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妤 李 剑
(中央司法警官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王妤李剑
(中央司法警官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摘要〔〕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对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产业升级面临新压力和新机遇。本文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探索了我国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关系,研究得出: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产业结构变动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但是不能得出经济增长是产业结构变动的格兰杰原因,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之间存在单向的影响关系;定量测算得出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的估计系数分别为0.2563、0.5325、0.2357,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与经济增长之间均存在正相关关系。
关键词〔〕新常态经济增长产业结构
引言
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的数据,2003~2007年,我国经济平均增长速度为11.6%,2007~2011年,我国的经济增长保持在9.6%的增长水平上,2012年开始我国经济增长有所下降,2012~2013年年均下降为7.7%,2014年则下降为7.4%,从整体趋势来看,我国经济始终保持了高速增长趋势,这也被国际理论研究者称之为“中国经济增长之谜”。但是从数据变化来看,可以清晰的看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已经进入了“换挡”时期,经济的高速发展开始向中速发展迈进。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河南时提出:“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的观点,他指出当前我国经济已经进入转折和过渡时期,只有对新常态的发展背景进行充分认识,把握新趋势,才能保持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的发展路程中。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所谓“新”,意味着与以往所不同,说明我国当前经济增长的模式已经开始转变,长久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保持在10%的高速增长速度不会再存在,我国过去以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促发展的模式急切需要改变,现有的产业结构模式必须进行优化和升级。我国当前必须基于经济新常态的发展背景,对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的关系进行充分认识,才能在走中国特色经济发展道路上取得成功。
1新常态下的我国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状况
1.1国内生产总值及产业构成
根据图1和表1历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及增长率可见,2005~201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逐年快速增长,从2005年的185895.8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636138.7亿元。
对其历年的增长率进行分析可见,我国2005~2014年以来保持了7%以上的高速经济增长速度,特别是2010年之前,其增长速度均超过8%以上,从2010年开始,我国经济增长速度逐步下降,但是其速度依然较快。
图1 2005~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及增长率
指 标国内生产总值(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2005年185895.821803.587127.376964.9142592006年217656.623313103163.591180.1166022007年268019.427783125145.4115090.9203372008年316751.732747148097.9135906.9239122009年345629.234154157850.1153625.1259632010年40890339354.6188804.9180743.4305672011年484123.546153.3223390.3214579.9360182012年53412350892.7240200.4243030395442013年588018.855321.7256810275887433202014年636138.758336.1271764.5306038.246629
图2 2005~2014年我国各产业增加值
根据表1和图2,对我国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历年增长状况进行分析,2005~2014年我国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总量均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总量增长相对较慢,第二、三产业增加值总量增长较快,特别是最近几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总量开始超过第二产业增加值总量,表现出快速增长的特点。
表2 2005~2014年各产业增加值构成
图3 2005~2014年各产业增加值构成图
根据表2和图3,2005~201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中,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占据绝对的优势,分别保持在42%~46%、41%~48%的水平上,而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据的比例最小,约为10%的水平。从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构成发展趋势来看,历年第一产业增加值的构成比例逐年减少,由2005年11.7%下降到2014年的9.2%,而历年第二、三产业增加值的构成比例逐年增加,分别由2005年46.9%、41.4%上升到2014年的42.7%、48.1%;并且,第二产业增加值所占比例逐年存在下降趋势,而第三产业增加值所占比例出现逐年上降趋势,从2012年开始,第三产业增加值所占比例(45.5%)开始超过第二产业增加值(45%)所占比例,逐年增长。
