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木斯市有机耕作对稻田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效果

known 发布于 2025-07-21 阅读(412)

摘 要 我国有机农业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有机水稻生产在保证粮食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同时,为农村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佳木斯市作为黑龙江省粮食生产大市,因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具有发展有机水稻种植的广阔前景,但病虫害防治是制约其发展的关键因素。为推动黑龙江省乃至东北地区有机水稻产业可持续发展,以佳木斯市有机水稻生产现状及主要病虫害发生情况为切入点,分析佳木斯市稻田有机耕作从种植前预防(种子选育和处理、育秧管理、稻田环境调控)到生长期综合治理(物理防治、生物防治、植物源农药防治)的一体化防控策略。

关键词 水稻;有机耕作;病虫害防治;黑龙江省佳木斯市

中图分类号:S435.11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20.006

佳木斯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29°29′~135°05′、北纬45°56′~48°28′,总面积

3.246万km2。该市东邻双鸭山市,北接鹤岗市,西靠哈尔滨市、伊春市,南连牡丹江市、七台河市、鸡西市,国境线长382 km,与俄罗斯接壤。近年来,佳木斯市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有机水稻种植取得长足进步。但由于缺乏科学的病虫害防治措施,稻田常年遭受多种病虫害侵扰,导致水稻产量和品质受损。开展稻田有机耕作并实施综合防治,不仅能满足消费者对绿色安全大米的需求,还能改善当地农业生态环境,对推动佳木斯市乃至黑龙江省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有机水稻生产概况

1.1 自然环境条件

佳木斯市地处黑龙江中下游平原,地势自西南向东北逐渐倾斜,形成南部低山丘陵和北部沿江平原两大地貌类型。南部低山丘陵海拔250~350 m,北部沿江平原平均海拔80 m,起伏平缓。佳木斯市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雨热同期。近50年来,佳木斯市气温稍有升高,年平均气温3 ℃,极端最高气温37.8 ℃,极端最低气温-42.9 ℃,无霜期146 d;降水量略有减少,年平均降水量530.7 mm,夏季受东南季风影响,降水较多;冬季受极地冷气团影响,干冷少雪;年平均日照时间2 319.3 h,有效积温2 866.6 ℃。佳木斯市境内汇集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三大水系,江河湖库达315条,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31.56亿m3,地下水资源量36.1亿m3,水资源总量丰富。上述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为有机水稻的生长发育创造了有利基础。

1.2 有机水稻种植现状

近年来,佳木斯市大力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有机水稻种植取得长足进步。截至2022年,佳木斯市有机水稻种植面积已超过3.33万hm2,产量超过1.5亿kg,在黑龙江省乃至全国均处于领先地位。佳木斯市有机水稻种植主要分布于汤原县、富锦市、抚远市、桦川县等地。其中,汤原县被誉为“东北有机稻米之乡”,有机水稻种植面积超过0.67万hm2,产品远销国内外。富锦市因地理环境优越,是全国重要的有机绿色食品生产基地,有机水稻产量连年攀升。抚远市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大力发展有机农业,有机水稻成为当地农业的重要支柱产业。近年来,消费者对绿色安全农产品需求的不断增长。在种植有机水稻过程中禁止使用化学农药和化肥,而是采取生物农药、有机肥料、农艺防治等无公害措施,不仅能减轻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而且有利于平衡稻田生态系统,提高水稻的抗逆性,降低病虫害的发生风险。

2 主要病虫害发生情况

2.1 主要病害种类及危害

2.1.1 水稻恶苗病

水稻恶苗病是由无性态为串珠镰孢菌、有性态为藤仑赤霉菌侵染引起的常见的种传真菌性病害,主要发生在水稻苗期。病理特征是种子失去发芽力,出苗后病株呈白叶萎蔫状,根系发育极差,禾苗易拔。该病在佳木斯市发生十分普遍,危害极为严重。近年来,由于连作及抗药性菌株的出现,该病发生规律已有所变化,不仅为害秧苗,更在大田移栽后持续为害。一旦条件适宜,恶苗病能在短时间内蔓延开来,造成大面积稻株枯死。

2.1.2 水稻立枯病

水稻立枯病主要是由镰刀菌属和立枯丝核菌等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发生在水稻苗期。病理特征是叶鞘和茎秆上出现水渍状病斑,逐渐扩大并延伸至叶片,造成整株水稻枯萎[1]。立枯病在佳木斯市有机稻田中广泛发生,尤以气温骤降、长期阴雨潮湿天气为害严重。该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一旦发生易迅速蔓延。发病初期,田间出现零星病株;高峰期可形成大片连片病田。由于苗期遭袭,严重影响秧苗品质,移栽后秧苗返青慢、分蘖差、抗性弱,产量可减少20%以上。

