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区域创新体系与经济不平衡的关联研究

known 发布于 2025-08-09 阅读(377)

DOI:10.3969/j.issn.1004-910X.2025.05.013[中图分类号]F292;F127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中国式现代化是基于中国基本国情、政治体制和文化根基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理念,包括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5个重要特征。其中发展和均衡是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两个主要维度的现实挑战[1]。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目标已由“增长型现代化”向“均衡型现代化”演变,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使得中国式现代化在全域均衡推进,是当前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内涵之一[2]。此外,受新冠肺炎疫情、贸易保护主义等多重因素冲击,全球需求出现收缩现象,市场消费整体乏力,这也使得“换挡”期经济持续增长需要面临更严重的阻碍,经济恢复与发展也需要更强大的动力。作为地区经济增长的全新引擎,创新能力对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缩小区域之间经济差距起重要作用[3]。通过提高创新能力,相对落后的地区也能推出具有高附加值的新产品,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强的竞争力[4]。因此,提高区域创新能力,促进创新体系建设,是缓解区域经济不平衡,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

梁丽娜和于渤[5]通过分析高新技术产业赋能创新活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驱动作用与影响机制,并构建空间杜宾模型,认为区域创新活动水平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在不同时期内效果明显;王东和曹建飞利用基尼系数与空间计量模型探讨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发现中、东和西部三大区域的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空间分布差异较初期呈下降趋势,其中财政分权、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水平对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型技术的不断进步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针对这一现象,谢世钊和谢云[以数字技术创新为例,结合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空间自相关模型,发现不同区域之间耦合协调发展和数字创新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且呈现出较强的空间关联;许红丹等[8以八大综合经济区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驱动作用动态面板模型和半参数空间动态模型,对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发现科技创新不仅可以驱动经济高质量增长,而且不同经济区科技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增长的驱动作用呈现不同的演化形态,需要因地制宜地制定策略,利用区域科技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协同发展。

综合上述研究成果可知,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提高地区经济发展综合水平,缩小区域之间收入差距,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因此为充分发挥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对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的正向作用,缓解我国当前面临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本文以 2016~2023 年我国31个省(区、市)为研究对象,开展创新能力水平与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的关系实证研究。

1 研究假设与变量选取

1.1 研究假设

研究表明,科技创新驱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协同发展[9]。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加强,可以有利于传统经济产业快速转型,为企业经济发展模式创新赋能,进而带动区域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增长[10];另外,通过发展创新技术,可以在区域内产生较强的扩散效应,有助于促进区域经济收敛,缓解区域经济不平衡现象[11]。许红丹等[12]则认为,不同经济区域加强科技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所表现出的演化形态是不同的。王智新等[3]对经济高质量的驱动因素进行研究,发现主要是通过全要素生产率和优化产业结构来实现的。通过以上研究认为,科技创新可以缓解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以及调整产业结构,普遍认为科技创新可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因此,基于上述的研究,提出:

假设1:创新能力提高对区域经济平衡发展具有显着的正面影响,可以缓解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

长期以来,我国城市经济空间分布不均匀且存在显着空间相关性,表现为以东部沿海城市为核心向中西部地区扩散[14]。其中,经济基础的不同,导致工业创新投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也存在空间异质性[15]。虽然创新基础投入对区域经济发展有显着的正向直接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但是根据边际效用递减法则,人力资本与固定资产的过量投入也会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的“负效应”,不利于经济进一步增长[16]。同时,王平和袁宝龙[]以农业高质量发展为例,认为通过创新驱动,湖南农业高质量发展指数也在不断提升。张杰等[18]则从宏观到微观的角度,就创新对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认为资源和创新驱动在一定程度上不能缩小区域发展的不平衡,甚至还会加大不平衡程度,其产生的“分散效应”有限。该研究为如何驱动经济发展提供了反思,为进一步借助互联网技术实现创新驱动和缩小发展不平衡提供了新的探索。因此,提出:

假设2:创新能力提高可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

1.2 变量选取

(1)被解释变量:区域经济平衡发展水平 (Y) 。区域经济平衡发展水平作为评估区域经济发展平衡程度的重要指标,包括城乡经济平衡发展与地区平衡发展[19],采用城镇与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和地区基尼系数乘积进行表征。

