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过探讨媒体与艺术在过去、现在及未来的关系变量,我们可以重新思考媒体多元性的可能。科技连同时间、空间和材料等因素,共同决定了它们之间看似分离实则并行与融合的存在状态。这种融合进而促进了媒体未来形态的进一步延展。
【关键词】媒介变量;媒体与艺术的边界;媒体多元延展
本文讨论的媒体,在某些时代语境下也可称为媒介。所提及的艺术包括远古艺术、古代艺术和当代艺术。其中,当代艺术的范畴不仅限于物质形态,还涵盖了去物质化的数字艺术应用。后者是本文讨论的重点,因为数字技术已在影响和塑造新媒体与艺术的融合。
一、始于数字计算机的媒介变化
194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数字计算机,标志着数字媒介革命的开端。这一变革一直延续至社交媒体时代。科技驱动着媒体传播手段和艺术呈现方式的不断迭代。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出现,改变了信息的发布渠道,从人力、动力的物理空间移动转变为链接全球各地的电脑和手机等移动终端。
在新技术应用方面,一些对于科技敏感的艺术家较早地进行了实验。从计算机艺术到网络艺术、多媒体艺术、赛博艺术再到新媒体艺术,乃至未来的量子艺术等新称谓的出现,见证了艺术界的频繁实验。在这一过程中,具有职业敏感性的媒体人和艺术家始终是科技应用的先锋。尽管媒体机构接受科技新成果略有迟缓,但一旦接受便非常直接且持续。
数字计算机的发明虽未完全消除物质空间,却开启了去物质化的可能,实现了“虚拟空间”。去物质化不仅限于媒介和地点的链接,还可作为渠道和生产手段,改变了媒体的固有观念和行为,也打破了艺术展示对美术馆、博物馆、画廊空间的依赖,成为基于链接和联网的非物质化新艺术生成的基础。
基于此,媒体不再是单纯的文本、图像、视频等信息的输出者,而是成为文化、艺术生产领域的介入者。在艺术层面,媒体和跨领域机构可扮演联合策展人和艺术家的角色,在虚拟网络和移动终端APP上进行线上艺术展事。新冠疫情期间线上艺术展览的实施与大众接受度,以及2024年VR沉浸式艺术项目的火爆,都验证了人们适应虚拟世界生存方式的能力。
科技改变的不仅是媒介,更重要的是人们的思维方式。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其报道内容涵盖政治、经济、国际、军事、体育、文化、艺术等多个领域。数字技术带来的媒介边界模糊化,要求我们重置认知标准。本文讨论的重点是艺术背后的策划者和实践者的思维方式和行动能力。
媒介和艺术二者是最古老的共存关系。假如我们想追溯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复盘至史前岩画、石雕、泥塑等,石头、泥巴以及木头等都可以被视为自然天成的媒介。经历了数万年推进艺术于近代从绘画、雕塑、装置、行为艺术旧属的“杜尚的领土”(当代艺术的奠基者马歇尔·杜尚)转向“图灵的领土”(计算机的先驱艾伦·图灵)。艺术的特质决定了其应用科技成果的活跃度、丰富度以及更新度,因为艺术群体是由无数个体构成的具有独立行事能力的人。杜尚的现成品艺术《泉》(1917年),就可以轻易地将艺术体系两分为传统和当代。
若从艺术历史反观媒体未来的延展,无疑是一种特别的视野。艺术圈创造了无数观念、名词和事件,其探索实验的精神一直处于活跃状态。艺术家似乎始终保持着对于固有艺术形态的颠覆而不是反叛,反叛可能意味着完全彻底的否定,而颠覆的含义则属于创新。纵观艺术创新的节点事件,无一不和科技相连,科技是艺术进步的引擎。
今天我们所能看到的所有基于计算机的艺术样式,在20世纪60年代艺术实践范例中基本都能够找到对应的初始模板。1970年杰克·伯纳姆在美国纽约犹太人博物馆策划了名为《软件、信息科技:它对艺术的新含义》的展览,时隔55年之后,我们仍仅读题目即可了然艺术和科技、时间的关联。
作为机构的媒体应用新技术的速度略迟于艺术群体。中国媒体应用计算机的时间大约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互联网始于1998年,APP移动端媒体则始于2011年至2012年的网易新闻、今日头条等。
二、没有媒介就没有艺术
