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视角下我国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与模式研究——基于110个地级城市的定性比较分析

known 发布于 2025-08-12 阅读(273)

景 睿 王俊鹏 石 秀 侯光明,2

1 (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 北京 100081)

2 (北京电影学院管理学院, 北京 100088)

引 言

作为重要的能源资源战略保障基地, 资源型城市为支撑我国构建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促进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同时, 资源富有性为这些城市带来了“福音”, 如快速的经济增长[1]、较高的城市化水平[2]等。 长此以往, 资源型城市形成了以矿产等可耗竭资源开发、 采掘和加工为主的产业结构和资源依赖型增长方式, 也塑造了“核心边缘” 空间结构[3]。 但由于矿产资源有限、经济结构单一、 生态环境恶化等新旧问题交织,使经济发展呈现出复杂特征, 如要素结构初级、产业结构单一等。 特别是新常态下, 能源、 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激化[4], 加剧了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难题, 因此寻求解题之法对实现其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据此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政策, 如《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 《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 年)》 (简称规划) 等, 为城市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但政策支持仅是促进资源型城市发展的外部力量, 在要素锁定、 优势锁定的情况下, 其必须依靠内生性结构优化实现发展。 更为关键的是, 各城市在发展阶段、 资源禀赋、 发展难点等方面存在差异,尚未探索出普适性较强的发展模式, 且发展效果也参差不齐。 那么, 作为人类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衔接最敏感的区域[5], 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的困境是什么? 影响持续发展的驱动因素有哪些?如何协调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 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1 文献综述

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明确影响因素, 更要协调好因素之间的关系[6]。 20 世纪末至今, 学术界已涌现出大量针对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的研究成果。 大部分学者关注某一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 如产业结构、开放水平、 政府支持等, 并检验了这些因素的作用大小和方向, 为优化经济结构调整、 完善经济发展模式提供了重要基础。

随后, 学者逐步关注影响要素的多样性。 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的内容丰富、 过程复杂, 涉及到众多影响因素。 Barns 等认为产业转型、 资源开发区居民生活改善等利于加拿大资源型城市发展[22]。郭存芝等基于33 个资源型城市2006 ~2011 年的数据, 验证了经济发展、 出口依存度、 城市类型等对可持续发展的正向影响, 但产业结构和环境改善投入力度的影响为负, 科技进步的影响未验证[24]。 陈妍等利用H-P 滤波和面板回归模型分析了东北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影响因素, 随着发展深化, 产业结构优化和市场化的作用不断增强, 而技术进步和对外开放的影响仍较弱[25]。 熊斌等利用空间探索分析法和空间计量模型, 研究了产业结构、 对外开放程度和政府行政效率在推动东北资源型城市转型中的正向作用[26]。

表1 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

综上, 学者们关于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为本文提供了良好基础, 然而由于经济发展问题的复杂性和特殊性, 已有研究在解读影响因素的系统性、 交互性和环境适应性方面逐渐出现一些不足, 因此, 相关研究还需进一步深化。

研究视角方面。 学者们多选择经济学、 生态学和社会学等理论视角, 从产业发展、 资源开发与管理、 城市规划及生态层面等方面提取出不同的影响因素, 但缺少对因素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因素之间关系的系统性分析。 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是多维因素的系统性作用结果, 这些因素交互产生替代或互补作用, 但现有研究无法明确这种复杂关系。 因此, 本文基于系统理论的环境、 结构、 功能三要素构建分析框架, 剖析其内在机理和不同影响因素的交互性。

研究方法方面。 已有研究虽逐步注重影响因素的多样性, 并利用空间计量模型、 门槛模型等验证了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但这些因素的作用方向和大小有所差异, 还会随发展阶段、 样本选择的变化而改变。 可见, 传统线性方法容易忽视多因素的联合效应, 且会过度强化或弱化某些因素的重要性。 因此, 本文利用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发挥其在要素系统性和协同性研究方面的优势, 厘清影响因素组合, 探索符合城市特征的发展模式。

