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互联网发展历经三十年,实现了互联网技术创新对全社会的深度扩散与成果共享,形成了规模庞大、覆盖极广、影响深远、持续创新的互联网生态。在这一节点,生成式人工智能不仅对新闻传播活动与传媒格局带来巨大冲击,更有可能颠覆人类现有认知、推动人类社会深刻变革,成为撬动互联网创新发展的新支点。站在新的历史交会点,以新技术、新用户、新模式、新应用、新产业作为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分析框架,着眼于技术、放眼于社会,梳理三十年来中国互联网发展的瞩目成果,并积极进行实践思考,以期描绘出中国互联网发展的时代轨迹。
【关键词】互联网30年;“5新”框架;创新扩散;产业实践
一、引言:“5新”分析框架的构建
2024年,是中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30周年。30年来,中国互联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傍人篱壁到自立自强,实现了互联网技术创新对全社会的深度扩散与成果共享,并大踏步赶上全球信息化浪潮,扬帆起航,乘风破浪。30年间,互联网与中国社会发展已经深度耦合,呈现出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所有方面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新社会形态[1],成为中国具体实际的关键性要素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互联网的重要性,指出“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互联网这一关必须要过”。
从PC互联网到智能互联网,从2G到5G,从“人工智障”到“通用人工智能”,中国互联网发展史无疑是一部技术迭代创新史,体现出互联网创新的加速扩散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持续性赋能作用。目前中国互联网已经形成了规模庞大、覆盖极广、影响深远、持续创新的网络生态,2022年底以来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不仅对新闻传播活动与传媒格局带来巨大冲击,更有可能颠覆人类现有认知、推动人类社会深刻变革,成为撬动互联网创新发展的新支点。
站在新的历史交会点,我们需要一个着眼于技术但放眼于社会的分析框架对中国互联网的30年发展进行实践审视与系统反思。作为第一生产力,技术在社会转型、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甚至政治博弈中都占据重要地位。互联网技术集群持续创新并加速扩散,推动了人类社会从工业社会步入信息社会,并深刻影响传播实践与话语生产。在互联网创新赋能下,个人权利与交往体验随之丰富,持续演化的互联网交往形态显示出人与互联网越来越同构为密不可分的数字化生存体[2],新的用户群体正在形成。先进互联网技术集群与庞大用户群体共同构成了商业模式创新的实践前提,催生出诸如免费商业模式、长尾商业模式、O2O商业模式等创新商业模式。与之一同成长起来的,还有搜索引擎、即时通信、电子商务等互联网应用的创新与扩散。由此产生的数字经济更是成为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战略选择,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共同构成数字经济与互联网产业的重要组成,新技术、新用户、新模式、新应用则为互联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
综上,本文尝试以新技术、新用户、新模式、新应用、新产业作为分析框架,把握中国互联网30年发展的瞩目成果,并积极进行传播实践反思,描绘中国互联网发展的时代轨迹。
二、新技术:持续质变与加速扩散
30年来,中国互联网技术发展加速迭代,技术集群裂变增长,以技术创新为内驱力的中国互联网不仅快速发展,持续质变,而且通过关键技术的有机耦合提升实践效能,加速扩散创新成果。
(一)互联网技术发展:Web1.0—Web2.0—Web3.0
根据核心基础技术的持续质变,中国互联网技术发展可以分为以PC互联网技术为主的Web1.0时代、以移动互联网技术为主的Web2.0时代和以智能互联网技术为主的Web3.0时代。
