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时代网络综艺节目审美向度与价值旨归

known 发布于 2025-08-11 阅读(344)

【摘要】网络综艺节目的审美具有变化的时代性和现实的文化性。现以数智时代的网络综艺节目为视角,从技术美学、沉浸美学、个性美学、融合美学、中华美学五个维度探析当下文化、艺术、数智三维合力的网络综艺节目审美向度与价值旨归。网络综艺节目在融合、技术、沉浸与个体的审美叙事中应高擎中华美学价值引领,坚守文化自觉,提高文化自信,以正确的审美旨趣与价值为引力和定力,创新网络文化视听的审美生态。

【关键词】数智时代;网络综艺节目;审美向度与价值

数智时代网络综艺节目作为视听文化的重要载体,正经历深刻变革与创新。数智技术优化了网络综艺节目的制播环境,通过沉浸式体验推动观众焦点的主动转向,强化情感连接的同时也拓展了审美边界。网络综艺节目向个性化表达深耕,与文旅产业融合探索,丰富了节目的文化层次、审美标准与美学内涵。然而,网络综艺开发的过度娱乐化与商业化、文化内涵缺失也导致了审美迷失。网络综艺应在多维审美视野中,以传统文化为底蕴,坚守中华美学根基,在数智浪潮中引领中国特色网络视听审美风尚。

一、数智意象的技术美学:奇观与想象的话语建构

数智技术加持了网络综艺舞台的艺术表达。数智勾连的综艺多面体,以技术建构丰富的视听美学,唤醒深层的文化基因,虚拟想象与科技奇观在数智社会框架中重置着综艺文本的娱乐灵韵、数字意境与文化表征。2024年阿里大文娱以AI数字人“厘里”为出题官亮相网络真人秀节目《盒子里的猫》。[1]“厘里”通过介入语义大模型“通义星尘”实现无限制自由对话,突破人机交互的阶段性瓶颈,为观众带来奇观体验。数智技术无可厚非地赋能网络综艺全流程制作,数智意蕴也在虚实之间生成形神兼具的美学气韵与人文底蕴。《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借用数智技术还原唐宋经典名篇的历史文化场域,对韩愈所创造的331个成语进行展示,使用XR技术营造了成语世界的虚拟空间,巧妙串联多维度时空的转换逻辑,以“沉浸实景演绎+电影式拍摄+XR创新呈现”模式极大增强了节目的艺术感染力和视觉表现力。《登场了!敦煌》运用数字化复原技术、动画特效技术“唤醒”敦煌壁画。结合数字视听、VR、AR、全息投影和3D影像等多种技术,将技术、真人、纪实、讲解等多元素融合,生成的“数字意境”呈现出情景交融与主客难分的特征,令观众产生强烈的参与感、沉浸感,通过融入视听艺术作品打造传统文化的审美世界。[2]节目以数字视听再现千年敦煌的经久不衰,宛如时空之旅带观众穿越绚丽的画面,重回生活的场景,探寻古老文化的历久弥新,在岁月流转中以美学的深度、文化的广度、历史的厚度给养当下。数智时代的网络综艺承载了数智文明与中华文明的时代对话。以数智为媒,让中国传统文化连接古今,通达情理。无论从外在形式还是内在气韵,数智技术为网络综艺的升级构建了数智社会的崭新图景、智能话语与美学坐标。

二、感官具身的沉浸美学:个体的情感参与和在场体验

互联网思维下的网络综艺节目从渠道、生产和传播方式上都呈现出显著的网络特性。伴随网络数智技术的持续发展,网络综艺体现了具身特质,并通过虚拟场景与环境向受众提供感官刺激与在场沉浸。首先,用户的参与使得具身体验成为可能。在传统综艺节目和网络综艺节目中,粉丝圈可以被认为是一个形塑现代参与文化的重要元素。[3]但在数智时代,以先进信息技术作为媒介,网络社交颠覆了传统粉丝圈,“大众”呈现为个体群聚和趣缘结盟,网民在虚拟空间内构建起一个更为关注内在、富含温度又充满张力的社会网络生态系统。受众可完全沉浸于“我的喜欢、我的需求”这样的自我内观的娱乐消费体系中,觉知“存在于虚拟环境中体验到的真实性”[4]。数智时代的网络综艺在具身体验里不仅使受众获得娱乐体感和社群归属感,也在虚拟环境中弥合了真实与虚拟之间的幻象,使其以情感建立为纽带追求个体在场的身份认同和沉浸审美。其次,网络综艺的具身沉浸建立在互联网思维所支撑的垂直与分众的多样化节目类型中。包罗万象的网络综艺通过网络算法逻辑将受众想看的节目推送至眼前,网络综艺的内容创意也在不断生长以期触达个体,审美被维护的同时,具身体验也已然建立。例如《穿越吧》在演员张国立的带领下将一众成员集体“穿越”到道光年间的石牌古镇,在历史环境设置下人物与场景的融合别具匠心,探秘国粹京剧的起源,以戏班学徒的角色游戏化体验“徽班人生”。《你好,种地少年》结合青春偶像与农业现状,用青年视角展示、记录农耕全流程,让生活的真实性与观众的沉浸感叠加与对话,展现乡村全面振兴的时代风貌,使更多青年人了解新农业、体察新农人、认可新农村。数智技术打造出极具真实感的虚拟时空,受众在观看网络综艺的过程中,审美方式也从视觉关注转向身心参与,构建出个体自我在综艺节目中的情感投射镜像。数智时代赋予人类社会新型的社会交往和个人体验,重构的新型网络社会组织形态成为数智容器,容纳具身感知与个体情感需求,审美在基于网络的全新制播方式与传播路径中不断蜕变、优化和升维。

