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农业企业积极践行ESG新发展理念对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意义重大。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双化协同已成为国家落实数字化绿色化战略的关键抓手,数字化转型为农业企业ESG实践带来新机遇。本文从生产、交易、信息数字化三个层面深入研究数字化转型赋能农业企业ESG实践的理论逻辑,发现还存在生产数字化人财物管理难题、交易数字化数据采集困境及信息数字化数据安全隐患三方面现实挑战。系统思考深度推进数字化转型赋能农业企业ESG实践的未来路径,应聚焦人财物协同、数据合作、信息监管三大破题口,强化支撑、补齐短板,为农业企业的ESG实践和绿色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数字化动力,仅供参考。
关键词:数字化转型;农业企业;ESG;数字化绿色化;农村经济
中图分类号:F323;F1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5)02(b)--04
1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ESG是环境(Environmental)、社会(Social)和公司治理(Governance)的缩写,不同于以往仅仅关注企业财务绩效的传统评价标准,ESG评价体系综合考量企业的环境、社会、治理表现,与我国“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高度契合,成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实践工具。当前,众多企业正积极融入“双碳”战略,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重视ESG实践。
农业是立国之本,对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是农业农村现代化,重点是要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农业企业集资本、技术、人才等先进生产要素于一身,是农业行业发展中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承担着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社会责任,在构建现代农业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因此,提高农业企业的ESG实践能力对建设现代化农业强国意义重大。
数字经济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型经济形态,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开创了新的模式与路径。随着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推动数字技术与绿色低碳发展的深度融合,实现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的理念愈受重视。《“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要“推动农林牧渔业基础设施和生产装备智能化改造”“提升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物流等各环节数字化水平”之后,农业企业便迈入更为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新发展阶段(何艳,2023)。以云计算、区块链、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数字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广泛应用为提升农业企业ESG实践能力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数字化转型与ESG实践的关系近年来备受学界和业界关注,其涉及复杂的管理决策和政策导向,研究者们从不同角度深入探究了两者之间的关系,但对其直接影响和机制尚缺乏共识。一些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对企业ESG表现的积极影响,胡洁等(2023)强调了区块链技术对ESG表现的突出促进作用,王海军等(2023)指出数字化转型对公司治理责任方面的表现影响最显著。不少学者对数字化转型影响ESG表现的机制进行探究,王运陈等(2023)基于合法性理论与信息不对称理论,认为数字化转型通过缓解信息不对称和增加外部合法性压力,促使企业有更好的ESG表现。郝毓婷等(2022)指出数字化转型通过缓解融资约束和扩大分析师关注来改善企业的ESG表现。然而,王应欢等(2023)对数字化转型对ESG表现的单一正向促进作用质疑,认为数字化转型对ESG表现的影响呈“倒U形”,存在“双刃剑”作用。此外,关于ESG的研究中,ESG经济影响效应研究成果最多,涵盖面最广,学者们通过探究数字化转型的中介效应,发现数字化转型与ESG表现的间接关系。