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在市场化改革和现代化治理的推动下,传播活动逐渐成为企业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基于CiteSpace工具,对1985年至2024年中国知网(CNKI)中的“企业传播”主题文献进行了可视化分析,通过绘制核心作者、关键词共现与热点时区等知识图谱,揭示企业传播研究的阶段性特征与发展脉络。研究发现,中国企业传播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早期以品牌传播为核心,聚焦企业形象构建和单向传播;中期随着数字化和社交媒体技术的兴起,研究重心转向互动式传播与效率优化;当前阶段则更加强调社会责任和跨文化传播,探讨企业在全球化和智能化语境中的角色与作用。尽管现有研究为企业传播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但研究者群体较小、合作网络松散,理论整合性和方法创新性尚待提升。为应对智能技术和多元文化语境的挑战,未来研究需进一步探索企业传播的跨文化传播策略和数据驱动的传播模式,构建系统化的企业传播理论框架,推动企业传播从实践导向迈向理论深化,为企业的全球化竞争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学术支持与实践指导。
【关键词】企业传播;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CiteSpace
一、引言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作为重要的传播主体跃出水面,企业传播正在成为一种现象级的公共社会活动,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在市场化改革和现代化治理的推动下经历了深刻变革,传播活动逐步成为企业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过程中,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核心主体,不仅在技术研发和产业升级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也因智能时代传播环境的复杂性,逐渐成为影响舆论生态的重要传播主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治理,推动企业建立健全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培育更多世界一流企业。这一指示为中国企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也对企业传播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伴随中国企业的发展,企业传播从早期简单的宣传工具,逐渐演变为企业竞争力的核心组成部分,企业传播在塑造品牌形象、提升市场竞争力、强化社会责任等方面推动企业现代化转型。然而,目前国内尚未形成与我国企业传播相对应的完整理论体系,相关研究关键词依然分散在品牌传播、公共关系、数字化营销等领域,呈现出“碎片化”与“局部化”的特点。随着近年来企业传播在企业运营中的角色愈加重要,特别是在新媒体、内容营销及社会责任理念的推动下,企业传播研究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路径。针对企业传播的研究需要更具整体性、多维度的把握,才能全面理解其在社会和经济转型中的角色与影响。因此,本文借助CiteSpace6.4.R1版本作为可视化数据分析工具,通过科学知识图谱方式,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传播研究的发展脉络与前沿热点进行系统回顾,试图呈现其学术演变的全景视角,并为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理论综述:企业传播学作为一门新的学科正日益崛起
企业传播作为一门学科于1923年首次提出,其研究重点在于揭示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的发生与发展规律,特别是对内的员工沟通与对外的社会互动协调。自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企业传播研究逐步发展,形成了多元化的理论视角。曲俊义结合广告、公关、传播学及企业管理,提出企业传播是通过优化产品流、信息流和价值流,提高企业运行效率与经济效益的实践[1]。程曼丽认为,国际传播中的企业传播则是以广告和公关宣传构成其主要内容[2]。胡钰进一步强调了企业传播的战略性特征,认为其本质是企业面向多利益相关者实施的目标明确、计划周密的传播活动[3],围绕企业声誉塑造,构建了企业传播的“战略—体系—手段”3S分析框架[4]。包国强(2024)深入剖析了企业传播的多元维度与立体架构,搭建了企业传播的7C系统,为企业传播研究立下理论框架,同时全方位展现了企业传播在不同情境下的战略意义与实施路径。