2.1.3 水稻纹枯病

水稻纹枯病是由立枯丝核菌侵染所引起的一种真菌性病害,主要发生在水稻分蘖期至孕穗期。病理特征是在叶鞘和叶片上形成细长的纹理状灰绿色病斑,后期病斑扩大并变为灰白色,严重时导致叶片枯死。纹枯病在佳木斯市有机稻田发病严重。该病好发于雨量充沛、午后温湿度高的环境,具有隐蔽性和持续性。发病初期症状不明显,易被忽视。一旦高温多雨,病害迅速蔓延,导致大面积叶片枯萎,影响光合作用,使水稻进入盛夏时期营养生长和产量形成受阻。

2.2 主要虫害种类及危害

2.2.1 水稻潜叶蝇

水稻潜叶蝇在水稻幼苗期潜伏在叶鞘内,蛀食幼嫩组织,造成苗龄延缓、分蘖减少、植株矮小[2]。一旦为害严重,可导致大面积秧苗枯萎死亡。潜叶蝇在佳木斯市有机稻田中发生十分普遍,发生有一定规律性。每年5—6月是其发生高峰期,移栽当年及连作稻田更易发生。潜叶蝇喜湿热环境,在雨量充沛年份发生猖獗。一旦天气持续阴雨,潜叶蝇在短时间内就会迅速蔓延。

2.2.2 水稻负泥虫

负泥虫潜伏于水稻茎秆内或叶鞘内,蛀食维管束组织,使茎秆中空,影响养分和水分运输。遭虫害的水稻植株易倒伏,有效穗数减少,严重时使稻穗发育畸形或不孕。特别在移栽当年和孕穗后,一旦天气持续高温少雨,虫口暴发,危害更为严重。负泥虫为害隐蔽,防治较为被动,给当地有机水稻生产带来沉重的经济损失。

2.2.3 水稻二化螟

二化螟幼虫在水稻各生育时期均有发生,尤以孕穗期和灌浆期为害最严重。幼虫常潜伏于叶舌内侧、叶鞘内或稻穗内,啃食叶片、叶鞘及稻粒。二化螟在佳木斯市有机稻田发生范围广、为害持久。其喜高温潮湿环境,日照充足年份尤为猖獗,从6月下旬开始,一直持续到9月底。二化螟幼虫啃食导致叶片破损,严重时可造成大面积稻田白穗、白叶。

3 有机耕作对主要病虫害的防治

3.1 种植前预防

3.1.1 种子选育和处理

种子的选育和处理是有机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的重要环节。1)选择抗性强的水稻品种。佳木斯市可优先种植抗病虫害能力强的龙稻208、龙洋13、闽龙2号、

中科发5号等品种,避免种植极易发生重大病虫害的稻花香5号、松粳71、五优稻4号等品种。2)采取物理和生物措施对种子进行绿色处理。例如,可使用60 ℃热水浸种20 min或55 ℃热水浸种10 h,有效杀死种传细菌和部分虫卵;也可利用生物菌剂如芽孢杆菌、寡链菌素等进行拌种或浸种处理,发挥植物内毒素作用。3)选择无公害、高效的化学种衣剂对水稻种子进行包衣。例如,可使用精甲霜灵等种衣剂,按照每100 kg种子100 mL的用量进行包衣,对恶苗病、纹枯病等种传病害有较好防效[3]。同时,可兼施氨基寡糖素、芸苔素内酯等植物生长调节剂,促进水稻种子出苗和秧苗返青。

3.1.2 育秧管理

育秧管理是有机水稻生产中影响病虫害发生的关键环节。培育健壮秧苗不仅可提高抗逆能力,减少秧苗移栽后返青期的病虫危害,还能为后期田间抗性奠定基础。科学的育秧管理应从调控温湿度、合理施肥、适当增密等方面着手。在温湿度控制上,夜间温度可控制在20~25 ℃,采用保温育秧或冷床催芽,避免低温导致秧苗徒长。同时,坚持上午通风30 min,下午60 min,防止高温潮湿诱发病害。施肥方面,宜施用足量的基肥促壮秧,同步控制追肥量,避免土壤肥力过高[4]。适当增大播种量,每平方米播种量可控制在200~220 g,提高出苗率和返青速度。育秧期,可喷施0.2%硼砂或0.1%硅酸钾等微量元素,增强秧苗抗性。移栽前,应对秧苗进行深松拍打,促进其分蘖和根系生长。秧龄控制在55~65 d,切忌过早或

