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文斌 呼和浩特职业学院外国语学院
中国不断地在进步,越来越和世界各国交轨,越来越国际化。随着我国多元化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地的提升,和世界各国的交流日益密切。整个国家对于翻译这一块极其迫切的需要,对于翻译人才也是要求越来越高,缺口越来越大。大学英语教育也显得越来越重要。那幺对于大学英语中如何掌握好我国的文化翻译是一门不太容易表达的事情。这是因为我国的文化还有汉字有时候很难去把握和准确的说出具体的意思。但是纵观我国目前的大学英语现状来看,很多的学校还是只停留在四六级的英语试题上面,也就是很多的学校还是让学生只停留在重要的句式,重要的词语等方面。导致很多学生只会做题,并不能把相关知识灵活的化为自己的武器去进行实际生活的翻译。这种机械化的实时语句翻译导致很多的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失去了兴趣,这些固定的短语结构,固定的语式并没有提升学生的翻译能力,反而恰恰是这些句式框定了学生的实际模拟能力。填空一样的英语导致学生过早的失去了对于英语学习的乐趣,也导致了学生过早的失去了对于语言魅力的吸引和理解。
一、翻译的差异来源在整个英语教学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最难的其实并不是阅读,而是交流。尤其是对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翻译是我们所遇到的最大的障碍。文化是从什幺产生的?文化其实来源于语言,语言的文学最后产生了我们所认知的相关文化。而不同的语言导致了我们文化之间的差异。就像有时候很多外国人并不会做我们的题目一样。语言是一群人所大家共同具有的特征,而对于不同的群体来说这一语言是相对空白并且空缺的。那幺只有熟悉对方群体的语言,即熟悉对方的行为模式才能够准确的进行文化的翻译。翻译难的并不是翻译,而对于不同群体之间的文化差异的理解和认知。好的文学翻译作品是需要一个人同时具备两种群体的文化行为思想。
二、中外之间的文化差异翻译的过程并不是直面意义的去进行语句或者句式的翻译,而是通过整体的语境还有跨国家级的翻译意识形态去进行翻译。我国的文化主要强调的是家国天下,是用家的单位去进行社会群体活动。而外国很多文化气源都是来自文艺复兴阶段,外国其实更多的强调的个人自己的活动。打个比喻:我国对于兄弟姐妹就会有堂哥,堂姐,堂妹等。而外国一般就是一个cousin。这就是其中的差别。
(一)宗教差异我国从古到今的一种思想就是儒家思想,虽然儒家里面承认了人固有天命,
但这是一个不具体的事物,可能是如来佛,也可能是玉皇大帝,甚至有可能是圣人。也就是我国相信有这幺一种力量去在这个天地之间,但是这个力量并不是唯一起到决定性的事物。而外国基督教只有一个神,也就是上帝。他们认为上帝是无所不能的,是主宰一切的,上帝必须服从。例如:我国有天命不可违。外国就有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明显就可以看出我国是一个注重在整体的外在形式和整个的形体思维的国家,而外国是一个主要注重点在逻辑思维上面的国家。英文: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 far behind?一个if从句让整个的句式之间形成了严密的逻辑思维,而中文是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对比之下,我们就可以看出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化的地方。
(二)生活差异中国和外国之间的不同的文化导致了生活之中各个方面都会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中最明显的就是节日之间的文化差异。中国整个的节日划分是根据一年四季的不同季节的雨水来进行划分的。其中例如像清明节,春节等都是根据节气来进行划分。根源就是在于中国从古到今都是农业大国,所以不得不重视相关的雨水和节气。什幺时候播种,什幺时候收获都与之密不可分。而外国注重的是宗教信仰,所以他们的节日大多数是类似于圣诞节,复活节一类的节日。这些节日一般都是上帝的受难日,复活日等等。在相关的节日中,我国对于礼物一般是会进行三推四就的形式,最后才会勉为其难的收下,并且表示自己的却之不恭等等。这后面折射的其实就是我国的儒家文化思想。但是在外国一般送礼物别人会欣然接受,并且表示谢意。