2022年,国家批准了一项由包国强教授主持的重大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中资企业社会责任形象研究”,该课题的立项一定意义上意味着国家对企业传播的认可和重视。2023年,包国强教授组织成立全球企业传播学会(GCCA)这一专注于企业传播的国际性学术共同体(新华社当日发通电予以肯定),吸引近百位学者关注企业传播这一话题,企业传播正日益成为全球学界关注的重点,由此正式拉开企业传播研究的序幕。专家们认为,企业传播应被视为一个动态的自适应系统,涵盖企业与员工、合作伙伴、消费者等利益相关者及社会之间的所有传播活动。其核心特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动态性与自适应性,企业传播需通过智能化技术实现实时响应,动态适应复杂多变的传播环境,保障信息的及时性与精准性;多方协同与价值共创,企业传播不仅局限于信息的传递与解读,还需通过技术赋能促进多方主体的高效沟通与价值协同;智能化与数据驱动,在技术传播和数据驱动的支撑下,企业传播逐渐向精准化、个性化和自动化方向发展,强调传播效率与传播效果的双向优化。
在此框架下,企业传播是超越传统品牌管理与公共关系的狭隘范畴,整合智能化传播技术、数据分析能力与社会责任实践的一个全方位的战略传播体系。基于此,本研究将以系统的企业传播概念为观察视角,在对现有研究进行整体梳理的同时,探讨其反映的企业传播多维内涵及其智能时代的适应性,以期为构建更具理论深度和实践指导意义的企业传播体系提供新思路。
三、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以中国知网(CNKI)为主要数据来源,通过高级检索功能确保数据的权威性和全面性。检索主题为“企业传播”,最后检索时间为2024年10月31日。由于企业传播是实践性较强的研究领域,为确保研究的全面性和准确性,排除了新闻报道、征稿公告、获奖公示、读者来信、编者按、重复或信息不全文献等无效文献后,最终获得有效样本文献2535篇。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CiteSpace6.4.R1版本进行研究,该工具由美国德雷塞尔大学(Drexel University)陈超美教授开发,是一款基于Java语言的可视化文献计量软件。CiteSpace能够进行多元、分时、动态的复杂网络分析,帮助研究者描述某一研究领域的关系结构与发展脉络,得到宏观、详尽的科学知识图谱。
本研究借助CiteSpace对中国“企业传播”研究进行计量分析和知识图谱绘制,以实现全面的可视化呈现。首先,将经过人工筛选的文献以RefWorks格式导出,并使用CiteSpace的数据转换工具进行处理。随后,设置时间跨度为1985年(可搜集到的文献最早发表年份)至2024年,时间分区为一年,选择关键词、作者和机构作为主要节点类型,重点分析这些节点的共现关系。通过关键词共现、聚类分析、关键词突现分析等方法,揭示企业传播研究的主要方向和热点,并利用CiteSpace生成科学知识图谱,从宏观角度展示该领域的整体发展脉络和时序演变,为未来研究提供参考。
四、研究现状分析
(一)发文数量与时间分布分析
发文量统计能够直观展现当前研究领域的整体趋势、热点时期及其发展态势。图1显示,自1985年起,国内企业传播研究的发文量稳步上升,于2015年达到顶峰,随后在2016年急剧回落,2017年虽有短暂回升,但总体呈下降趋势。发文量自1985年以来出现了两个显著高峰。第一个高峰在2008年前后,受北京奥运会及学界对媒介经营管理的关注与推动,使企业文化、品牌传播、知识传播及企业策略成为热点关键词。第二个高峰在2015年前后,受2014年《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指导意见》及2015年“互联网+”战略提出的政策驱动,社会化媒体品牌营销、企业文化及自媒体传播研究热度升高,发文量达到历史新高。2016年年初,国务院出台《关于优化学术环境的指导意见》加强了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打击,相关文献发文量出现明显下降,但在规范学术出版环境后第二年发文量显著回升,随后企业传播研究向更具原创性、创新性的高质量方向发展。
(二)核心作者分析
核心作者分析可以识别特定研究领域内具有显著影响力的学者,代表着该领域学科研究的成熟与活跃程度以及发展路径。[5]通过CiteSpace设定时间跨度为1985年至2024年。时间切片为1年,节点类型为作者,生成了企业传播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及其合作关系图(如图2所示)。该图谱显示N=740,表示在企业传播研究领域连同合作作者在内共740名作者;E=177,代表该领域作者总合作次数为177次,网络密度Density=0.0006,说明该领域的学者合作网络较为稀疏,学术合作相对较弱。普莱斯定律是反映某一领域核心作者的主要依据,根据普莱斯定律M=0.749*[ ](其中M是核心作者的最低发文量,Nmax是发文最多的作者论文发表数)[6],将发文最多作者论文数7代入计算得出M≈1.981,向上取整为2,发表2篇及以上的作者即为核心作者。发文数量较多的学者主要有:李文勇(7篇)、赵艳丰(5篇)、申光龙(5篇)、侯向平(4篇)、唐文龙(4篇)、刘国基(4篇),发文时间集中于2008年前后。尽管识别出了一些高产学者,但总体来看,本领域的研究者之间合作松散,学术合作网络未能形成稳固的大规模学术共同体。特别是近年来,研究趋向独立进行,缺乏具有影响力的高发文量的核心作者。这表明企业传播领域尚处于合作网络相对分散的发展阶段,未来有待进一步加强学术合作,以推动该领域更为系统化和集群化的发展。
