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民通讯员”到“副部长”

known 发布于 2025-08-11 阅读(344)

我出身贫苦,靠自学奋斗逐步成长起来。我没有上过正规的初中、高中和什么大学。说正经的,我是“文化大革命”前的完小毕业生。1966年夏天,小学毕业的我正满怀信心地考取初中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全国的学校都停止了招生,这下也破灭了我的大学梦。从此我便一半时间在学校写大字报、看大字报,一半时间回生产队劳动、挣工分。

我天生爱读书。学校“停课闹革命”,在生产队劳动之余,我就抓紧时间读书,记得当时流行的《林海雪原》、《烈火金刚》、《青春之歌》、《金光大道》以及《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大部头的小说,都是在那个时候看的。有的能看懂,有的似懂非懂。劳动的时候、上学的路上,就把我从小说中获取的故事讲给社员和同学们听,觉得挺有意思。

读书时,我爱摘抄警句,打动心弦的时候,就写点读书随想。农村的新人新事、新风新貌,我写成表扬稿,有时在大队广播室广播,有时在公社广播站广播。记得1968年,贯彻落实毛泽东主席“五七指示”,我写了一篇广播稿,马上被县广播站采用,随着有线小喇叭播放到各村各户,我听后周身的神经几乎都抖动起来了,觉得“天生我材必有用”这句话很有道理,靠自己的艰苦奋斗,我完全有能力冲出我们这个小村庄,走向大世界。随后,公社有什么大的活动,还时不时地抽我去帮忙,写点材料、写点新闻稿,一时间,我便成为全公社闻名的“农民通讯员”了。

1970年10月,我在我们村“小学附设初中班”没毕业,就被选拔为民办教师,开始教我们村“小学附设初中班”的语文课。当民办教师,是我人生的一个巨大转折,它为我的成长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我可以边学边教、急教先学了,我有机会看到《河南日报》等很多报纸了,我的知识面、视野有机会开阔了。

报纸对我来说是一份财富。我爱读书,更爱看报纸,因为从报纸上能获取很多课本上所没有的信息和知识。精彩的文章我把它们剪贴下来,有的利于我教学,有的利于我写稿。特别是我爱解剖那些打动心弦的好文章,从标题选用、角度选择到谋篇布局、间架结构,都要问几个为什么,找到它的精妙之处。我的作文水平提高很快,同时,指导学生作文相对也得心应手。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把农民的呼声收集起来,模仿着写了一篇新闻稿,寄给《河南日报》,没想到《河南日报》竟以大篇幅刊发。这对我来说震动很大,随后我又给《河南日报》“读者来信”版写了几篇文章,被先后刊登。

1985年,我从河南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后,又在人民日报新闻智力开发中心函授部学习一年,直接接受资深的新闻老师的教诲。在教育行业工作的19年间,每年都有几十篇稿子见诸《河南日报》及其他报刊,这对于一个业余通讯员来说,也是一件庆幸的事。

1989年,县委宣传部的领导见我能在《河南日报》以上的报刊发稿子,几经周折把我抽调到宣传部,开始任新闻干事,后当新闻科长,又当主抓新闻的副部长。到宣传部专职写新闻,我是如鱼得水,找到了用武之地,全县新闻资源丰富,天地广阔;《河南日报》等系列报刊为我搭建平台,加上自己的勤奋写作,每年都有200篇以上的稿件被刊登。

从事专职新闻工作20年来,我积极参加《河南日报》举办的各类新闻业务培训班,经常到报社送稿,得到了报社领导、编辑、记者面对面、手把手的指导教育,使我的新闻采访技巧、新闻角度选择、写作方法创新以及如何对准版面栏目投稿等方面,都有很大提高。20年来,我在《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国家级,《河南日报》、《党的生活》、河南人民广播电台等省级,《安阳日报》、安阳人民广播电台等市级报、刊、台发稿5000余篇。其中,报纸一版头题150多条,获奖作品120篇。消息稿《内黄县领导干部深入农家搞“三讲”》、通讯稿《马上乡三盖办公楼》、言论稿《学学张荣锁的“斗”与“不斗”》、新闻图片《菇农笑了》,分获《河南日报》全省通讯员“好新闻”一等奖。连续五届获《河南日报》“优秀通讯员”称号。2006年,中共内黄县委作出决定,对我主抓的新闻报道工作通报表扬。

回顾从“农民通讯员”到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的转变过程,我很感激新闻,是新闻这条路引导我一步步成长起来。2009年,我已“退居二线”,但是我仍然战斗在新闻写作第一线。我将继续走好写作新闻这条路。

(作者单位:内黄县委宣传部)

编校:董方晓

标签:  新闻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