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洪娟 周思 赵艳华
【摘要】齐文化是中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挖掘齐文化思想内涵的同时,要充分抓住“一带一路”倡议和青岛上合峰会的良好机遇,重视加强齐文化的国际推广传播。古丝绸之路时期波斯、粟特等西域国家与齐地的贸易往来为现今文化交流提供了良好借鉴,当今的齐文化国际传播除通过典籍外译进行思想传播外,还应注重陶瓷、琉璃、医药、茶叶等器物文化在传播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多渠道、多层次、多角度地将齐文化推广到海外。
【关键词】“一带一路”;齐文化;国际传播
具有开放、包容、务实性特征的齐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相较于齐文化的形成、发展及传承方面的研究,目前学术界在“一带一路”建设视域下齐文化国际传播的研究多显不足。本文从全球史视角出发,将齐文化置于“一带一路”建设的大背景下,采用比较分析法、文献考据法和调查研究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全面考察在“一带一路”视域下齐文化国际传播的机遇、意义以及传播内容和方式,从历史学、民俗学、传播学视角为齐文化的国际传播提供参考依据。目前,在“一带一路”建设视域下,开展齐文化国际传播研究,不但可以推动中国与中西亚国家的文化交流研究,同时也可为与其他欧美国家的交往提供借鉴。
一、“一带一路”倡议和青岛上合峰会良好机遇
2013年,国家提出“一带一路”建设倡议。“一带一路”是世界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通过“一带一路”建设,能够更好地推动丝绸之路沿线各国政治、经济与文化的交流发展,为沿线各国人民带来更多的利益实惠。“一带一路”建设续写了陆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赋予了古丝绸之路新的时代内涵。近年来,“一带一路”成为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主题,如何将“一带一路”的故事多角度地进行精彩呈现,为“一带一路”倡议的进一步实施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亦是诸多专家共同关心的问题。
但就目前研究来看,对于在“一带一路”建设视域下的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研究,学者们对西北一带以及河南、安徽、福建等地的地方文化对外推广和传播给予了较多关注,对“一带一路”背景下齐文化国际传播的研究却少有探究,仅赵万里等少数学者撰文论述了齐文化与“一带一路”的关系。[1]由于齐文化的重要意义和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国家倡议,“一带一路”视域下齐文化对外传播研究亟待加强。
2018年6月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在山东青岛召开,这为“一带一路”倡议下齐文化的国际交流传播提供了更加宝贵的机遇。中国与上合峰会各成员国在经贸、文化、教育等方面签署了多项交流合作协议规划,这使得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文化传播的重要意义以及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性。上合青岛峰会的召开为齐文化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传播提供了更加良好的机遇与平台。齐文化博大精深,蕴含重商思想的百科全书《管子》、兵学圣典《孙子兵法》等典籍译本在“一带一路”国家大受欢迎,齐文化的国际传播不但可行且极为必要。因此,我们应该借此时机进一步挖掘齐文化的内涵,创新传播方式,开辟传播新思路,切实有效地推动齐文化的国际传播。
二、齐文化国际传播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齐文化跨民族、跨国家的吸引力既在于它的民族独特性,又在于它与西方的“接近性”,这为其国际传播提供了可行性。据调查,在中亚的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家都有东干村,东干村主要由中国陕西迁入的人口组成,因此东干村又称陕西村。东干村除了在语言上保有陕西话外,还保留着中国传统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习俗。相同的文化背景与习俗使得齐文化在这些地区的传播更加容易,更能被当地民众认可和接受。
齐文化非常重要的一个特点是重商,这一点在齐文化的重要史料典籍《管子》中有着充分体现。书中“夫凡人之情,见利莫能勿就,见害莫能勿避……”[2]之观点,表明逐利是人之本性;而“市者,可以知治乱,可以知多寡,而不能为多寡”[3],则说明了市场的意义与作用;此外,其“因天下以制天下”的思想则强调了各国与地区之间贸易交流沟通的重要性。齐文化的重商特征与中亚“善贾”的古波斯、粟特等国的重商主义思想非常相似。南北朝以后大量粟特商人沿丝绸之路进入中原,其在山东之地的聚居区域主要集中在淄博周边,1971年在青州出土的一组石室墓线刻画像便是其最好的佐证。西域文化与齐文化自古以来的共性吸引并促进了两者在文化、经贸方面的交流与沟通。一种文化习俗能在一地生根发芽,必定是因为当地有适合其生存发展的土壤,也就是说,齐文化的某些特征对西域人来说非常容易理解、接受。中古时期西域文化能够沿丝绸之路进入中原,在21世纪的今天,因两种文化的共性存在,齐文化也能沿“一带一路”进入中亚等诸多国家,被中亚国家的民众认识并了解。
