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交易背景下考虑回收量补贴的动力电池回收决策研究

known 发布于 2025-08-07 阅读(273)

〔摘 要〕 随着新能源汽车销量的爆发式增长, 动力电池的退役潮即将到来, 废旧电池的回收问题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因此, 本文将碳交易政策与政府的回收补贴纳入闭环供应链模型中, 通过构建制造商回收(模型M)、零售商回收(模型R)以及第三方平台回收(模型T), 对比了碳交易价格、碳排放因子、政府回收量补贴、退役电池回收率对不同回收模型最优决策的影响。研究发现: 尽管碳交易价格会抑制零售商低碳宣传努力水平, 但在某些条件下, 碳交易价格对制造商碳减排投资水平具有激励作用; 当政府增加退役电池回收量的补贴时, 模型M 和模型R 的最优定价降低, 并且最优定价对补贴福利的敏感性程度取决于退役电池的回收率; 新能源电池的最优定价会随着碳排放因子的提高而升高, 最优定价对碳排放因子的敏感性取决于碳交易价格。

〔关键词〕 闭环供应链 动态碳减排 碳交易 政府补贴 新能源汽车 碳排放因子 电池回收率 动力电池

DOI:10.3969 / j.issn.1004-910X.2025.03.006

〔中图分类号〕F274; F426 〔文献标识码〕A

引 言

近年来, 为了缓解空气污染问题, 各国积极推广新能源汽车。电动汽车作为新能源汽车的主要产品类别, 发展迅速, 需求逐年上升, 中国已连续6 年位居全球电动汽车销量第一。据估计,到2030 年, 中国纯电动新能源汽车的数量将达到8000 万辆[1] 。电动汽车销量的爆发式增长必然会面临大量动力电池的退役潮, 预计到2025 年, 将有超过130 万吨的动力电池需要更换[2] 。退役电池中含有许多具有高价值的金属, 退役电池的回收不仅可以减少新能源电池的生产成本, 还具有可观的经济收益。此外, 这些高价值金属具有高回收价值, 但若处理不当将对环境造成伤害。因此, 动力电池的回收不仅是企业关心的话题, 也引起了政府和公众的广泛关注。

目前动力电池回收积极性不高, 政府需采取措施提升回收率。2023 年, 福建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布《关于支持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的若干措施(征求意见稿)》以推动动力电池回收积极性。2020 年, 安徽省合肥市科技局印发《关于开展合肥市级新能源汽车部分财政补助资金清算的通知》提到建立完善废旧动力电池回收系统并回收利用, 按电池容量给予每千瓦时10元的奖励。目前, 相关学者开始关注回收补贴政策对闭环供应链运营的影响[3-5] 。具体来看, 从现实政策出发对比不同的回收模型, 楼高翔等[4] 探讨了不同的补贴方式对动力电池回收率、供应链利润以及社会福利的影响。考虑政府补贴政策, 武文琪和张明[6] 研究了不同的利润分享机制对供应链收益的影响。胡文婕等[7] 关注政府补贴对供应链成员绩效水平的影响。利用演化博弈, 王文宾等[8] 考虑补贴-惩罚政策或者不干预两种情形下,分析供应链成员选择是否回收以及探讨决定回收的条件。赵强等[9] 研究了不同的补贴对象对废旧产品回收的影响。通过构建第三方回收闭环供应链模型, 邓乾旺等[10] 研究了不同补贴政策机制对闭环供应链的影响。Shi 和Bai[11] 考虑了回收与再制造补贴对供应链决策的影响。Fang 和Zhao[12] 分析了补贴在横向差异市场中对企业、消费者和环境的作用。考虑补贴和社会责任的交互作用, 姚锋敏等[13] 研究了闭环供应链运作协调问题。Huang和Liang[14] 研究了补贴对渠道决策和回收模式的影响。Liu 等[15] 探讨了补贴对正规和非正规回收渠道的影响, 并讨论了回收行业的最佳补贴水平。通过梳理上述文献发现, 学者们多从补贴政策角度研究动力电池闭环供应链, 但忽视了碳交易市场的影响。为实现“双碳” 目标, 我国在2021 年启动了碳交易市场。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 对实现“双碳” 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虽然新能源汽车使用过程中并未直接排放二氧化碳,但其生产过程却产生大量碳排放。根据相关数据可知①, 燃油车碳排放为9 2 吨二氧化碳当量, 而三元锂电池新能源汽车生产过程排放高达14 6 吨二氧化碳当量。随着碳交易市场的成熟, 汽车制造业也将逐渐被纳入碳交易市场以规制碳排放[2] 。因此, 本文将碳交易市场考虑进闭环供应链模型中, 探讨不同汽车制造商动力电池的回收问题。目前, 有一些学者开始关注碳交易市场对低碳供应链的影响[16-18] 。其中, Yang 等[19] 研究了闭环供应链的成员遵从或者不遵从碳交易规则对供应链网络的影响。考虑碳交易背景, Yang 等[20]发现了再制造可以提高制造商和零售商的碳减排和利润。Hu 等[21] 分析了再制造商在碳税与碳交易交互作用影响下的最优决策问题。考虑碳交易背景, 丁翔等[22] 研究了零售商的信息分享行为对碳减排的影响。Ji 等[23] 研究了碳交易以及消费者的低碳偏好对最优定价以及碳减排率的影响。Zhang等[24] 研究了区块链对竞争型再制造供应链模式选择的影响。考虑碳减排和信息不对称的背景, Zhao和Hou[25] 研究了制造商的侵占行为对供应链成员以及碳减排的影响。梳理以上文献发现, 相关学者多从静态角度研究碳交易对闭环供应链的影响,忽略了由于设备老化导致碳减排技术随时间而递减的问题, 因此, 将碳减排的动态过程考虑进供应链模型可能更贴合实际。