过晚移栽。

3.1.3 稻田环境调控

稻田环境的科学调控对减轻病虫害发生至关重要。在整理稻田时,应注意清理田间杂草、残株和病残体,并将其带出田间焚毁,减少病虫源头。疏通灌溉渠道,保证水流通畅。整地阶段,精细耕作,破碎结块,使土壤疏松透气。移栽前,应浅水漫灌,控制水深在10 cm左右,防止过深影响田间温度。稻苗移栽时,分批错行栽种,行距26~30 cm、株距13~17 cm,每穴栽2~4苗,利于增强通风透光性,减少病虫媒介。水稻孕穗至抽穗期,应坚持浅水灌溉,水深控制在10~15 cm,配合间歇排灌,暴露地面2~3 d,促进土壤通气。灌溉水应定期更换,并优先使用地表水或暴雨积存水,保持良好水质。收割后及时整地翻晒,彻底清除秸秆残渣。注意保持田间生物多样性,适当留存蜻蜓、麻雀等天敌生境,发挥其捕食作用。

3.2 生长期综合防治措施

3.2.1 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作为一种无公害、环保的病虫害控制手段,在佳木斯市有机水稻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该方法主要通过人工、机械或自然因素的物理作用,达到捕杀、阻隔或驱避病虫害的目的,避免了化学药剂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最常见的物理防治措施有诱捕法和高温杀虫法。在水稻二化螟为害高发期,可在田间设置性诱剂诱捕器,利用雄蛾趋向信息素的特性将其诱捕杀灭,每667 m2设置5~8个诱捕点,持续2个月左右。对于成虫飞行活跃的稻飞虱、稻螟蛉等,可在晚间使用太阳能杀虫灯进行物理诱杀,效果良好。除虫网、粘虫板等也是常用的物理阻隔装置,可有效防止成虫入侵为害。此外,对于一些隐蔽性虫害如潜叶蝇、负泥虫,在其发生初期可采取人工拔除被害植株的方式,减少虫源。对于已成熟期的稻田,及时收获、深耕晒垡也可有效杀死潜藏的虫卵和幼虫。

3.2.2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有机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中环保高效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方法利用天敌昆虫、微生物等生物因子,通过种间关系或直接致病作用,达到控制病虫害目的,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佳木斯市在生物防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例如,针对稻田主要害虫二化螟,常采取在其成虫羽化高峰期释放赤眼蜂等捕食性天敌昆虫,对其卵和幼虫展开生物防控。每667 m2投放1万头左右赤眼蜂,连续2~3次,可有效抑制虫口[5]。对于水稻病害,主要依赖一些高效的生物农药。例如,枯草芽孢杆菌、井冈霉素可防治稻瘟病、纹枯病等主要病害,每667 m2用量为500 mL,

每隔5~7 d喷施1次;白僵菌、苦参碱等则对稻飞虱、稻螟蛉等害虫具有杀灭作用。此外,微生物肥料中的一些高效菌株,如固氮菌、硅酸盐细菌等,不但能提高植株抗性,还可直接抑制部分病菌繁殖。

3.2.3 植物源农药防治

植物源农药因其天然来源、无污染、可降解等优势,在佳木斯市有机水稻病虫害防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地常用的植物源药剂主要来自烟草、马钱子、薄荷等植物,以及一些微生物发酵制品。以烟草烟碱为原料提取的烟百素,对二化螟、稻飞虱等主要害虫具有较强杀灭作用,每667 m2用量为800~1 000 mL,在虫口高峰期连续喷施2~3次即可。马钱子提取物中的生物碱对细菌性病害如稻瘟病、纹枯病等有一定防效,常与其他药剂混合使用,每667 m2用量为800~

1 200 mL。此外,薄荷油被广泛应用于田间病虫害防治。其不但可直接杀虫,还能起到驱虫和阻隔传毒媒介的作用,一般在水稻分蘖期至孕穗期,每隔7~10 d喷施1次,每667 m2用量为200~300 mL。

4 结语

佳木斯市采取的有机耕作模式对稻田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意义重大。其摒弃了传统的单一化学防治模式,转而倡导种子处理、育秧管理、田间调控与生长期综合防治相结合的全程绿色防控理念,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农艺、物理、生物在病虫害防治中的作用,有效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佳木斯市应进一步完善和推广这一模式,加大对生物农药、新型植保装备等关键要素的研发投入力度,不断提升绿色防控的科技

含量。

参考文献:

[1] 叶宏斌.有机水稻种植技术要点分析[J].种子科技,2023,41(18):61-63.

[2] 刘淑娴.有机农业种植中病虫害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J].种子科技,2023,41(16):111-114.

[3] 李杰.有机水稻种植模式及生态农业技术推广研究[J].广西农业机械化,2022(6):33-35.

[4] 蒋静玥.有机水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与信息,2022(19):58-60.

[5] 颜廷婷,索琳,赵艳丽,等.有机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J].陕西农业科学,2022,68(5):86-90.

(责任编辑:张春雨)

标签:  水稻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