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实战技能培养的校地合作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的思考与对策研究

known 发布于 2025-07-01 阅读(457)

段萱 安庆师范大学人文与社会学院

当前地方社会及经济部门对高校毕业生需求是实战型、复合型,笔者参与筹划并建设面向工商管理专业实战技能培养的校地合作实践教学基地就是从这个视角进行的试验和探索。一般专业实践主要是从专业实战环节训练和专业综合技能培养入手的,主要是从基本从业技能训练、从业综合技能培养以及全业态系统化训练三大模块组织实践教学内容。以实训实践基地为基础平台,完全围绕行业实战进行实训,基于但不限于专业课程,以专业课程为导向,依靠基地平台开发弹性实训实践条件和环节,达到培养学生实践水平和技能素养的提高。这类实践基地建设围绕行业实战需求、专业课程教学与专业学科知识建设同步规划,管理体制、实验教学体系、教学教法应用、师资队伍建设、实验教材建设、实验实践环境营造、开放管理以及学生技能和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展开建设性工作,才能最终达成实践教学基地在地方经济需求和校地合作实践目标上的双达标。

一、基地建设筹备要科学可行、项目管理制

校地合作实践教学基地从立项建设到目标建成需要科学可行的立项规划。基地建设立项科学可行主要遵循以下条件。第一,突出实践课程地位,依托基地培养学生的业界综合能力。笔者所筹建的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基地是全面突出高实践性、强实战型的实践教学平台,实战型实践课程是工商管理专业中重要且核心的培养环节,涉及各种业态方向的专业课程所需的专业技能不同,而其实践能力也需要通过具体的实践过程进行分段实施,针对业态方向的实践课程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还可以使学生通过提前接触到业界最新和一线工作实际,真正做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紧密结合。第二,聚焦强化实习实践环节,建设学校与市场环境的交流平台。课程相关的实训实践环节外,实践基地平台要聚焦在地方合作企业和企业导师的实战指导和行业素养培育。第三,基地建设要突出技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托校内外的教学资源,将专业实习与市场导向相结合,强调对学生实际工作技能的培养,形成“培养阶段的校企融合,培养过程的市场技能贯穿”的企业学校培养过程相融合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第四,可行性突出实训实战型与预就业相融合。基地建设的地方合作企业要有足够的实践实训条件和教育岗位配备,企业不但承担行业流程培养,更要在具体实操环节和技能培养上给予足够的支持,通过顶岗实习和岗前预培养协议方式,完成实践、实训、实习、岗前培训以及试用的一条龙通道,为学生能力培养后社会真正实践打开就业通道。

同时,确保基地建设的项目制运行,从课程教学改革、教学计划规划、教学评价跟进,到校内校外实践教学计划的运行均通过项目管理展开。一方面既确保建设分工明确,确保校内实践规划和校地合作实践基地建设的同步进行,另一方面能有效实现与校外校地合作实践基地的企业方综合运管的对接,从项目流程培养上实习毕业生的“技能练习、专项实操、综合实训、素养培育”职业式实践培养。实施项目制运行,也有利于实践教学基地在今后的发展中,积极进行各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服务地方经济,形成立足地方,辐射行业的社会服务能力。

二、建设思路突出资源整合、规范管理

第一,建设过程中要实现资源整合。要以实践教育基地建设为载体,围绕“校企共建”主线,整合优质企业资源,实现校内、校外资源优势互补。引入标准资源,实现课程和教学资源与校地人才培养的对接。通过构建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实践课程、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实践实训等四大实践实训平台,力求实现“工作一线与教室融合、学生与技术指导老师对接、教师与企业指导老师一体、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统一、作业与产品合一、教学、实践与服务社会并轨、育人与产学研服务贯通”的七个一致原则,突出多位一体的实践性功能,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及市场运营人才搭建良好的实训实习教学平台。