三、网感视域的个性美学:后现代主义的审美颠覆

后现代主义”思潮极富怀疑精神与批判审视,对现代社会的精神价值取向造成了冲击。网络视听节目自诞生就富含浓厚的后现代主义基因,节目内容颠覆传统,以反叛的姿态挖掘日常碎片,以个体化生命参与网络时代的去中心化、自由与开放的狂欢仪式,拥抱网感审美。如《奇葩说》以辩论的形式将各路“奇葩”辩手汇聚一起,每一期以一个奇葩话题为论题进行正反两方的唇舌激辩,主题生活化、琐碎化、无厘头化、去传统化,秉承对严肃话题的反叛姿态,彰显出后现代审美对日常生活的哲理性反思,成为具备创新精神和批判意识的审美范式。另外,个性化主题式综艺的表达也为网络空间加重了网络综艺节目的后现代主义烙印。以嘻哈说唱歌手竞技为内容的《中国有嘻哈》、以潮流电子音乐为主体的《即刻电音》、以腾讯舞台生存实验战略为特色的《舞台2024》,这些小众化的网络综艺节目由传统电视综艺所创造的“想唱就唱”的“肯定式”娱乐,转向网络综艺所提出的“就这样唱”的“断言式”娱乐。[5]古希腊罗马的哲学和美学提出,人是万物的审美尺度。这个世界上没有千篇一律的人,每个人都是具有独特个性的个体,每个独特的个体都有其对审美的偏好和判断。随着互联网垂直领域持续深入,网络视听节目更加关注对个体需求和个性审美的挖掘和运用。从大众到分众,再到小众,数智时代网络节目引入小众文化使其个体审美获得“破圈”效应,大众审美与小众趣味互相感通,丰富了中国网络文化想象,成就了网络视听节目的审美新景观,也构建了网络文化审美多面体。然而,值得警惕的是,后现代主义的反叛具有两面性,在培育全新的审美范式的同时也酝酿了一些糟粕。资本的驱使和操纵滋生出快感和爽感主导的审美功利主义,以及在审丑与猎奇心理下审美的底线缺失,以致一些节目违背客观事实,放大夸张演绎。还有一些网络综艺节目中选秀养成类节目将身体作为审视主体,劲歌热舞下的青春活力与盛世美颜给予观众视听刺激,观众对身体美的单纯欣赏成为有利可图的商机。金钱让美本身变成了商品,使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产生了歪曲[6]。

四、文旅视角的融合美学:人文与城乡结合的价值创新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需求下,文化精神内涵与城乡旅游场景融合开拓了网络综艺的表达窗口。文化与旅游两者形成相得益彰、互惠互利的关系,以节目自身传播力和影响力助力推动地域实体经济,塑造出“视听+文旅”的融合产业机制以及良好的经济模式,带动文化转化与城市发展,打造城市IP以及系列文创周边产品,开拓了多元融合的文旅叙事路径,同时也深化了平台文旅综艺的品牌发展。例如,2024年优酷在文旅网络综艺上尝试颇多,节目取景地遍及五湖四海,以优质多元的内容解锁了全国20余个旅游胜地,累计创造了超1.8万个热搜话题,节目总曝光量突破1000亿,成功吸引了全球观众对20多个城市文化旅游资源的关注[7]。优酷将综艺节目与文旅胜地结合,探索多维发展空间和可持续价值创新,带动年轻人在综艺中的沉浸式体验,也促进了年轻群体的文化性地域消费,让年轻人在深度喜爱和认同中走进新地域、发现新天地,从而拓宽眼界,感受生命多样性,构建出全新的文化生态审美观。与此同时,网络综艺中还出现了一些具有自然、温暖[8],审美基调明快的文旅慢综艺,以朴素的乡村风貌替代快节奏的都市生活,弥合和补偿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人与自然关系的裂缝。例如《岛屿少年》《花儿绽放·乡村季》,以岛屿、乡村等作为取景地,深度参与到自然风貌中,通过综艺之窗,走出局限的既定生活圈,沉浸式体验和品味慢节奏中人与自然的“天人合一”。还有一些网络文旅综艺开启城乡旅行新版图,如《旅行任意门》。“任意门”是指日本动画片中哆啦A梦机器猫的特殊本领,可以通往任何想去的地方。这与当下年轻人热衷的盲盒文化的随机性有异曲同工之妙。节目任意去往某一旅行地开启盲盒式旅游,在中国多个小城中展开旅行,设计游玩攻略,迎合了当下年轻人热衷的自主探索性旅游的需求。同时,文旅网络综艺以休闲、娱乐的方式巧妙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核,以旅行中的地域叙事讲述文化里的中国故事,受到市场和受众的肯定。《跟我走吧》展现地域风土人情,融合非遗文化要素,挖掘小而美的城乡地图,带领观众体验沉浸式文化旅游,打破了小众圈层,助力了地域性发展。文旅融合的网络综艺以积极正面的主题策划呈现出温暖、真诚、质朴、天然的综艺基调,唱响人与自然景观的和谐共处,人与城市发展的烟火同行。