1.2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
根据表3和图4我国第一、二、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变化状况可见,2005~2014年,我国第一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呈现稳定的状况,保持在4.5%左右的水平上;第二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在2008年以前,呈现出略微下降的趋势,从2005年的50.3%,下降为2008年的48.4%,此后2年其贡献率逐步增加,2010年上升为57.2%,但是从2010年以后,又开始下降,2014年下降为47.1%;第二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呈现出“V”字形趋势,2010年最低为39.2%,最高点为2014年的48.1%。
表3 第一、二、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状况
图4 第一、二、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变化率
1.3三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拉动
三次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拉动状况如表4和图5所示:
表4 三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拉动率
图5 三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拉动率变化状况
根据表4和图5可见,我国第一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拉动率最低,最高的为第二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拉动,第三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拉动略低于第二产业。从变化趋势来看,2005年,我国第一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拉动率为0.6%,2014年降低为0.3%。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拉动率也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2005年,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拉动率分别为5.7%、5%,2014年降低为3.4%、3.5%。
2我国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关系的实证研究
2.1模型设计
本文在模型构建中,借鉴了经典的C-D生产函数模型:
Y=(X1,X2,X3,…,XK,A)
(1)
其中Y表示总产出,X1,X2,X3,…,XK,表示各类产业的产出量大小,A代表制度或者技术水平状况。
针对上述经典模型,进行微分,结果如下:
(2)
公式(2)除以Y,即将公式1带入后:
(3)
(4)
对公式(4)进行模型转化,得出公式(5):
log(Y)=β0+β1log(x1)+β2log(x2)+β3log(x3)+ε
(5)
公式(5)则是本文建立的实证模型,用于衡量第一、二、三产业变动对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2.2变量和数据
本文所使用的因变量为Y,即国内生产总值,因此下文也用GDP来表示,其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自变量为X1、X2、X3,即第一产业增加值、第二产业增加值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其数据也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
本文研究的时间周期为2005~2014年,共计10年的数据,其中国民生产总值采用了2005年为基期的处理方式。
2.3实证结果分析
2.3.1平稳性检验
数据的平稳性是进行实证研究的前提,因此,在进行实证分析前作者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了数据的平稳性检验,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数据的平稳性检验结果
根据数据的平稳性检验结果:原始变量LNGDP的ADF检验值为-2.3834,大于5%的显着性检验临界值-3.0921,接受原假设的概率为0.3421,因此原始变量LNGDP序列是不平稳的;原始变量LnX1的ADF检验值为-1.9832,大于5%的显着性检验临界值-2.9314,接受原假设的概率为0.2983,因此原始变量LnX1序列是不平稳的;原始变量LnX2的ADF检验值为-1.8472,大于5%的显着性检验临界值-2.3455,接受原假设的概率为0.2343,因此原始变量LnX2序列是不平稳的;原始变量LnX3的ADF检验值为-2.9842,大于5%的显着性检验临界值-3.0242,接受原假设的概率为0.1245,因此原始变量LnX3序列是不平稳的。
对原始变量序列进行一阶差分,一阶差分变量DLNGDP的ADF检验值为-2.3484,小于5%的显着性检验临界值-2.2512,接受原假设的概率为0.003,因此一阶差分变量DLNGDP序列是平稳的;一阶差分变量DLnX1的ADF检验值为-2.3138,小于5%的显着性检验临界值-2.1731,接受原假设的概率为0.002,因此一阶差分变量DLnX1序列是平稳的;一阶差分变量DLnX2的ADF检验值为-1.9462,小于5%的显着性检验临界值-1.8731,接受原假设的概率为0.002,因此一阶差分变量DLnX2序列是平稳的;一阶差分变量DLnX3的ADF检验值为-1.9811,小于5%的显着性检验临界值-1.6542,接受原假设的概率为0.001,因此一阶差分变量DLnX3序列是平稳的。
由此可见,原始数据序列LNGDP、LnX1、LnX2和LnX3是同阶单整的。
2.3.2协整检验
本文将采用Pearson协整检验方法,对数据进行协整性检验,以验证经济增长(LNGDP)与产业结构(LnX1、LnX2、LnX3)之间的内在关系,检验结果如下:
表6 Pearson协整检验结果表
根据Pearson协整检验结果,变量的ADF统计检验下的T统计量为-3.5312,P值为0.0001;T统计量小于1%的显着性水平检验临界值-3.0123,小于5%的显着性水平检验临界值-2.9834,小于10%的显着性水平检验临界值-2.1462。由此可见,验证经济增长(LNGDP)与产业结构(LnX1、LnX2、LnX3)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2.3.3格兰杰因果检验
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检验经济增长(LNGDP)与产业结构(LnX1、LnX2、LnX3)之间的格兰杰因果关系,结果如下:
表7 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表