2 研究框架

资源型城市资源开发的特殊性及过度的资源依赖形成了独特的经济体系, 使其陷入多重发展困境: 由生产负外部性引起的粗放增长困境, 由人力、 资本挤出带来的要素初级困境, 由资源产业锁定导致的产业单一困境, 由矿-城-乡冲突造成的布局分散困境和由财富流失招致的发展失衡困境[27], 这些问题相互交织、 强化, 导致了短期经济波动、 长期发展滞缓的不良局面。 可见, 若资源型城市仅注重部分问题的解决, 不但不能从根本上走出困境, 甚至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其他问题, 陷入恶性循环。

由侯光明[28]提出的组织管理系统理论, 依靠系统科学阐释组织管理的实质、 机理与方法, 能明晰系统与要素之间的复杂关系, 为解析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的内在机理提供了理论支撑。 组织管理系统理论将组织管理的载体定义为组织管理系统, 认为该系统是由人主导的开放复杂巨系统,环境、 功能、 结构的相互联系、 相互影响, 决定了该系统的状态。 基于此理论, 资源型城市发展困境聚焦为经济结构的内部失衡、 环境支撑与经济结构的错位以及经济结构与发展功能实现的低匹配问题。 其发展实质是通过内在经济结构与外部环境的交互来促进发展功能实现的系统过程。

图1 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的理论分析框架

根据图1, 资源型城市发展要经历一个环境优化、 结构转型与功能重塑的过程。 系统结构主要包括产业结构、 技术结构、 要素结构和城乡经济结构, 其中产业结构转型旨在通过产业合理化、高级化和生态化解决产业单一困境; 技术结构完善有利于缓解粗放增长问题, 增强创新对经济发展的驱动; 要素结构优化突破了要素初级困境,不仅内涵要素多样性, 还体现出资源结构的清洁性; 城乡经济结构重组聚焦布局分散困境, 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弱化城乡差距等。 系统环境是指为促进结构优化而形成的内部支撑环境, 包括政府支持、 经济开放和市场化等, 之所以关注城市内部环境, 主要是由于资源型城市可对其主动改善, 使其与经济结构相适应。 系统功能主要体现为环境要素和结构要素的系统作用结果, 即经济发展。 基于组织管理系统理论及相关研究成果等,本文提出3 个基本判断。

(1) 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影响因素的存在性判断

已有研究证明了各因素对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 为判定影响因素的存在性提供了重要基础。

产业结构。 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优化通过推动资源产业延伸和新兴产业接续, 以及要素在不同产业间的动态优化配置[7], 逐步摆脱资源依赖、产业锁定, 带动经济发展。

技术结构。 技术创新既能使资源产业链向更深层次、 更高水平演进, 提高产品附加值, 降低资源消耗; 还能催生新技术和新产业, 促进主导产业逐步变迁[17]。

要素结构。 考虑到资源型城市要素的初级化和不可持续性特征, 本文扩展要素结构范围, 内涵资本、 人才和能源结构。 ①资本结构。 资本结构的影响不仅体现在资本积累上, 更表现在资本投资结构上。 借助投资可实现要素在资源产业与非资源产业间的配置[13], 从而推动非资源产业快速发展; ②人才结构。 专业性强的人才梯队利于提高产业生产率和创新能力[12], 且人才的快速积累和高度集聚能促进区域快速发展, 吸引更多资源; ③能源结构。 优化能源结构既能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又能降低生态破坏、 环境污染等, 实现绿色发展。

城乡经济结构。 优化城乡经济结构, 能为城市发展提供丰富的资源, 也能促进城镇消费市场的发展, 带动经济增长, 甚至还能倒逼城市提高服务功能,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20]。

环境因素。 ①开放水平。 较高的经济外向型能吸引人才、 资金、 技术和项目等, 从而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管理效率, 为持续发展提供良好平台[10]; ②政府支持力度。 政府对科技和教育的支持, 能通过提高知识创新能力和劳动力素质, 实现知识和人才积累[15]; ③市场化程度。 提高市场化程度能激发经济活力, 增强经济效率; 同时能加强市场在要素配置中的作用和效率[21]; 此外还能通过改变城乡要素配比、 缩小城乡差距等来影响城乡经济结构。

综上所述, 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即产业结构、 技术结构、 要素结构和城乡经济结构的优化, 以及开放水平、 政府支持力度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也有利于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

