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能源变革是推动能源结构绿色转型的关键, 新能源示范城市政策是能源变革的重要举措, 也是推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有力支撑。本文基于2007~2021 年我国279 个城市的面板数据, 通过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模型(PSM-DID)探究新能源示范城市政策对生态福利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新能源示范城市的设立有助于提升城市生态福利绩效。新能源示范城市政策对城市生态福利绩效的影响在东西部城市、行政等级高的城市和非资源型城市更为显着。机制检验表明新能源示范城市主要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提升技术创新水平和降低资源依赖度3 种途径提升城市生态福利绩效, 为政府有效实施城市能源建设并提升城市生态福利绩效提供积极的政策启示。
〔关键词〕 能源变革 新能源示范城市 生态福利绩效 双碳目标 可持续发展 能源结构调整 资源依赖 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模型
DOI:10.3969 / j.issn.1004-910X.2024.10.011
〔中图分类号〕F293; F124. 5 〔文献标识码〕A
引 言
中国快速发展的工业水平带来了经济水平的提升, 但人口众多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影响也导致了环境恶化和社会生态破坏。在当前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 改善民生福祉放在更加重要位置的背景下, 促进能源结构绿色转型, 减少污染排放, 是保障社会生态文明发展的重要前提。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在2022 年印发的《“十四五” 现代能源体系规划》中提出, 能源是保障人类文明发展、民生幸福感和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现代能源体系的构建关乎国家长期能源发展, 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的内在要求是推进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1] 。能源是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主战场, 要实现双碳目标, 必须把促进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推动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利用[2] 。因此, 推进城市能源变革、加快城市能源结构转型和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青山常在, 绿水长流” 的美丽中国的重要举措,也是新时代我国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推动绿色发展,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实现能源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3] 。2014 年, 为了推进能源消费结构转型,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降低传统能源所带来的污染排放, 发挥可再生能源在调整能源结构和保护环境方面的作用, 国家能源局公布了第一批共81 个新能源示范城市和产业园区名单。新能源示范城市要求以优化能源结构、建立现代能源利用体系为目标, 清洁高效地合理利用能源, 多种能源分布利用, 共同协调城市的能源应用, 提高新能源利用在城市能源消费中的比重, 大力推广可再生能源技术, 重点推进分布式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生物质清洁燃料利用、地热能及地表水和空气能量利用、新能源动力交通等, 促进适应新能源利用水平进步, 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4] 。
在新能源示范城市建设进程中, 许多城市已经逐步建立了城市新能源发展的管理体系和城市能源变革的政策机制。而城市的能源变革不仅改善了城市的能源消费结构, 还强化了环境污染的治理, 改善生态环境[5] 。新能源示范城市建设是城市能源变革的重要政策, 该项政策的实施是否能促进城市的生态福利绩效? 其作用的机理是什么? 上述问题的探讨可以从绿色发展角度为夯实新能源示范城市的前期成果提供经验, 也能为未来以新能源示范城市为依托, 完善城市绿色创新的制度体系和完善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益思路。
1 文献综述
城市能源变革研究集中在探讨城市能源变革与区域发展的互联关系。现有文献主要从提高区域创新能力、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能源转型路径3 个方面对城市能源变革与区域发展进行探究。能新能源示范城市助力资源衰退型城市经济复苏, 刺激成长型城市持续发展经济, 通过新能源技术发展的创新效应, 实现城市产业的多元化发展, 激活城市经济活力[6] ; 另外, 新能源示范城市通过资源禀赋较高地区帮助资源匮乏地区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技术创新和产业集聚以及因地制宜实施新能源推广是关键[7-9] 。已有研究表明, 技术创新和能源利用效率两方面的传导机制可以使新能源示范城市集聚FDI, 优化城市能源结构, 实现高质量利用[10,11] 。此外, 在新能源示范城市建设和能源路径转型过程中, 政府监管发挥着关键作用, 构建科学评价指标体系有利于综合评价[12,13] 。同时, 企业的绿色创新动力与水平受到城市能源发展战略导向影响, 其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有效促进可再生能源健康持续发展[14,15] 。