(三)关键词共现与热点分析
1.关键词共现分析
关键词在学术论文中具有概括核心内容、提升信息检索效率的功能。对关键词共现关系的研究有助于揭示研究主题间的内在关联,为学术领域的热点分析与发展趋势研究提供支持。通过CiteSpace代入数据得出关键词共现图谱如图3所示。
关键词共现图谱中每一个节点代表一个关键词,图谱中节点圆圈大小代表此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节点连线代表关键词共现的频率高低,距离越近关键词关联度越高。[7]图谱显示,企业传播研究领域的关键词联系紧密,“品牌传播”出现频次最高,与“传播”“企业文化”“企业”“新媒体”等关键词共同构成核心关键词群,位于图谱的中心位置,其他关键词则从中心向外扩展,呈现树状网络分布。频次用于衡量研究热度,而中心性则衡量研究主题间的关联程度。该领域内中心性最高的关键词为“企业”和“传播”,均为0.25,属于低数值,表明该领域的研究呈现出多中心、弱主导的格局。
2.关键词聚类分析
关键词聚类功能用于识别和分析学术文献中主题领域的结构和演变过程。通过聚类分析,可以揭示研究热点、学科知识框架以及前沿研究的动态变化,对关键词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分组,折射研究的核心领域与热点议题。[8]通过CiteSpace对企业传播主题研究进行关键词聚类分析,聚类结果如图4所示,其中聚类模块化值(Q值)为0.52,聚类的平均轮廓系数(S值)为0.84。一般认为Q值大于0.3则意味着聚类结构显著,S值大于0.7表明聚类高效率令人信服。[9]两者均高于标准说明聚类结构划分较清晰,且内部一致性高。
企业传播研究位于前十位的聚类主题分别是“品牌传播”“企业传播”“传播”“企业”“传播效果”“企业文化”“危机传播”“营销传播”“知识传播”“品牌”。结合企业传播主题下的高被引文章,可以发现热点议题集中在以下三个方向。
(1)企业外部传播研究。图谱中的品牌传播、企业传播、品牌、传播效果、营销传播和危机传播聚类可集合为同一知识群,该集合主要关注企业面向外部的传播活动。结合高被引文章分析后发现,企业外部传播研究的核心关注在于通过外部沟通手段进行营销推广或宣传,强调传播效果,提升品牌认同,以及在危机中保护企业声誉。品牌传播研究主要探讨如何通过整合营销和社交媒体互动等策略帮助企业在消费者中建立品牌价值。如薛健平的研究指出,电商企业在微博平台上的品牌传播效果主要依赖广告、销售促进和公共关系策略,这些策略能够有效提升品牌知名度。[10]危机传播则聚焦企业在危机情境中通过公关手段和形象修复策略来应对危机、减轻负面影响并恢复公众信任。以“双汇瘦肉精”事件为例,鲁津分析了形象修复理论的应用,展示了企业通过快速声明和公关应对来修复形象、缓解公众负面情绪的有效性。[11]营销传播研究则强调通过精准的市场推广、个性化信息传递和增强互动来提升传播效果,确保品牌信息能够广泛且有效地覆盖目标受众,从而提高品牌的市场渗透率和用户黏性。[12]
(2)企业内部传播研究。图谱中的知识传播和企业文化聚类则重点偏向企业内部传播方向,聚焦企业管理和经营。结合高被引文章分析后发现,企业内部传播研究更多关注企业通过内部沟通与知识共享机制,促进企业文化的塑造和员工认同感的增强,同时提升组织凝聚力与协同效率。
知识传播研究主要探讨如何在企业内部构建有效的知识共享机制,使员工能够通过互通有无提升自身技能和知识水平。如齐丽云的研究指出,企业内部的知识传播系统不仅依赖于知识的储备和传递过程,还需要通过系统动力学模型进行量化管理,以确保知识流动的效率和可持续性。[13]企业文化传播则关注通过组织文化的传播塑造统一的价值观和信念体系,从而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和忠诚度。
(3)企业传播机制研究。在企业外部和内部传播之外,还有一类研究从宏观角度关注企业传播的结构,可称为企业传播机制研究,该知识群包含企业、传播、传播模式三个聚类。企业传播机制研究的核心在于探讨企业传播系统中的结构、要素和模式,以实现高效的信息传递与影响力的扩展。结合高被引文章的内容发现,企业传播机制研究主要关注传播主体与客体的互动关系、信息流的控制与管理,以及传播模式的创新和适应性。随着科技的进步,企业传播模式不断发展,从传统的单向传播逐渐演变为互动性强、参与度高的多向度传播。科技传播和公益传播等新型模式强调技术赋能和社会责任在企业传播中的应用,使企业能够通过技术手段和社会化传播方式扩大影响力。
五、演进趋势分析
基于CiteSpace软件生成的时间线图谱,对企业传播研究的关键词进行了历时性的分析(如图5所示)。总体来看,企业传播研究可以分为三个阶段:2001年之前的探索期,2001年至2015年的快速发展期,以及2016年后的调整巩固期。
(一)探索期(2001年之前)
2001年之前,企业传播研究处于探索阶段,这一时期的研究数量较少,且主题集中于“品牌”和“传播”等基础概念。研究关注的主要是企业如何利用传统媒体进行简单的品牌宣传与推广,传播手段以传统媒体为主,内容多为单向的信息传递。这一时期的研究反映了企业传播概念的萌芽,虽然尚未形成系统化的理论框架,但为后续的企业传播研究奠定了基础。在这一阶段,研究者对企业传播的认识主要停留在品牌塑造和形象管理等方面,缺乏对传播机制和策略的深入探讨。