Web1.0时代的基础技术以PC互联网技术为主。该时期的主要特征是静态网页,其中网页信息由创建者提供且不对外编辑,用户通过浏览器进行网页浏览和信息获取。Web2.0时代一般指以移动互联网为核心技术的互联网第二代服务阶段。这一时期,网速快、带宽宽但时延相对长,互联网技术的重心发生迁移,社会性网络元素是其标志,社交成为时代关键词。Web3.0时代的基础技术主要包括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扩展现实、人工智能等,从技术演进角度看,该阶段可视为互联网技术集成应用与创新迭代的新阶段,具有去中心化、不可篡改、个人数据资产的技术属性[3],因而具有安全可信、传递价值、新型激励系统、全真互联等优势[4]。
当前,人工智能的技术迭代与加速扩散使其成为新一代互联网技术发展的核心变量,智能互联网技术集群正在GenAI等人工智能技术产物的带动下快速成长,并与区块链、扩展现实、空间计算等技术一起推进诸多Web3.0设想的技术重构。
(二)关键互联网技术的有机耦合
关键互联网技术之间的有机耦合以及业务场景适配过程中的技术优化,能够显著提升互联网的技术成熟度与场景适配度,实现互联网创新成果加速扩散,造福社会,普惠人民。
(1)大数据与云计算技术:拉动数据逻辑的广泛普及
面对大规模数据处理需求,大数据技术应运而生并形成以分布式存储技术、分布式计算技术、数据挖掘与分析技术、数据可视化技术等关键技术为核心的技术架构。云计算是分布式计算、效用计算、虚拟化技术、Web服务、网格计算等技术的融合和发展。其目标是用户通过网络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最大限度地使用虚拟资源池,处理大规模计算问题,具有服务资源池化、可扩展性、宽带网络调用、可度量性、可靠性等特点。[5]
面对海量数据和本地设备的数据储存与数据处理能力不足且设备要求较高等现实,大数据技术架构逐渐从集中式向分布式、云计算等方向发展。其中,大数据关注实际业务,云计算关注技术基础架构迭代与数据处理能力升级,二者共同推进海量数据的实时分析与价值深挖,形成以数据为依据、以量化为手段的数据分析逻辑并影响社会知识生产,最直观的体现是计算社会科学的崛起。
(2)区块链、5G与物联网技术:打造可信物联网的技术基础
区块链伴随2008年数字货币比特币的提出而产生,是一个具有全网一致性共识、去中心化、可编程和安全防篡改等特点的分布式数据账本[6],能够解决数据的可信问题。5G作为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具有超高速率、超高容量、超低时延、超节能、全覆盖的核心特性。[7]物联网(IoT)是由射频识别、传感器、全球定位系统、小型计算存储器、执行器和通信设备等设备组成的分布式节点网络,能够按约定协议将所有物体(包括人)全部连接到信息网络并成为事件处理中的参与者,但自1991年首次提出,物联网发展受制于数据安全问题与集中式服务器框架缺陷。当前,5G技术的落地与区块链技术的成熟有望扫除物联网的实现难题。5G技术的数据传输优势与可扩展性和区块链技术中信息保护、防篡改和可追溯的优势形成互补,与物联网技术结合后,能够搭建一个数据容量大、数据传输快且低延迟、数据安全程度高的分布式物联网框架,从而真正实现物理世界与网络世界的实时互联与信息流动,打造万物互联的智慧社会。
(3)人工智能技术:智能互联网的技术核心
人工智能技术是一项旨在让机器像人一样思考、学习和处理问题的技术。由于早期经费不足、数据不足、技术路径不清晰等原因,研究人员优先采取专用人工智能路径并在语音、文字、视觉图像等领域获得突破。2022年末生成式人工智能横空出世,通用人工智能成为可能并被再次关注。
中国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起步相对较晚,可划分为缓慢发展期、全面发展期与高速发展期三个阶段。在缓慢发展期(2004年以前),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多停留在学术交流与政策引导层面,如成立学会、创办学术刊物、召开学术会议、纳入国家科研计划等。该阶段人工智能技术研究成果集中于基础研究,如1978年吴文俊提出几何定理机器证明。在全面发展期(2005—2022年),人工智能领域技术成果从基础研究、自动化研究转向更加多元的专用人工智能研究,例如自然语言处理、语音识别与合成、智能视觉、智能机器人、认知计算等技术领域的前沿推进。在加速发展期(2022年以来),人工智能技术热点转向生成式人工智能与通用人工智能,国内外AI大模型如雨后春笋般涌出,并呈现出单模态、多模态到跨模态的交互技术进步。
