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并大力支持供应链金融的实践应用和创新发展。现有研究多围绕某一种或几种金融科技静态分析供应链金融创新模式,缺乏对供应链金融创新路径的纵向分析和系统性解释。本文梳理了供应链金融从线下模式到在线模式转变,再到区块链赋能下的创新模式,进而向数字供应链金融模式发展的路径;揭示了各阶段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的特点、主要参与方、运营方式以及存在的痛点与难点;并以重银C链云平台为例,详细分析和展示了基于区块链的供应链金融模式下,“债权单”作为电子债权凭证所发挥的融资和结算两大功能。基于此,本文为融合性金融科技支持下的供应链金融模式创新及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了可供参考的策略建议。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金融科技;模式创新;数字化;C链云平台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5)05(a)--05
供应链金融是促进产业链“稳链、强链、固链”的重要抓手,可有效推动产业链供应链高质量发展。工信部、央行等5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开展“一链一策一批”中小微企业融资促进行动的通知》(工信部联企业函〔2023〕196号)提到,“规范发展供应链金融,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应收账款、票据、订单融资等方式加大对产业链上游中小微企业信贷支持”。中国银保监会和央行联合印发《关于推动动产和权利融资业务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银行机构应“积极开发体系化、全场景的数字供应链金融产品”。由此可知,我国高度重视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和现代化水平的提升,出台了一揽子政策和举措,旨在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供应链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促进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但是,现有供应链金融存在诸多痛点,金融科技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传统模式面临的问题,实现模式创新。所谓供应链金融,指的是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了满足企业生产和销售的融资和结算需求,基于供应链特定环节或全链条为融资企业提供金融产品或金融解决方案。但是,目前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存在银企间、企业间信息不对称,金融对全供应链的渗透不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1]。区块链技术作为该领域应用最广泛的金融科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票据造假、信息孤岛、履约风险高等问题[2]。但单一金融科技并不能解决供应链金融中的所有问题,该业务模式需要融合性技术的嵌入,如区块链与物联网技术相结合可保障数据源头可信且不可篡改。
基于此,本文通过系统性梳理供应链金融模式的演进路径,发现其创新模式经历了从线下供应链金融模式到在线供应链金融模式(本文将这两者称为传统供应链金融模式),再到基于区块链的供应链金融模式,目前正向融合多种金融科技的数字供应链金融模式转变。一定程度上可以为供应链金融数字化转型升级提供思路,有助于供应链金融模式创新发展。
1 供应链金融模式创新的理论基础
1.1 供应链金融相关研究
供应链金融最早起源于美国,国内外学者对其定义展开了充分的探讨。Stemmler(2002)把供应链金融简单定义为“将资金流整合到实物或实体供应链中”[3]。Hofmann(2005)则对供应链金融进行了更为明确的定义,即供应链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组织,通过对组织间金融资源的有效计划、监督和控制,共同创造价值的过程[4]。Camerinelli(2009)、胡跃飞等(2009)则突出了金融机构的重要作用,认为供应链金融是金融机构为满足企业生产和销售的融资需求、促进供应链物流和信息流管理,基于供应链特定环节或全链条为企业提供的金融产品[5-6]。
近年来,区块链等金融科技赋能供应链金融发展成为备受关注的话题。以应收账款融资为例,学者们剖析了区块链驱动下的供应链金融运营模式,使得金融机构能够以较低风险为供应链上游企业提供融资服务[7-8]。而在预付款融资业务中,金融机构通过物联网技术实时监控货物的位置和状态,并结合区块链技术保障交易的安全性和透明性[9]。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融入可进一步丰富供应链金融的动态数据池,有效提升金融机构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提供服务的效率和精度,从而形成更完善的数字金融生态[10]。
1.2 金融科技相关研究
随着技术的发展,金融科技成为推动供应链金融模式创新的重要力量。根据金融稳定理事会的定义,金融科技主要指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一系列技术创新,在这些新兴前沿技术的带动下,产生了对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及金融服务具有重大影响的创新业务模式。在金融科技的推动下,供应链金融模式不断迭代更新,尤其是在数据共享、风险控制、资金管理等方面,金融机构可基于供应链金融创新模式为企业客户提供更便捷、更高效、更安全的金融解决方案[9]。