于是一些学者开始关注低碳供应链中碳减排的动态过程[26,27] 。其中, Yang 和Xu[28] 分析了碳排放许可下以非合作方式竞争时闭环供应链的最优决策问题。考虑零售商促销和公平偏好, 姜跃等[29] 分析了不同决策模型对动态闭环供应链的影响。Wang 等[30] 研究了竞争型供应链最优定价问题。考虑碳交易政策, Wang 和Wu[31] 探讨了回收策略对碳减排的影响。通过构建一个动态闭环供应链, De 等[32] 探讨了回收方案的最优激励策略。刘浪等[33] 考虑双重参考效应对闭环供应链的影响。考虑碳交易政策, 许民利等[34] 探讨了供应链最优决策和协调机制。通过梳理上述文献发现, 不少学者采用微分博弈研究单一碳政策下的回收问题, 而考虑碳交易以及补贴政策相互作用的影响下, 研究动力电池闭环供应链回收问题的文献较少。于是, 本文考虑了碳交易政策和政府补贴对闭环供应链的交互影响, 研究了废旧动力电池的回收问题。

本文借鉴上海市的电池回收政策, 通过调研现存回收模式, 构建了3 种回收模型: 模型M(制造商回收)、模型R(零售商回收)以及模型T(第三方回收), 并且考虑到碳减排设备随时间老化的问题, 于是, 利用微分博弈研究了动力电池的回收问题, 为动力电池的回收策略选择问题提供了参考和理论依据。

1 问题描述和模型假设

1. 1 问题描述

本文构建了一个由制造商、零售商以及第三方回收平台组成的供应链模型, 将上海市对动力电池回收量补贴政策以及碳交易市场考虑进模型, 探讨不同回收模型对闭环供应链碳减排决策以及利润的影响。经查阅相关文献资料, 发现目前动力电池回收模式主要有3 种: (1) 模型M。即制造商直接回收模式。如广汽埃安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广汽埃安打造了矿-原材料-电池生产-电池回收的一体式能源生态布局; (2) 模型R。即零售商直接回收模式。如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比亚迪对电池的回收主要通过授权的零售商或经销商; (3) 模型T。即第三方回收平台专业回收。如广西华奥汽车制造有限公司, 主营电池回收的第三方平台光华科技与广西华奥汽车制造有限公司签署了合作协议。为简化模型, 本文假设存在单一的回收对象。制造商负责生产动力电池, 并投资绿色技术以实现减排; 零售商则负责销售电池, 并通过低碳宣传来提升消费者的环保意识。