新能源示范城市政策作为一项城市能源变革体系, 其在环境污染治理方面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能源效率提升、碳排放降低和能源系统提升等方面。(1) 能源效率提升。通过结构效应、集聚效应及技术效应等路径转换区域生产要素流动方向与频率, 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16] ; (2) 碳排放降低。政策实施后显着降低了城市污染物排放,绿色技术创新在降低碳排放强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7-19] ; (3) 能源系统提升。政策推动下城市信息系统、服务体系和能源体系的完善, 提高了能源系统的服务功能, 推动能源利用和减排技术进步[20-23] 。新能源替代化石燃料, 促成能源结构转换, 提高能源效率[24] 。
现有文献关于城市生态福利绩效的研究集中在城市特征驱动、环境规制影响以及时空演变比较。(1) 城市特征方面, 行政等级和城市规模成为生态福利绩效提高的重要驱动途径[25] ; (2) 环境规制方面, 政府对产业结构的引导和环境治理的监管是提高生态福利绩效的重要措施[26,27] ; (3)时空演变方面, 全国生态福利绩效总体趋势上升,但区域差异仍在扩大[29,30] 。综上所述, 尽管现有文献对示范城市能源变革的相关主题进行了研究,对生态福利绩效进行了探讨, 但对能源变革对生态福利的影响及其机制鲜有研究。
与现有文献相比, 本文做出了以下贡献: (1)很少有学者从城市能源变革政策的准自然实验来检验其对城市生态福利绩效的影响, 本文为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评估城市能源变革成效提供了重要的经验依据; (2) 大部分研究仅分析了政策的创新效应或产业结构的优化对生态福利绩效的影响,本文还从城市资源依赖度等方面探讨了其对生态福利绩效的影响机制; (3) 异质性分析方面, 本文从城市区域位置、城市行政等级、资源禀赋程度3 个方面进行扩展性研究, 为生态治理政策效果的实施提供了有效借鉴; (4) 考虑了技术创新、产业结构优化和降低资源依赖度3 个方面的作用机制, 并从区域能源结构层面进一步探究了新能源示范城市带来的能源替代效应, 为后续研究提供新的理论解释。
2 理论分析
新能源示范城市的建设显着推动了新能源发展和传统化石能源的替代。(1) 新能源示范城市鼓励新能源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支持新能源发展,提高能源效率, 实现能源结构的多样化和合理化,从而提升生态效益; (2) 示范城市通过因地制宜的能源规制, 如太阳能光伏发电和生物质能, 实现节能高效。相对于化石燃料, 太阳能、风能和地热等新能源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 示范城市的能源变革对生态文明发展、环境退化缓解以及二氧化碳排放减少发挥了重要作用。综上, 新能源示范城市促进了新能源发展、传统能源替代和城市生态福利绩效提升, 涵盖了新能源开发、智能能源利用和新能源产业扶持, 共同推动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效益提高。
城市生态福利绩效的影响机理主要包含产业升级、技术创新水平和城市资源依赖度3 个方面。产业升级方面, 产业升级可促进城市生态福利绩效的提升。产业结构优化和优势产业发展能增加清洁能源占比, 提高环境质量。数字经济产业依靠当地资源禀赋形成新型产业模式, 带动周围地区的生态福利绩效。高新技术产业主导的产业结构有效节约资源、提高生产效率, 推进社会绿色发展。高污染产业虽能拉动经济增长, 但阻碍生态福利绩效的提升, 而经济发展结构的转变可促进高质量发展。因此, 新能源示范城市优化的产业结构通过规模效应提高经济效益, 实现区域绿色智能发展, 促进经济和生态效益的协同发展。
技术创新方面, 技术创新水平提升可促进城市生态福利绩效。技术创新推动城市向环保和低碳经济模式转型, 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提高绿色创新效率。科技创新对地区生态福利绩效的影响存在异质性, 环境分权强度与其驱动作用呈负相关, 并在东部地区更为显着。科研投入促进环境污染监测和控制, 提升科技创新水平, 实现生态效率改善。新能源示范城市数字技术创新吸引创新人才集聚, 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 带动绿色发展, 有利于实现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城市资源依赖度方面, 资源依赖度高的城市具有路径依赖, 其资源要素流动性受限, 阻碍生态效率发展。资源型城市面临产业结构单一困境,导致产业要素、产业设施落后。新能源示范城市使当地城市摆脱传统资源禀赋依赖, 发展多元产业结构, 增加技术要素流通。培育和发展多元创新产品, 完善创新投入体系, 是破解城市“资源诅咒”、提升生态福利的关键。
基于以上分析, 本文提出以下研究假说:
H1: 新能源示范城市设立有效促进城市生态福利绩效提升。
H2: 新能源示范城市设立通过产业结构优化而促进城市生态福利绩效提升。
H3: 新能源示范城市设立通过提高技术创新水平促进城市生态福利绩效提升。
H4: 新能源示范城市设立通过降低城市资源依赖度促进城市生态福利绩效提升。
综上所述, 新能源示范城市设立主要通过产业结构优化、提升技术创新水平和降低城市资源依赖度3 种途径来促进城市生态福利绩效提升。具体的理论路径如图1 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