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雨兵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我们在前一段时间当中专门针对一些院校当中的骨干以及学生们对自己所学的专业的满意度和就业情况进行了一番的调查。在调查结束后我们发现,其实有很大的一部分学生在专业的选择上都是相对比较盲目的。最能直接的体现出这种情况的就是在各大高校招生专业上产生的冷热不均的现象。在学生当中对他们自身所学专业的满意程度调查中发现,存在月有百分之四十的学生对于自己所学的专业感到基础知识上很薄弱,所学的专业根本就无法很好地适应到后期在岗位上的延伸。为了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很好的解决这些困扰专业人才发展和在培养上的问题,我们在专业上面向产业链去进行延伸,在课程上按模块去组合,招生上按类去进行划分,在培养模式上按需求去分流的建设理念,建立了很多的创新试点,取得了一些效果。
一、在我国高校大类招生的起源和发展在我国高校的大类招生是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后期开始的。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尤其是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们的高等教育也上升了一个历史性的高度。通过和国际间的广泛合作和交流,使得我国在社会当中对人才的需求上也有了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各大高校在对人才的培养目标都是要巩固基础理论知识,不断的加强自身在平时工作当中的个人工作能力,在生活和工作中不断的提升自身的综合性素质作为出发点,进而去在教育上进行改革。
二、部分大学“大类招生、分流培养”的现状在一部分院校当中,对于大类招生的起步相对比较晚,就现在而言还处于前期的起初阶段。一些高校在新生入校后的前三个学期会进行基础知识方面的培养,等到第四个学期的时候再进行在专业上的培养。大部分学院会在新生入学的第三到第五周专门为学生们开设专业导论课程的学习。会对学生所学的专业特点,在学习上的方法以及毕业后的就业和职业上的规划企业进行一个较详细的介绍和动员。
三、现阶段大类招生在专业分流中遇到的问题(一)专业选择上完全倾向一边在经历大类招生的新生当中我们能够发现,他们在专业的选择上完全的倾向部分热门专业。以高校的会计学院为例,财务管理和审计学这两个专业和会计专业无论是在师资水平上还是在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情况上都是差不多的,而且在新生的专业导论课的上这三个专业的老师所讲授的都很精彩,但是学生普遍倾向于选择会计专业,出现这样的局面是之前没有充分预料到的。
(二)对所有专业没有高度的认同感在本科专业大类招生培养当中是遵循志愿和成绩相结合的标准来实行的,实施中大部分高校是采用成绩排名来进行学生专业分流。一部分学生在学生大一的时候热衷于参加社团,由于学习成绩的不好不能进入到自己喜欢的专业。又因为有极强的个性和对新专业不认同,有厌学和抵触心理,在短时间当中很难调整好心态。仍然存在学生不能选择到自己的意愿专业。
(三)对同生源地区学生的选择专业的机会成本影响在专业分流中,绝大部分高校采用大一或大二的学业成绩对学生进行排名,学生根据其排名进行专业志愿选择。此时,所有学生所参加的考试类型和考试科目完全相同,是基于同一标准进行选拔。这常常导致,同一生源地的学生,或者由于其高中基础较好,从而在大学专业分流选拔上占据成绩优势,或者由于其高中基础相对较差,从而在大学专业分流选拔上占据成绩劣势。举例说明,北京、新疆等高考考分较低的地区学生,在面向同一份大学科目试卷时,处于了明显的劣势,他们在专业分流上也整体处于劣势。
四、解决大类招生专业分流问题的方法1.按志愿和综合考评相结合的形式去在专业上去分流。虽然会存在很多的异议,但是在进行专业分流的时候应该要做到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和充分的尊重他们在个性上的发展,在思想品德身心发展能力等多方面去综合评价学生,进而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在进行专业导论课的时候要将课程按不同的模块去进行,随着学生们知识的丰富和在层次上的提高,高校所要讲授的内容上也要有所升华。适当的可以分组讨论,也可以应用那些有视频的动画等,使学生通过感性来引起他们的学习乐趣。
3.高校教师要能够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指导学生们了解自己的所学专业的实际情况和社会需求,同时把学生的专业和毕业后的就业相结合,在专业分流的前半年就对本专业的未来就业情况有大致的了解,并将这些信息让学生知晓,以便在以后的专业分流中作为重要的参考。
五、结束语综上所述,大类招生专业分流机制在对人才的培养模式上,更符合我国高校在教育教学改革当中的发展趋势,同时也是我国各大高校在目前对于复合型人才的塑造方面做出理性选择。在大类招生专业分流的过程当中,要求具有很好的基础理论知识,不断的加强自身在平时工作当中的个人工作能力,在生活和工作中不断的提升自身的综合性素质,以此来促进我们的学生全面发展,为国家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