1. 2 模型假设

通过借鉴相关文献, 本研究做出以下假设:

假设1: 根据Zhang 等[1] 、张令荣等[16] 、孙朝苑和田思源[17] 、Yang 等[20] 、Hu 等[21] 、Yang 和Xu[28] 、Savaskan 等[35] 的研究可知, 制造商利用原材料生产电池的单位成本为Cm , 而利用退役电池进行再制造的单位成本为Cr , 再制造可以节约的成本为Cm -Cr , 用Δ 表示。此外, 制造商支付的单位转移价格为r(Δ>r), 并且Δ>r 的含义是通过再制造技术生产新能源电池节约的单位成本高于制造商需要支付的单位转移价格[35] 。

假设2: 参考以往大多数文献的成本函数形式[3-6,12,13] , 本文采用凸函数表示回收成本、碳减排投资成本以及低碳宣传成本, 具体分别为:

其中, Ai(t)代表企业在t 时刻的回收努力水平, m 代表制造商, n 代表零售商, p 代表第三方回收平台, ηi 表示为不同回收方的回收成本系数, γm 代表制造商碳减排投资成本系数, En 表示零售商的低碳宣传成本系数, Em 表示制造商碳减排投资努力水平。

假设3: 参考Zhang 和Yu[27] 、Yang 和Xu[28] 、姜跃等[29] 、刘浪等[33] 的研究, 动力电池生产减排量随供应链成员减排努力变化, 并随设备老化递减。因此, 在t 时刻, 产品碳减排量动态过程为:

̇L(t)= θm Em +σi Ai +θn En -δL(t), i =m,n,p(1)

其中, θm 表示制造商的减排努力水平对减排量的影响系数, σi 表示退役电池回收方的努力水平对减排量的影响系数(i =m,n,p), θn 表示电池经销商的低碳宣传努力水平对减排量的影响系数。同时, 假设新能源电池初始时刻的减排量L(0)=L0≥0。

假设4: 根据Wang 等[30] 、Guan 等[37] 的研究, 假设需求函数由价格因素和非价格因素的可分离乘法函数决定。于是, 本文假设电池的市场需求受到价格和减排量的共同影响, D ( t) =f[L(t)]h[p(t)], 其中, f[L(t)]和h[p(t)]分别表示生产动力电池的减排量与销售价格对需求的影响。本文假设f[L(t)] =kL(t), h[p(t)] =D0 -βp(t), 其中D0 表示新能源电池的潜在市场需求,β 表示需求价格弹性, k 表示减排量水平对需求的影响系数。因此, 需求函数表示为D(t)= [D0 -βp(t)]kL(t)。

假设5: 参考上海市的回收量补贴政策②, 本文假设s 为政府给予退役电池的回收补贴。此外,参考Zhang 等[24] 、Guan 等[37] 的研究, 本文假设回收量与需求函数呈线性相关, 用τ 表示回收率,0≤τ≤1。

假设6: 根据张令荣等[16] 、孙朝苑和田思源[17] 、巫瑞等[38] 的研究, 本文假设碳交易政策仅作用于制造商, 碳配额的买入价格和卖出价格均为外生变量ζ(ζ>0), 并且碳交易价格有一定上限, 满足ζ<-ζ(- ζ =D0 -4brτ-3bsτ+bΔτ、bz)。根据碳交易政策, 假设政府发放的免费碳配额为U, 碳交易机制为历史排放法[38] 。然后, 制造商在碳交易市场t 时刻获得的收益为ζ{U-[zD(t)-L(t)]},其中, zD(t)表示生产电池的碳排放量, z 表示碳排放因子, L(t)表示电池减排量[34] 。

2 模型构建与求解

本文利用微分博弈模型分析了新能源电池闭环供应链模型的回收策略。假设企业可以持续经营, 本文考虑了3 种回收模型: 制造商回收、零售商回收以及第三方专业回收平台。

2. 1 制造商回收(模型M)

模型M 中制造商承担回收业务, 政府根据电池的回收量给予制造商相应的回收补贴。决策顺序为: 制造商首先确定批发价格wm , 回收努力水平Am , 以及碳减排投资水平Em 。然后零售商决定动力电池的零售价pn , 以及低碳宣传水平En 。制造商以及零售商的利润函数如下, ρ 代表贴现因子。