现阶段,文心一言、豆包、Kimi等通用人工智能平台的出现并广泛应用,标志着人类开始进入智能互联网时代。人工智能技术作为其核心技术,以数据驱动、泛在应用、基础设施优化、商业创新等方式推动智能互联网创新迭代并加速扩散。
三、新用户:持续增长与权利扩张
30年间,中国互联网发展迅速,经历了PC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到智能互联网的创新迭代,给用户带来更海量、更即时、更交互的信息的同时,带动网络用户的规模增长与体验优化,赋能个人权利持续扩张,从而形成了内涵持续丰富、特征持续更新的新用户群体,构建起充满用户活力的网络生态。
(一)用户规模持续扩大,全民接入互联网移动终端①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数据显示,自1997年10月至2023年12月(数据如下图所示),我国网民规模从62万增长到10.92亿,增长了1700多倍。伴随着互联网的快速普及,网络用户的规模持续扩大,且在2012年初步触顶,增速放缓。同年,通过智能手机上网的比例正式以74.5%超过了台式电脑,间接宣告了PC互联网的溃败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2006年以来,手机网民开始初具规模。受到智能手机兴起、3G商用、手机价格下降等因素影响,2009年是我国手机网民规模增长最快的一年。此后,手机网民规模持续增长,截至2016年12月,占全体网民比例已超过95%,标志着我国全面步入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作为便携式移动终端为用户接入互联网提供了极大便利,手机网民规模为智能助手与智能平台等智能互联网应用的推广提供了坚实基础,助力智能互联网技术的加速扩散与智能互联网产业的多维创新。
(二)用户体验持续优化,以用户为中心开展运营
互联网对人类社会的影响首先体现在打破传媒业的渠道垄断、实现信息生产的平权、产生信息爆炸,但这并没有带来用户体验的升级,反而使得有用的信息更难获取。这一现实需求推动了互联网信息服务从内容中心转向用户体验中心,从而拉动用户体验的持续优化。
向用户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能够使其在使用互联网产品时获得愉快的体验,这对服务经营非常有利。[8]由于互联网产业本质上属于初始成本高、边际成本低甚至为零的规模扩张型产业,良好的用户体验能够增加用户留存率、提升用户转化率、培养品牌忠诚度等,有助于企业快速达到规模引爆点或保持较好的用户规模状态。故互联网产品往往会极其重视用户体验设计,今日头条客户端曾以“你关注的才是头条”来体现其注重差异化精准推送的功能优势和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产品核心。此外,在用户体验优化方面,互联网产业通过规则制定与功能设计实现既不过分伤害消极用户,又能提高积极用户黏性的平台运营,例如知乎平台的“众裁议事厅”等自治机制,抖音平台的评论“点踩”功能。
(三)用户权利持续扩张,权利保障逐步完善
从互联网技术实践可以看出,互联网技术的创新往往能够带来用户权利的扩展。Web1.0时代,门户网站与搜索引擎极大提升了用户的信息获取权,博客等形式则使得部分用户成为既可以消费内容又可以生产内容的“产消者”,但内容变现路径不清晰,用户的经济权利难以得到实现;Web2.0时代,用户生产的内容能够通过平台进行价值变现,用户权利的构成进一步扩大,但以互联网平台企业为中心的平台生态使得用户处于劣势地位,在数字身份权、私人信息数据权等方面受制于平台,同时内容变现程度受平台流量制约且利益分配不均,经济权利虽然实现但并不平等;Web3.0时代,将基于区块链等技术实现用户权利的根本性扩张,形成以用户为中心、共建共享的网络生态,用户能够独立拥有并管理自己的数字身份和自身数据,并与网络生态中的其他节点共同享有一套经济激励机制,从而实现利益的合理分配。[9]
值得注意的是,互联网技术加速扩散创新所带来的用户权利扩张并不能直接被用户感知,需要健全的政策法规与合理的平台机制加以保障、维护与呈现。30年来,我国在网络公民权利保障方面陆续出台法律法规,如《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不断推动用户权利的真实可感,让用户在面对侵权行为时有法可依。
四、新模式:商业模式与盈利模式的创新扩散