不同金融科技具有不同技术特点,对供应链金融模式的影响也存在差异。物联网技术是指通过传感器设备将实物和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的网络技术。物联网技术具有全面感知、可靠传递等技术特征,通常被用来采集生产、加工、运输、零售等环节的真实数据,丰富银行融资决策数据[11]。区块链技术被定义为数据区块按照时间顺序相连且基于密码学保障数据不可被篡改的分布式账本技术[12]。区块链具有不可篡改、透明性、安全性等特点,可作为“信任机器”降低参与方篡改或操纵数据的动机,助力多方基于链上全流程保真数据构建信任,从而实现多方协同合作。大数据分析技术是指对大量数据和复杂数据集进行系统处理和分析的技术,它是优化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13]。此外,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为供应链金融领域提供了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和智能化决策支持[14]。
综上所述,现有研究通常基于一项技术(如在线平台技术或区块链技术)或几项技术(如在线平台与区块链、物联网相融合),静态地分析供应链金融的创新模式。然而,这类研究很少对供应链金融模式创新路径展开深入分析,无法厘清供应链金融各阶段的业务痛点,很难围绕这些难点堵点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从而造成金融科技难以与供应链金融有效融合。因此,本文将系统性阐释金融科技赋能下供应链金融模式创新的路径,填补现有研究缺口。
2 传统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及其痛点分析
2.1 线下供应链金融模式
线下供应链金融模式(图1)中,参与方主要涉及银行等金融机构和供应链企业,金融机构需要围绕“1”家核心企业的确权,同时为供应链上下游多家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旨在提升供应链的资金流动效率、提高企业间协同运作能力。其中,银行等金融机构基本依靠核心企业的信用外溢,向上下游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核心企业通常是在供应链中居于主导地位的企业,可根据供应链上产品或服务的贸易情况向银行提供相关数据和白名单,并为上游供应商或下游经销商的融资提供增信;而上下游供应商或经销商可基于核心企业的真实贸易背景获得银行贷款,缓解自身资金压力,从而进一步扩大生产或采购规模。
线下供应链金融模式作为供应链金融的雏形,存在如下三方面痛点:其一,核心企业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可能隐瞒贸易相关方的经营信息,串通上下游合作企业向银行等金融机构取得融资授信;其二,供应链金融业务中的借款方往往是中小微企业,这些企业信息化程度较低,金融机构较难获得完整有效的财务信息,从而拒绝其融资申请;其三,对纸质合同、发票、融资凭证等的审核和验证需要依靠银行业务人员,这种人工操作方式存在成本高、流程烦琐、准确性低等问题。因此,线下供应链金融模式的业务服务范围通常较为狭窄,服务对象多以与核心企业有直接贸易关系的上下游企业(一级供应商或经销商)为主,金融服务很难渗透到供应链运营全流程,而且银行等金融机构并未真正参与到供应链的实际运作中,组织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供应链企业之间贸易的真实性难以得到有效证明,金融机构就很难提供符合产业发展特点和供应链运营情况的金融服务。
2.2 在线供应链金融模式
2014年是“在线供应链金融元年”,供应链金融模式演进到以专业化在线平台为中心的阶段。在线供应链金融指的是金融机构和供应链企业基于信息化系统而协同发展的供应链金融模式。在线供应链金融模式(图2)涉及的参与方主要有银行等金融机构、供应链企业及在线平台,具有线上化、平台化的特点。其中,在线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与供应链核心企业及其上下游供应商、经销商的ERP系统实现对接,保障能够实时获取采购、开票、支付、仓储等运营数据,并能够及时向银行提供企业间贸易数据和相应企业的白名单;银行等金融机构通过互联网技术相对清晰地掌握供应链各环节信息,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强自身风控能力,能为融资企业提供以动产质押形式为主的金融服务;核心企业及其上下游企业基于真实的贸易数据获得融资后,将资金进一步用来扩大生产或采购规模。
与传统线下供应链金融模式相比,在线供应链金融模式进一步引入在线平台,连接供应链企业和资金提供方,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融资企业财务、贸易等相关数据难获取的问题。其中,这些在线平台采用中心化存储架构,通常发挥着第三方中介或传统中间商的作用。它们基于互联网技术,中心化地收集、处理和提供贸易信息,促进融资业务在线进行。基于此,在线供应链金融模式可以为金融机构、核心企业、上下游供应商或经销商等带来诸多好处。银行金融机构可借助在线平台积累的数据更准确地对融资企业进行信用评估,提升自身金融服务水平和风险规避能力,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业务运营成本、提高办事效率。对核心企业来说,在线供应链金融模式可以帮助其与上下游企业建立合理账期,夯实与上下游企业之间的联系,增强供应链企业之间的黏合度,巩固企业自身在供应链上的核心地位。对上下游供应商和经销商来说,这种在线借贷、还款和结算的方式可有效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融资效率。