接下来, 本文分析了低碳偏好、碳交易价格、退役电池回收率、转移价格、碳排放因子、补贴额对供应链利润的影响。根据图2 可知, 随着低碳偏好的提升, 需求量和供应链总利润均呈现上升趋势。此外, 模型R 的供应链利润最大, 并且低碳偏好增加会扩大3 种模式的利润差。这说明,高低碳偏好下, 模型R 有利于新能源电池供应链的发展。根据图3 可知, 转移价格不影响模型R 的利润, 但是会降低模型M 的利润, 提高模型T 的利润。这可能是因为第三方回收平台专注于回收,高转移价格增加回收收益, 激发回收商积极性。

根据图4 可知, 碳交易价格较低时模型R 的供应链利润最高, 而模型M 的供应链利润最低。碳价上升对3 种回收模式的供应链利润均有负面影响, 并减少回收模式之间的利润差异, 尤其是模型T 和模型R 之间的利润将趋于一致。这表明了碳市场成熟化将缩小不同回收模式之间的利润差。图5 表明, 低回收率时, 模型R 的供应链利润最高, 而模型T 的供应链利润最小。随着回收率的提高, 模型T 的供应链利润提升而逐渐接近模型R。这显示出, 在回收市场不成熟、回收意识较弱时, 制造商或零售商回收更有利。但回收意识提高后, 第三方或零售商回收更适合供应链发展。

根据图6 可知, 模型R 的供应链利润最高,模型T 次之, 模型M 最低。此外, 根据图形的斜率可知, 相较于模型M 和模型R, 模型T 对补贴的变化更敏感。由图7 可知, 低排放因子时, 模型R 的利润最高, 其次是模型T, 模型M 最低。随着碳排放因子的升高, 3 种回收模式之间的利润差减小, 模型T 和R 的供应链利润趋于一致。这说明了碳排放因子较高时, 不同回收模式下的供应链利润差异较小。也就是说, 如果制造商的减排能力提升后, 采用模型R 可以改善供应链收益。

5 总 结

考虑碳交易和政府回收补贴的背景下, 本文研究了3 种闭环供应链回收模式: 制造商直接回收(模型M)、零售商回收(模型R)以及第三方回收平台回收(模型T), 并在数值分析部分探索了相关关键参数对供应链整体利润的影响。本文有如下发现: (1) 模型R 的新能源电池零售价最低, 表明零售商通过降价扩大回收市场; (2) 模型R 下的碳减排投资水平最高, 说明了零售商回收模式可以促进减排投资; (3) 回收努力水平受回收效率系数的影响; (4) 模型T 的零售商低碳宣传努力水平受碳价影响最大, 模型R 受其影响最小, 并且碳价普遍抑制低碳宣传水平; (5) 政府补贴增加时, 模型M 和模型R 的最优定价会降低, 并且定价对补贴的敏感度与回收率相关; (6)新能源电池定价随碳排放因子升高, 最优定价对碳排放因子的敏感性取决于碳价。

根据上述分析, 可以得到以下管理启示: (1)零售商回收模式更促进碳减排投资, 适合注重低碳形象的企业; (2) 碳价的波动影响低碳宣传策略, 企业应当关注市场信号, 灵活调整宣传策略;(3) 政府补贴可降低新能源电池定价, 企业应加强回收和减排以提高对回收补贴政策的响应能力;(4) 提高回收效率可以优化回收水平, 从而提升回收效果以及降低回收成本; (5) 新能源电池定价需要考虑环境成本, 企业应根据碳价合理调整;(6) 随着补贴增加, 企业应增加低碳宣传和减排投资, 提升环保形象的同时也可获得更多的回收补贴。虽然本文的研究可以为多政策背景下的回收决策提供参考, 但限于单渠道。未来的研究将扩展至多样化回收模式, 进一步解决双渠道回收决策问题。

注释:

①动力电池企业主动降碳成趋势. http: / / paper.people.com.cn/ zg⁃nyb/ html/2022-02/14/ content_25903227.htm#.

②加快新能源车电池回收, 沪已建成364 个暂存性回收服务网点.https: / / www.thepaper.cn/ newsDetail_forward_11139507.