(二)快速发展期(2001—2015年)
2001年至2015年是企业传播研究的快速发展期,这一阶段的研究主题迅速扩展,关键词如“企业文化”“品牌传播”“新媒体”等核心关键词相继出现(如图6所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数字化传播手段的兴起,企业传播逐渐从传统媒体延伸到社会化媒体平台,出现了“微博”“网络传播”等关键词,企业从自建网站,关注广告的单向传播转向与公众的互动传播。2005年成为这一阶段的关键节点,这一年涌现了大量影响后续研究的高频关键词,以“品牌传播”为核心,“中小企业”“传播策略”“营销传播”“危机传播”等整合营销传播思想逐渐成为共识,标志着企业传播研究向多维度深入扩展。2008年前后北京奥运会带动了企业在网络传播中的参与度,关键词如“网络传播”“企业网站”在这一年前后成为热议话题。2010年后,随着微博和微信等社交媒体的广泛应用,企业传播逐渐转向以互动为核心的模式,关键词如“微博”“企业微博”“新媒体”等频繁出现,反映了学界关注重心从传统单向传播媒介向多元互动媒介的转向。这一阶段的研究具有较强的技术敏感性和创新性,但多集中于应用实践,理论体系尚不完善。
(三)调整巩固期(2016年后)
自2016年以来,企业传播研究进入了调整巩固期,呈现出多元化与系统化并重的特点。时间线图中频繁出现“国际传播”“中国企业”“国有企业”等关键词,表明研究逐渐从国内市场导向的策略转向全球视角,强调跨文化传播。同时,企业传播的焦点已不再局限于品牌塑造,而是逐步扩展至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议题,“品牌传播”“企业社会责任”等关键词的突现正是这一趋势的反映。此外,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发展,研究者越来越关注技术在企业传播中的应用与变革。关键词“大数据”“媒体融合”“创意传播”等表明,企业传播在全球化与数字化背景下积极寻求创新。研究逐渐从单一的品牌推广向品牌形象管理和社会责任承担方向转变,更加关注企业在社会和环境层面的综合影响力。这一阶段的研究内容愈加全面,多元视角融合呼唤完善的企业传播理论体系。
六、研究评述
(一)现有研究成果的成就与贡献
散布于广告、新闻、传播、营销等不同领域涉及企业传播研究取得的进展,为构建智能时代的企业传播理论体系奠定了一定基础。大量研究揭示了企业传播在品牌塑造与市场竞争力提升中的核心作用,不仅巩固了其作为企业战略工具的地位,也为实践操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持;通过聚焦受众与媒体的关系,相关研究拓展了企业传播在技术赋能下的创新路径,为企业适应技术快速变革提供了理论依据[14];有关企业社会责任传播的研究强调了企业在社会经济转型中的责任担当,关注在媒体中其公共形象建设与社会资本积累的作用机制[15]。针对企业内外部传播互动机制的梳理,初步揭示了其动态关系与实践效果,为研究从单一现象描述向理论体系深化迈出了关键一步。这些研究成果共同构成了智能时代企业传播理论发展的重要铺垫,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源。
(二)现有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现有研究对企业作为传播主体的系统性研究不足,无法准确揭示企业传播规律。智能化环境下,企业传播研究存在系统性薄弱、缺乏综合理论框架、视野局限、跨学科整合性不足等问题,难以应对复杂传播生态需求。当下企业已超越传统框架,成为组织传播与大众传播的重要主体,承担信息传递、议题设置、关系协调及公共话语构建等关键角色,但现有研究对这一趋势关注不足,未能深入探讨企业传播主体在智能化、多元化传播环境中的复杂功能与内在机制。
在未来的研究中,除了需要将企业传播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研究外,还要重视企业作为社会责任承担的重要主体,其社会责任形象的构建问题以及企业传播历史的详细梳理研究。同时,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实践,海外企业的国际传播问题也特别需要深化和挖掘。
七、结语
本文利用CiteSpace知识图谱,全面梳理了中国企业传播研究的发展脉络,展示了不同阶段的核心作者和研究主题,揭示了当前和未来的热点研究方向,不仅厘清了企业传播研究的整体走向,也为进一步探索企业传播的理论基础和应用价值提供了参考依据。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传播研究经历了从品牌形象塑造到数字化传播,再到企业社会责任等多个维度的扩展。企业传播不仅在市场竞争中承担着品牌传播的核心任务,还在全球化和社会责任的背景下重新定位自身。研究发现,企业传播的发展紧密依赖于政策环境和技术进步,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早期的研究以品牌传播为核心,通过传统媒体塑造企业形象;中期则转向互动式传播模式,依托社交媒体和数字化技术促进信息流通与消费者互动;近年来,研究逐步扩展至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领域,关注企业在复杂传播生态中履行多维度社会功能的能力。