(2) 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影响因素的组合性判断

组织管理系统学认为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需要多因素的协同作用, 某一因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因素相应调整, 以达到最优匹配。 同样, 文献研究也表明经济发展并不是某一因素单独影响的结果, 且不同限制条件下相同因素的作用会有所差异, 体现出因素之间的复杂互动, 因此关注因素的系统性更利于经济增长。 正如侯明等[29]研究发现, 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不单纯是经济结构转型, 还必须与环境治理、 居民富裕等相匹配, 处理好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整体而言, 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相互依存, 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 实现经济发展。 基于此得出判断: 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源于多种影响因素的组合性配置。

(3) 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影响因素构型的等价性判断

构型理论主张利用配置组合描述复杂、 多维度的现象。 一定情境下, 影响结果变量的各要素之间会形成不同组合, 体现为“等结果” 下的多条路径。 也即, 虽然由于发展和禀赋差异, 各资源型城市选择不同的模式, 但这些模式均能促进其实现持续发展。 鉴于此, 这种等价性特征能为不同资源型城市按照自身优势制定发展策略提供重要支撑。

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的实现涉及到不同的结构要素和环境要素, 这些要素并不存在统一构型标准, 但这些组合的作用相同。 据此得出判断:结构要素和环境要素的不同配置均能促进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

3 研究设计3.1 研究方法

为抽取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 并分析其组合性和协同性, 本文利用相关分析和定性比较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利用通用视角检验变量间的相关关系, 证明影响因素的存在性;还基于组态视角分析多变量形成的前因组合与结果变量的交互性[30]。

定性比较分析方法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 QCA) 兼具定性与定量方法优势, 与本文研究问题高度契合。 (1) 以系统视角分析前因组合与结果变量之间的复杂关系[31]。 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内涵多种影响因素, 会通过不同的要素组合产生同样的发展效果, 采用QCA 方法能对多种因素组合进行全面探索; (2) 关注要素的有效性变化。 考虑到案例间的类别差异, QCA 方法能通过变量校准, 增强结果的可解释性, 使研究更具可靠性和针对性。

3.2 数据选择

本文关注以矿产资源为主的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问题, 依据《规划》 选取126 个地级行政区。 基于数据的可得性和研究范围, 选定110 个资源型城市(剔除7 个森工城市, 9 个数据缺失城市)。 数据来源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各省市统计年鉴、 科技统计年鉴及各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本文将时间因素嵌入QCA 分析中, 考虑到发展规划期从2013 年开始及转型的周期性特征, 选取2013 年和2017 年的相关数据, 并计算两年之间的变化比例, 据此反映在增量条件下结构因素是否优化、 环境因素是否提高、 哪些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更大, 以总结出更契合城市特征的发展模式, 据此为2020 年实现资源型城市持续发展提供策略依据。

QCA 方法结果的稳健性主要取决于样本是否具有代表性[32]。 本文涉及110 个资源型城市, 占全部地级资源型城市的87.3%, 研究对象覆盖河北、 山西、 辽宁等24 个省(自治区), 能体现出东、中、 西、 东北地区的差异性; 包括成长型(15)、成熟型(60)、 衰退型(21)、 再生型(14) 城市,能体现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发展差异性, 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3.3 变量测量

本文共包含8 个变量, 具体由18 个指标衡量, 各变量基本信息如表2 所示。

表2 变量测量

3.4 数据分析过程

(1) 相关性分析

本文通过熵权法和标准化将18 个指标汇总成为8 个主要变量, 并测算了各变量的相关系数(如表3)。 可以看出, 各影响因素与经济发展具有显着的相关性, 同时部分结构因素之间、 环境因素之间、 结构因素与环境因素之间也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 而且相关性正负交错, 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影响因素的存在性及关系的复杂性, 验证了推论1。

表3 相关系数表(N=110)

(2) 单个条件的必要性分析

本文采用fsQCA3.0 软件, 根据Fiss[33]的研究, 将各变量的锚点分别设定为样本数据的上四分位数、 中位数以及下四分位数。 基于校准后的变量数据, 本文进行了必要性检验。 一致性是判断必要条件的重要标准, 若大于0.9 则为必要条件[31]。 结果显示, 所有条件的一致性水平都低于0.9, 表明没有任何一个是引起结果的必要条件,即它们无法单独解释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 体现了因素的系统性作用(表4)。

