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为推动山东省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论述山东省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力度、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 农业经济;乡村振兴;山东省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5.06.039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山东省作为农业大省,是全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和出口基地。农业产业不仅是山东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还是农粮供应链稳定和农产品供给的重要保障[1]。然而,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山东省农业经济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产业布局待优化、科技创新动力不足、质量安全问题突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制约山东省农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笔者梳理山东省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剖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推动山东省农业经济转型升级、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有益参考,同时为其他地区的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实践提供借鉴[2]。
1 山东省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山东省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业大省,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上取得显著成效。截至2023年,山东省粮食总产量连续多年稳定在5 000万t以上,蔬菜、水果、肉类、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均居全国前列。2022年,山东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12 130.7亿元,同比增长4.8%,发展势头良好;粮食生产保持稳定,总产量连续9年突破千亿斤大关,达到5 544万t;现代农业建设稳步推进,高标准农田累计建成497.11万hm2,高效节水灌溉面积337.37万hm2。农产品加工业蓬勃发展,形成了以粮油加工、果蔬加工、畜禽加工为主的多元化产业体系。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5%[3]。山东省大力推动农业生态化转型,减少化肥与农药的使用量,持续提升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然而,山东省农业经济发展仍面临产业结构有待优化、科技创新不足、品牌建设不完善、农村人才流失等挑战,急需采取有效措施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2 存在的问题
2.1 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
山东省农业经济发展中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突出。传统种植业占比过高,而附加值较高的畜牧业、渔业及特色农业发展相对滞后。2022年山东省总产值中种植业产值占比超过1/2,而畜牧业和渔业的占比相对较低。农产品加工与种植业、养殖业发展失衡,产业链不完善,深加工程度不足,难以实现农产品的高值化利用[4]。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度不高,现代服务业如休闲农业、农村电商等新业态发展不足,无法充分释放农业的多功能性。区域间农业发展不平衡,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平原地区与山区的农业产业结构差异明显,难以形成区域间优劣互补、协作发展的格局。
2.2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山东省农业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尽管山东省在农业科技研究方面取得一定进展,但与农业现代化的要求相比仍存在明显差距。1)农业科研投入不足。2022年,山东省农业科技研发经费占农业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的比重仅为1.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投入不足直接影响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进而制约了农业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2)农业科技人才结构不合理,缺乏高素质综合型人才,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求[5]。特别是在新兴农业技术领域,如智慧农业、生物技术、精准农业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严重匮乏,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数量不足,难以有效将先进技术传播到田间地头。3)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许多优秀研究仅停留在实验阶段,未能有效转化为实际生产力。这一现象反映出科研与生产之间存在明显的脱节,缺乏有效的成果转化机制和平台。同时,农业经营主体对新技术的接受能力和应用能力有待提高。
2.3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突出
在山东省农业经济发展中,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成为制约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化肥农药过度使用的问题依然存在,尽管近年来山东省化肥农药使用量有所下降,但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导致土壤污染和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现象时有发生,不仅影响农产品安全,还对生态环境造成长期危害。畜禽养殖中,滥用抗生素、生长调节剂等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影响了肉类、蛋类等产品的安全性,进而可能引发消费者健康问题,并且削弱了畜产品的出口竞争力。水产品养殖中的用药不规范、环境污染等问题也值得关注,抗生素的滥用和水体污染不仅影响产品品质,还可能导致耐药菌株产生,威胁公共卫生安全。此外,农产品加工环节的食品安全管控仍存在漏洞,部分小型加工企业的卫生条件和质量管理水平亟待提高。
2.4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山东省农业经济发展中,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问题突出,成为制约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因素。1)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不足。部分地区灌溉排水系统老化,抗旱防涝能力弱,难以适应现代农业生产需求,不仅影响了农业生产的稳定性,而且制约了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应用。2)农村道路交通网络不完善。特别是在一些偏远山区和丘陵地带,“最后一公里”问题仍未解决,影响农产品运输和农村物流发展。3)农业机械化水平有待提高。虽然平原地区机械化程度较高,但山区丘陵地带的小型农机装备不足,制约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导致区域间农业发展不平衡,同时影响整体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
3 影响山东省农业经济发展的原因
3.1 政策支持力度不足
政策支持力度不足是制约山东省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虽然山东省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仍存在以下3个方面问题。1)农业投入的财政支持力度相对不足,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程度不相称。2)现有政策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和精准性,难以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农业经营主体的多样化需求。3)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不够,一些重要支持政策缺乏长期规划,导致农业经营主体无法进行长远投资。这些问题导致山东省农业发展动力不足,难以适应乡村振兴战略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要求。
3.2 农业科技人才匮乏
农业科技人才匮乏是制约山东省农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尽管山东省拥有多所农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但仍面临严重的人才短缺问题。1)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数量不足,尤其是在农业生物技术、智慧农业、农业大数据等前沿领域的专业人才稀缺。2)农业科研人才配置存在问题,呈现老龄化趋势,缺乏新生力量,不利于形成可持续的人才储备格局。3)农业科技人才分布不均衡,多集中在城市和科研机构,基层农技推广人员严重不足,难以满足农村一线的技术需求。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山东省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