艺术是媒介承载的结果。在去物质化之前,媒介形式多样,如石头上的岩画、木头上的漆画、陶土上的纹饰、地面与墙壁上的涂画,以及泥塑、木作、石雕等。它们中有的固定不移,如人类初期的洞穴岩画和山体岩画,仅供过往行人欣赏;有的则可随身携带,如彩陶、小件石雕和木雕,能随着古人的迁徙而移动,促进文化的短程或远程交流。这些媒介上的纹饰和雕刻艺术,被异地族群接纳,使文明得以传播。例如,6000年前黄河流域的彩陶,便是通过这一途径,从中原向西传播至甘青地区,向东抵达海岱地区,向北进入辽河流域。中原陶器上的色彩纹饰,形成了跨越地理时空的流行元素,被考古学家王仁湘誉为“史前中国第一次艺术浪潮”。史前时期,掌握专项技艺的工匠,如同“编采”人员,他们就地取材,利用土、石、木等媒介甚至依赖先民的集体迁徙进行信息的传播。如果借用今天的语境置换解读,史前原初媒体,正是仰仗人群的移动所携带的器物之美,构成了史前媒体的“报道发布”。
媒体与艺术周旋于人类文明延展的时空之间,或并行、胶着,或融合。二者的关联在物质化媒体时代,被人为自设的思维格式化了,打包成两个截然不同的领域或业态。
从史前至今,媒体始终在变化中保持物质化,其载体可能是绢帛、宣纸、泥、石、木,以及具有物理空间的寺观、神庙、宫殿、陵墓等。尤其是后者所收藏的壁画和雕塑,成为讲述故事、阐明道理的预定作品,直接推动了职业匠人的诞生。如山西运城永乐宫三清殿的《朝元图》壁画,由洛阳人马君祥、马七等人绘制,他们被称为匠人或画士。同样,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无论是肖像画还是教堂壁画,也是定制之作,旨在传播知识、分享故事,进而达到教育目的。在纸媒诞生之前,壁画、雕塑所在的公共礼仪建筑、宗教建筑,可视为古代环境下的媒体形态。
媒体形态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更替介质或传播路径。媒体可以利用一切科技手段,形成新媒体,与艺术媒介一样不断迭代。如今,报纸、广播电台、电视台等被视为传统媒体,而网络、社交平台、移动手机、短视频以及数字游戏则被视为新媒体。
随着媒体物质载体的演变,其内容制造也在不断变化。媒体与艺术的关系也逐渐细化到与艺术家、策展人、展事的关系上。过去,传统媒体独立承担内容的采访、记录和发布,艺术家则是纯粹的创作者,策展人成为调动者,共同指向艺术展事和艺术市场的构建。在纸媒为主导的时代,媒体与艺术之间,简单到如同“报道与报道对象”的明确分界。
三、媒体去纸媒化与艺术去物质化并进
改变媒体与艺术关系的主要因素是时间和科技,而非媒体报道艺术的深度,也不是艺术事件背后的策展人或艺术家。
世界上第一份真正的报纸被普遍认为是1615年创刊的《法兰克福新闻》,它拥有固定名称并定期出版。纸媒的基础源自中国发明的纸,虽然报纸的出现晚于书籍,但至今仍在世界各地发行。1920年11月,美国威斯丁豪斯公司创立了世界第一家广播电台KDKA,这得益于无线电的发明和发送器的制造。9年后,英国BBC开启了电视媒体时代。近现代媒体的诞生与媒介的依次更新,背后都是科技在促成或决定。
书籍、报纸、电台、电视台、网络媒体依次出现,无疑是科技应用的延展和赋能。这些媒体形态使媒体业态多元化,扩展了媒介的传播方式和效果。报纸是书籍书写、印刷的另一种形式,与书籍一样依赖物理移动来传递阅读。电台、电视台则通过重资产构建和轻量化传播,在媒体去物质化层面实现了突破,可以视为基于时间的声音和动态传播。而网络与电脑的链接,则在阅读、感官和视听体验方面,与物理世界的可编程数字化呈现之间,架起了一座无形的桥梁。
当大众仍在接受传统媒体,或传统媒体仍在常态化运行时,手机移动终端的普及趋势很快形成。手机载体几乎融合了过往所有媒体的优势和元素,收纳了多种媒体的式样和内容,甚至在观看方式未变的情况下,颠覆了传统媒体的优势,迫使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进行融合发展以应对挑战。
我们简要回顾一下手机移动设备的媒介化过程:世界上第一个针对移动设备开发的新闻应用“The Daily”于2011年面世,同年中国网易新闻APP跟进,翌年今日头条APP正式上线。此后,央视新闻、澎湃新闻、凤凰新闻、搜狐新闻、腾讯新闻、顶端新闻等APP陆续推出,形成了类型同质化的集合,改写了媒体发展史中的新媒介纪元。