例如陈红等(2023)的研究表明,数字化转型通过增强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能力和缓解融资约束,正向调节ESG表现对企业价值的提升作用。王晓红等(2023)指出,企业的数字化水平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以提升ESG表现的过程中起正向调节作用。评估现有研究可知:第一,当前学术界的研究对象主要为制造业和服务业企业,对于农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和ESG表现的研究相对较少;第二,现有研究在定量与定性之间存在不平衡,通常偏向于定量方法而忽视了实际面对的社会、环境、经济等现实要素;第三,尽管提出多种理论和模型,但较少转化为可行的实践措施,且大多局限于宏观维度,对特定行业的适用度较低。
鉴于上述现状,本文将从农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生产、交易和信息数字化的实际出发,深刻梳理数字化转型赋能农业企业ESG实践的理论逻辑,总结现实挑战,并提出推进路径。这对农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强国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证价值。
2 数字化转型赋能农业企业ESG实践的理论逻辑
2.1 生产数字化与农业企业ESG表现
农企生产数字化转型,有效解决传统农业企业的自主生产环节存在对资源利用不当导致生态环境被破坏、影响公共卫生等问题,在其进行“资源—能力—价值创造”转化的过程中改善农企ESG表现。资源编排理论强调整合资源的重要性(张青等,2020),数字技术作为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动力(苟飞等,2023),与农企生产环节相结合,能够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效益及能力,提高农业企业的ESG表现。
资源利用效率上,数字化转型促进技术升级并提高生产精准度以减少资源浪费,改善农业企业的环境表现(E)。生产前期通过新型农作物监测技术测算生长与用水需求,分析数据以确定最佳种植时机与预期产量,降低生产不确定性,成功减少资源浪费(韩佶,2024)。生产后期通过智能生产管理系统对环境数据进行实时监督,实现资源的精准投放,推进农企生产环节降本增效(李丽莉等,2023)。资源利用效益上,数字化转型促进绿色技术创新与应用(宋德勇等,2022;王锋正等,2022),修正生产的社会成本,提高农企社会责任表现(S)。数字化转型缓解农企与外界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为绿色技术创新注入动力(王海等,2023),谱写农企“履责蓝图”,针对污水排放、碳排放等环境污染问题改善企业社会责任表现。资源利用能力上,数字化转型推动组织变革,革新农企治理表现(G)。数字技术对农作物生长实时监测,形成连续、完整的生产动态数据,利用数据分析技术,能够为决策者提供科学的方案,降低投入与监督成本。数字化转型能够促进企业内部信息共享,提高协作效率,促使生产环节扁平化,提高资源投入与利用效能。
2.2 交易数字化与农业企业ESG表现
数字化转型助力农企与前端要素供给主体“农户+合作社”相缔结,通过整合资源、共享技术,进一步降低农企外购、销售等交易成本。一方面变革农企供需匹配模式,利用数字技术抓取消费者需求,避免农产品滞销;另一方面利用数字技术提高交易管理效率。农企交易数字化有效提高农企与相关合作方交易效率与积极性,改善农业企业ESG表现。
在农业企业环境表现方面,交易数字化提高农企“产销一致”水平,避免农产品积压、滞销所造成的资源浪费(E)。农企自主生产方面,数字化转型帮助农企科学预测市场需求,构建产量模型规划产量;农企外购方面,大数据降低农企与“农户+合作社”间信息不对称程度,利用算法测算最佳交易量,避免“农户农作物堆积未销、农企供不应求”,达到双方资源配置最优。在农业企业社会责任表现方面,交易数字化使农产品价值透明,提高与消费者或合作方的交易效用,增进社会福祉(S)。对于消费者而言,电商平台不仅实现交易的“去中间化”而降低产品价格,还提供了溯源渠道、物流等信息保障。对于农户等农企合作方而言,大数据将农产品价格影响因素透明化,提高双方交易效率,还能避免价格波动对农户的影响,增强其生产积极性与务农幸福感。在农业企业治理表现方面,交易数字化帮助匹配最优消费渠道与群体,控制销售决策、物流配送等交易成本,提高管理效率(G)。农企通过数字交易平台直接匹配消费者,缩短链条以降低产品损耗,提高销售效率。数字技术的应用还可以优化物流,减少运输时间和成本,并实现高效的库存管理,改善农企管理效率。
2.3 信息数字化与农业企业ESG表现
农业信息数字化是指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整合土壤环境、土地数据、农业企业等多源数据,建设农业数据资源库,形成数字农业建设合力。信息数字化提高农企管理效率,促进农产品供应链整合,从农业企业内部整合和外部整合两个维度,全面提升农企ESG表现。内部整合是指企业内部职能部门的相互协作和同步,外部整合则强调企业与供应商和客户进行战略合作。