对于原假设“LNGDP不是LNX1的格兰杰原因”,检验下的T统计量为1.7563,P值为0.6416,不能拒绝原假设;对于原假设“PLNX1不是的LNGDP格兰杰原因”,检验下的T统计量为0.7246,P值为0.0321,拒绝原假设。因此,第一产业(LNX1)变动是经济增长(LNGDP)的格兰杰原因;但是不能得出经济增长(LNGDP)是第一产业(LNX1)变动的格兰杰原因。
对于原假设“LNGDP不是LNX2的格兰杰原因”,检验下的T统计量为1.6734,P值为0.4521,不能拒绝原假设;对于原假设“LNX2不是的LNGDP格兰杰原因”,检验下的T统计量为0.4231,P值为0.0224,拒绝原假设。因此,第二产业(LNX1)变动是经济增长(LNGDP)的格兰杰原因;但是不能得出经济增长(LNGDP)是第二产业(LNX1)变动的格兰杰原因。
对于原假设“LNGDP不是LNX3的格兰杰原因”,检验下的T统计量为1.8456,P值为0.3461,不能拒绝原假设;对于原假设“LNX3不是的LNGDP格兰杰原因”,检验下的T统计量为0.3213,P值为0.0112,拒绝原假设。因此,第三产业(LNX1)变动是经济增长(LNGDP)的格兰杰原因;但是不能得出经济增长(LNGDP)是第三产业(LNX1)变动的格兰杰原因。
因此可见,产业结构变动(LnX1、LnX2、LnX3)是经济增长(LNGDP)的格兰杰原因,但是不能得出经济增长(LNGDP)是产业结构(LnX1、LnX2、LnX3)变动的格兰杰原因,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之间存在单向的影响关系。
2.3.4回归估计
本文将采用普通最小二乘回归估计方法,对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关系进行回归,结果如下:
表8 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关系的回归估计结构
回归模型估计下的adjR2为96.75%,F值(P值)为6492.0943(0.0000),DW值为2.4356,由此可见,本次回归估计的模型拟合的较好,实证回归的数据是稳定可靠的。根据回归估计结果:LNX1系数估计值为0.2563,标准误差为0.0341,T值为6.8746,P值为0.0012,通过了5%的显着性水平检验。由此可见,第一产业增加值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第一产业增加值每提升1%,经济增长则提高0.2563%;LNX2系数估计值为0.5325,标准误差为0.0136,T值为32.8131,P值为0.0000,通过了5%的显着性水平检验;可见,第二产业增加值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第二产业增加值每提升1%,经济增长则提高0.5325%; LNX3系数估计值为0.2357,标准误差为0.0241,T值为7.9357,P值为0.0013,通过了5%的显着性水平检验。可见,第三产业增加值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第三产业增加值每提升1%,经济增长则提高0.2357%。
由此可见,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与经济增长之间均存在正相关关系,其中第二产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性最强,与第二产业增加值相比,第一产业增加值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略高,但是相差不大。
3研究结论和建议
3.1研究结论
本文基于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背景,探索了新常态背景下我国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的发展现状,同时从定量研究的视角,建立我国经济增长与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之间的关系模型,研究得出如下结果:
(1)采用ADF检验数据的平稳性,得出原始变量下的ADF检验均是不稳定的,一阶差分下的变量序列皆平稳,可见原始数据序列LNGDP、LnX1、LnX2和LnX3是同阶单整的。
(2)采用Pearson协整检验方法,对数据进行协整性检验,得出我国经济增长(LNGDP)与产业结构(LnX1、LnX2、LnX3)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3)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检验经济增长(LNGDP)与产业结构(LnX1、LnX2、LnX3)之间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得出产业结构变动(LnX1、LnX2、LnX3)是经济增长(LNGDP)的格兰杰原因,但是不能得出经济增长(LNGDP)是产业结构(LnX1、LnX2、LnX3)变动的格兰杰原因,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之间存在单向的影响关系。
(4)根据普通最小二乘回归估计结果,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与经济增长之间均存在正相关关系,其中,我国第二产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性最强,与第二产业增加值相比,第一产业增加值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略高,但是相差不大。定量测算得出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的估计系数分别为0.2563、0.5325、0.2357,这意味着我国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每增加1%,我国经济增长约提升0.2563%、0.5325%、0.2357%。
3.2研究建议
基于以上研究结果,作者提出新常态背景下我国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和谐、健康发展的建议或对策。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领导小组明确提出,我国进入了经济新常态,经济发展“换挡期”政府依然可以大有作为。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我国经济新常态的发展背景,必须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等密切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用改革创新的思路攻克我国经济增长中产业结构的问题,引导我国产业结构实现“高度化与合理化”的发展道路。
(1)在全球化的发展大背景下,以产业结构优化引领我国经济新常态,就必须紧抓住国际产业发展前沿,利用第三次工业革命即将到来的机遇,把握新兴产业诞生和发展的机会,实现我国生产方式、制造模式甚至全球产业组织模式等方面的重要变革,树立我国在全球产业中的比较优势,形成新的产业结构范式,走新型、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发展道路。这就要求我国未来的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必须要在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的基础上,着眼于第三次工业革命五大支柱的构建,以创新增值为抓手,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提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国际竞争力和产业附加值,努力构建面向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现代产业体系。