第二,建设过程中要强化规范管理。主要是突出系统化建设原则、管理标准化原则和运维项目化原则。系统化建设原则要体现出:实践教育基地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系统化;“情境教学的技学结合”的人才培养系统化;实践实训实习与产业(企业)对接、产学结合系统化;教学、培训、生产、技术服务等基地多功能系统化;标准管理体系与项目管理体系的系统化。管理标准化原则则需要:专业课程设置和产业工作过程对接标准化;教师团队与企业专家、技术能手对接标准化;技术实训与产业人才需求对接标准化。基地运维项目化原则是:“课程+实践实训实心(基地)”工作过程的项目化管理:能力形成过程(课程标准、实践实训课程(作业)指导书、实训操作规程、实训中心(基地)相关制度等)的项目文档管理;“专业+课程+能力+绩效”关键控制点的精细化项目化管理。

三、建设内容到环节的行业化与实战化

第一,实践教学理念行业化。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实践需求和专业培养进度实施技能分类和职业水平分级教学,实践教学体系要突出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建立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协调发展的教学模式,专业课程教师和企业实践导师同步管理,突出理论知识学习、实践能力培养、综合素质养成同步进行。以一线生产岗位和实践平台为基础,结合企业资源,将职业技能鉴定及职业水平考核纳入教学计划,实行双证融合,并采用“以证代考”、“以产代考”等多种教学评价方法,强化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面提高教学水平。紧紧围绕“培养阶段的校企融合,培养过程的市场技能贯穿”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拟岗学习”→“轮岗实训”→“顶岗实习”的技学结合实训实习主线。实现校内专业实训、校外职业综合训练和顶岗实习有机衔接,打造“技能素养→职业专项能力→职业综合能力→就业岗位具体能力”的能力培养主线。突出工作和学习一体化培养模式,基于岗位和实践标准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实现岗位实践到岗位培训通过模拟、轮岗到正式上岗实操的贯穿式培养。职业素质培养实战化,注重对学生职业道德、技术知识、操作技能和基本职业素质的全面养成。实践内容根据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市场调研、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和企业指导专家的研讨,对工作岗位的专业要求进行职业分析,明确专业面向工作岗位的主要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校企合作制定实践课程标准,由专业教师、企业专家、教育学专家组成各门课程的建设组,围绕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岗位知识和技能要求,确定实践课程标准。并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修正和更新完善课程标准。

第二,实践教学改革思路实战化。始终坚持学校的教育是要培养面向社会的人,主要达到学生的基本素质、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得以提高,毕业后能快速适应于社会,立足于社会,发展于社会,为社会做出应有贡献。努力适应“两个需求”,实践教学一定要努力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努力适应科学技术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同时认真实现“三个融合”。做好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融合,做好实践教学与行业实际和科学研究的融合,做好实践教学与素质教育的融合。实践课程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的要结合理论到实践的教学需求,实现“学中做”到“做中学”同步进行。规范各门实践实训课程的考评细则,并严格区分校内实训考核和企业实习实训考核的标准和运作机制,通过一整套合理的、完善的实践实训考核标准确保实践教学改革落实实战化思路。

第三,实践基地建设管理制度化、科学化。制定并完善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引进先进企业文化和管理理念,企业直接参与实践教育基地的制度建设,共同制定完善实践教育基地各项管理制度。校地双方共同开发技能培养项目管理规范,完善考核标准。管理模式采取领导负责制和项目组负责制并行,校地双方派出管理负责人员成立基地管理委员会,委员会成员组由校地共同商定,校方基地建设负责人总负责,确保实践基地建设、技术保障、教学实施与管理、课程建设与改革等四大主要方面运行顺畅,也更能确保统一安排基地的教学工作,进行相关教学条件的维护与支持。

四、结语

对于校地合作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思考和对策,要在充分调研和吸取成熟经验的基础上,按照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充分考察课程与技能间、专业需求与专业实践间、专业实践与学生能力培养间等多重关系,跳出传统的按照专业方向课程或专业开设课程展开的单向度单条目的实践实训模式。建设内容到环节建设要突出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同步,实践教学与技能培养同步,实践教学与行业需求同步的三同步原则。弱化教学层次分类,强化实践教学技能培养和技能实践环节节点,以行业标准和技能培养标准为参照系,分步、系统、全面地提高学生的行业技术能力,真正实现校地专业实践实训与职业技能提升、职业实战体验相融合,全面提高实践教学的培养效率。

标签:  实训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