(2)核心解释变量:创新能力水平 (Z) 。选用创新能力指数作为核心解释变量,衡量区域创新体系的优越程度。创新能力指数通过创新基础设施、区域专利数量、区域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人的熵值法加权结果进行表征[20]

(3)控制变量:政府支持度 (X1) 、外资支持度 (X2) 、金融发展水平 (X3) 。作为一种获得超额利润的高风险经济活动,创新能力的发展离不开物质资源的支持,因此选取政府支持度、外资支持度和金融发展水平作为控制变量,对区域创新能力发展与区域经济平衡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衡量。其中政府支持度反映了政府在创新能力提高与区域经济平衡发展中的参与程度,采用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占区域GDP总支出的比重进行衡量[21]。外资支持度反映了区域经济平衡发展过程中受到的外资影响,采用实际利用外资额占区域GDP总支出的比重进行衡量。金融发展水平代表金融机构在区域创新能力提高与区域经济平衡发展中发挥的作用,采用金融机构年末贷款余额占GDP总支出的比重进行衡量。

上述变量的具体解释与说明见表1。

表1变量解释与说明

2 实证分析

2.1 研究对象与数据说明

本文以我国31个省(区、市)(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不包括港、澳、台地区)为研究对象,以2016年\~2023年的相关数据作为实证面板数据,用于分析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区域创新能力与经济平衡发展的关系。所有数据均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以及各区县统计局公布的统计数据。

2.2 面板数据模型构建

根据研究假设与选取变量,构建式(1)面板数据模型分析区域创新能力与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的相关性。省(区、市) i 第 年的区域经济平衡发展指数 可以表示如下:

式中, 代表省(区、市) i 第 年的创新能力指数; 分别为截距项与核心解释变量的参数系数。 分别为控制变量与控制变量相对应的系数参数; 为随机扰动项。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描述性统计

使用SPSS软件对所选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2。由表可知,不同年份不同省(区、市)之间经济发展水平与创新能力水平均存在较大差异,区域经济平衡发展水平最小值、最大值和平均值分别为0.129、0.352、0.224,创新能力指数的最小值、最大值、平均值分别为0.022、0.767、0.142,可以推出区域创新能力指数与经济平衡发展水平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政府支持度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分别为0.132、0.454、0.267以及金融发展水平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分别为0.519、3.011、1.354,不同年份不同省(区、市)之间同样存在较大差异;与之相对的,外资支持水平的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和标准差分别为7.41e-08、0.086、0.022、0.019,不同年份不同省(区、市)之间差异较小,且处于较低水平,说明不同年份不同省(区、市)接受的外资支持水平相对一致。

表2变量描述性统计结果

2.3.2多重共线性检验

为避免选取变量之间存在多重共线性,对回归结果造成影响,采用方差膨胀因子对变量指标的合理性进行分析检验,结果见表3。由表可知,所有变量中最大方差膨胀因子为2.184,远远低于标准10,说明所选变量之间并未存在多重共线性,满足回归分析的要求。

2.3.3 基准回归分析

(1)回归模型确定

为得到准确的回归分析结果,需要确定回归模型。回归模型一般分为混合估计模型、随机效应模型与固定效应模型[22]。本文首先通过F检验对固定效应模型与混合估计模型进行选择;再在上述检验结果的基础上,通过Hausman检验对选出模型与随机效应模型进行比较,两个阶段的检测结果统计见表4。由表可知,F检验下,模型的统计值和P值分别为17.79与0.000,表示其在 1% 显着水平下选择了固定效应模型;拒绝了混合回归模型;Hausman检验下,模型的统计值和P值分别为16.32与0.014,表示其在 5% 显着性水平下选择了固定效应模型,拒绝了随机效应模型。因此选用固定效应模型作为回归模型,并开展回归分析[23]