(2)结合国内经济新常态的国情,加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升级,打破旧思维,树立新思维,攻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各项矛盾和困境。树立市场导向思维,是经济发展的关键,增强未来市场需求的分析和研判,构建引导市场需求的政策响应机制,不断培育和树立市场需求主体的能力,以需要引导绿色、新兴产业发展,从而创新经济发展方式;加强政府对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采用经济杠杆,合理引导消费者偏好,使其有利于重点绿色产业的发展;积极鼓励企业进行创新,以科技优化产业可持续发展道路。
由此可见,经济新常态发展背景下,我国经济增长放缓的现状给产业结构调整带来压力,也带来了其优化的新机遇。长久以来,“调结构”和“促增长”是我国经济发展道路中时刻伴随的“两难”现象。我国过去以结构失衡换取的经济高速发展给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重大困境,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新常态下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以适当的经济减速换取高质量的产业结构优化之路。
参考文献
[1]胡晓鹏.新常态下的产业结构调整[J].社会观察,2015-01-05
[2]魏杰,杨林.经济新常态下的产业结构调整及相关改革[J].经济纵横,2015-06-10
[3]张馨艺.新常态下的产业结构特征与财税政策选择[J].税务研究,2015-07-01
[4]张云,邓桂丰,李秀珍.经济新常态下中国产业结构低碳转型与成本测度[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5-08-20
[5]刘伟,蔡志洲.我国工业化进程中产业结构升级与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长[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5-20
[6]杨晓光.中国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J].商业经济,2015-02-20
[7]肖国东.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产业结构调整趋势分析——基于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思考[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
[8]于左,孔宪丽.产业结构、经济增长与中国煤炭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J].财贸经济,2011-06-10
[9]干春晖,郑若谷,余典范.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J].经济研究,2011-05-20
[10]查道中,吉文惠.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经济增长关联研究——基于VAR模型的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2011-07-15
Economic Growth under the New Normal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Relationship
Wang YuLi Jian
(Central Institute for Correctional Police,Baoding 071000,China)
〔Abstract〕Under the new normal economic development background,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made new demands,industrial upgrading of China is facing new pressures and new opportunities.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growth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Chinas new normal under the ordinary least squares method.The study results shows:there exists co-integra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growth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industrial structure changes economic growth Granger cause,but cannot come to that economic growth is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Granger reason for the change,the impact of a one-way relationship exists between economic growth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quantitative estimates drawn that first,second and tertiary industries estimated coefficients were 0.2563,0.5325,0.2357,there existed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first,second and tertiary industries and economic growth.
〔Key words〕new normal;economic growth;industry structure
(责任编辑:王平)
作者简介:王妤,中央司法警官学院副教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法学、经济学。李剑,中央司法警官学院讲师,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经济学、法学。
收稿日期:2015—12—26
中图分类号〔〕F121.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4-910X.2016.0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