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晓丽 李未 张晓蕾 赵君玉 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
我国教育部门在提出双创战略之后,逐渐增加了产教融合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的作用。高校通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不仅能够全面落实和执行国家战略,促进国家经济发展,还可以促进教育深化改革,对现有人才培养机制进行优化,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应当注重产教融合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当中的应用。
一、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存问题分析(一)不了解创新创业教育规律高职院校在开展教学活动中,没有注重到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在规律,教师人员不了解创新创业的原则,并且不具备实践经历,教师在开展课程教育时通常只是纸上谈兵,无法有效结合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和实际案例,导致整个教育过程停留在表面。此外不同高职院校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程度不同,将该项课程与职业规划以及就业指导同等看待。这样就导致创新创业类教师多为思政教育教师、辅导员或者经济管理类教师兼任,并且没有遵循创新、创业教育的方向,在开展专业教育时,也没有深入探索创新创业教育的规律和要求。
(二)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不足创新创业教育涉及到较多知识内容,且具备系统化特点。然而大多数高职院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对于课程体系的认识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高职院校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没有注重课程体系的连贯性特点,多是选取每一具体内容开展教育,从而导致整个教学活动缺乏完整的思维模式,对学生的学习适应产生较大影响。第二,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过度注重理论知识传授,没有意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立足于系统论角度出发,必须高度统一和融合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并将二者同等对待。第三,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没有了解到系统当中各个要素之间的关联性和差别,且多应用多班级公开课模式,对学生知识了解程度的影响比较大。
(三)缺乏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效性认识通常情况下,高职院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时,需要分析和探索课程的成效性。然而多数教师主要是从市场需求度以及就业方面进行分析。但是学校发展过程中,比较关注人才的培养。尽管某些高校为了鼓励校内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项目,然而却没有给予相应的资金和场所支持,此种现状就对创新创业教育项目的实施造成极大影响。此外,多数高校在设置该类课程时,不注重划分专业类别,也没有做好相应的调查,对创新创业类课程的实施效果造成严重影响。
二、基于产教融合背景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的有效措施(一)优化调整人才培养方案高职院校在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中,为了促进二者之间的结合,必须对现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优化调整。首先,在公共课程平台上开设创新创业类课程,并且在人才培养方案上融入创新创业理念。其次,深入研究和分析专业课当中所包含的创新创业类内容,在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出,创新创业教育主要内容。此外还应当打破不同学科之间的壁垒,开展多学科和跨学科的创新创业类课程。同时,还应当探索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有效结合校企合作内容和创新创业类内容,确保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能够加深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知度。
(二)实行协同育人机制高职院校在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中,为了促进二者之间的结合,不能只借助学校的力量实现,而是需要建立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全面纳入学生元素,学校元素,政府元素以及企业元素。第一,充分发挥出政府的作用机制,全面落实和执行相关政策,为高校创新创业类教育提供优质服务。合理应用相关领域的协同机制,并且促进企业资源和院校资源的合作交流,这样能够确保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有效进行,还能够提升企业的支持作用。
(三)建立双创融合实践教育体系基于产教融合背景,高职院校在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中,促进二者之间的结合,需要建立系统化的教育体系。在实践教育体系中,创新创业类教育服务业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必须予以高度重视。首先高职院校需要结合办学特点,建立独立学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并且对学校现有教学资源进行优化整合。此外,高校应当建立与专业教育相适应的创新创业教育空间,不断扩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规模,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服务。
(四)全面提升教师的素质能力水平高职院校应当筛选出优质教师团队,选择具备创新创业专业知识的教师。还应当关注教师的综合能力,以客观角度评价教师的教学能力,并且定期,组织教师参与培训教育,并做好考核。建立和完善约束激励机制,以此加强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
三、结束语基于产教融合背景下,企业能够有效支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开展,具备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高校自身应当积极主动地制定相关目标,有针对性的去培养人才,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水平,以满足未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