混合液,提高水肥利用效率。

2.5.2 叶面补水补肥技术

1)分生育期叶面施肥。在分蘖期,喷施0.3%尿素和0.2%磷酸二氢钾混合溶液,每7 d一次,连续喷施2~3次;在抽穗扬花期,喷施0.2%尿素和0.3%硫酸钾混合溶液,每5 d一次,连续喷施2次;在灌浆期,喷施0.3%磷酸二氢钾和0.2%硫酸锌混合溶液,每7~10 d一次,连续喷施2次。2)强化补水保护措施。在梅山镇等地采用背负式电动喷雾器在早晨或傍晚进行喷施,每667 m2用水量40~50 kg,加入0.1%多效唑和0.02%表面活性剂,提高药液在叶面的附着力和渗透性;在铁冲乡等山区,可采用无人机低容量喷施,每667 m2用水量15~20 kg,同时注意添加保湿剂,延长药效。

3 结语

本文系统阐述了金寨县水稻抗旱栽培的关键技术要点,涵盖抗旱品种筛选与布局、深耕整地与蓄水保墒、抗旱育秧与保水移栽、全程抗旱水分管理以及抗旱营养调控等多个环节。通过科学选用抗旱品种、优化整地技术、加强水分管理和营养调控等措施,可显著提高水稻抗旱能力和产量,实现节水增效。未来,随着智能灌溉设备和水肥一体化技术的推广应用,以及育种技术的不断进步,金寨县水稻抗旱栽培将向着更加精准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为促进农民增收致富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周洲,彭乐威.安徽省沿淮三县水稻生产技术效率比较分析[J].粮食科技与经济,2024,49(4):28-33.

[2] 梁统模.节水抗旱稻发展优势及栽培管理技术应用[J].安徽农学通报,2024,30(9):7-10.

[3] 周汝群.水稻抗旱节水栽培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23,29(12):5-7.

[4] 涂军明,邓桥江,曹志刚,等.节水抗旱稻的特性及其丰产高效栽培技术[J].湖北农业科学,2020,59(20):32-34.

[5] 凌荣模.旱种水稻生育特性与产量形成研究[J].种子科技,2024,42(8):146-148.

(责任编辑:刘宁宁)

作者简介:但守军(1973—),大专,农艺师,主要从事农学研究(水稻、小麦、玉米、油菜等)。E-mail:464579247@qq.com。

标签:  金寨县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