(3) 条件组合的充分性分析

本文综合考虑前因条件数、 样本规模及保留案例数等, 选择组态分析的一致性水平为0.75,频数阈值为1。 通过对满足要求的案例进行条件组合分析, 并基于中间解提取了要素组合。 结果显示, 组合总体一致性为0.8549, 覆盖度为0.5829,且单个构型一致性超过0.8, 表明结果的有效性,5 种组态可视为充分条件组合, 验证了推论2 和3(见表5)。

表4 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影响因素的必要条件分析

表5 促进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的构型

续 表

进一步地, 考虑到不同类型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基础、 特征和问题的差异, 各城市会采取不同的发展模式。 因此, 本文通过划分成长、 成熟、衰退、 再生型城市, 深入研究各类城市的模式选择。 总体而言, 不论是单个构型, 还是整体构型,其一致性超过0.75, 表明各种组态可以视为实现经济发展的充分条件组合(见表6)。

表6 不同类型资源型城市实现经济发展的构型

续 表

4 结果分析4.1 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模式分析

促进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的前因条件组合有5 种, 根据核心条件及组织管理系统理论, 这5种组合是环境因素与结构因素互动的系统结果,本文将其归纳为三大发展模式, 分别是政策引导下的技术结构、 城乡经济结构和要素结构优化模式, 市场主导下的城乡经济结构改善模式和技术驱动模式。

图2 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发展模式

(1) 政策引导下的技术结构、 城乡经济结构和要素结构优化模式

组态2、 4、 5 体现了在促进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中, 政府支持分别与城乡经济结构、 技术结构和要素结构的联合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白雪洁等[15]的研究成果, 即政府引导作用的发挥需要多种结构因素的配合。

对比组态2、 4 和5, 可以发现不同组态具有不同的条件限制, 这为拥有不同发展基础的资源型城市提供思路。 如组态2 中, 在要素结构改善不足的情况下, 通过共同发挥政策支持和城乡经济结构调整的作用来促进经济发展; 组态4 则指出了技术结构和政策支持的协同作用, 且该组合没有核心条件限制, 具有一定的普适性。 组态5体现为若开放水平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限, 则需借助政策支持与要素结构的系统作用。

整体而言, 政府支持对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但在具体过程中, 不能仅依靠政策支持, 应建立起政府引导与相应结构调整的长效协同机制, 且不同城市需根据实际情况, 通过放大比较优势, 形成不同核心与辅助条件系统促进经济发展的有效模式。

(2) 市场主导下的城乡经济结构改善模式

城市经营理念认为, 在资源型城市发展过程中, 通过综合利用市场机制来调整发展要求和发展条件之间的错位, 对构成城市空间和功能载体的资源进行重配, 以解决要素缺失、 设施落后等问题[34], 组态3 印证了这一理论。 其中, 组态3a和3b 体现了开放水平、 技术发展和政府支持等辅助条件的重要性, 而组态3c 则给出了产业结构辅助条件缺失的情况下, 城市依靠市场机制和优化城乡经济结构来实现经济发展的路径。

综上, 资源型城市市场化程度及开放度的提高, 能为其带来更趋竞争化和更为广阔的市场环境。 同时要形成市场机制和城乡经济结构调整的双重驱动机制, 使其在更广范围、 更深层次上实现优化配置, 促进经济发展。

(3) 技术驱动模式

根据经济增长理论, 渗透于资源型城市整体经济的技术创新是实现经济发展的根本驱动力[16]。组态1 揭示了技术驱动模式。 组态1a 中, 在产业结构和要素结构等辅助作用缺失的情况下, 通过以技术创新为主, 辅之以城乡经济结构调整, 能够提高产业竞争力、 科技竞争力和生态竞争力;组态1b 表明以技术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核心带动作用来减弱产业结构、 要素结构等辅助作用的不足。总之, 技术驱动模式既适用于资源禀赋优、 发展条件好的城市, 又能满足条件限制多、 城市基础薄弱的发展需求, 具有较强的普适性。