齐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最重要且最有影响力的文化之一。齐文化的对外传播不但可以全面展示中国文化的内涵,提升我们的国家形象和海外影响力,让“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了解齐文化的思想与历史,丰富其对厚重的中国文化的认知,同时还可以提高地方政府和民众对齐文化挖掘、推广的意识,充分理解齐文化对外传播的意义,了解文化服务地方经济的策略。认识到齐文化对外传播的可行性与必要性之后,齐文化国际传播的具体内容与渠道方式理应成为我们深入思考研究的重要问题。
三、齐文化国际传播的内容与方式途径
(一)齐文化国际传播的内容探讨
中古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发展繁盛,中西亚文化宗教源源不断地传入中国,对中国民众的宗教、文化、饮食、服饰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中国的节庆风俗及丝绸、茶叶、瓷器等物质民俗亦传入西域各国,对其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因此可通过史料探析中国与丝绸之路国家的文化交流状况,从而为今日研究提供借鉴。实际上,要将齐文化中外国人能接受、愿意接受的内容传播出去,而非仅站在文化输出者的角度上让他者被动接受我们的文化。因此,要用换位思考的方式来考量传播的内容和态度,重视齐文化与异质文化的“契合点”,充分做到知己知彼。
除重视齐文化所蕴含的思想文化精华的传播外,关注荷载丰富文化内涵的器物传播亦应作为当今齐文化传播的重要内容。张晓刚指出,根据以往经验,很多时候我们的文化传播总是过于直白和单刀直入,试图让外国人直奔中华文化的悠久历史和精神内核,由于语言、地域和社会制度的隔膜,对中华文化知之甚少的外国人而言,很容易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4]武斌则认为汉、唐、宋元、明清四次文化传播高潮,均以器物文化传播为代表,遵循着先器物文化传播再到制度文化、观念文化传播到海外的规律。[5]将体现齐地文化的器物,特别是淄博陶瓷制品、琉璃器皿等诸多物产进行海外销售,不但可以传播文化,还能促进地方经济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此外,中医药、茶叶、菜系烹饪也应逐渐作为对外传播的对象。在茶文化的国际传播方面,尹冬伟则关注了茶文化的翻译和传播的关系,认为在“一带一路”背景下,通过翻译角度推广茶文化是历史和时代的必然要求。[6]上述探讨说明我们在重视齐文化精神内涵传播的过程中,对体现齐文化内涵的物质文化内容也应进行特别关注。
(二)齐文化国际传播的方式途径分析
第一,注重典籍外译。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是塑造中国文化形象,增强中国文化影响力,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而翻译是跨文化传播行为,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必需方式。在当今中国文化、文学“走出去”的过程中,跨文化阐释型的典籍翻译方式能够更加有效地推动中国文化和文学走向世界。
齐文化的代表性典籍《管子》与《孙子兵法》目前已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广泛流传。特别是《孙子兵法》,其出版发行几乎涵盖“一带一路”沿线的所有国家;伊朗学者胡塞尼还通过《孙子兵法》的道、天、地、将、法阐释了“一带一路”的五个目标,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与民心相通。[7]由此可见,齐文化典籍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意义及接受程度。《孙子兵法》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所以如此受欢迎,主因是其不但在军事方面具有指导意义,同时在教育和商贸领域也被成功运用。借此经验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机遇,今后我们应大力推进齐文化典籍的翻译工作,如通过《六韬》《司马法》《孙膑兵法》的翻译进一步深化齐文化军事思想的介绍;通过《考工记》介绍我国古时手工科学技术的发展;通过《齐民要术》和《诊籍》的译介介绍临淄为中心的齐地农业技术和医学;通过《晏子春秋》的翻译让西方民众了解齐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但是,在进行典籍译介时不能仅单纯地将其翻译成外文,而需要考量外译典籍在目标语中的接受程度如何,受众的文化教育程度如何,目标语读者通过哪些典籍译本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齐文化,翻译者是否能生动客观地进行典籍转译等诸多问题,从而最大限度地保证典籍翻译的质量。