表3多重共线性检验结果表4回归模型检验结果注:***、**分别代表在1%和5%水平下显着,括号里的为P值。

(2)面板回归分析

根据式(1)面板数据模型,采用逐步增加控制变量的方法,对创新能力与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的关系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见表5。表5中,列(1)仅包含核心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的关系;列(2)\~(4)为加入控制变量后,核心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的关系。由表可知,仅包含被解释变量和核心解释变量条件时,区域创新能力与区域平衡发展之间呈现为在 1% 水平下显着,且回归系数为正数,代表区域创新能力对区域经济平衡发展有显着的正向作用,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平衡发展。在加入控制变量后,区域创新能力与区域经济平衡发展仍呈现为在 5% 水平下显着,且回归系数为正数。这进一步验证了区域创新能力对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的正向影响,区域创新能力每提高 5% ,区域经济平衡发展指数提升0.066% 。综上,证明了区域创新能力可以正向带动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即假设1成立。

从控制变量层面观察,可以发现政府支持度与金融发展水平两个指标并未通过显着性检验,且回归系数分别为0.062和0.005,影响系数微小。这说明各省(区、市)政府和金融机构当前在缩小城乡经济发展水平与收人差距上资金支持力度仍然不足,使得二者对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的影响作用不明显。外资支持度的回归系数为-0.281,在1% 显着水平下通过了显着性检验,但回归系数为负数,这说明对外资近几年的利用并未有效促进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

表5回归分析结果注:***、 分别代表在1%和5%水平下显着。下同。

2.3.4 稳健性检验

采用替换指标与缩尾处理两种方式,分析上述结果的稳健性,结果如表6所示。其中替换指标是指使用创新产业收入替代模型核心解释变量创新能力发展指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创新产业收人指标的回归系数为0.094,且在 1% 显着水平下显着。说明创新产业收入每增长 1% ,区域经济平衡发展指数提升 0.094% ,与前文回归模型分析结果一致,代表所得结果具有稳健性。而缩尾处理是指对样本中所有变量数据进行 1% 缩尾处理后,重新进行回归分析,以降低样本中的异常值对结果产生的影响。在对数据缩尾处理后,回归结果显示,创新能力发展水平与区域经济平稳发展之间仍在 5% 显着水平下显着,且回归系数为0.079,与前文分析结果一致。这说明创新能力发展水平每提升 1% ,区域经济平衡发展指数提升 0.079% ,再度证明了本文回归结果具有稳健性。

表6稳健性检验结果

2.3.5 异质性分析

由于我国不同省(区、市)的经济平衡发展水平有着较大差距,省(区、市)之间创新能力发展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区域异质性[20]。因此为了研究不同区域间经济平衡发展水平受创新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的影响,在对区域进行划分后,对不同区域的创新能力与区域经济平衡发展之间关系进行回归分析,从空间角度更为立体地了解创新能力对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的影响。异质性分析结果如表7所示。

表7异质性分析结果

由表7可知,创新能力水平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平衡发展之间都通过了显着性检验,且回归系数分别为0.205和0.114,说明对于中、西部地区而言,区域创新能力与经济平衡发展之间具有显着的正相关性,通过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水平,可以显着促进中部与西部地区经济平衡发展,即假设2成立。对于东部地区而言,创新能力水平的回归系数为0.072,但未通过显着性检验,二者之间影响并不显着。这可能是因为东部地区经济发达,本身具有完备的创新基础设施,创新产出与市场都较为成熟。此时创新能力对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的带动效果已达到边际效应,正面作用并不显着。而中部与西部地区经济平衡发展水平较低,创新基础薄弱,创新产出与市场都还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在这种情况下,创新能力的提高可以极大地弥补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因此,虽然我国整体创新能力的提高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平衡发展,但是在不同地区呈现差异性表现。在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地区影响并不显着,在经济相对欠发达的中部与西部地区,创新能力的提高显着促进了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相对于经济发达的地区,可以获得更多创新体系带来的红利,因而也更能缓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状。

3 对策与建议

通过上述对 2016~2023 年我国31个省(区、市)创新能力指数与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的实证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

(1)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平衡发展,且通过了 1% 显着性水平检验。创新能力的提高能够促进落后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所有控制变量中,外资支持度指标通过了 1% 水平的显着性检验,但回归系数为负数,在研究时段内对区域经济平衡发展存在一定的抑制作用。可能是因为发达地区更吸引外资投人,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地区经济差异,同时,相对落后的地区,产业结构较为低端,对资源要素的利用效率也相对更低。通过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可以提高落后地区对外资的实际利用水平,从而促进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