参考文献

[1] Zhang C, Tian Y, Han M. Recycling Mode Selection and CarbonEmission Reduction Decisions for a Multi -channel Closed -loopSupply Chain of Electric Vehicle Power Battery Under Cap-and-Trade Policy [ 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22, 375:134060.

[2] Zhang C, Li H, Tian Y. Manufacturers Carbon AbatementStrategy and Selection of Spent Power Battery Collecting ModeBased on Echelon Utilization and Cap-and-Trade Policy [ J].Computers & Industrial Engineering, 2023, 177, 109079.

[3] 姜旭, 卓越, 姜西雅. 政府补贴下基于供应链社会责任的回收模式研究[J]. 系统科学与数学, 2022, 42 (9): 2448~2461.

[4] 楼高翔, 雷鹏, 马海程, 等. 不同回收补贴政策下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闭环供应链运营决策研究[J]. 管理学报, 2023,20 (2): 267~277.

[5] 贾俊秀, 赵学科. 政府补贴下新能源汽车供应链电池续航能力及回收策略[J]. 系统工程学报, 2022, 37 (3): 330~343.

[6] 武文琪, 张明. 补贴政策下动力电池闭环供应链定价与协调策略[J/ OL]. 工业工程与管理: 1~18 [2024-07-23]. ht⁃tp: / /101.42.170.182:8085/ kcms/ detail/31.1738. T.20240723.1202.002.html.

[7] 胡文婕, 周佳, 马成霖, 等. 双渠道退役动力电池回收闭环供应链模式选择[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24, 44 (8):2572~2595.

[8] 王文宾, 刘业, 钟罗升, 等. 补贴-惩罚政策下废旧动力电池的回收决策研究[J]. 中国管理科学, 2023, 31 (11): 90~102.

[9] 赵强, 夏西强, 李炜洁. 分类回收下政府补贴对废旧产品回收影响研究[J]. 工业技术经济, 2021, 40 (7): 51~56.

[10] 邓乾旺, 郭淑敏, 任清华, 等. 回收质量不确定下的竞争性闭环供应链政策机制研究[J]. 工业技术经济, 2017, 36(6): 137~145.

[11] Shi P, Bai Y. Decision-making in Closed-loop Supply Chains:The Interplay of Dual Government Subsidies, Channel Co-opeti⁃tion, and Brand Premiums [ 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23, 430: 139673.

[12] Fang L, Zhao S. On the Green Subsidies in a Differentiated Mar⁃ket [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2023,257: 108758.

[13] 姚锋敏, 闫颍洛, 刘珊, 等. 政府补贴下考虑CSR 投入的闭环供应链回收及定价决策[J]. 运筹与管理, 2021, 30 (6):69~76.

[14] Huang Y, Liang Y. Exploring the Strategies of Online and Off⁃line Recycling Channels in Closed-loop Supply Chain Under Gove⁃rnment Subsidy [ J].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2022, 29 (15): 21591~21602.

[15] Liu H, Lei M, Deng H, et al. A Dual Channel, QualitybasedPrice Competition Model for the WEEE Recycling Marketwith Government Subsidy [J]. Omega, 2016, 59: 290~302.

[16] 张令荣, 杨子凡, 程春琪. 碳配额交易政策下闭环供应链的减排策略选择[ J]. 管理工程学报, 2022, 36 ( 1): 172 ~180.

[17] 孙朝苑, 田思源. 碳交易政策和广告宣传对供应链回收渠道选择的影响[J]. 管理评论, 2020, 32 (12): 242~252.

[18] 李新军, 陈美娜, 达庆利. 碳交易视角下政府管制的汽车制造企业闭环供应链优化决策[J]. 管理评论, 2020, 32 (5):269~279.

[19] Yang Y, Goodarzi S, Bozorgi A, et al. Carbon Cap-and-TradeSchemes in Closed-loop Supply Chains: Why Firms Do Not Com⁃ply? [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E: Logistics and Trans⁃portation Review, 2021, 156: 102486.

[20] Yang L, Hu Y, Huang L. Collecting Mode Selection in a Re⁃manufacturing Supply Chain Under Cap - and - Trade Regulation[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20, 287 (2):480~496.

