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基于2009—2023年西部地区11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括西藏)的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测度经济高质量发展、金融规模和金融结构,利用基于规模报酬可变的投入导向型DEA—Malmquist模型测度金融效率,构建动态空间杜宾模型检验西部地区金融发展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西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空间正相关性;金融规模、金融结构、金融效率、工业化水平、政府干预程度和固定资产投资水平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均存在正向的直接与空间溢出效应。据此,本文提出以下对策建议以推动西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坚持提升西部地区金融发展水平,放大金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积极作用;建立西部区域金融中心,整合现有金融资源,有效利用金融发展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保障金融要素与非金融要素长期协同联动,实现西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西部地区;金融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空间杜宾模型;空间溢出效应
中图分类号:F127; F8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5)03(b)--05
1 引言
1999年9月,中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意在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进而增强中国整体经济实力,西部地区的生产总值由2000年1.66万亿元增长至2023年26.93万亿元,但追求数量扩张的经济发展方式导致西部地区出现了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为有效解决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诸多问题,2017年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一论断;习近平总书记则在2019年9月举办的西部地区座谈会上指出,推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是国家关键战略。由此可见,提高西部地区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乃重中之重。而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要素,其发展在西部地区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现阶段,将研究视角聚焦于西部地区,将金融发展细化为金融规模、结构、效率,研究金融发展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能够为政府凭借金融手段助力西部地区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相关决策参考。因此,本文选取2009—2023年西部地区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金融发展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
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2.1 金融发展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直接作用机制
金融规模扩张主要通过以下三条路径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挥正向作用。第一,促进经济增长,金融规模扩张为实体经济提供了更多可用资金,直接对经济增长发挥积极作用。第二,协调城乡发展,金融规模的扩张为发展落后的乡村提供更多金融资源,助力乡村居民生产与生活水平提高,大幅缩小城乡间的发展差距。第三,助力绿色发展,金融规模的扩张为绿色信贷、绿色投资等业务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提升资本配置结构的绿色化水平,降低经济发展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改善生态环境状况。
金融结构优化主要通过以下两条路径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挥正向作用。基于融资结构角度,金融结构优化代表直接融资规模所占比重上升。相比间接融资方式,直接融资方式是金融市场利用自发力量实现资源最优化配置,供需状况决定了融资成本,资金融通过程的市场化程度和透明度高,融资效率得以大幅提升,促进区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1]。基于行业结构角度,金融结构优化代表证券业、保险业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种类与数量增加,其为金融服务需求者提供了更多的个性化服务,降低了服务成本,大幅提升全社会福利水平。
金融效率提高主要通过以下三条路径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挥正向作用。第一,支持创新发展,金融效率的提高大大缩短了企业筹集新技术研发资金的时间周期,促使企业实现技术进步,助力中国高科技产业的形成与发展。第二,促进开放发展,金融效率的提高有效放大了外商直接投资水平对区域经济的正向作用,助力区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2]。第三,增进民生福祉,金融效率的提高有助于教育、医疗、卫生、养老等公共服务行业的发展,有效解决民生问题,提高人民幸福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假设1:西部地区金融规模、金融结构和金融效率均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促进作用。
2.2 金融发展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
金融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经过一段时间发展为区域金融中心,其将优先促进本地区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而后逐步促进周边地区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即金融发展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具体来说,金融发展主要通过以下三条路径发挥溢出作用:第一,本地区金融规模的扩大将使部分金融资本和金融从业人员等金融要素流入邻近地区,推动邻近地区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第二,本地区金融结构的优化,可促使本地区金融市场发展完善,促进本地区金融主体多元化,邻近地区企业可通过利用本地区金融市场与机构筹措成本更低的资金推动创新发展,以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第三,本地区金融效率的提高可推动本地区产业积极发展,促进产业链转型升级,通过区域间经济合作,本地区产业与邻近地区相关产业共享技术、人才等资源,促进邻近地区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假设2:西部地区金融规模、金融结构和金融效率均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