(2)不同区域情况下创新能力提高对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的带动效果也呈现不同状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创新发展基础差异,都会影响创新能力对区域经济平衡发展推动力的释放。

(3)在所有调查区域中,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创新能力与区域经济平衡发展之间的回归系数仅为0.072,未通过显着性检验;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基础设施与创新研发体系也相对完善,因此,创新发展虽然可以进一步提高地区经济,但相较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提升效果并不明显。

(4)在所有调查区域中,中部与西部地区创新能力与区域经济平衡发展之间具有显着的相关性,相较于经济发达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可以从创新体系中获得更多红利,也更有利于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产业基础相对薄弱、产业结构较为低端,相对于发达地区产出质量与效率均不占优势。在此背景下,通过提高创新能力,推出更多的创新产品,不仅可以提高这些地区的产品竞争力,还可以增加产品附加值,从而提高地区经济水平,促进区域经济平衡。

根据上述结果,为充分发挥创新能力对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的正面促进作用,提出通过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方法缩小区域间的经济发展差距,具体措施如下:

(1)发挥创新能力提高对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的正面促进作用

政府应充分利用创新能力与区域经济平衡之间的联系,通过建立健全区域创新体系促进区域经济平衡发展。应明确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的功能定位与合作。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与企业是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力量,只有充分发挥三者之间的互补效应,才能实现区域创新资源的快速整合,进而促进区域创新能力与经济平衡较快发展;另外,加快区域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更有利于区域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如通过数字化、信息化平台建设,可以帮助企业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力与资本错配概率,并且通过企业间创新人才与资源的流转,还可以增加区域间创新技术的融合发展,通过发挥发达地区创新产业的溢出效应,带动欠发达地区创新能力提升,进而促进区域经济平衡发展。

(2)在相对落后地区制定工业产业创新发展政策

上述研究表明,在相对落后地区创新能力对区域经济平衡发展具有更显着的正面作用,因此地方政府应充分利用创新发展带来的红利,缓解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现象。相对落后地区的政府应加强对提高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视程度,通过积极向发达地区学习创新经验与创新技术,帮助区域内工业产业研发更多具有更高附加值的商品,进而带动本地经济高质量发展;另外,在不同区域之间,应加强创新技术的交流,落后地区可以通过建设透明公开的营商环境,吸引更多高新技术人才与高新企业落户,带动区域内其他产业的发展。

(3)优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区域创新能力

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需要一定的创新投人,也需要合理配置创新资源,使资源利用集约化最大化。对于区域工业产业创新研发而言,充足的研发资金是创新活动开展的前提。因此为了提高我国各省(区、市)的区域创新能力,政府应主动完善创新研发金融合作机构,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为创新技术研发提供充足的物质与资金保障;另外,创新人才的数量与质量也对一个地区创新效率与创新产出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政府应鼓励企业主动与高校联合,通过提高人才待遇、创新人才激励等措施,吸引更多高质量复合型人才前往,促进创新效率与创新产出的增加,进而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戚聿东,杜博.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1):108\~124.

[2]邓晓军,徐诗莹,邹静.协调发展视角下中国式现代化的水平差异与分区调控[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3(2):166\~177.

[3]高波,王紫绮.技术创新、空间溢出与城市高质量发展—来自中国285个城市的证据[J].河北学刊,2024,44(4):150\~159.

[4]王小宁,同烨.数字物流对我国西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24(3):1\~11.

[5]梁丽娜,于渤.高技术产业创新活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驱动作用及其影响机制[J].科技管理研究,2024,44(14):193\~204.

[6]王东,曹建飞.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J].统计与决策,2024,40(12):168\~172.

[7]谢世钊,谢云.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与数字经济耦合协调时空演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24,52(9):206\~211.

[8]许红丹,刘云,杨武.区域科技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增长的时空效应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24,(6):1\~18.

[9]李滋婷,张爱宁.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差距实证研究——基于甘肃、宁夏和贵州的对比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21,41(9):63\~68.

[10]姚舒晨.高铁开通对区域经济收敛性的影响——以254个地级市为例[J].生产力研究,2022,(9):35\~40.

[11]余姗,樊秀峰.高技术产业集聚、创新与制造业高水平“走出去”——基于出口技术复杂度提升视角[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22,(2):110\~115.

