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客观体现民意突出个性

known 发布于 2025-08-11 阅读(430)

新闻宣传既是信息传播,也是观念传播;既是事实传播,也是价值传播;既是舆论导向,也是凝聚人心;既是形象塑造,也是软实力打造。目前,我们要实现中原崛起,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发展,必须重视新闻宣传的作用。只有立足新闻规律,才能破解新闻宣传的“四个难题”。

正面宣传要辩证客观

新闻规律要求新闻报道要全面、真实、客观。新闻报道如果只宣传成绩而看不到问题,只盯住领导而不关注百姓,只目光向上而不反映民情,这样的报道不可能受到人们的欢迎。

长期以来,由于新闻理念的错误,正面报道已经陷入模式化、片面化、狭隘化的误区。只对领导负责、只对上级负责、歌功颂德、报喜不报忧,使得很多正面报道已经成为一个地方的工作简报,成为一些领导的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成为一些领导会议和出行的日记。虽然这些报道在新闻报道中占据很大的篇幅,但传播的效果往往很差,老百姓并不买账。

正面报道如何让老百姓喜欢,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改变报道理念,转换思维方式,要以辩证客观的态度进行报道,既要看到成绩,也不回避问题;既要看到眼前,也要看到长远;既要做好党和政府的喉舌,也要做好人民的喉舌。

以经济报道为例,近年来我们的新闻总是在讲河南的经济总量连续几年稳居全国第五,我们是人口大省、粮食大省、工业大省,这些报道在很大程度上鼓舞了人心,但是对于河南存在的问题,我们的媒体则缺少深入细致的分析,特别是对河南经济未来的发展方向,没有明确的舆论导向。河南固然是经济大省,但还不是经济强省,河南与沿海发达地区存在差距是不争的事实。想要缩小这些差距,就需要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河南不能总是依靠煤、电、铝这些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更重要的是要依靠科技力量发展低能耗、环保型、高附加值的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河南省经济发展的方向,也是发展低碳经济,建设节约型、环保型社会的必由之路。虽然目前河南的高新技术产业基础还比较薄弱,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还受到种种因素的制约,但是却没有理由不把它作为保持经济增长的最优和最终解决方案去努力。

由此可见,用辩证思维指导新闻报道,以理性的态度审视报道对象,以发展的眼光加强舆论引导,对于正面报道来说尤其重要。

典型报道要彰显人性

典型报道之所以不被老百姓所喜欢,是因为典型报道的观念出了问题。长期以来,人们提到典型报道,就是要报道人物高大的一面,不要报道他普通的一面;要多说他的优点,不要说他的缺点;要突出他的功绩,不要说他的问题。如此一来,典型人物报道的简单化、脸谱化、神圣化使典型成为人们敬而远之的“神话”。“高”、“大”、“全”作为典型报道的惯用手法而多年不改,造成典型人物形象脱离了群众,脱离了实际,脱离了生活。新闻报道最重要的是真实,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也是典型报道的底线,而超过了这条底线,过分拔高和美化,只能显得虚假而没有生命力。

那么,如何克服典型报道中的弊端,如何使典型人物更有亲和力,如何在典型报道中体现人的精神和风貌,省委书记卢展工讲的“三平精神”应该是我们塑造河南新时期典型人物的基本原则。“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极强烈责任感”,“三平”的着眼点是“平”,“平凡”、“平静”、“平常”,并不是平庸,而是平凡中的奇崛、平凡中的伟大。“三平精神”是河南人的精神,是对生命价值的创造,是对人生境界的提升。正是由于这种精神,那些普普通通的河南人、踏踏实实的河南人、不畏艰险的河南人、侠肝义胆的河南人,用自己一点一滴的行动,用自己满腔的热情,为河南增添了光彩,树立了河南的良好形象。

典型报道要挖掘潜藏在普通人身上人性的光辉。比如“感动中国”的魏青刚、洪战辉、王百姓、谢延信、武文斌、李隆等,这些平凡而质朴的河南人,在中原这块厚重的土地上,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书写着一种不朽的精神。我们要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原经济发展,必须有一种精神感动和支撑千千万万的河南人。从这个意义上讲,典型报道在发现、挖掘、塑造、宣传河南典型方面使命艰巨,意义重大。