3.3 农业经营主体实力弱
农业经营主体实力弱是制约山东省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尽管山东省积极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但整体实力仍显不足。1)大多数农户分散经营、经营规模小,难以形成规模效益,抗风险能力弱。2)农民专业合作社效能不佳,真正发挥作用的比例较低,难以有效增加农民收入。3)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如家庭农场虽数量增加,但普遍存在资金短缺、技术水平低、管理能力弱等问题,难以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中坚力量。这些问题导致山东省农业经营主体整体实力不足,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市场竞争的需要,成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障碍。
3.4 农业产业化程度不足
农业产业化程度不足是限制山东省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尽管山东省在推进农业产业化方面做出了积极努力,但整体水平仍然不高。1)农业产业化供应链较短,产加销一体化程度不足,农产品精深加工比重偏低,难以实现农产品的高附加值转化。
2)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度不够,现代服务业如休闲农业、农村电商等新业态发展滞后,难以充分发挥农业的多功能性。3)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不高,影响产品质量的一致性和市场竞争力。4)农业品牌建设滞后,知名度高的地方特色品牌和企业品牌匮乏,难以增强农产品的市场溢价能力。这些问题导致山东省农业产业化整体水平不高,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成为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制约因素。
4 对策建议
4.1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1)调整种植业结构,适度减少传统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扩大经济作物和特色农产品种植规模,提高农业综合效益。2)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如设施农业、精准农业等,提高单位面积产出。3)大力推动畜牧业转型升级,发展集约化养殖,提高畜牧业在农业总产值中的占比。4)加快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拓宽产业链,提高农产品价值。同时,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如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5)根据各地资源禀赋,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打造区域农业品牌。通过这些措施,不断优化山东省农业产业结构,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4.2 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力度
1)加大农业科技研发经费投入力度,为科技创新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2)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构建以企业为主导、市场引领、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机制,促进科研成果转化。3)加强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和引进,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同时加大对当地科技人才的培养力度。4)加强农业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实验室、试验基地等硬件设施水平。同时,大力推广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如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发展智慧农业。5)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建立健全科技特派员制度,促进先进技术快速落地。6)鼓励企业投身农业科技创新,通过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等政策支持企业设立研发中心,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通过这些措施,全面增强山东省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为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4.3 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
1)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制定并严格执行涵盖生产、加工、储运、销售全过程的质量安全标准。2)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建立健全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监控体系,强化日常检测和风险预警。3)推广生态友好的生产方式,大力发展有机和生态农业,减少化肥农药使用,提升农产品品质。4)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实现生产、加工、流通全链条可追踪。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能力建设,提高检测设备和技术水平,扩大检测范围。5)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实施黑名单制,增加违规成本。6)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教育,提高生产者的质量安全意识,增强消费者的辨识能力。通过这些措施全面提高山东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强消费者信心,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乡村振兴和农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4.4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1)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农田水利化、机械化水平,增强农业抗灾能力。2)完善农村道路交通网络,重点解决偏远地区“最后一公里”问题,提高农产品运输效率。3)加大农业机械化投入力度,因地制宜推广适用农机装备,特别是加强丘陵山区小型农机具的配备。4)加快建设现代化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减少农产品损耗提高市场竞争力。5)推进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农村地区宽带网络全覆盖,为发展智慧农业创造条件。6)加强农业废弃物处理设施建设,推进农业绿色发展。通过这些措施全面提高山东省农业基础设施水平,为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硬件支撑,促进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和农民增收。
5 结语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山东省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但同时蕴含着巨大机遇。通过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完善质量安全体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一系列对策,突破现有发展瓶颈,实现山东省农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史新.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山东农业经济发展对策[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2(7):6-8.
[2] 刘月升,于乃壮.乡村振兴背景下山东农业经济发展问题探讨[J].山西农经,2021(21):73-74.
[3] 赵京国.乡村振兴背景下山东农业经济发展问题研究[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0(5):2.
[4] 刘克栋.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业经济发展问题及对策[J].农业工程技术,2023,43(14):109-110.
[5] 苏发豪.乡村振兴背景下广西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问题及对策[J].河北农机,2024(2):166-168.
(责任编辑:张春雨)
作者简介:刘建(1982—),本科,农业经济师,主要从事乡村振兴、农业经济研究。E-mail:jszdzb@ji.shandon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