[12]许红丹,刘云,杨武.区域科技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增长的时空效应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24,(6):1\~18.

[13]王智新,郭凡,王艺晓.科技创新平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机理与政策优化[J].科学管理研究,2024,42(2):17\~23.

[14]曾庆玲,李锦生.工业创新投入对经济发展影响的区域性差异分析[J].中国物价,2022,(8):20\~23.

[15]潘和平,许雨晗,李娜娜.创新基础设施投入对区域经济发展传导机制及影响研究[J].投资研究,2022,41(9):73\~90.

[16]王敏,车丽萍.创新型创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异质性作用分析[J].技术与创新管理,2023,44(3):300\~314.

[17]王平,袁宝龙.数字经济、创新驱动与湖南农业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研究[J].生产力研究,2024,(8):74\~79.

[18]张杰,白铠瑞,毕钰,互联网基础设施、创新驱动与中国区域不平衡——从宏观到微观的证据链[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23,40(1):46\~65.

[19]张旭冉.数字经济对省域经济平衡与充分发展的影响研究[D].秦皇岛:燕山大学,2023.

[20]刘飞,邢誉丹,王欣亮.数字化驱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机理、挑战与路径[J].人文杂志,2024,(7):107\~115.

[21]李杰.双循环格局下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机理效应论析[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1):161\~172.

[22]李纯净,陈雨,孙胜男.纵向数据下线性混合效应模型的贝叶斯变量选择[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24,45(3):241\~249.

[23]陈本昌,张旋.经济开放、人口流动与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基于辽宁省经济增长率波动的分析[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4(5):435\~443.

[24]李娟宜,卿鑫.基于产业结构发展差异性的青海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分析[J].城市建筑空间,2022,29(1):118\~120.

Research on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 and Economic Imbalance in the Context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Sun Weikang (School of Marxism,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Beijing 1OOo83,China)

[Abstract]Inorder to further promote thebalaneddevelopmentofregional economy,anempirical studyon therelationship betweeninovationcapacityandbalanceddevelopmentofregional economywascarriedoutin31 provincesandautonomousregions of Chinafrom2016to2O23.Specificaly,thebalanceddevelopmentlevelofregionaleconomywasselectedastheexplainedvariable,thelevelofregionaliovationabilityasthecoreexplanatoryvariable,andthelevelofgovementsupprt,foreigcapital supportandfinancialdevelopmentastecontrolvaiable.Troughmulticollnearitytest,panelregresionanalysis,rbustsstest andheterogeneityanalysis,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levelof innovationabilityandthebalaneddevelopmentofregioaleon mywasverified.Theresultsshowthatthelevelofinnovationabilitysignificantlypromotesthebalanceddevelopmentofregionaleconomy,and it is significant at 1% significance level;There is spatial heterogeneity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levelofinnovationcapabilityandthebalanceddevelopmentofregionalecoomyineastern,centralandwestemregions.Intheeco nomicalldevelopedeasteregion,thelevelofinnovationabilitypassesthesignificancetestbetweenthelevelofiovatioability andthebalanceddevelopmentofregionaleconomy,ndtheimprovementofinnovationabilitycannotsignificantlypromotehelocal economicdevelopment;Intherelativelyunderdevelopedcentralandwesternregions,thereisasignificantpositivecorelationbetweenthelevelofinnovationabilityandthebalanceddevelopmentofregionalconomy,withtheimprovementofinnovationability, itcansignificantlypromotethelocaleconomicdevelopment,soastoaleviateregioaleconomicimbalanceinourcountryOnthis basis,inordertofurtherpromotethebalanceddevelopmentofregionaleconomyandnarowtheincomegapbetweendierentregions,itisproposedthattelevelofinnovationabilitycanplayapositiveroleinpromotingtebalaneddevelopmentofgioaleconomy.Formulatepoliciesforidustrialiovationanddevelopmentinlightoflocalconditions;Wewilloptimizei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nd improve measures for building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Key words]regionaleconomy;innovation ability;economic imbalances;fixed efect model;empirical analysis;government support; foreign investment support;financial development level;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Jelclassification]R11;P25

(责任编辑:张舒逸)

标签:  区域经济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