舆论监督要体现民意

舆论监督难的原因之一是媒体缺乏对政府的监督。其实,政府也和人一样,有优点,也有缺点。舆论监督的目的就是防止政府滥用权力、帮助政府少犯错误,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

在正常情况下,政府是权力的拥有者和执行者。政府的所作所为应该代表民意,为百姓谋利益。但是,由于现代社会分工精细,机构庞杂,造成部门权力分割、冲突、膨胀、扯皮,使得民意的实现遇到不少困难。而百姓由于处于弱势和被动地位,权利往往得不到保障甚至遭到侵犯。在这种情况下,媒体作为政府与民众之间的桥梁,一方面要做好信息沟通,另一方面要做好舆论监督,特别是后者。舆论监督的目的并不是与政府作对,而是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社会事务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务,并促使其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公共准则的方向运行。由于舆论监督代表的是一种正面的社会力量,表达的是民意,是老百姓的声音,它在客观上起到了监督政府的作用。

从一定意义上讲,舆论监督除了有监测环境的功能之外,还可以有序地扩大公民的参政权和管理权,让公民参与政治,起到制衡政府权力的作用。今年人代会期间,温家宝总理提出要“创造条件批评政府”,笔者觉得这是一个好消息,一方面说明我们的政府愿意敞开大门接受群众的意见,体现了作为人民政府的开明和气度;另一方面说明媒体要充分反映民意,发挥好舆论监督的作用。毋庸讳言,目前政府在处理一些事情上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和缺陷。比如百姓反映的住房问题、教育问题、就业问题、医疗问题等,媒体不能回避这些问题,而应该积极反映问题。特别是要敢于揭示政府在处理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所存在的不作为行为,要把百姓的声音真正反映出来,督促政府在运作过程中做到公开、公平、公正,真正把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新时期的舆论监督对于化解各类矛盾、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增强政府与民众的联系、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新闻舆论监督随着社会情况的变化也要不断调整自己的方向,做好自我创新。

新闻创新要突出个性

新闻创新难在什么地方?难在缺少个性。随着媒体越来越多,随着人们选择媒体的多样化,媒体要吸引受众的注意力越来越困难。现在,已经不是媒体的卖方时代,而是受众选择的买方时代;不是媒体产品的稀缺时代,而是媒体的品牌时代。媒体竞争已经不是信息的多和少、快和慢,而是信息的质量与品位。

媒体品牌的打造最重要的是要有个性。千人一面,千部一腔,千篇一律,低层次的重复,只能让观众和读者厌烦。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呼唤新闻创新,创新成了媒体最流行的词汇,但是真正有影响的、有品位的报纸、广播、电视则少之又少,原因就在于缺少个性、缺少内容与形式的创新。

以新闻节目为例,多年来,新闻联播的形式已经定型化、模式化,逐渐丧失自己的阵地和观众,而民生新闻虽然创造了另一种报道方式,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民生新闻的出发点是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但由于竞争的激烈,许多新闻已经变成了猎奇和娱乐,成了满足人们低级趣味的廉价商品,以至于丧失了自己的初衷、丧失了自己的个性。民生新闻的雷同化、低俗化、模式化成了此类节目发展的瓶颈。新闻节目的创新就是要突出个性。不但新闻联播类节目要突出个性,就是民生新闻节目也需要突出个性。个性化的栏目定位、个性化的报道方式、个性化的编排方式、个性化的主持人都是打造品牌的必要条件。近年来,河南电视台的《都市报道》和《民生大参考》虽然创办的时间前后不一,但两个栏目都彰显出了自己不同的特色,从而赢得了广大受众的欢迎。《都市报道》定位于都市,是都市人的生活、都市人的新闻;而《民生大参考》突出的是民生,是百姓关注的事件与话题。两个栏目虽有一些共同点,但又有差异,各具特色。民生新闻的个性化一是要在广度上下工夫,不能总是盯住鸡毛蒜皮、鸡零狗碎、鸡鸣狗盗的社会新闻,而应该把视野放宽,抓住百姓最关注、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二是要在深度上下工夫,要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个别到一般,反映真实、体现真情、彰显真爱。民生新闻要在弘扬真、善、美和抨击假、恶、丑上做文章,真正提升民生新闻的思想境界、文化品位和价值导向。

(作者单位:河南电视台新农村频道)

编校:赵 亮

标签:  河南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