五、守正创新的中华美学:筑牢文化根基的审美复归

在数字经济背景下,一些网络综艺节目擅长生产和消费快消品,使得观众沉溺其中获得短暂的欢愉、猎奇的快感,这类网络综艺节目娱乐属性远超社会文化属性,带来隐忧、警醒与反思。一些网络综艺节目撩拨观众的视听感官,呈现出瞬时化、碎片化、浅表化、娱乐化、审丑化等特点。随着“两个结合”的深入贯彻,以广电综艺为引领涌现了很多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类节目,网络综艺找到了网络空间中的叙事新支点。传统文化与中华美学成为守正创新之基与筑牢文明之本,拓展到网络空间引发网络综艺节目的审美复归。例如《喜剧之王》2024年度冠军付航,以为年轻人所喜闻乐见的形式——脱口秀讲出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坚守了美的正义,升华了喜剧的价值与气韵。以《了不起的匠人》为代表展现传统技艺、非遗文化的网络综艺节目,以传承之美、匠人初心煽起燎原之火,消解网络节目的功利性,体现出文化的沉淀与坚守。中华美学也生发在数智新生态之中,“文化+艺术+科技”三位融合展陈了网络空间综艺新业态,实现内容、质量与价值的跨越。面对开放流通、多元共生、融合发展的复杂网络内容环境,网络综艺节目要以中国传统文化引领优质内容生产,占领更广大的市场,需要满足年轻化网络受众的精神需求;抵挡来自消费主义和功利主义的诱惑,传播向上向善的审美价值;警惕外来网络综艺节目对本土网络综艺节目在审美价值上的侵蚀,坚守中华文明的内涵和精髓,彰显中华文化的价值向度;高擎文化理想的灯火,围绕真、实、新、美的价值向度,弘扬中国之精神与能量。网络节目的价值主张不仅仅是娱乐精神的号召,更是价值的召唤和审美的绵延。[9]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思维的全面渗透,网络综艺节目仍然持续着审美的更新与创新。中华美学的介入将把持价值内涵的正确性,在快速变化的数智时代的不确定性中坚守中华文化的确定性,引领网络综艺节目的价值向度和审美旨趣。

六、结语

数智技术打破了传统制播模式,实现全流程优化、制作效率提升与节目质量升级。网络综艺的沉浸式体验使观众从被动观看转向主动参与,个性化表达日益凸显,也使得情感连接增强,审美体验更具层次性和丰富性,审美边界不断延伸与拓展。文旅融合在探索创新中平衡经济效益、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然而,网络综艺的发展也面临着挑战,过于追求娱乐属性和商业属性,忽视文化内涵与社会责任,出现了一定的审美迷失。网络综艺节目在技术美学、沉浸美学、个体美学与融合美学的审美景观中应坚守中华美学根基,以传统文化为底蕴、创新发展为动力、社会责任为担当,深化探索实践,在数智浪潮中保有活力、展现张力、彰显魅力,为观众带来更丰富、更多元、更深刻的文化体验。

参考文献:

[1]腾讯网.国内首次!阿里大文娱AI数字人“厘里”录制真人秀综艺[EB/OL].https://news.qq.com/rain/a/20240402A0912H00.

[2]曾一果,孔一诺.“数字意境”: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代视听艺术中的审美呈现[J].中国电视,2024(3):41-47.

[3]亨利·詹金斯,伊藤瑞子,丹娜·博伊德.参与的胜利:网络时代的参与文化[M].高芳芳,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7:3.

[4]刘俊,江玮.网络综艺的形态厘定与发展流变[J].青年记者,2021(23):16.

[5]马骁,李明德.感官美学:网络综艺节目的审美体验及其反省批判[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3(11):115-124.

[6]斯托洛维奇.审美价值的本质[M].凌继尧,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54-55.

[7]人民政协网.综艺与旅游的双向赋能:优酷的创新实践[EB/OL].www.rmzxb.com.cn/c/2024-08-02/3586816.shtml.

[8]胡智锋,祝明.温暖现实主义与本土化融合创新:中国网络视听节目发展新态势与新特征[J].新闻传播学刊,2024,1(2):37-48.

[9]马骁,李明德.感官美学:网络综艺节目的审美体验及其反省批判[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3(11):115-124.

作者简介:李紫砚,博士,北京邮电大学数字媒体与设计艺术学院/美育中心讲师(北京 100876)。

编校:赵 亮

标签:  网络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