互联网重构了经济社会运行规律,以开放、平等、协作、共享的互联网精神创新商业模式与盈利模式,带动微观经济模式创新,并通过加速扩散,推动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多形态数字经济蓬勃发展。
(一)商业模式创新
20世纪的最后一个十年,中国互联网商业化发展快速萌芽,1994年中国第一家互联网接入服务商瀛海威信息通信公司创立,标志着中国互联网的商业化运行开启,本土企业家开始探索互联网相关企业的商业创新之道。
一是免费商业模式。以媒体行业为例,以互联网平台为载体的免费商业模式直接冲击传统媒体的二次销售模式,带来传统媒体行业的快速凋敝。免费商业模式是企业在互联网环境下通过免费提供产品或服务给用户,吸引用户注意力和增加用户黏性,从而通过其他渠道或方式实现盈利的商业模式,其本质特征是数字产品的低边际成本、注意力经济与网络效应的共同作用。MSN、腾讯、电子邮箱、360软件、维基百科等免费网络工具或网络服务,微博、抖音、快手等免费网络平台,以及国内当前大量供用户免费使用的通用人工智能平台,都是不同互联网发展阶段下免费商业模式的体现。
二是长尾商业模式。克里斯·安德森提出的长尾理论[10]认为,销量不佳或需求不旺的产品共同占据的市场份额,在流通渠道和储存足够大的时候就可以和那些20%的产品占有差不多的市场份额,甚至有时候会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长尾商业模式的特征是:①低存储成本;②多样化需求满足;③个性化、定制化的产品与服务;④细分市场聚合;⑤边际效应递增。[11]该模式多应用于电子商务领域,如2010年3月上线的1688批发网、2015年4月上线的拼多多平台,都是成功应用这一模式实现快速发展的电商品牌。
三是O2O(OnlineToOffline)商业模式。该模式将线上的互联网平台与线下的实体店面或服务相结合,以实现商品或服务的交易。该模式的主要特点是线上交易、线下体验、平台推广效果可追踪,主要适用于需到店消费的行业,如餐饮、电影、医美等。目前,企业可以通过自建平台、入驻平台等方式灵活搭建起O2O架构,京东、淘宝等主流电商平台都推出了基于门店分布的就近配送与就近提货服务。本地生活服务类商家的O2O模式则多借助大众点评、抖音团购、私域社群团购等形式搭建,并为消费者提供更优惠的商品折扣。
(二)盈利模式创新
盈利模式的核心是价值创造问题,互联网企业的核心价值是用户资源。因此,中国互联网企业的盈利模式可以分为用户资源直接变现与用户资源间接变现两大类型。[12]
用户资源直接变现的盈利模式包括网络虚拟产品和服务的销售,如知识星球等知识社群付费与信息内容付费,基于不同会员费的差异化软件服务,游戏道具等网络虚拟产品一次性交易等,也包括通过互联网进行实物产品和服务的消费。
用户资源间接变现的盈利模式在中国互联网市场中更为流行,受免费商业模式影响,中国消费者的整体网络付费意愿不强,也有部分领域如音乐行业的用户付费接受程度相对较高。这一盈利模式主要包括搜索引擎广告、信息流广告、导航广告等各类网络广告,流量分成、平台中介费、交易佣金、增值服务收费等平台盈利,基于优质技术资源的技术解决方案销售,新闻转载收费、视频版权分销和自制内容版权销售等网络内容与版权盈利。
伴随互联网技术的创新迭代,盈利模式的具体实现方式会进行不断的创新与适应。例如,移动互联网时期出现的程序化购买广告模式,通过数字化平台,代表广告主自动执行媒体购买的流程,创新了广告销售的交易模式,提升了广告投放效率与广告收入。而智能互联网时期,人工智能技术进一步赋能广告精准投放与高效管理。如芒果TV在《我是歌手4》中使用智能广告系统“灵犀2.0”,基于智能跟踪与识别节目中明星、物品的运动轨迹,添加带有相关品牌信息的一键购买链接,实现视觉空间的营销内容触达与消费意愿培养。
五、新应用:互联网应用生态与创新迭代
互联网能够更好地连接企业与用户并激活用户的潜在需求,各种各样的新应用也随之出现。长期以来,中国互联网依托于广泛场景与庞大用户,形成了动力十足的应用创新氛围,更诞生了一批影响世界的互联网应用产品,如短视频平台Tiktok、移动支付应用支付宝、跨境物流平台买速通等。以下是中国互联网发展过程中常见的应用类型。
(一)搜索引擎
搜索引擎是根据用户需求与一定算法,运用特定策略从互联网检索出指定信息反馈给用户的信息检索应用。互联网技术对信息传播的颠覆式影响一方面体现在网络平台对传统媒体的渠道冲击,另一方面则表现为搜索引擎对信息获取方式乃至思维模式的深刻影响。但从PC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甚至智能互联网早期,搜索引擎的应用创新主要停留在内部技术与用户体验的创新迭代,而非应用模式与内在逻辑的创新。即便微信取代百度成为移动互联网的入口,人们信息搜索的方式以及技术架构依旧没有跳出搜索引擎的框架。