(4) 前因条件的替代作用

组态分析可以揭示不同条件的互动关系。 由组态2a 和3c 可知, 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具有一定的替代关系, 即城乡经济结构完善、 产业结构和要素结构错位等条件, 与较高的市场化程度或强大的政府支持力度形成的组态均可促进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 从核心条件来看, 市场化程度和政府支持力度提高均有利于改善要素结构不合理带来的锁定效应。

4.2 不同类型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模式的演进分析

我国资源型城市较多, 覆盖28 个省(市、 自治区), 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 加之不同城市资源开发处于不同阶段, 导致其面临的问题也不尽相同。 因此, 资源型城市不仅需明确其比较优势和劣势, 同时还要聚焦发展核心矛盾, 由此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 通过对比各类城市的特征和核心问题, 表7 给出了具体的发展模式及模式特征。

表7 不同类型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模式及其特征

总体而言, 随着城市特征和关键问题的变化,影响因素及其作用会发生改变, 组合也会重配,形成了不同的发展模式。 基于不同模式的核心条件, 得到了以下发现: (1) 技术创新贯穿4 类城市, 显示出其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2) 市场机制和政府支持的互动作用明显, 既体现出交替关系(成长型、 成熟型、 再生型城市以市场机制为主, 衰退型城市注重政府支持), 也显示出互补关系(各类城市均存在二者的相互作用); (3)在成熟型和再生型城市中, 城乡经济结构的优化作用明显, 符合两类城市完善城市功能、 提高城镇化水平的发展需求。

5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5.1 研究结论

基于组织管理系统学, 本文构建了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的“系统环境-系统结构-系统功能”分析框架, 厘清了影响因素及其复杂关系, 并通过对110 个资源型城市进行相关分析和定性比较分析, 证明了影响因素的存在性、 组合性和等效性特征, 结论如下。

(1) 从影响因素与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的关系来看, 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具有“多重并发”、“殊途同归” 的特点, 即经济发展是由多种因素系统作用的结果, 且多种因素互动能产生各异、等效的组合。 同时, 组合性也解释了以往有关发展影响因素作用和方向不一致的研究争论, 即不能脱离其他因素孤立地讨论和检验某一种因素的有效性, 也不能忽视因素之间的互动性。 研究总结促进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三大模式, 这是对基于系统视角的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理论分析的丰富和延伸, 也是对发展模式研究和选择的有益探索。

(2) 从不同影响因素的交互关系来看, 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主要呈现出两大特征: ①环境因素和结构因素之间存在明显的互补性, 大部分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内生驱动与外部支持的协同, 如要素结构调整与政府支持的联动等;②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互动性较强, 在核心条件要素结构和辅助条件产业结构缺失的情况下, 城乡经济结构与市场化或政府支持匹配均能促进经济发展, 表现为替代效应; 若存在核心条件技术结构, 则市场机制和政策引导协同推进经济发展,显示为互补效应。

(3) 从不同类型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的路径来看, 各类城市的差异性导致了要素组合及发展模式的不同。 其中, 成长型城市主要依靠技术创新和市场化改革; 成熟型城市则较多借助技术、城乡发展及对外开放的力量; 衰退型城市依托技术创新、 政府支持实现转型; 而再生型城市则选择市场化和城乡发展的优化路径。

5.2 政策启示

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问题复杂、 影响因素众多, 政府需注重以下3 个问题: (1) 注重内生驱动和外部支持的协同。 大部分资源型城市是基于结构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而实现持续发展,这就要求政府不能仅依靠政策支持、 对外开放等环境因素, 而是要匹配产业转型、 技术创新、 区域发展和要素结构优化等内生性因素, 注重多种措施的组合使用; (2) 注重依据城市比较优势和劣势选择发展模式。 由于不同模式的核心条件和辅助条件存在差异, 导致了各模式具有不同的实施情境, 政府应基于城市优、 劣势选择发展模式,如对外开放不足的城市可以选择政策引导下的要素结构优化模式, 要素结构失衡的城市可以选择政策引导下的城乡经济结构调整模式等; (3) 注重根据城市类型选择发展模式。 各城市发展基础存在差异, 政府应该根据所处阶段, 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发展模式, 如资源成长型城市关注技术驱动和市场主导模式、 资源再生型城市选择区域发展型或技术-市场共促型模式等。

标签:  城市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