本研究的数据主要来源于CNKI数据库,这可能导致对国内研究成果的关注偏重,未能充分涵盖国际研究的动态。关键词分析和聚类分析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文献中所采用的术语表达方式,这可能会造成主题歧义或某些重要概念的遗漏,从而影响分析结果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未来的企业传播研究应更加注重跨文化背景下的传播特点,尤其是在人工智能时代,新媒体技术为企业传播带来了全新的可能性。企业需要在跨文化语境中拓展传播策略,以更有效地与全球受众进行沟通;加强研究者间的合作,通过多学科交叉和跨国比较,可以进一步丰富企业传播的理论内涵和实践方法。当下,企业传播研究方兴未艾,企业传播正朝着体系化、理论化方向发展,企业传播学正作为一个学科方向呼之欲出。未来的研究应着力构建更完善的理论框架,将品牌传播、社会责任、数字化传播与全球化相结合,推动企业传播从实践导向逐步走向系统的理论范式,为企业传播学科的发展奠定基础,为实践领域提供科学的指导。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中资企业社会责任形象构建与推进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2&ZD319);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面上项目“中国主流媒体的全球传播效能评价体系及其提升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24M750480)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曲俊义.企业传播:应运而生的传播新视角[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1(4):157-158.
[2]程曼丽.国际传播中的企业传播探析[J].广告研究(理论版),2006(2):83-87.
[3]胡钰,景嘉伊.企业传播:目标、能力与评价[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0,49(6):75-83.
[4]胡钰,张楚.企业传播:认识维度与分析框架[J].经济导刊,2018(6):68-72.
[5]赵战花,赵泽鹏.数据繁荣与范式突破: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的反思与展望(1998-2022年)——基于CiteSpace的计量分析[J].传媒观察,2023(5):71-80.
[6]朱润萍,于新新.新时代习近平新闻舆论思想的研究现状与演进态势:基于CiteSpace的文献计量研究[J].传媒观察,2023(7):50-60.
[7]严陶韬,薛建辉.中国生物多样性研究文献计量分析[J].生态学报,2021,41(19):7879-7892.
[8]王秋菊,陈彦宇.多维视角下智能传播研究的学术图景与发展脉络:基于CiteSpace科学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J].传媒观察,2022(9):73-81.
[9]陈悦,陈超美,刘则渊,等.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科学学研究,2015,33(2):242-253.
[10]薛健平,余伟萍,牛永革.电子商务企业微博品牌传播效果研究:以易迅网微博为例[J].软科学,2013,27(12):67-71.
[11]鲁津,栗雨楠.形象修复理论在企业危机传播中的应用:以“双汇瘦肉精”事件为例[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1(9):49-53.
[12]刘晓燕,郑维雄.企业社会化媒体营销传播的效果分析:以微博扩散网络为例[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5,22(2):89-102+128.
[13]齐丽云,汪克夷,张芳芳,等.企业内部知识传播的系统动力学模型研究[J].管理科学,2008,21(6):9-20.
[14]包国强,黄诚,厉震安.智众时代:“智众传播”的特征及其未来发展趋势——融媒体背景下基于受众与媒体关系根本性变革的思考[J].新闻爱好者,2021(1):15-19.
[15]黄诚,包国强,李晴.基于CSR系统的传媒企业社会责任治理系统管窥[J].湖北社会科学,2019(7):174-180.
作者简介:包国强,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上海大学伟长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全球企业传播研究院执行院长(上海 200444);黄继晨,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生,全球企业传播研究院助理研究员(200444)。
编校:王 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