APP在移动设备的应用不仅限于新媒体,还遍及商业、交通、快递、视频、电影以及支付方式等。此外,还有发布或销售艺术品的APP,以及具有数字化货币特质的NFT。NFT于1993年首次被提出,2012年一个类似NFT代币的彩色币诞生。两年后,这种独一无二的、易于验证的数字资产以数字艺术作品的嵌入进入用户视野,2021年成为现象级数字艺术交易媒介。NFT数字艺术家Beeple的作品《Everydays:The First 5000 Days》在2021年以6930万美元的价格出售,成为震动艺术市场的历史性时刻。艺术的价值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了物理性的突破,可口可乐、GAP等零售公司也相继推出了自己的NFT产品。敏锐的媒体观察到NFT的市场潜质,称2021年为“NFT元年”。
NFT作为新兴的媒介应用首先嵌入了数字艺术,孵化出了NFT数字艺术家这一新身份。我们同样将其视为从传统艺术家派生出来的支系。在人类媒介演进过程中,无论是过去制造器物、壁画、雕塑、建筑的匠人,还是现在的泛艺术家群体,都是新媒介的最早实践者和应用者。媒体内容的制造者有必要重新思考艺术与媒介的关联,从二者关联的历史叙事中,找到自身与科技和艺术的接口以及链接可能性。
本文的重点并非媒体的演化史,也非艺术样式的过去和现在的变化,而是将两者放在动态的时代语境下,强调它们在科技新质生产力促进下不可避免的选择。
四、媒体作为艺术创制者的可行性
如果不触碰那条隐形的、若即若离的“媒体与艺术”关联线,许多人会认为它们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类文明物质形态。然而,在数字智能时代,两者关系的边界已变得模糊,亟须新词来界定,或设定它们之间某些单元的融合与叠加。
从微观视角看,媒体与艺术的关系始于艺术报道。媒体报道艺术展事和艺术家,这本质上属于新闻报道的范畴,与社会新闻、经济新闻、国际新闻报道的逻辑一致。
媒体与艺术在物质化时代有着明确的界限,但数字时代正在逐步改变这种边界感。数字媒体可被视为“后媒体”或“后媒介”,其不再仅仅是平台,还能制造各种产品类型。例如,媒体可以充当非独立策展人的角色,以机构名义输出关键词,通过AI生成数字艺术作品,并邀请多个移动设备持有者共同参与完成。在智能数字化时代,个体技艺能力被弱化,程序员、工程师只要有艺术观念和思维,即可策划艺术展事。“人人都是艺术家”在科技支持下,已不再是乌托邦。
2001年,美国旧金山现代美术馆的《010101:科技时代的艺术》展览,实现了跨策展部门的联合与非艺术家的参与。为了预约虚拟现实作品,策展团队提供了硬件设备并发明了一套管理系统。该展览的策展过程及结果都紧扣“科技与艺术”的主题,实现了艺术的多元参与。
基于网络、数字技术的文化与艺术实践,迫使我们重新审视传统概念上的策展人、艺术家的独立身份。多人或多机构跨界合作式的艺术生产和投放成为可能。复合式的媒体机构和独立制造艺术产品的艺术家,在“新闻之用”与“艺术之用”之间可以相互转化,从而重塑各自的范式。媒体不仅是新闻发布者,也是艺术产品乃至其他产品的直接制造者。在2024年虚拟现实VR项目的市场投放清单中,不乏此类概念性身份边界突破的范例。北京蓝色光标从广告代理转向制作VR《北京中轴线》,河南都市频道参与的《隐秘的秦陵》,以及中国广电河南公司与郑州北地艺术联合出品的《玄鸟生商》等VR项目,都可以说明媒体已经在“白盒子”(艺术馆)和“黑盒子”(电影院)灰色地带,实验了头显设备配置下的沉浸式虚拟现实空间媒介。它同样能承载媒体过去擅长的内容制造,为满足日益增长的大众文化多样需求,媒体继续担负起“为有接受力的观众提供项目或制造作品的人”,实现媒体自身的跨越式多元延展。
近年来,人工智能AI的应用已经派生了AI艺术家、AI设计师和AI艺术展览实例。在科技驱动新质生产力的时代,媒体创新、创意和多元开拓是必然趋势,或许媒体需要改变的不单是传播媒介,很可能不久的将来,其文本、图像、视频的内容输出,多半亦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尽管现在尚无更多更成熟的媒体应用范例,至少一些设计师、艺术家、工程师以及某些技术机构已经开始应用并卓有成效。
作者简介:齐宜帆,旧金山艺术大学艺术硕士(旧金山 CA94105),职业艺术家(郑州 450000);刘志钧,河南省工艺美术学会会长,一级美术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郑州 450000)。
编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