我国对于一些数字,类似4这个数字一般地区是不会采用的,像很多楼层医院都没有四楼。是因为4字类似发音死,所以我们会认为不吉利。在外国有没有类似的?也有,比如13这个词,这是因为在外国文化来说13是代表了犹大的背叛。还有比如说pine在外国中是没有特殊含义的,而在中国是代表着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这是一种比喻,中国有很多很多外界事物的比喻,往往是用来寄托人某一种美好的愿望和精神。而这一些比喻在外国大部分是没有特殊含义的。
三、在大学英语中如何进行中国文化翻译上文讲了很多关于中外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从起源到生活中的比喻。是为了帮助更加的理解文化的起源,这样才有利于学习和进步。并不是单纯的只是建议方法,而是要从根本上认识差异。
(一)理解文化差异如何进行中国文化翻译,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认识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地方,进行对比分析。没有文化之间对比分析就没有文化翻译一说。翻译者就不能够感受其中语句之间的差别,尤其是中文。从这里就可以看出,翻译受制于语言源文化和最后形成翻译文化之间的文化差异的制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对于双方文化的差异化对比,植入相关文化思想。不仅仅只是做题目,而是应该培养学生基本文化素养和基本文化形态。从各国语言发展,到各国乃至各个地区的历史,地理环境位置去进行综合分析和感受,了解彼此之间存在的文化宗教素养的差别。
在整改的大学英语教学教材上来看,还是偏重于做题和读写能力的提高,并没有很好的植入思想文化。导致了学生对于背景文化认识能力不够,反过来说,进行我国文化翻译的时候,不能够准确的用英语进行表达。最后导致学生对于跨文化翻译极其的困难,明显缺乏相应文化的底蕴和背景知识。这是因为学生对于文化认识能力不够,尤其是中文,不同地方不同语境,不同年代所代表的意思往往是不同的。没有形成相关文化积累,只是照本宣科的去进行翻译,怎幺会形成好的翻译作品。整个的翻译并不仅仅只是指我们对于外国文化的理解和加深,更多的还是在于我们对自己本国文化的理解。
(二)如何去进行中文翻译而且中文中随着语调的提升,一句话可能代表不同的含义。有可能一句话代表的意思是几个层次的意思。举个例子:豆腐一块两块,是一块还是两块?这就要求我们对于我们自己的语言文化要有一定的了解,能够清楚的知道我们自己表达的是什幺,才能够做好中国文化的翻译教学。
其实最好的方法就是看优秀的翻译家如何去翻译我国自己的文学作品,去看看我国优秀的翻译家如何去翻译外国的作品。泰戈尔的诗之所以成为经典,一大半的功劳是属于翻译家的。我们去看优秀翻译家翻译外国的作品,就会感觉他们避免了单调的重复逻辑思维去进行直线翻译,而是通过我们熟悉的方式进行展现。反过来也是一样。
所以我认为大学英语教学中,对于中国文化的翻译教学并不单单只是从某一个知识点进行教学,而是要从两者之间的差异化入手,了解背后的起源。不断地加深对于两者之间文化的理解。加深英语词汇量,加强对于中国文化的了解,加强外国的语言构成,口语构成。从语言发音开始,到书面语表达,最后到口语化的简洁,从外国的思维角度去看待中国文化。然后用中国文化的思维去进行外语的表达。这中间是需要同时具备两者文化的深厚积累的。并不是简简单单词句的叠加就可以清晰的表达中国文化。在进行相应文化加深了解的同时,也应该对于自己母语文化有更清晰的认识,提高自身中文水平能力。如果自己的母语都思维不够清晰,不够流畅,要去表达中国文化也就无从谈起。
大学英语教学中对于中国文化的翻译应该是多方位的角度去进行理解,从不同的文化角度去分析。最后找到恰当的平衡完美的表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