然而,在线供应链金融模式依然存在一些风险,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其一,供应链各环节涉及的采购、分销、物流运输等经营活动都是跨地域的,供应链企业的ERP系统并不统一,而且出于隐私保护的需要,企业与银行之间、各企业之间各自为战、不愿共享数据。换言之,仅通过对接第三方中心化平台的方式并不能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企业间的数据孤岛依然存在。其二,银行等金融机构委托第三方中心化平台调查融资企业,导致金融机构严重依赖此类在线平台,而信用等级低且资金短缺的中小微企业可能通过贿赂等不正当手段,与这些平台合谋进行金融欺诈。也就是说,第三方中心化平台提供的贸易数据存在被篡改或被捏造的可能性,从而使得银行等金融机构被迫承担严重的违约损失。其三,该模式依然依赖线下流通的纸质交易凭证,不仅造成审核成本高和效率低,还难以有效避免凭证造假问题。其四,由于在线情境下的风控手段尚不完善及数据造假、虚构伪造等情况屡禁不止,在多环节、多主体参与的供应链上,回款环节存在资金挪用的可能性,从而使银行难以相信企业可以按约偿还贷款,进一步阻碍了银行为中小微企业提供贷款。
3 基于区块链的供应链金融创新模式分析
区块链技术与供应链金融具有天然适配性。区块链技术基于自身开放性和分布式存储特性,非常适用于提升供应链参与方之间的合作水平,加强商流、物流和资金流的整合,是解决供应链金融业务瓶颈的最佳工具,具有深层次影响和改变供应链金融模式的潜力。
基于区块链的供应链金融模式(图3)具有数字化的特点,其主要特征是“企业数据上链”,涉及的主要参与方包括银行等金融机构、核心企业及其上下游各级供应商和经销商、平台方及金融科技公司。其中,对核心企业来说,它作为区块链上的节点之一,通过云端数据库等形式与在线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实现系统对接,将供应链上的贸易信息和企业相关资讯分享给具有权限的企业,而且各节点存储信息一致;对金融机构来说,基于区块链技术的透明性和不可篡改性,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了企业真实可靠的贸易数据,从而能够在明确交易结构的同时,将较为稳定且权属清晰的资金流渗透到供应链管理运营各环节,为整个产业链上的中小微企业提供全方位融资服务;对以中小微企业为主的多级供应商或经销商来说,它们能够更加便利快捷地获得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从而可以稳固其经营业务中所需要的资金流,进一步扩大生产和采购规模,同时其在整个供应链中的参与度也得到极大提升。
与传统供应链金融模式相比,基于区块链的供应链金融模式有以下三方面优势:其一,分布式账本辅以隐私计算技术,共同助力供应链金融多个参与方之间分享和共同维护数据,打破传统业务流程的顺序输入和手动确认,增加了供应链的流程透明度,打通了数据孤岛,使得任何节点都不能单方面或少数主体间合谋私下篡改、操控或破坏数据,减少对中央服务器的依赖,从而避免数据丢失和损坏给中央服务器带来影响,实现信息流和资金流的跨组织协同。其二,共识机制使得应收账款电子凭证或电子仓单凭证的线上开立、电子凭证在供应链各企业间的拆分、多级流转和融资等过程能够在分布式场景下的各参与方之间达成一致,从而助力供应链末端的多级供应商或经销商按照相应份额,利用核心企业的授信额度向银行申请融资贷款。其三,区块链基于智能合约技术使交易相关通知和清分结算等流程按照既定合约而自动化执行,不仅提高了供应链金融的交易效率,还进一步减少了单方面人为操作带来的误差,避免人工干预带来的风险。因此,在基于区块链的供应链金融模式下,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可扩大到核心企业及其上下游各级供应商或经销商,以满足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
4 重银C链云平台案例分析
2022年,重庆银行创新研发基于区块链的供应链金融模式,推出了C链云平台(图4)。重庆银行通过自主研发的新兴电子债权凭证——“债权单”,可为核心企业及其上下游企业客户提供“债权单”的及时签发、任意拆分、便捷流转、随时转让、高效融资、便利结算等一站式服务。
基于区块链的“债权单”作为电子债权凭证发挥了融资和结算两大功能。一方面,区块链技术保障“债权单”的拆分、流转和融资轨迹可追溯且不可篡改,助力核心企业优质信用传导和链条企业增信融资。另一方面,区块链的共识机制使得参与方就交易信息(如“债权单”相关信息)达成一致,故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可通过多方认可的“债权单”满足自身贸易结算需求。首先,重庆银行对签发并承兑凭证的企业(以核心企业为例)进行资质审核和授信审批,并给予对方合理的授信额度。其次,核心企业与一级供应商签订销售合同,并基于真实贸易背景在平台上签发相应金额的“债权单”给该供应商。再次,一级供应商在平台上签收凭证,若其与二级供应商达成交易,可进一步拆分凭证,将相应金额的“债权单”签发给二级供应商,实现凭证的流转;若一级供应商有融资需求,则可向金融机构转让相应金额的“债权单”以申请贷款;供应商收到“债权单”后也可用于持有到期。其他层级的供应商同理。最后,区块链的加密算法技术还能最大限度保护各参与方数据的隐私性和安全性。
由此可知,供应链企业通过签收的“债权单”实现快捷融资、便利结算和持有到期。基于此,更多轻资产、资质不够的中小企业可基于真实贸易背景,凭借真实可靠、可追溯、不可篡改的融资凭证,高效便捷地获得银行贷款。
5 数字供应链金融的未来发展方向