[21] Hu X, Yang Z, Sun J, et al. Carbon Tax or Cap-and-Trade:Which is More Viable for Chinese Remanufacturing Industry? [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20, 243: 118606.

[22] 丁翔, 王文宾, 毛展鹏, 等. 碳交易机制下考虑零售商信息分享策略的供应链决策研究[J/ OL]. 中国管理科学: 1~13[2024- 07 - 25]. https: / / doi. org/10. 16381/ j. cnki. issn1003 -207x.2023.1484.

[23] Ji J, Li T, Yang L. Pricing and Carbon Reduction Strategiesfor Vertically Differentiated Firms Under Cap-and-Trade Regula⁃tion [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E: Logistics and Trans⁃portation Review, 2023, 171: 103064.

[24] Zhang Y, Zhang J, Zhou Y, et al. Blockchain Adoption andMode Selection Strategies for Remanufacturing Supply Chain Un⁃der Cap-and-Trade Policy [ J]. Computers & Industrial Engi⁃neering, 2024, 192: 110246.

[25] Zhao Y, Hou R. Manufacturer Encroachment with Carbon Capand-Trade Policy Under Asymmetric Information [J]. Journal ofCleaner Production, 2024, 438: 140816.

[26] Wei J, Wang C. Improving Interaction Mechanism of CarbonReducti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Between Supply Chain Enterpri⁃ses and Government by Means of Differential Game [J]. Journalof Cleaner Production, 2021, 296: 126578.

[27] Zhang Z, Yu L. Supply Chain Joint Emission Reduction Diffe⁃rential Decisions and Coordination Considering Altruistic Behaviorand Reference Low-carbon Effect [J].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Pollution Research, 2022, 29: 22325~22349.

[28] Yang Y, Xu X. A Differential Game Model for Closed -loopSupply Chain Participants Under Carbon Emission Permits [ J].Computers & Industrial Engineering, 2019, 135: 1077~1090.

[29] 姜跃, 韩水华, 赵洋. 基于零售商公平偏好的联合碳减排与低碳宣传微分对策研究[J]. 中国管理科学, 2023, 31 (7):173~182.

[30] Wang N, He Q, Jiang B. Hybrid Closed-loop Supply Chainswith Competition in Recycling and Product Market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2019, 217: 246~258.

[31] Wang Z, Wu Q.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and Product Col⁃lection Decisions in the Closed-loop Supply Chain with Cap-and-Trade Regulation [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 2021, 59 (14): 4359~4383.

[32] De G, Reddy P, Zaccour G. Incentive Strategies for an OptimalRecovery Program in a Closed-loop Supply Chain [J]. European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16, 249 (2): 605~617.

[33] 刘浪, 彭莲怡, 濮宇涛. 成本分担契约下具有双重参考效应的闭环供应链微分博弈[ J/ OL]. 中国管理科学: 1 ~ 13[2024- 07 - 25]. https: / / doi. org/10. 16381/ j. cnki. issn1003 -207x.2023.0712.

[34] 许民利, 邹绿芳, 简惠云. 排污权交易情境下基于微分博弈的环境服务供应链决策[J]. 工业技术经济, 2022, 41 (3):59~71.

[35] Savaskan R, Bhattacharya S, Van W. Closed-loop Supply ChainModels with Product Remanufacturing [J]. Management Science,2004, 50 (2): 239~252.

[36] El O. Supply Quality Management with Optimal Wholesale Priceand Revenue Sharing Contracts: A Two - stage Game Approach[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2014, 156:260~268.

[37] Guan Z, Ye T, Yin R. Channel Coordination Under Nash Bar⁃gaining Fairness Concerns in Differential Games of Goodwill Accu⁃mulation [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20,285 (3): 916~930.

[38] 巫瑞, 夏西强, 曾庆丽. 碳配额分配方式对碳减排影响对比分析[J]. 工业技术经济, 2023, 42 (2): 37~47.

(责任编辑: 杨 婧)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多重环境规制交互作用下可持续供应链动态决策研究———探索回收新模式” (项目编号:23XJC630007); 四川省科技计划资助项目“供应链运作绩效评价理论、方法与应用研究” (项目编号: 2024NSFSC1068)。

标签:  供应链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