3 研究设计
3.1 指标体系的构建
3.1.1 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
基于魏敏等(2018)[3]、王欣亮等(2023)[4]、邓创等(2023)[5]的研究成果,本文考虑西部地区现实情况,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维度选取指标,构建西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其中,产业结构合理化指数的计算方式见吕明元等(2013)[6]、刘春济等(2014)[7];产业结构高级化指数的计算方式见干春晖等(2011)[8];其他指标可根据表1直接计算。
3.1.2 金融发展指标体系
鉴于采用单一指标无法全面衡量地区的真实金融发展状况,因此本文基于刘立军等(2017)[9]、张焕明等(2023)[10]、黄凌云等(2021)[11]的研究成果,考虑西部地区金融发展特点,将金融发展细分为金融规模、金融结构和金融效率,基于此选择基础指标构建金融发展指标体系,具体内容如表2所示。
考虑到投入变量不能为负,并且社会融资规模的分省数据自2013年开始公布。因此,本文参考郭丽虹等(2014)[12]的研究,用(股票筹资额+债券筹资额+当年新增贷款)作为2013年之前的社会融资规模和数值为负的社会融资规模的代理指标。
3.2 熵值法
熵值法利用指标变异性大小进行赋权,降低了人为判断带来的不利影响,客观合理地反映了数据原始信息,所得权重具有较高判断价值。因此,本文首先对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而后采用熵值法测度西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金融规模水平和金融结构水平。使用的工具为Stata17.0。篇幅所限,本文不再展示熵值法的计算步骤。
3.3 DEA—Malmquist模型
本文根据效率基本定义,采用Caves等(1982)[13]和Fare等(1994)[14]所提出的DEA—Malmquist模型测度西部地区金融效率。考虑到一定时期内西部地区金融业的产出相比投入稳定,且产出增加的比例大于投入增加的比例,所以最终本文构建基于投入导向且规模报酬可变的DEA—Malmquist模型测度西部地区金融效率。使用的工具为DEAP2.1。篇幅所限,本文不再展示具体计算步骤。
3.4 计量模型构建
本文主要探析西部地区金融发展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所以应考虑构建空间计量模型。目前,主流的空间计量模型主要有空间滞后模型、空间误差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鉴于空间滞后模型与空间误差模型均为空间杜宾模型的特殊形式,因此本文以空间杜宾模型作为研究基础,同时考虑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间滞后性,选择构建个体时间双固定的金融发展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态空间杜宾模型:
(1)
其中,Hqed为经济高质量发展,Fsc为金融规模,Fst为金融结构,Fef为金融效率,X为一系列控制变量;γ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时间滞后项系数,ρ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自回归系数,W为空间权重矩阵,μ为模型误差项。对于空间权重矩阵,本文沿用以往相关文献做法,构建地理距离矩阵与经济地理嵌套矩阵。
地理距离矩阵基于地区之间的距离确定权重,用dij表示地理距离,dij越大则权重越小,其表达式如下:
(2)
本文参考李婧等(2010)[15]与邵帅等(2016)[16]的研究,基于地理距离特征和经济相关属性,构建经济地理嵌套矩阵,其表达式如下:
(3)
其中,W1为地理距离矩阵,diag(...)为对角矩阵,为样本期内第n省的人均GDP均值,为样本期内所有省、市、自治区的人均GDP均值。
相比地理距离矩阵,经济地理嵌套矩阵同时考虑了研究对象的地理信息与经济信息,可以较为精准地刻画地区之间的相关关系。因此,本文采用经济地理嵌套矩阵进行后续分析。
3.5 变量说明与数据来源
根据研究目的,本文选取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被解释变量,金融规模、金融结构和金融效率作为核心解释变量。同时基于相关研究成果,选取工业化水平(Indust)、政府干预程度(Gover)和固定资产投资水平(Invest)作为控制变量,具体衡量方式分别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GDP、政府一般公共预算支出/GDP、固定资产投资总额/GDP。由于西藏数据缺失严重,因此选取2009—2023年西部地区11省、自治区、直辖市(剔除西藏)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各变量进行5%的缩尾处理。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金融年鉴》《中国证券期货统计年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中国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CSMAR数据库和各省历年统计年鉴。
4 实证检验结果与分析
4.1 基准回归结果
表3汇报了基于经济地理嵌套矩阵的空间杜宾模型估计结果。
表3 基于经济地理嵌套矩阵的空间杜宾模型回归结果
Variable Main Wx Spatial Variance
L.Hqed 1.066***
(16.157)
Fsc 0.124***
(3.382) 0.937***
(2.783)
Fst 0.071*
(1.792) 0.692***
(3.758)
Fef 0.007**
(2.059) 0.038**
(2.336)
Indust 0.227***
(2.784) 1.811***
(5.988)
Gover 0.617***
(11.450) 3.379***
(5.504)
Invest 0.079***
(10.137) 0.317***
(4.934)
Rho 1.044***
(4.821)
sigma2_e 0.000***
(5.414)
注:***、**、*分别表示在1%、5%、10%水平下显著;括号内为系数t值。
模型回归结果表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间滞后项系数γ显著为正,说明当期经济高质量发展状况会受到上期的影响;空间自回归系数ρ显著为正,说明西部地区各省之间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正向空间相关性;对于核心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其一般项和空间滞后项系数均显著为正,说明本地区金融规模、金融结构、金融效率、工业化、政府干预程度和固定资产投资对自身和邻近地区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均存在正向影响。本文假设1和假设2得到验证。
4.2 效应分解结果
由于直接通过回归系数大小判断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程度是不准确的,因此本文利用Lesage等(2009)[17]提出的偏微分法分解出各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直接效应、溢出(间接)效应和总效应。表4为各变量的效应分解结果。