从内部整合角度看,信息数字化促进各职能部门信息交互与高效协调。通过数字智慧平台实时追踪和采集采购、生产、仓储、分销、运输等环节的数据,农业企业能够显著提高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ERP系统、CRM系统等数字化工具的引入,实现了信息流、资金流和物资流的高效整合,帮助农业企业基于实时数据分析与可视化展示做出更科学合理的决策,从而提升治理表现(G)。此外,信息数字化推动农业企业与数字金融深度融合,通过构建精准的供应链结构化信用体系(李丽莉,2023),使得农业企业的社会公信度得到保障,社会表现进一步提高(S)。从外部整合角度看,信息数字化打破产业链各环节的信息壁垒,增大农业企业外部连接密度。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新一代数字技术的应用,为企业间的信息交互提供了平台,推动产业链上不同主体从分散走向协同,解决了治理难题,助力农企建立更加完善的治理结构(G)。同时,通过产业集群内的合作与交流,农业企业能够更容易地获取最新的环保技术、解决方案和成功案例,加速绿色创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E)。
3 数字化转型与农业企业ESG实践的现实挑战
3.1 生产数字化技术壁垒高,成本压力大:ESG实践中的人财物管理难题
农业企业推进生产数字化的过程存在较高的技术壁垒,同时需负担大量人财资本压力。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我国农业数字经济的渗透率仅为10.5%,远低于第二、三产业24%和44.7%的水平。多数农业企业数字化转型仍处于起步阶段,缺乏数据资源掌握与应用能力。物联网、大数据等前沿技术迭代速度快,而农企普遍缺乏既精通农业技术又熟悉数字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难以盘活人力资本进行“新农人”的培育,严重制约农业生产数字化进程。从财务角度来看,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往往需要在初期一次性投入大量资金用于购买硬件设备及定制服务等,后期日常经营中仍需持续投入资金用于系统维护和升级,有较大财务压力。在农企生产数字化的过程中如何克服技术壁垒高和人财物成本压力大等难题,将是数字技术赋能ESG实践、确保农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3.2 交易数字化数据采集难,数据资源配置效率低:ESG实践中的组织困境
数字化转型使数据成为农业企业的核心资源,当前,农业企业数据采集和数据资源配置效率尚落后于交易数字化的应用需求。一是农业的特殊性增加了数据采集的难度,农产品种类繁多、生长周期不一、受自然环境影响大等特性,导致数字资源分散。二是涉农交易的数据来源繁多,标准化程度较低、整合难度大,阻碍数据的决策支持作用的发挥,从而影响日常交易效率。三是场景割裂及低共享意愿导致的数据孤岛问题。农企自然资源、集体资产、农业生产等场景数据之间缺乏有效关联与整合,而现有的公共农业数据价值要素低,难以满足智慧农业目标需求,致使形成数据孤岛。数据采集难和数据资源配置效率低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企业的交易数字化和ESG表现的提升。
3.3 信息数字化的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问题:ESG实践的风险隐患
农业企业信息数字化程度日益加深,数据安全与客户隐私保护成为关键挑战。若防护措施不当,将对农企ESG实践构成威胁。从数据安全角度来看,现有措施难以抵御复杂网络攻击,农业信息数字化面临挑战。微观上,数据非法获取可能导致不正当竞争或市场操纵,损害企业利益和社会治理责任。宏观上,农业数据关乎基本农产品生产和国家粮食安全,一旦受到冲击,将影响居民生活和农业产业稳定,特别是涉及国家粮食安全的数据,保密性要求极为严格。尽管我国已有数据安全审查框架,但审查内容细化不足,管理规定差异大,执行难度大。从客户隐私角度看,数字化技术依赖大量数据收集存储,包含商业秘密、客户隐私等敏感信息。农业企业若未遵循法律法规和伦理规范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将损害客户信任,引发负面舆论和法律纠纷,对ESG实践产生不利。
4 数字化转型赋能农业企业ESG实践的推进路径
4.1 人力、财力、技术协同推进,加快生产数字化升级
首先,优化教育体系,培养复合型人才。高校和科研机构需根据ESG实践人才需求调整和优化教育结构,在涉农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增设与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前沿数字技术相关的课程。积极引导数字人才流向乡村发展,缩小农业企业和其他行业企业引进人才之间的客观差距。
其次,合理设置政府补贴,开拓多元化融资渠道。财政补贴能够显著提升农企的环境与社会责任意识,提升ESG整体表现(季晓晴和徐礼志,2024)。政府部门应合理设置政府补贴和税收减免,依托数字技术为农业企业开拓生物资产抵押贷款等多元化融资新渠道,助力农企筹集资金用于数字化转型和ESG实践。
最后,推动绿色技术创新,强化绿色兴农的科技支撑。相关部门要加大绿色农业科研技术投入,鼓励科技创新和成果应用,助力农业企业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企业内部也应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鼓励绿色技术创新,重视数字化拔尖人才培养工作。
4.2 构建农业数据合作平台,促进农业交易数字化发展