2022年以来,GenAI问世,在提高信息检索效率的同时,还能够基于自然语言处理能力实现对搜索结果的概括总结或要点提炼,从而提升信息检索的行为价值,被视为下一代搜索引擎。但其幻觉问题暂时无法解决,生成内容的真实性与准确性难以令人信任,故现阶段它还无法替代传统搜索引擎。
(二)即时通信与社交媒体
即时通信是与电子邮件等延时通信相对的即时性在线信息沟通方式,它可以让受众随时得到对方的回应。据CNNIC数据,中国网民对即时通信的使用率高于电子邮件,截至2007年6月,七成中国网民都在使用这种网络聊天功能。1999年2月,腾讯推出了基于互联网的即时通信软件QQ,2011年1月,腾讯再次推出即时通信应用微信,后者现已成长为以即时通信为核心、覆盖多场景功能服务的超级应用。据腾讯2024年第一季度财报数据,2024年第一季度,微信月活账户数量达到13.59亿,QQ月活账户数量达到5.53亿。
除QQ、微信外,不少社交媒体也具备即时通信功能,但主要以趣缘为纽带进行互动交往,匿名性较强,无法达到与微信媲美的用户规模、功能丰富度以及社交网络的关系黏性。此外,社交媒体如微博、小红书也呈现出独特的社会交往形态,成为网络空间公共交往的重要渠道。
(三)网络娱乐:网络视频、网络音乐、网络游戏、网络文学、网络直播
相较于互联网的实用功能,娱乐功能具有天然的用户吸引力,应用也更为普遍。网络音乐、网络视频、网络游戏、网络文学等网络娱乐的代表性应用一直以来都有较高的使用频率,且网络娱乐应用的规模增速整体稳定。至2015年12月,网络视频的用户使用率首次超过网络音乐,成为互联网娱乐使用率第一的娱乐应用。2016年上半年,网络直播迈向电商、实时新闻、厨艺秀等垂直领域,逐渐受到社会重视,并在资本力量的推动下实现快速发展。截至2016年6月,45.8%的互联网用户曾观看过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到3.2亿。目前,网络娱乐应用也在技术创新的加速扩散中呈现出新的应用形态,如VR设备对网络视听体验的升级、智能算法对网络游戏机制与功能的优化迭代等。
(四)电子商务及上下游应用
1999年,中国第一家电子商务网站8848成立,标志着中国电子商务的起步,阿里巴巴等企业也于同年成立,这一年被称为中国电子商务元年。作为互联网应用产物,电子商务自诞生起就快速迭代创新,深层原因在于基础通信技术尤其是移动通信技术、用户规模、资本等因素的驱动。[13]从2006年垂直B2C模式的兴起,到2010年前后电商大促的“造节”成功,再到2015年社区团购的“千帆过尽,只剩一团”与社交电商拼多多上线,再到淘宝稳坐内容电商头把交椅并于2016年推出直播电商,目前,作为内容电商发展的最新阶段,直播电商也已经发展到需持续创新内容策略的成熟阶段,Temu、Shein、Shopee等跨境电商正在成为电子商务的新蓝海。此外,在线支付、快递、外卖等上下游应用也在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中得以飞速成长,应用成果也已领先世界其他国家。
(五)智能助手
智能助手是人工智能技术与互联网软硬件结合后提供个性化智能服务的私人助手。智能助手的应用落地依托于语音识别技术的突破,伴随智能语音识别能力提升,2010年苹果公司推出了人工智能助手Siri,将智能助手这一技术应用带入公众视野。而智能助手与医疗、交通、家居等多个应用场景的有效结合,也切实提升了场景智能水平,潜移默化地改变着用户的行为习惯。
基于GenAI的智能助手相较之前有了更灵活的对话能力与更深刻的逻辑能力,能够在更广泛领域实现智慧赋能,发掘新的应用需求,推动智能助手向成熟的垂直化智能应用发展。
六、新产业:创新、转型、跨界
全功能接入互联网30年的时间里,中国互联网产业在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应用创新的共同作用下,始终保持较高发展速度,拉动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与跨界合作,催生新的产业形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反复强调产业数字化与数字产业化的重要性。如今,数字产业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发展与产业转型的重要支柱,是国家竞争的重要优势。