由表4可得,金融规模、金融结构、金融效率的直接效应为0.058、0.021、0.004,前者显著而后两者不显著,溢出效应分别为0.455、0.360、0.018且均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本地金融规模扩张、金融结构优化、金融效率提高对本地和邻近地区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均存在促进作用,并且不论直接效应、空间溢出效应还是总效应,金融规模大于金融结构,两者均大于金融效率。工业化水平、政府干预程度和固定资产投资水平的直接效应、空间溢出效应和总效应均为正。
表4 效应分解结果
变量 直接效应 溢出(间接)效应 总效应
Fsc 0.058**
(2.235) 0.455**
(2.496) 0.513***
(2.747)
Fst 0.021
(0.708) 0.360***
(4.625) 0.381***
(4.329)
Fef 0.004
(1.465) 0.018**
(2.152) 0.022***
(2.656)
Indust 0.094
(1.019) 0.901***
(5.075) 0.995***
(5.214)
Gover 0.397***
(10.653) 1.576***
(4.012) 1.973***
(4.976)
Invest 0.060***
(13.244) 0.135***
(3.644) 0.195***
(5.021)
注:***、**、*分别表示在1%、5%、10%水平下显著;括号内为系数t值。
5 结论与启示
本文以西部地区11省(市、自治区)为研究对象,运用熵值法测度2009—2023年经济高质量发展、金融规模和金融结构,运用基于规模报酬可变的投入导向型DEA—Malmquist模型测度金融效率,而后构建动态空间杜宾模型,从空间溢出的视角分析金融发展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得到以下主要结论:第一,西部地区各省市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显著正向空间自相关性;第二,金融规模、金融结构、金融效率、工业化水平、政府干预程度和固定资产投资水平均可促进本地区和周边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第三,效应分解结果表明,金融规模、金融结构、金融效率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效应均为正,除金融结构和金融效率的直接效应不显著,其他效应均显著;工业化水平、政府干预程度和固定资产投资水平的效应均为正。
基于研究结论,未来西部地区可通过下列措施以金融之力助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第一,坚持在长期内逐步提升西部地区金融发展水平,放大金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积极作用。具体方针为扩大金融规模、优化金融结构和提高金融效率,依靠金融规模扩张所带来的金融存量资源积累,放大金融结构和金融效率的促进作用,打通“质”“量”双渠道以支持西部地区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第二,建立西部区域金融中心,整合现有金融资源,有效利用金融发展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以点带面、以强带弱,全面提升西部地区整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第三,保障金融要素与非金融要素长期协同联动,在提高西部地区金融发展水平的背景下,逐步推进工业化、给予适当政府干预以及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合力,以求缩短西部地区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时间周期。
参考文献
安喜锋,李静,万澍.金融结构、金融效率与高质量发展关系研究: 以丝绸之路经济带9省市经验数据为例[J].西部金融,2021(5):79-83.
熊勇清,孙会.区域金融规模、效率及其对FDI溢出效应的影响研究: 来自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的实证分析和检验[J].财务与金融,2010(4):1-7.
魏敏,李书昊.新时代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测度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8,35(11):3-20.
王欣亮,张家豪,刘飞.大数据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吗: 基于数据基础设施与技术应用的双重效应解释[J].统计研究,2023,40(5):103-119.
邓创,曹子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区域联动效应及其转化机制研究[J].统计研究,2023,40(4):34-45.
吕明元,尤萌萌.韩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影响: 基于能耗碳排放的实证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13(7):73-80+89.
刘春济,冯学钢,高静.中国旅游产业结构变迁对旅游经济增长的影响[J].旅游学刊,2014,29(8):37-49.
干春晖,郑若谷,余典范.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J].经济研究,2011,46(5):4-16+31.
刘立军,王健,秦伟.金融发展对我国现代农业的影响分析: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和31省份的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2017(4):70-75.
张焕明,马昭君.宏观金融杠杆波动抑制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的提高吗?[J].统计研究,2023,40(6):49-62.
黄凌云,邹博宇,张宽.中国金融发展质量的测度及时空演变特征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21,38(12):85-104.
郭丽虹,张祥建,徐龙炳.社会融资规模和融资结构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14(6):66-74.
Caves D W,Christensen L R,Diewert W E.The economic theory of index numbers and the measurement of input, output, and productivity[J].Econometrica,1982,50(6):1393-1414.
Fare R,Shawna G,Mary N,et al.Productivity growth,Technical progress,and efficiency change in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4,84(1):66-83.
李婧,谭清美,白俊红.中国区域创新生产的空间计量分析: 基于静态与动态空间面板模型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10(7):43-55+65.
邵帅,李欣,曹建华,等.中国雾霾污染治理的经济政策选择: 基于空间溢出效应的视角[J].经济研究,2016,51(9):73-88.
Lesage J,Pace Rk.Introduction to spatial Econometrics[M].New York:CRC Press,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