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和业界人士开始意识到,单一的金融科技(如区块链技术)不能解决供应链金融模式创新中的所有问题,需要融合性金融科技的应用。供应链金融模式创新涉及的主体、环节、流程、资产较多,单一技术很难有效解决。如区块链技术可以保障数据不可篡改、可追溯,但无法解决数据源头可信等问题,还需要结合物联网技术,进一步保障数据来源的可靠性和真实性。
随着技术的发展,供应链金融将形成融合区块链、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多种金融科技的创新模式,即数字供应链金融模式(图5)。它具有数字化、智慧化、生态化的特点,涉及的参与方包括供应链核心企业及其上下游、资金提供方(包括银行、小贷公司、保理公司、租赁公司等)、政府及监管部门、仓储物流公司、第三方科技服务提供商和基础设施服务提供方(如平台方、信息化服务商、电子仓单服务商等)等。
融合性金融科技共同推动供应链金融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其中,物联网技术(如RFID技术、传感器等)嵌入供应链各个环节,可以实时监测货物、产品等资产的位置和状况,采集物流、仓储等业务信息,检测异常活动并发出警报,保障链上数据的源头可信,助力银行等金融机构更好地了解和管理抵押物相关风险;大数据技术通过数据清洗、分析和挖掘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云计算可以提供高性能计算资源,人工智能则基于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算法评估企业信用和融资风险、预测融资需求,这些技术对采集到的各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生态内各参与方可基于分析结果进行决策、相互支持、协同合作;同时,区块链技术贯穿供应链各环节,对贸易、仓储、物流相关数据和融资凭证、票据、发票等相关单据的全生命周期进行管理,打通不同组织间的信息孤岛,降低人工干预和操作失误的可能性,为供应链金融业务奠定更加坚实的“信任”基石。
未来,随着区块链、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日趋成熟,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将进一步基于应用场景实现迭代升级,助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韧性,积极探索更多新模式(比如,不依赖核心企业的“脱核”模式),进一步创新相关融资产品和服务,大力提升实体经济发展质效。
参考文献
龚强, 班铭媛, 张一林. 区块链、企业数字化与供应链金融创新[J]. 管理世界, 2021, 37(2): 22-34+3.
郭菊娥, 陈辰. 区块链技术驱动供应链金融发展创新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40(3): 46-54.
Stemmler L. The role of finance i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C]//Cost management in supply chains. Physica-Verlag HD, 2002: 165-176.
Hofmann E. Supply chain finance: some conceptual insights[J]. Beiträge Zu Beschaffung Und Logistik, 2005, 16: 203-214.
Camerinelli E. Supply chain finance[J]. Journal of Payments Strategy amp; Systems, 2009, 3(2): 114-128.
胡跃飞, 黄少卿. 供应链金融: 背景、创新与概念界定[J]. 金融研究, 2009(8): 194-206.
白燕飞, 翟冬雪, 吴德林, 等. 基于区块链的供应链金融平台优化策略研究[J]. 金融经济学研究, 2020, 35(4): 119-132.
Omran Y., Henke M., Heines R., et al. Blockchain-driven supply chain finance: Towards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rom a buyer perspective[C]//International Purchasing and Supply Education and Research Association (IPSERA), 2017.
李彦荣. 供应链金融数字化升级的有效路径[J].理论探索, 2024(4): 122-128.
成程, 杨胜刚, 田轩. 金融科技赋能下供应链金融对企业价值的影响[J]. 管理科学学报, 2024, 27(2): 95-119.
李小莉,陈国丽,张帆顺. 系统视角下基于“区块链+物联网”的农业供应链金融体系构建[J].系统科学学报, 2023, 31(1): 78-82+88.
Underwood S. Blockchain beyond bitcoin[J].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2016, 59(11): 15-17.
黄育新. 科技赋能下我国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创新[J]. 新金融, 2024(7): 27-33.
李健, 王亚静, 冯耕中, 等. 供应链金融述评: 现状与未来[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20, 40(8): 1977-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