(一)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
伴随互联网的持续发展与应用普及,传统产业开始借助互联网进行数字化转型。例如零售行业通过数字平台实现O2O模式运营,突破时空限制,提高销售效率和用户体验;金融行业利用数字技术实现融资、支付、投资和其他新型金融业务模式,衍生出互联网支付、网络借贷、互联网保险和财富管理等多种数字金融的商业实践,提高金融服务的便捷性和普惠性;制造业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工业设备的智能链接与数字管理,从而实现机械化、数字化、智能化的高效生产;农业通过精准农业技术、机械智能化技术等进行农作物生长的数字化监测与智能化管理,提高作物生产效率。这些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不仅提升了行业的整体竞争力,也为中国互联网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而互联网技术,尤其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加速扩散创新,将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推向纵深。在智能制造与工业互联网产业中,5G、千兆光网已融入71个国民经济大类中,应用案例数超9.4万个,建设5G工厂300家;截至2023年底,具备行业、区域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超过340个,工业设备连接数超过9600万台(套)。生成式人工智能与传统产业应用场景的结合也带来有效的技术赋能,例如农业大规模语言模型“惠农AI”以60多万条农业知识问答以及2500节专家课程为数据基础,成为智能农机专家,为广大农友答疑解惑;自动驾驶场景下,智能互联网能够支持车端与路端传感器的智能互联以提升路面复杂情况下智能算法的思考、判断与决策能力,同时还能通过搭建高仿真的训练场景,以重复训练提升自动驾驶系统的性能与稳定性。
(二)催生新产业形态
在赋能传统产业的同时,互联网技术应用也催生出一系列新的产业形态,例如以共享单车为代表的共享经济、以CCTalk为代表的在线教育,以及远程医疗、电商物流、社群经济等,为人们提供了更丰富、更便捷的消费体验,以技术创新为内核的新质生产力拉动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此外,互联网技术还直接催生出全新的数字内容产业,例如网络音乐、网络视频(含短视频)、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等,为用户提供多样化的文娱消费体验。数字内容产业是互联网技术与内容产业结合的直接产物,也是我国数字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更能够借助数字化手段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例如以国家文物为原型发行的数字藏品、带有中国文化标识的网络游戏、具有民乐音色与中式音律的数字音乐等,丰富数字文化底蕴内涵,增强国民文化自信。
(三)破界创新形成新产业
互联网平台对产业类型的包容程度加剧了传统产业边界的模糊,并直接助推产业间的跨界合作与融合创新。以直播电商为例,通过网络直播技术,直播电商将商品展示、购买、支付等环节融为一体,为消费者提供了全新的购物体验,也带来了全新的职业群体——电商主播。为了提升直播观看流量,一些主播的电商直播间往往会结合娱乐功能进行行为设计与场景选择,例如东方甄选直播间会在卖产品之余传播英语知识,旅游产品主播会选择在景区内进行直播卖货等。而且由电商平台首次提出的直播电商模式在后续的发展过程中,被其他内容平台如抖音、快手、小红书,甚至是基于微信生态的视频号充分利用,实现用户内容的直接变现,成为其重要的商业化手段,壮大了直播电商产业。
此外,生成式人工智能平台也通过智能体服务打破翻译、转译、在线办公等数字服务行业的边界,正在创建一种以个性化、定制化智能助手为核心产物的智能体产业,带来新一轮互联网产业的破界创新。
七、互联网创新发展的反思
30年间,互联网创新发展经历了野蛮生长与严格管治阶段,伴随着政策文件与法律法规的陆续出台,互联网产业治理体系正在健全完善。然而,技术创新始终在发生,2022年以来生成式人工智能为社会发展带来新的创新动力,现正处于技术创新应用的早期阶段。在这一历史节点,回顾中国互联网发展进路,展望其智能化未来,提出以下反思。