农业企业交易数字化的关键在于打破信息孤岛,实现农业数据的共享与整合。政府应主导建立和发展农业数据合作平台,结合不同地区农业企业数字化的特点制定统一的数据规范,打通农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数据交互与协同合作,帮助农业企业精准分析农产品市场需求和资源分配情况,从而进行科学决策,提高整个产业链的效率。在构建农业数据合作平台的同时,也要制定明确的合作规则和风险防范策略,确保交易数字化的健康发展,从而开拓农业企业ESG实践的新路径。
4.3 加强数据监管和隐私保护,防范信息数字化安全隐患
随着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农业企业积累了农业生产、供应链管理、客户信息等大量敏感数据,数据泄露或滥用会对农业企业ESG实践与可持续发展造成威胁。安全推进信息数字化需从两方面发力:一方面,在数据采集、处理、存储和传输各环节细化落实安全措施,包括员工培训、采用加密技术和建立数据访问控制机制,确保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兼具组织性和严密性。另一方面,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制定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响应流程、责任人和处理措施,实时监测和预警,以迅速响应数据泄露和隐私侵犯风险。此外,严格的政府监管是保障信息数字化赋能农业企业ESG实践的关键。需完善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法律法规,加强对农业企业信息数字化实践的监管,优化监测点布局,定期开展安全检查,严厉处罚违法违规企业,形成有效震慑。
5 结语
综上所述,数字化转型从生产、交易、信息数字化三大关键环节赋能农业企业ESG实践,但囿于农业企业自身特性,其数字化转型相对滞后,在生产、交易、信息数字化方面存在的障碍抑制了数字化转型提高农业企业ESG表现的功效。推进数字化转型广泛赋能农业企业ESG实践,应聚焦人力、财力、技术协同推进,加快生产数字化升级;构建农业数据合作平台,促进交易数字化发展;加强数据监管和隐私保护,防范信息数字化安全隐患。
参考文献
何艳.数字化转型对涉农企业ESG表现的影响机制研究: 基于中国涉农上市公司数据[J].统计与管理,2023,38(10):100-109.
胡洁,韩一鸣,钟咏.企业数字化转型如何影响企业ESG表现: 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J].产业经济评论,2023(1):105-123.
王海军, 王淞正, 张琛, 等.数字化转型提高了企业ESG责任表现吗: 基于MSCI指数的经验研究[J].外国经济与管理,2023,45 (6):19-35.
王运陈,杨若熠,贺康,等.数字化转型能提升企业ESG表现吗: 基于合法性理论与信息不对称理论的研究[J].证券市场导报,2023(7):14-25.
郝毓婷,张永红.“双碳”目标下数字化转型对企业ESG表现的影响研究[J].科技与管理,2022,24(4):80-91.
王应欢,郭永祯.企业数字化转型与ESG表现: 基于中国上市企业的经验证据[J].财经研究,2023,49(9):94-108.
陈红,张凌霄.ESG表现、数字化转型与企业价值提升[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23(3):136-149.
王晓红,栾翔宇,张少鹏. 企业研发投入、ESG表现与市场价值: 企业数字化水平的调节效应 [J]. 科学学研究, 2023, 41(5): 896-904+915.
张青,华志兵.资源编排理论及其研究进展述评[J].经济管理,2020,42(9):193-208.
苟飞,洪升.农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动力因素与路径选择[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39(4):16-21.
韩佶.人工智能赋能全球粮食安全: 现状、挑战与应对[J].当代经济管理,2024,46(9):48-57.
李丽莉,曾亿武,郭红东.数字乡村建设: 底层逻辑、实践误区与优化路径[J].中国农村经济,2023(1):77-92.
宋德勇, 朱文博, 丁海.企业数字化能否促进绿色技术创新: 基于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的考察[J].财经研究,2022,48(4):34-48.
王锋正, 刘向龙, 张蕾, 等.数字化促进了资源型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吗?[J].科学学研究, 2022,40(2):332-344.
王海,郭冠宇,尹俊雅.数字化转型如何赋能企业绿色创新发展[J].经济学动态,2023(12):76-91.
马述忠,贺歌,郭继文.数字农业的福利效应: 基于价值再创造与再分配视角的解构[J].农业经济问题,2022(5):10-26.
季晓晴,徐礼志.乡村振兴背景下政府财政补贴对农业龙头企业ESG表现的影响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24,36(2):11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