第二,结合青岛上合峰会的成果和经验,发掘“一带一路”国家的文化需求。根据中亚不同国家的文化需求,首先利用外语讲好山东故事,定期在海外举办孔子、孟子相关的文化展览、讲座、乐舞表演、非遗活动,以及封禅大典、青岛国际海洋节、青岛国际啤酒节、青岛上合电影节等文化节会,构建山东省各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城际交流合作机制。其次,打造世界儒学大会、尼山论坛等高端文化品牌。再次,通过独具特色的菜系和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崂山绿茶等物质民俗文化内容作为齐文化对外传播的载体。同时,在齐文化对外传播渠道方面,要加强与孔子学院的联系,利用孔子学院广泛的受众基础进行齐文化宣传;借助侨务渠道和涉外报刊、网络等传播渠道开展齐文化对外宣传,当然,政府与媒体合作的加强实为必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将中国媒体的“外宣政策”和外国媒体的“内宣政策”相结合;借助民间渠道开展文化交流。此外,还可以利用齐文化中的民俗风情、名人故居、风景名胜吸引海内外游人,同时开发与齐文化相关的产业产品、品牌并将其推广到国外。
另外,随着动漫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各国动漫技术水平旗鼓相当的情况下,山东动漫产业如若能借助齐文化素材,以丰富的情境呈现文化传统,必能受到国内外民众的喜爱。如此一来,一方面促进了动漫产业的发展进步,另一方面,动漫产业对齐文化的推广、传播又会使齐地文化、文学向纵深发展。
第三,研究考证中古时期丝绸之路文化交流成果。在重视现今文化交流的同时注重对古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考证,有利于更深层次地研究文化交流机制和社会变迁的推动因素,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从全球史的角度出发,借助民俗学的理论和方法,以古代中国和西域各国的文化交流状况为出发点,研究风俗文化现象是如何在各国交往中相互传播且相互影响的。同时,利用出土文物、壁画、敦煌文献等史料,探清文化交流融合对各国发展的意义。
四、结语
在历史上,古丝绸之路沿线的波斯、粟特等国家与齐地往来密切,齐文化与西域文化所共同具有的重商特征为二者的交流传播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支撑,同时也为现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山东的交流打下了基础。2018年青岛上合峰会的召开,青岛上合自贸组织的成立更进一步为齐文化的国际传播提供了充足条件。关于齐文化的对外传播,从内容上看,除了通过典籍翻译进行齐文化思想内涵的推广传播外,器物文化、物质文化的传播要予以重视,但同时又要注意突破外国受众对中国文化符号表面意义理解的问题。以往文化传播强调对物质文化深层思想和意义的理解,如剪纸作品、中国结所代表的意义,但缺少对深层含义的探究。从方式和渠道看,要突破本我文化,克服自我中心主义,站在受众的角度考量传播模式和渠道,充分考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众信奉伊斯兰教、基督教新教、印度教、佛教、东正教、犹太教等多宗教文化习俗,考虑受众的教育程度、国家以及城市的历史背景,了解这些国家的风俗禁忌,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展齐文化的国际传播工作。此外,相较于学者们对闽粤、巴蜀等地域文化在中西亚国家的国际传播研究,对于“一带一路”建设视域下齐文化的国际传播的探讨,目前国内学者着墨不多,如何拓展学术、教育往来等人文传播与交流合作新领域,深化传播与交流合作的新内容,做到政府、高校、民间的结合也应是齐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需关注的重点。
总之,将齐文化传播研究置于“一带一路”建设的大背景下,可为齐文化的国际传播提供更开阔的学术视野,充分推动我国与中西亚国家的文化交流。同时,齐文化推广到海外有利于形成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渠道、多层次的文化交流方式,促进地区文化产业发展。
[本文为2021年度山东省教育教学研究重点课题“17+1合作框架下山东省教育国际化发展模式与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1JXZ001)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赵万里.齐文化与“一带一路”建设[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16(3):25-29.
[2]管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9:298.
[3]管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9:42.
[4]张晓刚.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现实瓶颈及应对策略:基于器物文化传播视角[J].深圳大学学报,2017(2):55-61.
[5]武斌.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历史规律[N].光明日报,2008-08-21.
[6]尹冬伟.“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茶文化的翻译与发扬[J].福建茶叶,2018(5):356-357.
[7]周澜源.访首部波斯文《孙子兵法》翻译者、伊朗学者胡塞尼[N].苏州日报,2016-05-13.
(赵洪娟为青岛科技大学教授;周思为青岛科技大学硕士生;赵艳华为高密电视台主任编辑)
编校:董方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