一是把握技术创新的本质地位。中国互联网发展历程中出现了许多领跑全球的创新成果,但更多集中于技术应用与商业模式方面。尽管30年来,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加码,关键性基础技术领域持续发力,但部分先发优势明显的技术领域尚未攻克。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技术突破犹如晴天霹雳,再次震惊世人,互联网自主创新发展的经验正在提醒我们,技术创新是一切创新的根本,只有将根深深扎在中国科学实践,才能收获属于自己的丰硕成果。
二是平衡创新与监管之间的张力。创新与监管是新生事物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没有创新,新生事物难以形成,没有监管,新生事物容易走向不利于人类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消极境地。我们需要积极地意识到,人工智能技术作为新兴技术,其伦理建设较传统技术存在巨大优势:在创新过程中应提前思考进行早期干预的可能性。[14]因此,在积极投身技术创新时,需要结合监管需求进行前期干预,但同时也要意识到现行伦理可能对新生事物产生束缚并影响创新发展。因此,需要以动态博弈视角看待技术创新与技术监管的作用关系,在发展中治理,以推动在治理中发展。
[本文为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规划重点项目“首都互联网平台企业社会责任与协同治理体系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批准号:22XCA002)]
注 释:
①本小节数据整理自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参考文献:
[1]刘少杰.中国网络社会的发展历程与时空扩展[J].江苏社会科学,2018(06):19-26+273.
[2]张冠文.互联网交往形态的演化[D].济南:山东大学,2013.
[3]詹新惠.Web3和一个人的媒体[J].青年记者,2022(10):125.
[4]郭全中,冷一鸣.Web3.0与下一代互联网发展[J].新闻爱好者,2022(8):42-46.
[5]李乔,郑啸.云计算研究现状综述[J].计算机科学,2011,38(04):32-37.
[6]曹傧,林亮,李云,等.区块链研究综述[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32(01):1-14.
[7]刘霞,姜元山,张光伟.5G和物联网技术应用发展综述[J].物联网技术,2022,12(05):60-61+64.
[8]邓胜利,张敏.用户体验:信息服务研究的新视角[J].图书与情报,2008(4):18-23.
[9]郭全中,袁柏林.媒介技术迭代下的用户权利扩张:基于Web1.0到Web3.0演进历程中的观察分析[J].新闻与写作,2023(2):77-85.
[10]ChrisAnderson.TheLongTail[M].CiticPress,2004.
[11]袁宏伟.基于互联网的“免费”商业模式创新研究[J].商业研究,2010(12):192-196.
[12]文亮,邹立婷.互联网企业盈利模式的分析[J].现代商业,2017(9):89-90.
[13]郭全中.中国直播电商的发展动因、现状与趋势[J].新闻与写作,2020(8):84-91.
[14]Brey,P.,EthicsofEmergingTechnologies[M]//S.O.Hansson,MethodsfortheEthicsofTechnology,London:RowmanandLittlefieldInternationalLtd,2017:177.
作者简介:郭全中,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互联网平台企业发展与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北京 100020),江苏紫金传媒智库高级研究员(南京 210008);张金熠,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生(北京 100020)。
编校:王志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